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耀邦和趙紫陽:趙紫陽對胡耀邦的發難
(2009-06-05 01:31:44)
下一個
胡耀邦和趙紫陽:趙紫陽對胡耀邦的發難
來源:社區
作者:溫相/趙紫陽是當時鄧小平等同胡耀邦一起考慮的一位頂尖級的政治人物,此人最大的特點是熟悉經濟活動,建國之後在廣東以養豬著稱,思想上一度和鄧小平等老一輩息息相通,並且因為陶鑄的此前的鋪墊,趙紫陽之於鄧小平可以說十分的熟悉。中央原來準備調陝西省委負責人王任重和四川省委負責人趙紫陽一起入京,以後單獨考慮趙紫陽,準備任命他做國務院副總理,主管農業,因為趙紫陽號稱精通農業,在四川期間,77、78兩年四川糧食增產100億斤,以致於百姓流傳:要吃糧,找紫陽。但是,當中央有關領導找趙紫陽談話時,趙紫陽居然利用其他理由推托了,中央就隻好調來王任重擔任國務院副總理,而一向寡言少語的當時地位已經岌岌可危的華國鋒此刻說:“紫陽不來是等著我的位置呢。”(指的是華國鋒的兼職國務院總理)作為中央這麽一個重要的決定,趙紫陽能夠用很簡單的理由給推了出去,那時候看來趙的政治行情已經看漲了。
鄧小平、胡耀邦、趙紫陽組成十二大以後的中國政壇的三駕馬車,這個格局以鄧為主體,鄧小平經常說:“天塌下來有胡耀邦、趙紫陽頂著。”以後他和法拉奇談話時還是重複了這句話,隻是在公布的時候改成了高個子。類似的話的改變毛澤東也有過,比如章含之回憶,毛澤東本來對張春橋、王洪文說:“你們多讀一些外語,免得上了喬老爺、姬老爺的當。”發表以後就給改成了“外交部的老爺們的當”。
趙紫陽是中共黨內的開明派人物,在堅持改革開放上他是一直比較堅定的,也就是這點一直被鄧小平看好,直到他走到對立麵以後鄧小平還是堅持說這個觀點。一九八三年清汙的前後,在中央書記處召集的會議上,根據《人民日報》社社長秦川的回憶,趙紫陽針對鄧力群、胡喬木等人的聳人聽聞曾經細聲慢語地說:“ 我看社會主義有點剝削也沒什麽了不起。”(回憶原文如此)會後,趙紫陽單獨找了鄧小平談起這件事,同去的還有萬裏,根據萬裏同誌的親屬萬伯翱同誌回憶,鄧小平對胡喬木、鄧力群的講話不滿意,不過就說了一句話:“堅持改革開放這一基本點不能動搖,其他的都是目。”趙紫陽在初來中央的時候,介入黨內事務比較少,不過,他是旗幟鮮明的站在鄧小平和胡耀邦這邊的,在平反、真理大討論問題上,他是鄧派的頭號大將之一。八二年之前,胡趙二人的關係雖說不上蜜月,可也相安無事。
胡耀邦的預見
胡耀邦和趙紫陽各自的經曆和出身不同,胡耀邦一直在中央一線工作,延安時期就負責過總政治部組織部,建國後又在團中央,撥亂反正前後主持中央黨校、中宣部和中組部的工作,總之始終活躍在中央,而趙紫陽從一開始參加革命就在地方工作,包括在他走上政治生涯的頂峰之前也是來自於地方。鄧小平當初之所以選擇他們兩個人,內中的深意也由此而來,希望他們兩個人就其各自的寶貴經驗做到珠聯璧合,同心協力。
然而,過了沒有多久,胡趙二人的分歧就開始逐漸明顯起來。胡耀邦是黨內黨外公認的清正廉明的代表,他為人寬容、坦誠,但是,也經常出現錯誤,比如胡耀邦信口開河的毛病就是一個顯著的特點,當時鄧力群說胡耀邦是讀書不知大義。現在看來鄧力群說的也並不都是誹謗,胡耀邦喜歡讀書是眾所皆知的,可是,從他後來的處事看很多書的真諦他並沒有掌握。往往興之所致,就開口發揮一番,而且有的時候前後抵觸的地方的不少,給對手提供了攻擊的炮彈的同時也對自身的形象有所損失。相比較之下,趙紫陽就顯得相對沉穩一些,說話持重一些。二人截然不同的性格也是產生矛盾不可忽視的一個側麵。
胡耀邦生前比較有預見性的有兩件事,一件事是他反對過多的讓地方的領導人進入政治局,除了北京、上海這兩個必要的地區可以給政治局委員名額以外,其他的各省市應該嚴格控製,胡耀邦說的很清楚:“我們這一代領導人顯然沒有毛主席和小平同誌那樣的權威,封建皇帝都知道內輕外重、弱幹強支不是好事,我們共產黨人難道還不如封建王朝嗎?”但是,胡耀邦的這個觀點又恰恰不和趙紫陽的胃口,十三屆一中全會上第一個來自北京、天津、上海之外的地方負責人的政治局委員楊汝岱就是趙紫陽親自提議當選的。八九之後,鄧小平在接見江澤民、李鵬、喬石、姚依林等人時專門提出“中央要有權威”的這一嚴肅的課題,而講話中實際也包涵了胡耀邦生前的一些觀點。(具體參見《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和《鄧小平思想年譜》)
還有一個更為重要的是,胡耀邦本人雖然以反左著稱,但是,在政治體製改革上卻不是右派,相反比較趙紫陽顯得極其穩健,現在我們就來看一看《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同誌在全國各省、市、自治區、直轄市黨委書記座談會講話摘要》上麵的一段講話,這個講話的時間是一九八六年九月二十八日,胡耀邦說:“有些言論信口開河,??????把西方民主說的天花亂墜,離開了中國的實際。??????按書記處分工,這件事由趙紫陽同誌負責(指的是政治體製改革》),用大約一年左右的時間將政治體製改革的目的、方法等研究清楚,??????但是我們黨委還是要注意,不要讓那些人製造空氣、造風潮、搞的人心不安。??????有人現在是搞西方的輿論先行的那一套,盲目的模仿西方民主,而不求和中國的實際接軌,毛主席批評過言必稱希臘的人,我們現在就應該注意這一點,黨委特別是常委同誌特別要注意不要上了那些號稱滿腹經綸其實不過是生吞活剝西方的人的當。”
有人看到這裏或許不解,胡耀邦不就是因為反對學潮不力而遭到指責的嗎?這裏需要澄清一點曆史真相,那就是胡耀邦從來就沒有支持過學潮,也沒有像趙紫陽後來那樣試圖利用學潮來達到個人的政治企圖,(此話摘自《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關於審查趙紫陽同誌在反革命暴亂中的所犯的錯誤的報告》)胡耀邦和其他一些中央領導人的主要分歧在於他不主張利用激烈的手段對付學潮,而希望通過說教的方式化解彼此的矛盾。然而就這樣被看作是反擊不力。進而模糊的被看作是一直以來姑息縱容“民主活動”,後者是對胡耀邦的政治思想的最大曲解。胡耀邦在堅定不移的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和走社會主義道路上的態度從來都是一貫的,以後曆史將會越來越證明這一點。
胡耀邦在講話中提到的“造風潮”其實指的就是當時趙紫陽的“智囊團”中部分人士的所作所為,他們搖旗呐喊和意氣用事給社會造成了不必要的混亂的同時也激化了中央高層的矛盾,以致於最後把大家都拖下了水。(關於趙紫陽及其智囊團的事情後麵還要提到,故而不贅)
趙紫陽五月來信
趙紫陽在一九八四年五月二十六日給鄧小平專門寫過一封信,同時抄送陳雲,這封信實際就是打響了推倒胡耀邦的第一槍,也是打向胡耀邦背後的最為致命的一槍。而對於這封信的內容,趙紫陽本人顯然比任何人都特別關注和垂青,在他晚年接受一些人詢問時,作為八九事件的主要經曆者,他一反常態的沒有首先回答學生運動的事情,反而幾次三番的就這封信做過幾次重要的辯解,他本人近乎病態的一再強調這封信的內容僅僅限於健全黨的組織生活和完善中央領導製度,而沒有涉及攻擊胡耀邦或者要求換馬的東西在內,也就是因為趙紫陽這種異乎尋常的辯解更讓這封信顯得十分的重要,為此,我們專門走訪了薄一波同誌的原秘書王×同誌和中共中央辦公廳秘書二局的劉××同誌,並且在中共中央黨校內部資料室、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共北京市委政策研究室《情況反映》編寫組的有關同誌的協助下,看到了這封至為關鍵的信的影印件。稍後,我們將對此給予一定程度的披露。本文無意於對趙紫陽的功過是非做出必要的判定,而是旨在說明一點,那就是近年以來,趙紫陽及其海外的追隨者們一再否定趙紫陽在胡耀邦下台事件中所起的推波助瀾和決定性的作用,盡量回避或者轉移話題,從而讓人們感覺趙紫陽似乎在這件事上沒有任何責任,更不要說什麽“落井下石”了,但是,當我們重新回顧這段曆史時,事實告訴我們這並不是真相,因而,我們感覺有必要就此事對大家做適當的澄清,還曆史一個本來的應有的麵目。
趙紫陽和胡耀邦的分歧不僅來自各自所代表的力量的不同,也是來自他們對於八十年代中國政治、經濟的主張的不同。趙紫陽早在四川時就曾經對中國以後的政治發展做過一個預見,根據陳俊生(生前)、吳江等人回憶,趙紫陽認為八十年代的中國應該是“政治上反左,經濟上反右。”而胡耀邦的主張則是政治、經濟上都要反左,具體到經濟的改革方麵,胡耀邦主張積極調動勞動者的生產熱情、調節責權利關係,而趙紫陽則主張“利改稅”,這還在其次,而是一九八四年,胡耀邦本意在加強中共中央書記處和國務院關於經濟領域內領導的通氣,準備成立一個由中共中央書記處、國務院牽頭的經濟匯報會這麽一個半鬆散的組織,可是,就是這麽一件黨內組織製度允許的範圍內的事情引起了趙紫陽的極度不滿,他認定這是胡耀邦要對國務院動手術的前兆。國務院主導經濟工作一直是在中共中央領導之下進行的,這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黨政不分家的曆史,建國以來以趙紫陽這一任總理任內主管經濟的權力最為之大,甚至超過周恩來時期。這種堅定的放權思想和鄧小平的“黨政分家”的思想是全然分不開的,胡耀邦也是小平黨政分家的思想主張最力者之一,而且,胡耀邦此人並不算是一個野心勃勃的人,相反他總是給他人提供上升的空間,鄧小平早在八十年代初期就明確的提出胡趙體製這一格局,所以,胡耀邦的提議成立聯席會議除了必要的溝通之外,並不其他不良企圖。
趙紫陽在打擊胡耀邦時,先後采取了兩個重要的步驟,第一個就是讓萬裏、田紀雲給鄧小平匯報,稱胡耀邦的經濟思想是“洋冒進”,和華國鋒的思路類似。這裏有必要把趙紫陽強加給胡耀邦的這頂帽子的來龍去脈說一說,趙紫陽所強調的胡耀邦的所謂的洋冒進是指胡耀邦針對二十年內翻兩番的決策的一個調整,胡耀邦認為八十年代應該對九十年代負責,所以,八十年代時期的經濟不能僅僅限於保四爭五的小圈子內,應該提高一下適當的能夠承受的發展比例。先不說這個提議是否符合以後和當時的中國的經濟發展狀況,就問題本身,胡耀邦作為中共中央總書記,作出這樣的一個提議和思考沒有任何違背組織原則的地方,而且,按照中國後來的經濟前景,胡耀邦的這個看法實際是符合曆史事實的。江澤民執政之後,中國經濟當局就很快的調整了發展速度的比例,由此看來,胡耀邦並不是外界一直謠傳的不懂經濟、胡亂指揮,而胡耀邦之所以贏得這樣的“名聲”,和趙紫陽麾下的智囊團的任意剪裁、別有用心是息息相關的。
趙紫陽自己不出麵,而是讓萬裏等人出來,強調他們在國務院工作難做,胡耀邦幹涉過多。這件大事正是發生在陳雲對胡耀邦在黨校以及胡耀邦在八三年一月的《四化建設和改革問題》講話事件之後,關於陳雲對胡耀邦的態度我們在下篇《胡耀邦下台始末》中還要提及,故而不贅。當時,胡耀邦最需要的就是同誌間的理解和支持,而作為胡耀邦的曾經的戰友趙紫陽不從客觀實際出發,不但沒有對胡耀邦伸出手去,反而在背後推了胡耀邦一把,而且是關鍵的一把。如果說這次還隻是趙紫陽個人在幕後的策劃,那麽接下來的五月來信就成為趙紫陽公然站到倒胡派一邊的有力佐證了。
根據當事人之一的薄一波同誌的原秘書王×同誌回憶,一九八四年五月二十六日,趙紫陽親自給鄧小平寫信,長達3500多字,就當時的中共中央領導班子調整問題談了自己的看法,明確指出:“中央主要領導人思想落伍、態度頑固,不能保證和貫徹小平同誌的偉大戰略,??????建議您(指的是鄧小平)和陳雲同誌身體允許的情況下解決這一複雜的問題。”這封信在趙紫陽以後的談話中不承認是對胡耀邦的落井下石,但是,我們卻從字裏行間看到這裏的所謂中共中央主要負責人指的就是胡耀邦本人,而最能說明問題的假如這封信確如趙紫陽說的那樣是單純的談及領導製度建設問題,那麽這封信不但沒有送給身為中共中央總書記和中央整黨指導委員會主任的胡耀邦,而是直接送交鄧小平、陳雲(信封上寫的是主送鄧小平同誌,抄送陳雲同誌),更為奇怪的是這封信直到一九八六年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時才由薄一波同誌念出來,而此前兩年多的時間裏,胡耀邦如坐鼓中、絲毫不知。如果說趙紫陽直接送給鄧小平和陳雲是因為這兩人是中國當時實際最高決策者尚可以理解的話,那麽如果這封信內容和目的真的猶如趙紫陽辯解的那樣純白,為什麽始終瞞著胡耀邦一個人呢?而且連並不是政治局常委的薄一波等人都收到這封信,獨獨胡耀邦以合法的總書記竟然蒙在鼓裏,這難道不發人深醒嗎?(此信根據王×同誌回憶外,中共北京市委主辦《情況反映》8706期載有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