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轉帖]哪些二野兵團將領不給鄧小平“麵子”

(2014-06-07 16:51:20) 下一個
[轉帖]哪些二野兵團將領不給鄧小平“麵子”


抗戰初期,鄧小平與部分將領合影

遲浩田說:“兩軍對陣,不僅是兵力、火力、士氣的較量,也是雙方指揮員謀略水平和指揮藝術的較量,在一定情況下,勝負往往取決於指揮員的一念之間。”

因而,能帶兵打仗的人往往受到更多的敬重,一生的功業也引人矚目得多。粟裕之子粟寒生便回憶說,他父親一生最佩服的還是能帶兵打仗的元帥和將軍。

1949年10月前,鄧小平最重要的軍職為129師、中原野戰軍(第二野戰軍)政委,是有“軍神”之稱的司令員劉伯承的政工搭檔。1972年8月14日,毛澤東在鄧小平請求複出的信中批示說:“他(鄧)協助劉伯承同誌打仗是有功的。”

毛澤東和劉伯承去世多年後,鄧小平說:“我的真正的專業是打仗。”

不過,他與早年便蜚聲國內的川中名將,擔任過紅軍總參謀長的劉伯承不同,1938年1月被毛澤東任命為129師政委前,多數時間沒有獨當一麵、統領一軍作戰的經曆。

紅軍時期,鄧小平除1929年12月至1930年2月被周恩來派往廣西參加百色和龍州起義,短期擔任過紅七軍、紅八軍政委(期間兩次離開廣西返回上海)外,僅長期擔任瑞金縣委書記、江西省委宣傳部長、《紅星》報主編、紅一軍團政治部宣傳部長等非方麵軍軍事主官職務。

而129師、第二野戰軍(中原野戰軍)的前身是張國燾、徐向前的紅四方麵軍,攻城拔寨,戰功赫赫,當年敢與毛澤東和紅一方麵軍分庭抗禮,因而二野的幾個兵團級將領都有過給鄧小平難堪、甚至很不給老首長“麵子”的經曆。

第二野戰軍(中原野戰軍)共有三個兵團,分別是第3兵團司令員陳錫聯、政委謝富治,第4兵團司令員兼政委陳賡,第5兵團司令員楊勇、政委蘇振華。

其中,軍事造詣最深的是陳賡。

淮海戰役中,中原野戰軍包圍了裝備精良的黃維兵團。陳賡認為,中野裝備差,不能急於硬攻,而是必須挖戰壕,搞近迫作業才能湊效。這一舉措與粟裕圍殲黃百韜兵團的成功戰術不謀而合。

但鄧小平剛以二野政委身份兼任總前委書記,對迅速打掉黃維頗有信心,向毛澤東報告說:“估計三天可解決戰鬥(注釋)。”因而,他對陳賡要求搞近迫作業不太滿意,認為太慢,因而不斷打電話到前沿催促。

陳賡開始接電話還向他解釋,說明挖戰壕的重要性,到後來電話多了,他也不耐煩了,索性不接電話,嚴令部隊搞好近迫作業。

雙方僵持不已的時候,劉伯承認為陳賡的做法是對的,可以減少傷亡。鄧小平發脾氣說:“中野就是打光了也是值得的。”

中野副司令員陳毅打破了尷尬局麵,提出打電話問問華野的粟裕如何圍殲黃百韜兵團再說。粟裕電話裏告訴他,是近迫作業。於是,中野司令部取得了一致意見,按照華野的辦法搞近迫作業攻擊黃維。

劉伯承親自給陳賡打電話,說:“你在第一線,你最了解情況,你根據你們的情況去打去。”

也就是說,鄧小平與陳賡兩人的爭論中,陳賡的意見最後被證明是符合戰場實際情況的。

多年後,劉伯承之子劉太行接受采訪時說:“打淮海戰役,鄧小平下命令要幾天幾天把那個地方收(拾)掉,二野的部隊怎麽打得下來嘛,剛從大別山出來,武器又差,人員、編製又不足,怎麽打?所以想些辦法近迫作業,挖戰壕。”

他說:“挖戰壕,鄧小平老是嫌太慢,大發脾氣,搞得陳賡氣得不行,挖不動也得挖啊,部隊這麽弱,你說怎麽打嘛!最後搞得陳賡氣了,我不接你電話,我不跟你說話!然後這個事還是通過陳毅和我爸爸(一起)和粟裕通過電話,然後回(過)來才給陳賡講,還是按他的辦法去打去。”

劉太行還說:“這個絕對是對的。我爸爸當時就說了一句話嘛,‘你在第一線,你最了解情況,你根據你們的情況去打去!’然後這個時候鄧小平發脾氣了。鄧小平當然在部隊裏有時候很嚴厲,但是那個嚴厲有點沒道理。淮海戰役的問題,我還是同意我爸爸說的話,主要是華野打的,中野(或者叫二野)隻能起配合作用,客觀條件決定的。”

陳賡軍事才華突出,是10個大將裏唯一能與粟裕比肩的人物,但1961年3月英年早逝,年僅58歲,他與建國後的鄧小平沒有多少交集。

陳賡去世後,與鄧小平感情最淺的是原二野3兵團政委謝富治。

1966年10月9日至10月28日,毛澤東主持召開中央工作會議,批判以劉少奇、鄧小平為代表的“資產階級反動路線”。

會上,時為公安部長的謝富治一馬當先跳出來,首先批判鄧小平。他說:“鄧在人們的印象中,是一個三十年‘一貫正確’的形象,在黨內有很大影響,這次批判資產階級反動路線的阻力之所以如此大,同這種影響不無關係。”

不久,鄧小平被打倒,謝富治以公安部長的便利不斷落井下石,沒少整他的黑材料。

1972年3月,謝富治病死,時年63歲。8年後的1980年10月,複出後的鄧小平開除了他的黨籍並撤銷原《悼詞》,第二年又確認他為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的主犯。

多年後,鄧小平還念念不忘。他審查一部反映解放軍曆史的影片時,看到其中有謝富治的鏡頭,便當即要求刪除。他說:“這個謝富治,看了叫人不舒服。去掉他。”

謝富治去世後,蘇振華和陳錫聯與鄧小平的感情也不深。

1976年10月,華國鋒繼任中共中央主席兼軍委主席後,兼任海軍第一政委的蘇振華是最為擁護的政治局委員之一。在複出後的鄧小平與華國鋒的較量中,他始終站在華國鋒一邊。

《羅瑞卿傳》記載:“海軍主要負責人(即蘇振華)是十一屆中央政治局委員,在‘批鄧’、‘反擊右傾翻案風’中有錯誤。”也就是說,他是“批鄧”的主將之一。

《羅瑞卿傳》說:“粉碎‘四人幫’後,他(蘇振華)為阻撓大家的批評,而讚成‘兩個凡是’。在鄧小平就海軍106號導彈驅逐艦事故對海軍主要負責人提出批評後,他不服氣。”

“(蘇振華)4月12日去向華國鋒告狀,談了5個小時。華說:我最近要去朝鮮訪問,回國後去大連檢閱海軍。他回來後即向海軍黨委匯報說:華主席支持我們,不要緊,打不倒”。

海軍司令蕭勁光很高興,說,華主席視察海軍這是一件大好事,是對海軍的鼓舞,……這次華檢閱,一定要搞好,……碼頭、上下船地點、艦艇的選擇,都要做好。做好絕對保證安全。凡是新型艦艇,都列隊檢閱。

這是華國鋒“插手”軍隊的跡象,《羅瑞卿傳》說:聽到報告後,“羅瑞卿向鄧小平作了報告,並表明自己不同意這一行動的意見。鄧小平同意羅的意見。在鄧小平支持下,此事終於被製止”。

這就是曾被視為“壯舉”的製止華國鋒插手軍隊事件。

中共中央主席兼軍委主席華國鋒檢閱海軍部隊,“政治上是錯誤的,出發點也是不正確的(鄧小平語)”,似乎“黨指揮槍”的原則受到了挑戰,但蘇振華輸了。

1979年2月,蘇振華在華國鋒完全失去權力前去世,時年67歲。

華國鋒成為最高領袖時,比蘇振華地位更高的是陳錫聯。他是第九、十、十一屆共3屆中央政治局委員,也是毛澤東晚年四大“寵臣”之一。毛澤東逝世前夕,他被安排為中央軍委常委,代替葉劍英主持軍委日常工作,成為接班人華國鋒的軍事助手。

1976年10月後,他堅定地護駕華國鋒,對“老政委”鄧小平青眼不多。

華國鋒下台後,陳錫聯也基本上結束了政治生命。所幸他及時轉舵,在老戰友宋任窮的不斷關照下,恢複了和鄧小平的關係,又寫文章說鄧小平指揮了淮海戰役,得以當選中顧委常委,獲得善終。

二野5個兵團將領中唯一未和鄧小平有“過節”的是楊勇。但楊勇的警衛員雷廷安回憶說,楊勇很敬服劉伯承,大別山時期,劉伯承與鄧小平吵過架,楊勇認為正確的是劉伯承。

不過,這終究非場麵上的大事。1979年11月,已逐漸成為第二代核心的鄧小平,決定將自己兼任的總參謀長一職交由楊勇擔任,因葉劍英等其他人異議,最後改任楊得誌。三年後,楊勇病逝,年齡也隻有70歲。

其後,鄧小平正式成為第二代核心。原二野受到重用的是一些戰爭年代與他接觸不多,戰績不很突出的軍、師級將領,稱得上是政壇上的“隔代親”。譬如原四兵團15軍軍長、開國中將秦基偉擔任國防部長、軍委常委、政治局委員;原三兵團11軍政治部主任、開國少將劉華清後來擔任軍委副主席、政治局常委;原四兵團15軍44師師長兼政委、開國少將向守誌長期擔任南京軍區司令員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