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轉貼]中韓曆史之爭的真相

(2007-04-22 23:14:25) 下一個
[轉貼]中韓曆史之爭的真相

中韓曆史之爭的真相
韓國又一次在曆史問題上與中國發生爭執,起因是中國社會科學院通過東北工程新刊,主張古朝鮮史、高句麗史、渤海史等半島古代史全部編入中國史,並將有關研究文章結集為學術專著。於是韓國漢城民眾緊接在議員之後,高聲抗議中國歪曲曆史,要政府強硬做出回應。
   據了解,中國社會科學院最近在一份有關“東北工程”的研究報告中,指韓國兩個古代王國——高句麗國(公元前37年-668年)和渤海國(698年-926年)——在曆史上是中國的一部分。
   9月7日,韓國市民團體活貧團到首爾中國大使館前麵示威抗議。
   6日上午,中國還在白頭山(中國稱為長白山)的頂峰天池,舉行了第六屆亞洲冬季運動會的聖火采集儀式。對此,韓國市民團體活貧團團長洪貞植向媒體表示,“明年1月,中國要在吉林省長春市舉行冬季運動會,現在就在白頭山舉行聖火采集儀式。對韓國人而言,白頭山的天池是韓國民族精神的象征。從這裏可看出,中國通過白頭山的‘中國化’,來抹煞該韓國曆史的意圖。”
   據悉,韓國4個市民團體,從7日起在中國使館前麵進行“一人示威”活動,也將進行1000萬民眾簽名抗議活動和“拒絕前往中國旅遊”運動。
   韓國政府有關負責人也表示,高句麗曆史是韓國曆史中最令人驕傲的一部分,是涉及到民族性的重要問題,因此將從外交和學術角度,對該問題進行積極應對。
   韓國政府計劃,等韓國學術界發表研究結果後,將通過外交途徑同中國交涉。
  那麽,中韓之間的曆史分歧究竟在哪裏?先看看韓國人的曆史敘述。(以下部分摘自《韓國在線》)
  史籍稱古朝鮮人為“東夷”,意即東邊的弓箭手。他們遍布於滿洲、中國東部沿海、長江以北和韓半島。東夷人中有一個神話,傳說立國者檀君係天上下凡的父親和一位以熊為圖騰的部落女子所生。據說他於公元前2233年開始統治,他的後代在朝鮮——“黎明寧靜之國”——執政達一千餘年。
  當周朝伐殷時,東夷人移向滿洲和韓半島,因為那裏氣候條件較好。看來他們保持著團結,因為中國大聖人孔子和孟子曾讚揚他們親密友愛,恪守禮儀。
  在中國的戰國時代,黃海西岸的東夷同周朝人發生衝突。這導致他們向滿洲南部和韓半島遷移。
  東夷還有其他一些部落,即居住在滿洲地區的貉和居住在韓半島上的韓人,他們都屬於通古斯族,語言上屬阿爾泰語係。當殷朝崩潰時,殷國臣民箕子約在公元前11世紀進入檀君的轄土,引進殷國的文化。
  接著,由於中國東北地區的燕國入侵,古朝鮮在公元前3世紀喪失了遼河以西的領土。這時候,出現了鐵器時代文明,戰國諸國向東驅趕難民。
  移民中有一個叫衛滿的,在古朝鮮出任軍事指揮官,以鴨綠江為基地把準王趕到南方,篡奪了政權。但在公元前109年,漢武帝發兵由陸海兩路進犯位於遼河口的古朝鮮。兩年後,古朝鮮被打敗,中國在滿洲南部和韓半島北部設立了四個都督府。這四個都督府建立之後不久,韓國的進攻變得猛烈起來,所有四個都督府均於公元313年被摧垮了。
   三國時代
  古代韓國在近似駕洛國的青銅器文化的最後階段從中國的國家實力中看到了鐵器文化的作用。在中國中央集權製發展的同時,在滿洲興起了扶餘。在韓國的南部,三韓的部族聯盟逐漸發展到建國階段。在南方,突出的是百濟和新羅,在北方是高句麗。
高句麗王國(5世紀)
   到公元1世紀時,高句麗已牢固地確立為一個國家,於公元313年將中國從其殖民地樂浪驅逐。可是,公元342年,高句麗首都陷落於中國的燕國之手。在高句麗同中國作戰時,百濟積聚起實力,在第4世紀末葉同高句麗發生衝突。
接著新羅發展壯大,形成組織嚴密的國家。
  高句麗於公元372年第一個采納佛教為王國的信仰,百濟是第二個,於公元384年采納,新羅是最後一個,於公元528年采納。當時還采用了中文佛經。高句麗建立了一個學院來教育貴族,並在佛教傳入前編寫了100章的國家史書。百濟在公元384年,第4世紀初也編寫了自己的曆史。隻有新羅在信奉佛教之後才立即著手編寫自己的曆史。
  這三個國家就這樣逐步建立起國家機構,采取儒教和佛教的等級結構,把國王置於至高無上的地位。它們頒發國家法典,開始實施統治人民的法製。在這個過程中,高句麗吞並了扶餘,新羅征服了伽耶。三國竟相加強佛教和儒教相結合的國家政權,由此試圖進行認真的領土擴張。
  這時候,新羅發展了花郎組織,這是一種誌願性質的社會團體。花郎作為一個集體受到作戰武藝、文學鑒賞和團體生活的訓練,這種訓練部分通過遊曆進行。教育的目的是:(1)事君以忠;(2)事親以孝,(3)交友以信,(4)臨戰無退,(5)殺生有擇。這些目標是著名和尚圓光提出的,他把佛家和儒家的美德合在一起來教育新羅青年。這一運動風行一時,對增進新羅國家的強盛作出了貢獻。
   有了這個青年組織,新羅得以在文化領域積聚起國力。百濟在一位建築師的協助下,建起了一座宏大的寺廟,名叫皇龍寺,和一座甚至在中國也聞名的高大的寶塔。皇龍寺高70米的寶塔於公元645年建成,直至13世紀蒙古人入侵才毀於戰火。新羅願意向高句麗和百濟學習,並派和尚去中國了解中國的文化,特別是對佛教教義、建築和中國的經典進行了解。
   在新羅同唐代中國建立友好關係時,高句麗卻與隋朝和唐朝激烈交戰。隋煬帝在對北方遊牧部落作戰獲勝後,以一百餘萬軍隊進攻高句麗。公元612年,高句麗將軍乙支文德依據防禦工事抵擋住隋煬帝的陸軍和水軍進攻達數月之久,並在隋軍撤退時殲滅了他們。在薩永(清川江)進行的一次伏擊使隋軍30萬人中隻有2,700人得以逃脫。隋朝的覆亡部分原因在於被高句麗擊敗。
   在唐朝興起後,唐太宗沿著遼河修築了防禦工事和牆垣,企圖為入侵失敗進行報複。公元644年、648年和655年,唐太宗入侵未果。唐朝於是向新羅求助
  新羅也說服了唐代中國幫助它征服百濟和高句麗。高句麗先前曾打敗過隋煬帝,唐太宗與高句麗的敵對關係驅使唐高宗與新羅結盟,先攻打百濟,然後攻打高句麗。
  立國最晚的新羅最後打敗了另外兩國,但是未能使國土延伸到滿洲的高句麗全境。在新羅實現統一之後,唐朝對新羅的意圖便暴露無遺了。百濟國王和他的家眷於公元660年被押解到唐朝,一名唐朝將領(注:薛仁貴)迫被任命為軍人總督來統治百濟領土。公元668年,高句麗的最後一個國王、他的官員和20萬名俘虜也被押往中國,高句麗的國土由唐朝的將軍們治理。唐高宗的意圖此時已很明顯,新羅決心與唐朝一戰。金庚信是新羅聲名最卓著的將軍,曾領導和指揮新羅的曆次戰役。他的決心使中國慫恿百濟和高句麗起來反叛新羅的陰謀沒能得逞。新羅開始對唐朝控製領土上的主宰地位進行積極抵抗。
  公元671年,新羅開始它自身反抗中國統治的戰鬥,攻下了中國的都督府,由此恢複了全部百濟領土。公元674年,中國進犯新羅,因為新羅曾在楊口附近的買省城要塞和開城附近禮成江畔的泉城要塞消滅了唐軍。新羅軍隊還把唐朝軍隊驅逐出平壤。盡管如此,中國軍隊仍不放棄原來對百濟和高句麗的領土要求,直至公元735年,才承認大同江以南的領土屬於新羅。於是,新羅成為擁有韓半島大部領土和原來三國的大部分人民的單一國家。
  高句麗覆滅後,高句麗前將領大祚榮組成了一支高句麗和靺鞨(一個通古斯族部落)人的軍隊,帶領他們前往由中國掌管的領土。他們最終在滿洲的吉林附近定居下來,並在那裏成立一個國家,起先叫震國,於公元713年改名為渤海。渤海國不久便控製了過去高句麗的大部分領土。渤海國的統治階級大多是高句麗人。渤海國宣稱自己是高句麗的繼承國,有時自稱高麗國。
  渤海國在9世紀上半葉宣王統治年間達到鼎盛時期。當時渤海國的疆域北起滿洲的鬆花江和黑龍江,南至現代韓國的北部各道。它的首都位於當初建國的所在地-吉林地區的東京城。
  隨著唐朝的覆亡,出現了政治混亂和暴力,渤海國成了受害者。公元926年,契丹征服了渤海,後來還統治了滿洲的部分地方和中國北部。渤海國統治階級大多是高句麗人。他們中的許多人南下,加入了當時取代新羅而新建立的高麗王國。
當時渤海國在滿洲部分的領土雖已喪失,但是在鴨綠江和豆滿江(即圖們江)邊界線以南的地區卻得到了恢複。於是人們遷徙到高麗。
  從上所述,不難看出韓國將中國的部分古代史納入他自己的曆史,當然遭到中國學者的反對。
中國學術界認為現代的朝鮮族人是在高句麗國家滅亡以後,長時間的民族融合與交流中,以新羅人為主體形成的(而新羅人源於朝鮮半島南部的土著),在融合過程中也包括留在朝鮮半島上的少數高句麗人、靺鞨人、漢人等。19世紀中葉以後,一部分朝鮮人從半島遷入我國,成為今日我國境內的朝鮮族。所以,真正的朝鮮族政權是王氏高麗,立國於高氏高麗滅亡250多年後的公元918年,935年取代朝鮮半島的另一個政權新羅,翌年又滅後百濟國,統一了半島中南部大部地區。至公元1392年,王氏高麗的大臣李成桂廢王自立,並在1393年以“朝鮮和寧等號奏請”明朝,明賜李成桂為朝鮮王,王氏高麗遂改號朝鮮,學界一般稱之為李氏朝鮮或簡稱李朝,此即我國明清時期的朝鮮國,其疆土發展為現在的朝鮮人民民主主義共和國和韓國,人民發展為現在的朝鮮族和韓族。
  中韓爭執的焦點主要集中在王氏高麗之前的高句麗國和勃海國是否也是朝韓曆史的一部分。中國學術界認為這兩個政權與朝鮮族的本土政權基本沒有源淵,理由如下:
  一, 轄境內民族構成不同。高氏高麗轄境內的人民以高句麗族為主。高句麗族的族源是我國上古時期古老民族穢貊人東遷後的夫餘、高夷、沃沮、小水貊、東穢等,後又融合了衛氏朝鮮遺民的後裔、漢人、鮮卑人等。這些來自於不同民族的成員在長期的共同生活中逐漸融合一體,史書和學界一般以高句麗族稱之。王氏高麗轄境內的人民以新羅人為主。王氏高麗本即是新羅國民所建政權,兼並新羅和後百濟之後,新羅人和百濟人成為了王氏高麗的主要居民。新羅人主要是源於朝鮮半島南部地區的辰韓和弁韓人,高氏高麗滅亡後雖然有一部分高句麗人加入其中,但不是新羅人的主源。百濟則主要是源於朝鮮半島南部的馬韓人。也就是說王氏高麗的主要居民以來源於朝鮮半島南部的“三韓”人為主,大量的史書記載也表明王氏高麗人和我國古人是把王氏高麗看作“三韓氏舊”的。這些源於半島南部的民族成員,在王氏高麗數百年的曆史發展中逐漸融合為一族,史書和學界一般稱之為高麗族。王氏高麗為李氏朝鮮取代後,朝鮮也因此取代高麗,成為其族稱,並沿用至今。
  二、統轄區域不同。高氏高麗初立國於我國境內的鴨綠江支流渾江流域及其附近地區,後擴展到鴨綠江以東以南地區和圖們江附近,統治中心最初在今遼寧桓仁縣,後遷至今吉林集安,公元427年遷至平壤。高氏高麗在我國南北朝時期達到極盛,最強盛時期的疆域四至大致是:東至日本海,西以遼河為界,北達今吉林省琿春市一帶,南到北漢江以北。據《高麗史•地理誌》載,王氏高麗在建國110年後的疆域最北在今大同江以北龍興江一線,其北是我國曆史上的地方政權渤海國的轄境,渤海滅亡後是我國的邊疆民族女真人的活動地域。也就是說,王氏高麗的轄境基本上是繼承了新羅的疆域,其北部地區雖然有一部分與高氏高麗的轄境重合,但在高氏高麗滅亡初期即已經歸新羅所有。由此看,王氏高麗統轄的區域並非高氏高麗的舊地,早期在今平壤以南,一在南一在北,王氏高麗占據平壤以北是後來的事情,全部占有半島鴨綠江以東和圖們江以南地區則是14世紀末葉,但此時王氏高麗已經為李朝取代,因而在統治區域上兩個高麗也難以構成繼承關係。
  三、兩個政權立國時間懸殊。曆史發展歸屬不同高氏高麗建國於公元前37年,最初為西漢玄菟郡高句麗管轄,後逐漸強盛,但並未斷絕和中央王朝的臣屬關係,進入隋唐時期後,因其不遵從隋唐兩朝詔令,不斷擴張,並阻塞朝鮮半島其他政權入貢中原王朝的道路,結果導致隋唐兩朝的征討。公元668年,高氏高麗終於為唐朝統一。高氏高麗的轄境最初完全由唐朝安東都護府(治所最早在今平壤)管轄,幾十年後有一些轄境為我國曆史上另一個地方政權渤海占據,一些劃歸興起於朝鮮半島南部的政權新羅,一些仍由安東都護府管轄;高句麗族則絕大部分被唐朝遷徙到中國內地,後和漢族融合,小部分融入周圍各族之中,其王族後也絕嗣,立國7個世紀之久的高氏高麗最終消失在中國曆史的長河中。而王氏高麗立國於公元918年。其政權雖以“高麗”命名有興滅繼絕之意,然而卻是在高句麗政權滅亡250年後建立的。都城開京(今朝鮮開城),其活動範圍沒離開朝鮮半島。所以,高句麗簡稱高麗與王建的王氏高麗,無論從時間上,活動地域上,王族姓氏上,治下臣民的組成上都存在著根本區別,是不應該混淆的。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韓朝不顧曆史事實將本國民族的源頭上溯到我國古代的東夷,實在是匪夷所思,其中不乏對我國領土的野心,值得國人警惕。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