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答複古,兼侃“詩”

(2004-12-31 22:55:53) 下一個
“我這首譯詞隻能從一個角度詮釋它,自然而然要參考身邊的女性, 比如家母、家姊、拙荊的情況,來給出一種答案。而別的讀者自然 可以給出不同的答案,這正是原作具有普遍意義的表現。” 複兄言之有理,每個讀者對一首詩都會有不同的反應。盡管《清晨》 寫的並不是我身邊的女性,但“她”似乎離我們都不遠。你說的“拙 荊”是指“孩兒他媽”?哈哈,玩笑!比“糟糠”要雅一些,不知女 同胞是否還接受那樣的名稱。 以舊譯新是“整體的翻譯”,求神似,你都做到了。又因詞牌有固定 的格律,就更注重了樂感。你選的詞牌十分適合原詩的節奏[我竟沒 意識到它的節奏,下筆前,好像節奏已經形成了]。新詩裏,也有人 追求音樂的感覺[受古詩詞與流行歌的影響]但,“歌曲”似的新詩 已經不“新”了,因為那樣會“太甜”!太具“口號”的意味! 在寫“美化”的詩的時候,詩詞裏有好多東西值得我們借鑒,即“審 醜”的同時不能忘記“審美”! 在英文翻譯上,我也有過同樣的感受。如將漢語古詩譯成英文新詩, 翻譯的動力來自古詩的內容--文化,哲學,智慧等等,可以與外國 人交流。想像,在車輪滾滾的高速公路邊“擊鼓而歌”是不大會被衝 手機叫喊的人群理解了。 我喜歡的新詩,大多是“非詩”的,“非完美”的。有時,細心的朋 友會注意到,在斷句上,我是故意讓它“晦澀”以達到一點點效果。 中文新詩的問題之一就是如何對待“個人”的“不完整性”。因為人 類的曆史,中國的曆史,向來是殘酷地將“個人”逼向絕境,如果寫 字的人也苟且偷生的話,寫出來的東西就可想而知了。古往今來,有 成就的文人都是從“絕境”裏掙紮並戰勝的。“絕境”可以是宏觀的, 也會是微觀的。 新詩的迫切性之一是要反應“個人”與“時代/曆史”的關係,超出 了簡單的個人定位,像什麽“邊緣人”啦,等等。一首好的新詩對於 詩人來說,可以是最真實的內心/意識的反映,可以說,“這[詩] 就是我”! 新詩以無章無韻代替固定的形式,以“抓拍”的形式代替“不朽”的 追求,用“傷痕”代替“完美”,以“實話”代替“歌謠”。所以, 在《清晨》裏,女主人公沒有一絲的沾沾自喜[虛構的女主人公是住 在豪宅的那種],“她”在反思她的犧牲與妥協,對傳統婦女的角色 之反抗如火山一觸即發。換言之,內容與形式不再去用來取悅於人 [如那不再上裝的麵容],而是反抗與無畏的麵對。 隨便侃幾句,源於你的啟發!再謝!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