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抗戰勝利後蘇聯拆運東北機器使我損失20億美元ZT

(2007-05-30 15:37:10) 下一個
抗戰勝利後蘇聯拆運東北機器使我損失20億美元

  1945年2月,在雅爾塔會議上,美蘇英三巨頭本已商定,對日本所有境外資產,應優先賠償受日本侵害最重、在戰勝日本過程中貢獻最大的國家。所以,蘇聯的拆運,激起了盟國的一致抗議和國際輿論的嚴厲譴責。

東北工業曾超日本本土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占領中國東北全境,隨即將東北經濟納入戰爭體製,對東北工業實行壟斷性經營。一方麵對東北人民敲骨吸髓,聚斂可以搜刮到的一切財富,作為原始資本,投入到工業中去;另一方麵從其國內向東北大量轉移資本和機器設備,在東北建設起強大的工業,特別是軍事工業。到了抗戰末期,日本為躲避美國飛機轟炸,把一些要害的工

業部門也轉移到了東北。東北地大物博,資源豐富,任日本無代價、無限製地掠奪,東北大量青壯勞動力被驅之如牛馬,不分晝夜地為侵略者“勤勞奉公”。在這種超常生產的情況下,東北的工業飛速發展。據專家估計,到抗戰末期,東北工業生產總量已經超出日本本土之上,東北真正成了日本侵略全中國和東南亞的基地。日本在東北的工業,自然成為同盟國注意的目標。

中國浴血抗戰八年,如從“九一八事變”後東北抗日民主聯軍對日作戰算起,中國人民抗擊日本長達十四年之久。中國人民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所做出的民族犧牲最大,所作貢獻也最大。所有在華日本資產本應作為對華戰爭賠償費用。

抗戰結束後,1945年9月18日,中國政府向美、蘇建議:凡屬日本及日本國民在華領土內所有的全部產業權、契據、利息以及各類財產,包括房屋、發電廠、各種工廠、船隻、船塢、造船廠、機器、礦業、有線及無線電設備材料、鐵路、車輛、修理廠等等應認為已讓予中國;凡屬同盟國約定歸還中國之領土,如有盟國軍隊駐紮,應采取一切必要及緊急辦法,防止敵人從事摧毀、破壞、隱藏、移 動及轉讓等行為;關於分配日本國內各種資產,中國應享受優良百分法,及交貨優先權,以抵償中國國家及人民所受之長期犧牲與損失。蘇聯外長莫洛托夫複函表示,蘇聯完全理解中國對日本賠償問題的立場,具體辦法應由四強(中蘇美英)組成的對日管製委員會做出。1945 年8月下旬宋子文訪問美國時,杜魯門總統在接見宋子文時說:“中國抗戰八年,蘇對日作戰僅數日,向日本要求賠償,中國自應居首位。”

高崎建之助的“移交”

斯大林雖然對中國以日本資產作為賠償的主張表示同情,但實際上對東北的日本工業卻另有打算。在簽訂《雅爾塔協議》時,他對羅斯福提出條件:恢複俄國在日俄戰爭中失去的在東北的全部特權,否則他無法對人民交代蘇聯為什麽要出兵中國東北。這是他公開說出口的出兵東北的目的。與此同時,他計劃把東北的日本資產全麵占有、重點摧毀,然後實行壟斷性的經濟合作。

所謂全麵占有,就是把東北所有日資產業宣布為蘇聯紅軍的戰利品,由紅軍全麵接收。重點摧毀就是把最新最好最重要的機器設備拆運到蘇聯。剩餘的部分,一分為二,中蘇各占其一,雙方可進行排他性的經濟合作,以免第三國(美國)的勢力進入東北。

由於東北的輕重工業幾乎全為日本的滿洲重工業株式會社、滿洲電業株式會社以及滿鐵株式會社所壟斷,蘇軍占領東北後,首先將這幾個壟斷組織的頭頭如滿洲重工業會社總裁高崎建之助等日本高級經濟管理人員抓起來,嚴加看管,然後從他們口中索取各種所需要的材料。讓他們證明,東北某某企業是為關東軍服務的,日本資本占多大比例,以便為蘇軍將企業攫為戰利品提供“事實根據”。

把各種材料準備齊全之後,蘇軍當局於1945年10月24日,強迫高崎建之助“將屬於滿業之各種事業移交於蘇聯”。高崎經不起威脅利誘,於10月29日與其他管理人員非法簽署了移交文件,將由他統管的72種工業,以及150種輔助工業作為軍事企業移交給了蘇軍。

移交期間,蘇方派出人數不等的武裝“代表”對各工廠一一實行接管,如遼陽橡皮公司20人、本溪鋼鐵公司53人、撫順鐵廠50人、輪機油廠30人等,總計783人。這些工廠大部分是民用工廠,而不是軍用工廠。但蘇聯認為,凡是為關東軍服務過的都是軍用工廠。

龐大工業拆運淨盡

所有被蘇聯認定為“戰利品”的工廠,都被蘇軍當局派兵把守,嚴禁外人進入。日本戰俘(特別是技術人員)是拆卸機器的主要承擔者,他們把工廠裏的機器和重型設備拆卸下來,裝進箱裏,然後分海(大連)陸(向北經黑河,向西經滿洲裏,向東經綏芬河)兩路運往蘇聯。

對工礦機器設備拆毀的程度,取決於工礦本身的重要程度和蘇聯對其機器設備的需要程度。例如,東北最大的鞍山鋼廠是東北的骨幹企業,“摧毀”該廠,便可癱瘓整個東北工業體係。因此蘇聯對其拆運也最為認真,由蘇軍中校柯刹羅夫指揮蘇俄技工80名,暨工人及日俘共8000 名,經四十餘日才拆運完畢。該廠被洗劫之徹底,非經重建,永無恢複之可能。又如,奉天飛機製造廠,月產高等教練機70架(裝配),發動機100台。後來為躲避美機轟炸,實行分散經營,設公主嶺和哈爾濱二廠。公主嶺月產高等教練機30架,發動機100台。哈爾濱月產高等戰鬥機10架,發動機100台。以上三廠全部機件均被蘇軍拆運而去。所有的汽車製造廠的機部件也被拆運一空。拆運這些工廠的機器設備,既破壞東北的工業基礎,又滿足蘇聯的需求。東北水電和火電發電機,蘇聯也有需求,但蘇聯準備與中國合作,就拆了大部分,留下小部分。整個拆運一直到1946 年3月蘇聯最後撤軍時為止(實際上已無可再拆了)。

駐東北蘇軍總司令馬林諾夫斯基曾向中國國民政府駐蘇軍軍事代表團團長董彥平透露,蘇聯對東北經濟“要求目的不在經濟而在國防”。也就是說,保證蘇聯的國防安全是它對東北一切經濟要求的核心。長期以來,斯大林對東北強大的工業體係懷有恐懼心理,認為在靠近蘇聯力量最薄弱的遠東地區保留中國東北這樣一個龐大的軍事與工業生產基地,對蘇聯安全構成了巨大威脅,而蘇軍占領東北正是解除這一威脅的最好機會。

蘇聯拆運機器設備的總價值到底有多少?有各種統計數字,如台灣國民黨黨史會庫藏的有關資料,中國記者的統計資料,鮑萊調查團的統計資料,和東北工業會及日僑善後聯絡處(“東北工僑”) 的調查資料,它們提供了各種不同的數字。據鮑萊的估算,蘇聯拆運所造成的損失達8.95 億美元;相比之下,“東北工僑”的調查就更精細一些:損失為12.36 億美元,但占東北企業三分之一的日本陸軍企業並未包括在統計之內,如加上這部分損失,總計不下於20億美元。

“敵產”本屬我國財產

當時,張嘉□曾任東北行營經濟委員會主任和國民政府對蘇經濟合作代表,他一到東北,就按政府指示向蘇方聲明,東北日資產業應作為日本賠償的一部分,歸中國所有,並對蘇聯的大肆拆運提出了質問。張嘉□認為,所謂東北敵產(日本產業),不同於日本本土的敵產。東北敵產中相當一部分是東北人民的財產。因為,偽滿洲國中央銀行發行鈔票130億元,其他發行的公債、郵政儲金、人民存款尚有二三十億元。這樣,中國中央政府對東北人民將負有一百五六十億元的債務。而東北全部工礦如數保存其現有財產,也不過百億。

根據這一基本事實,張嘉□提出,“滿洲所有敵產應以抵償所負人民債務,如有剩餘,應以之賠償中國八年抗戰之損失。故一切敵產,應歸中國沒收”。蘇聯談判代表斯拉德科夫斯基則根據被蘇軍扣押的前日本在東北的企業負責人所提供的資料,說被蘇軍指定的日資企業,日資占70%以上,而華資占30%以下。即使按蘇方的統計數字,30%的中方資產也不能被作為敵產白白沒收而去。於是,蘇方提出,將被它拆運剩下的機器設備的一半,作為蘇聯對華友好的“禮物”,無償贈予中國,與中國共同經營。實際上,還是全部沒收。

蘇聯談判代表多次強調,蘇聯出兵東北蒙受了重大損失,暗示它有權利占有和沒收東北機器設備以彌補軍費。這也是毫無道理的。蘇聯出兵東北,如果它完全是幫助中國,軍費當然應由中國負擔;但蘇聯出兵東北的目的遠不是這麽簡單。

在《中蘇友好同盟條約》談判過程中,斯大林說,旅順口為蘇聯海軍基地,大連辟為自由港,長春鐵路中蘇共有共營,外蒙古獨立,這些問題不解決,他就無法向蘇聯人民交代蘇聯為什麽出兵東北。中蘇條約與各項協定簽訂了,蘇聯出兵的目的達到了。所以,當斯大林在《中蘇友好同盟條約》締約談判過程中,提出讓中國負擔軍費時,被宋子文一口拒絕,斯大林也沒有堅持。蘇聯對日作戰僅有一周,從中國取得的利益足可補償蘇聯對日作戰的損失,這是關鍵事實之——。

事實之二,是中國長春鐵路(原中東鐵路)的滿洲裏至綏芬河段與哈爾濱至長春段,蘇聯早已出售給了偽滿洲國,它對這段鐵路這時已不再擁有所有權了。所以,這段鐵路應該完全歸中國所有。現在,蘇聯卻要將自己賣出的東西,再與中國“共有共營”。

事實之三,是僅就軍費而言,中國也不是毫無支出。蘇軍占領東北後,即將所有銀行現金和金銀等貴金屬全部提走。特別是1945 年9月24日起,蘇軍當局在東北發行軍用票,變相地讓中國負擔了蘇軍駐紮東北期間的軍費。該票以元為單位,與東北貨幣共同流通,比價為一比一。實際上蘇軍進入東北之後,蘇軍在東北的全部開支,用的就是從銀行提走的現金和軍用票。這些軍用票轉化為東北人民供養蘇軍的物質負擔。中國政府的這項開支,由中國向日本索賠。這就是說,作為戰勝國的中國,為自己的戰敗國日本“墊支”了費用。蘇軍當局共發行多少軍用票,目前尚不知曉,但到1945 年12月1日,已發行了28億元(相當於當時東北貨幣總額),以此估計其總數不下於60億元。中國連日本戰爭賠款都沒要,當然更不可能向日本索要蘇軍的這筆開支。所以蘇方完全明白,中國沒有再行負擔蘇聯軍費的義務。

據1907年海牙陸戰章程規定:戰勝國對占領國財產的處理,首先要分清是公產還是私產,凡屬私人財產一律不可侵犯。公產必須分清動產和不動產,對動產現金、車船等經過移 動不改變其原有價值的財產,戰勝國完全有權據為己有。但對不動產,房屋、土地、工廠、礦山連同機器設備,一律不得搬運毀壞,必須嚴加看管,等候戰後議和時處理。而當時蘇軍不僅將東北現金、證券、金銀取走,而且不分軍需、民用,將東北輕重工礦企業的機器設備幾乎全部拆運而去,這是嚴重違反國際法的。

1945年2月,在雅爾塔會議上,美蘇英三巨頭本已商定,對日本所有境外資產,應優先賠償受日本侵害最重、在戰勝日本過程中貢獻最大的國家。所以,蘇聯的拆運,激起了盟國的一致抗議和國際輿論的嚴厲譴責。美英曾在行將到來的巴黎和會上向莫洛托夫提出解決辦法,但後來害怕影響和會議程,這一設想遂胎死腹中。

被拆卸後的工礦企業一片慘景。當時中外通訊社作了大量報道,現擇錄幾則如下:

美聯社:中國接管東北工業的希望已粉碎無餘。記者目睹無數工廠倉庫及機廠,戰前曾充滿活力,今則工廠闃其無人,倉庫已被洗劫一空,機廠設備亦蕩然無存。隻有孤獨步哨巡行其間,紅軍以機關槍駐守荒廢各廠,紅軍司令雖令英美記者團隨時隨地視察,但仍一再被阻。

中央社、合眾社:沈陽全城共有工廠4570家,內有第一、第二等工廠948家,戰時全部開工,今僅有20家繼續開工,內15家由中國人任經理,5家蘇聯人任經理,惟此繼續開工的20家也均由蘇方控製,蘇方派兵守衛,其他工廠大部經過焚燒,僅餘屋殼,重機器被掠,任何有價值物件,又遭小賊偷竊而去。20家工廠之機器,已於數月前被運走。

美國星條報:東北自“九一八”事變以來,經日人苦心經營之龐大工業,在屠殺及恐怖中被洗劫淨盡,工廠工人亦被逼協助搬運,唯大部工作,係由日本戰俘為之。自哈爾濱起,凡重大軍械飛機廠,據傳已被剝精光,大部贓物俱由大連出口,運至海參崴,轉載至蘇。哈爾濱和大連之間鐵路交通,現由蘇方嚴密守衛運用,載運其“六日大戰”作為戰利品的千萬噸重工業機械。

合眾社:東北不複為富庶工業區,“九一八”後日本辛苦經營之結果,已盡付東流,蓋東北無數工廠,已被按部就班搬運一空,各種機器,不論大小,自火車頭至旋鑿,皆被蘇軍當作戰利品車載而去。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