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與“麥克阿瑟解職事件”有關的製度與規則問題
(2007-04-17 22:40:25)
下一個
[轉貼]與“麥克阿瑟解職事件”有關的製度與規則問題 作者:黃力民
五十六年前的4月10日15時美國總統杜魯門簽署了兩份文件(見文末附件),一份是給駐日盟軍最高統帥、聯合國軍總司令、美軍遠東總司令、美國陸軍遠東司令道格拉斯·麥克阿瑟的命令,告知解除他以上職務並移交給馬修·李奇微中將,命令立即生效;另一份是就麥克阿瑟解職一事提交新聞界的公開聲明。兩份文件都是正式的,任何一份的公開即意味著解職的生效。
麥克阿瑟的解職對於當時的交戰雙方以及關注朝鮮戰爭的各國都是重要事件。
中國近年出版的官方資料如《抗美援朝戰爭紀事》(軍事博物館編,解放軍出版社2000年)都不加評論地隻說有過麥克阿瑟解職一事。但在民間語言及有文學色彩的書刊中,與麥克阿瑟解職相聯的關鍵詞是“美軍戰敗”,這可能源於當年的宣傳材料如:
[新華社13日訊]美國遠東侵略軍總司令麥克阿瑟已因在指揮侵略朝鮮的戰爭中遭受朝鮮、中國人民武裝的嚴重打擊而下台。這是中朝人民抗美鬥爭的勝利。
《人民日報》4月15日時評稱“麥克阿瑟的下台,是中朝人民抗美鬥爭的新勝利,也是世界人民反對侵略戰爭保衛世界和平的一個勝利。…很顯然,麥克阿瑟是在中朝兩國人民的抗美鬥爭的鐵拳打擊下倒台的;它標誌著美國帝國主義侵略政策和戰爭政策的失敗,世界人民反對美國侵略保衛世界和平的勝利。”
這也算是曆史沉澱的無奈吧。
美國方麵關於麥克阿瑟解職的原因說來話長,相關的文字資料、檔案難以數計,簡單說就是總司令與前線統帥不能合作。這裏隻說解職命令是怎樣生效的及其後的風波。
白宮決定讓麥克阿瑟本人早於部屬與公眾知道被解職。不僅如此,還決定派專人當麵送交解職命令,而不是由東京陸軍通訊部門將收到的電報送交麥克阿瑟副官,副官再遞交麥克阿瑟。在麥克阿瑟收到命令後白宮立即發布總統聲明。
杜魯門沒有要求麥克阿瑟辭職而是命令解職的做法略帶懲罰的含意(1950年9月杜魯門認為國防部長約翰遜不能勝任,采取的是溫和方式即讓約翰遜辭去職務由馬歇爾接任),而命令送交方式、生效方式的選擇顯然又照顧了麥克阿瑟的麵子。其時陸軍部長佩斯正在東京是恰當的送信人選。國防部長馬歇爾通知佩斯立即到朝鮮去等待進一步指令,解職電報避開陸軍通訊係統而是由國務院發給在釜山的美國大使穆喬,由穆喬交佩斯,然後佩斯飛回東京當麵交給麥克阿瑟。
白宮之所以如此慎重處置解職事項,是因為麥克阿瑟問題的特殊性:
1 麥克阿瑟資格老、威望高,一戰時就在美國駐歐遠征軍任旅長、師長等職,戰後任過西點軍校校長,1930-1935年任陸軍參謀長。二戰任盟軍西南太平洋戰區總司令,戰後任駐日本盟軍最高統帥。是美軍10名五星上將尚在任的4人之一。依陸軍部長佩斯的說法,“當麥克阿瑟是陸軍參謀長時我還在賓州一所預科學校裏呢”。佩斯設想他將怎樣去送信呢:我到麥克阿瑟總部,把門鈴一按,把解職命令往門口一塞,然後拚命跑掉。
2 麥克阿瑟擔負重大責任,即代表盟國對日本的占領,指揮正在進行的朝鮮戰爭。德國為四大國分區占領,美、蘇、英都派出了戰爭期間的頭號軍事統帥——艾森豪威爾、朱可夫、蒙哥馬利——任占領軍總司令,但他們都隻任職至多1年。而麥克阿瑟卻是唯一的日本“太上皇”,而且已有5年又7個月之久。
3 因為資格老、權力大,麥克阿瑟又以桀驁不馴著稱。1937年麥克阿瑟在菲律賓任軍事顧問時曾回國完婚,此後再未回國。二戰與朝鮮戰爭期間,兩任總統多次召他回國述職,他均以軍務在身而推脫。達成的妥協是在華盛頓與麥克阿瑟總部之間的地點會晤:與羅斯福僅有的會晤是1944年7月在檀香山,總統攜參謀長萊希同西南太平洋戰區總司令麥克阿瑟、太平洋戰區總司令尼米茲研究太平洋戰場形勢;與杜魯門終其一生的唯一會晤是1950年10月在威克島,時間不過3小時,麥克阿瑟甚至謝絕了杜魯門共進午餐的邀請,匆匆飛回東京。
杜魯門關於麥克阿瑟解職的兩份文件簽署後接下去實際發生的事情是:
由於技術原因,國務院發給在釜山穆喬大使電報未能到達;
隨著時間的拖延,新聞界似乎有所察覺,《芝加哥論壇報》記者甚至緊纏白宮新聞秘書肖特以便從中套出可供立即發布的新聞分析,肖特與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布萊德雷懷疑解職命令可能泄露;
考慮到麥克阿瑟在解職尚未生效(即個人電報未送達且白宮新聞會未開)之前可能提出辭職以抵抗,杜魯門決定改變預定程序,立即通過陸軍通訊係統將解職命令發東京盟軍總部麥克阿瑟本人,然後在4月11日1時(華盛頓時間)舉行新聞發布會公布總統聲明;
有記者電話告知麥克阿瑟副官赫夫注意聽15時(東京時間)新聞廣播,他認為會有麥克阿瑟解職的消息;
大吃一驚的赫夫聽了15時開始的新聞廣播後立即打電話給麥克阿瑟夫人珍妮;
珍妮將解職的消息告訴正在宴請客人的麥克阿瑟;
緊接不久,陸軍通訊兵將剛收到的電報送交赫夫,赫夫即驅車前往麥克阿瑟處;
麥克阿瑟親自拆開信封閱讀解職命令電文。
以上情節中有些說法各異,連麥克阿瑟的傳記都未能準確描述。例如麥克阿瑟得知已被解職後說的那句名言:“珍妮,我們終於可以回家了!”究竟是何時何種場合說的,就有多個版本。
但可以肯定的是,新聞傳播速度超過了軍用電報的速度,程序顛倒了。問題出在從杜魯門指示直接發軍用電報到4月11日1時新聞發布會之間所留的時間太短。究竟有多短?筆者沒有見過哪個資料說過。可以推想白宮的兩難,新聞發布會的任何拖後都會增加正式消息晚於媒體消息的可能性,而新聞發布會的提前又會使公眾與部屬都知道麥克阿瑟被解職而麥氏本人還蒙在鼓裏。
麥克阿瑟的解職引起了軒然大波。日本內閣曾考慮以總辭職表示對解除他們“救星”職務的不滿,裕仁天皇到美國大使館與麥克阿瑟依依惜別,麥克阿瑟啟程的當天數十萬日本人在通往機場的公路旁列隊送行。
麥克阿瑟一家飛抵檀香山受到20萬人歡迎,在舊金山歡迎人群達30萬以上,抵達華盛頓時國防部長馬歇爾、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布萊德雷、陸軍參謀長柯林斯、海軍作戰部長謝爾曼、空軍參謀長範登堡以及眾多三軍將領在機場迎候(這裏需要加一個附注:布萊德雷與三軍首腦一致建議總統罷免麥克阿瑟,上任才半年又常因患病而不在職的馬歇爾在總統要求他查閱戰爭以來華盛頓與東京的往來電報後得出的結論是早在兩年前麥克阿瑟就應解職)。4月19日麥克阿瑟應邀在國會發表激動人心的演講,演講結束時據說“民主黨這一邊沒有一個人不是熱淚盈眶,而在共和黨那邊,沒有一張臉上是幹的”。之後麥克阿瑟應邀到一些城市巡回演講,在紐約市歡迎與遊行者達700萬,用去了2800多噸的彩帶、紙屑、飄帶。
另一方麵,公眾對白宮表示強烈不解和不滿,人們不能原諒總統對他們心目中的這位“英雄”的無禮行為,據白宮新聞辦公室的統計,他們總共收到了近3萬封公眾信件和電文,其中超過95%的信件和電文是批評總統的解職決定。蓋洛普民意測驗則顯示全國有69%的人表示支持麥克阿瑟,而隻有29%的人表示支持總統的行動。
5月3日開始,參院軍事委員會與外交委員會聯合舉行有關朝鮮戰爭問題的聽證會,麥克阿瑟首先作證,他的證詞達20小時以上。政府方麵出席的首席反證人是馬歇爾,兩位年資相當、卻分別出身於西點軍校與弗吉尼亞軍校的陸軍五星上將進行麵對麵的辯論,繼而布萊德雷、柯林斯、謝爾曼、範登堡相繼到場作證,當然都是作為麥克阿瑟的對立麵。
參院聽證會持續到6月25日,沒有什麽結論。之後,麥克阿瑟的巡回演講也風光不再。在達拉斯的一次集會不過2.7萬聽眾,有人嘲笑說這還不如一場中學生橄欖球比賽的吸引力。顯然,公眾與輿論終於想通了:在解職一事上總統沒有大錯,至於麥克阿瑟本人52年傳奇軍人生涯與特有魅力那是另一回事。
麥克阿瑟解職的故事大致如此,如果由某些文學人士以生花妙筆據此想象、臆測、渲染必可以形成洋洋大觀的各種“秘聞”“揭秘”“大解職”“內幕”之類,筆者有意的是這則故事所透露的一些遊戲規則與製度因素問題:
1、盡管解職的預定程序發生了許多變更,但並沒有出什麽亂子。總統個人即有權解除戰區統帥的職務,這是朝野皆知的。上下級關係必須非常明確,任何官員都應清楚上對誰負責,下可以指揮誰罷免誰。總統雖然沒有上級,但他若做得不妥有可能被國會彈劾。事實上杜魯門在決策前聽取過所有主要官員的意見,甚至還征詢了私人朋友的意見。
2、解職命令的生效是斬釘截鐵的,不存在名義上解職實際卻在位的情況,也不存在名義上還在位實際卻無權或被隔離、看管的情況。
3、不管以那種方式告知麥克阿瑟被解職,他本人都是自由地在現場,並不需要將他帶進一個什麽樣的特殊場所當麵宣布,或者先以某種方式使他與部屬、家屬隔離而由新指揮官實際負起責任來。
4、解職命令稱“撤換理由將在上述電文送交你時,同時公布”,一方麵說明最重要的問題是指揮權的交接而不是撤換理由,另一方麵表明撤換理由隻有一個版本,沒有什麽事情需要在後台解釋或雙方交換意見。
5、兩個多月時間裏公眾與媒體對麥克阿瑟狂熱追捧,同時對杜魯門政府強烈抨擊,杜魯門與白宮官員、軍隊首腦心情之沮喪是可以想見的。然而難受歸難受,政府與軍隊仍在運行。
6、公眾與媒體再強大的反抗聲浪不能直接扳倒總統,總統可以有對於公眾與媒體的強烈反感卻決無權幹預公眾與媒體之表達意願。
7、兩任總統召麥克阿瑟回國述職而不得,杜魯門的命令竟也不提麥克阿瑟解職後的安排或去向,但解職4天後的4月16日麥克阿瑟即啟程返回闊別14年的祖國。筆者看到的資料均未有對這一離奇現象的探究,這裏可能性地推測一下吧:五星上將麥克阿瑟清楚自己具有的終身現役軍人身份,到陸軍部報到去了。
8、解職命令是冷冰冰的,但杜魯門也非常人性化地授予了麥克阿瑟最後一項權力“你有權下達為前往你所選擇的地方所需下達的命令”。
9、白宮為發布解職命令而作出的複雜策劃、因情況發生變化又臨時改變以及最終解職命令生效的顛三倒四,看起來是左支右絀、手忙腳亂。但是,由於無論發生那種情況都還在製度與規則的底線之上,因此“麥克阿瑟解職事件”大致是能經受曆史檢驗的。
附一 總統命令
致東京麥克阿瑟將軍:
作為總統和美國軍隊總司令。我有責任撤換你盟國最高統帥、聯合國軍總司令、遠東總司令、美國駐遠東陸軍司令官等職,對此深感遺憾。
你應將所任各職移交馬修·李奇微中將,立即生效。你有權下達為前往你所選擇的地方所需下達的命令。
撤換理由將在上述電文送交你時,同時公布。
附二 總統聲明:
我深感遺憾的宣布,陸軍五星上將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在有關正式職守的問題上不能全心全意地支持美國政府的政策和聯合國的政策。根據美國憲法賦予我的特殊責任,以及聯合國特別委托我的責任,我已決定更換遠東統帥。因此我免去麥克阿瑟的各項指揮權,並已任命馬修·B·李奇微中將接替他的職務。
對有關國家政策進行的全麵而激烈的辯論是我們自由民主憲法製度的至關重要的因素。然而,軍事指揮官們必須按照我國法律和憲法的規定,遵守下達給他們的政策和指示,這是一個基本原則。在危急時刻,這種考慮尤為必要。
麥克阿瑟將軍已完全確定了在曆史上的地位。對於他在重大責任崗位上對國家作出的卓越和非凡的貢獻,全國人民深表謝意。由於這一原因,我對不得不對他采取的行動再次表示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