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仰望斯大林的媚態
劉曉波
六四後,中共政權陷於內憂外困之中,鄧小平不能不選擇「韜光養晦」的外交。直到鄧小平死了十年後,中國的禦用學者還在讚美鄧的「韜光養晦」是多麽英明的外交決策。然而,對於一個信奉實力主義和強權政治的獨裁政權而言,「韜光養晦」絕非基於人類道義和長遠利益的外交戰略,而不過是實力不濟時的緩兵之計。在民族主義狂熱愈演愈烈的今日中國,韜光養晦的低調孕育著大國外交的高調,怨婦式的民族仇恨喂養著報仇雪恨的種籽。韜光養晦與遍佈網絡的好戰愛國主義的區別,隻是表麵的,即官方的外交辭令和民間的流氓俚語之間的區別,其內在的民族心理皆是下流而陰暗的。
一個獨裁政權做出「決不當頭」的外交承諾,在道義上是下流的,因為這種實用主義外交戰略,沒有任何道義訴求而隻著眼於既得利益,仍然奉行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無賴道德,骨子裏的稱霸心態或天下心態並沒有改變,相信「三十年河東,四十年河西」輪流坐莊乃霸權轉移的必然規律。在實力不足時就忍辱負重、臥薪嚐膽,以圖東山再起。而一旦中華之振興成為現實,強大的中國將在未來的國際舞台上重演「報仇雪恨」的吳越春秋,再次成為「天下中心」。
中共「韜光養晦」的淵源
現在,一提起「韜光養晦」的外交政策,似乎已經變成鄧小平的專利,而事實上,「韜光養晦」之策並非鄧小平的首創,毛澤東才是「韜光養晦」的鼻祖。前蘇聯外交官A.M.列多夫斯基所著《斯大林與中國》(陳春華等譯,新華出版社二○○一年版),收錄了斯大林與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等中共政要會談的檔案。透過這些曆史文獻,毛澤東在麵對斯大林的韜光養晦姿態躍然紙上。
任何獨裁者都是狂妄的,自以為總是處在「一覽眾山小」的峰巔.與此同時,所有的獨裁者也都是機會主義的,特別是麵對更強大的獨裁者之時,其低三下四的姿態如同奴仆.
中國極權者毛澤東非常狂妄,看不起中國曆史上所有政治梟雄,也對斯大林對中共內部事務的指手畫腳頗多不滿,但在中共弱小而蘇共強大的力量對比之下,毛在斯大林麵前也隻能韜光養晦,甚至不惜自我貶損.中共的誕生是蘇共扶持的結果,早年的中共僅僅是共產國際的中國支部,隻能唯斯大林的馬首是瞻;抗日戰爭時期,割據陝北的中共得到蘇共大量資助,所以,中共一麵高調反對領導抗日的蔣介石政府,另一麵高舉捍衛「紅色蘇維埃」的旗子;毛澤東一麵對斯大林心懷怨恨,另一麵在中共七大上宣佈「一邊倒」的外交政策。
極盡向斯大林獻媚姿態
中共掌權之初,毛特別需要斯大林的全方位支持,所以更是極盡向斯大林獻媚姿態,公開承認中蘇關係是老大哥與小老弟的關係.雖然兩國同為社會主義大國,但中蘇之間從來沒有過基於共同道義的盟友關係,即便五十年代初的中蘇蜜月,也不過是兩個野心勃勃的極權者之間的相互利用而已。斯大林需要中國充當他稱霸世界的東方炮灰,毛澤東需要蘇聯的幫助擺脫孤立、鞏固權力和重建廢墟。力量對比的懸殊,蘇中的所謂盟友關係,不過是共產帝國內部的「主奴關係」,斯大林是「老大哥」,毛澤東是「小老弟」,前者恩賜給後者,後者聽命於前者,乃主奴關係的天經地義.
早在一九四七年初,毛澤東就想訪問莫斯科,意在爭取斯大林對中共的支持,但鑒於當時國共內戰的前景並不明朗,斯大林拒絕了毛。一九四八年一一月,毛再次提出訪問莫斯科,仍然遭到拒絕.為了安撫毛,斯大林派米高楊於一九四九年一月三○日秘密訪問中共中央駐地西柏坡。一九四九年六月——八月中共派劉少奇率領代表團訪問莫斯科。中共掌權後,毛馬上提出以元首的身份訪問蘇聯,為了在十二月親自祝賀斯大林七十歲壽辰。斯大林這才同意毛澤東訪問莫斯科。
一九四九年十二月十六日,毛到達莫斯科,僅僅六個小時後就與斯大林舉行第一次會談。斯大林想保留一九四五年與國民黨政府簽署的條約,而不願意簽訂新的《中蘇友好條約》,所以第一次會談無果而終,使毛澤東整日悶悶不樂。十二月二十四日舉行第二次會談,盡管此前毛為斯大林祝壽,說了許多肉麻的奉承話,但在會談中斯大林仍然閉口不提新條約,令毛澤東極為沮喪。之後,斯大林避而不見,把毛澤東涼起來,整日無所事事,索性提出到蘇聯其他地方走走。直到一九五○年一月二十二日,斯大林與毛澤東才舉行第三次會談,敲定新條約的內容。其中,除了在歸還旅順港和中長鐵路的時間上作出限定之外(一九五二年年底),其他條款大都採納蘇聯的意見,基本保持了舊條約的內容。
在正式協議之外,還有三個秘密協議,完全是蘇聯強加給中國的霸王條款,甚至「不準許第三國資本或者第三國公民」在蘇聯控製的遠東地區活動。可以說,中蘇友好條約的簽訂,基本是毛澤東向斯大林讓步的結果。
緊接著,中國卷入朝鮮戰爭,更是毛討好斯大林的結果,而且是極為惡劣的討好:不惜讓百廢待興的國家為斯大林的全球野心充當炮灰,不僅讓中國人付出了巨大的生命和財產的代價,而且付出了從此與美國隔絕的政治代價.
在朝鮮戰爭中受傷的朝鮮兒童 毛仰視斯大林的例證
最能說明毛仰視斯大林的例證,我還是在中央電視台播放的曆史專題片中看到的。在這個記載朝鮮戰爭曆史的專題片中,有這樣一個片斷:中共舉行抗美援朝的盛大遊行,抬著斯大林和毛澤東握手的巨幅畫像,畫像上的斯大林以高大魁梧的形象俯身傾顧著身材矮小向上仰視的毛澤東.而眾所周知,現實中兩人的身高恰恰相反,應該是身材高大的毛澤東俯視身材矮小的斯大林,而斯大林隻能屈居向上仰視的窘境。
斯大林和毛澤東皆是狂妄的極權者,但當毛澤東自認實力不濟時,為了換取經濟援助和政治支持,他就韜光養晦,竟不惜公然用畫像上的顛倒黑白獻媚於斯大林,以自我貶低突出斯大林的高大,以小兄弟的仰視把「老大哥」捧上雲霄。中蘇決裂之前,在毛澤東治下的中國,反蘇就是反革命,多少人因被扣上反蘇的帽子而慘遭迫害。而當壓在毛頭上的共產世界太上皇斯大林一死,老大哥的位置出現空缺,毛便開始公開覬覦共產領袖的地位,由「決不當頭」變成「爭當霸主」,由仰視斯大林變成俯視赫魯曉夫,「小兄弟」肅然變成了「老大哥」。於是,兩個獨裁政權之間的衝突必然爆發且不可調和,親密盟友變成你死我活,從六十年代開始,中蘇衝突的劇烈程度已經遠遠超過中美衝突。中蘇雙方惡語相向,中方大罵蘇修及其霸權主義,擁蘇就是反革命,甚至不惜兵戎相見。而一旦前蘇聯的核物威脅近在眼前,中國內憂外困的孤立窘境頓時凸現,毛澤東不得不收斂起兩麵出擊的外交鋒芒和充當世界革命領袖的野心,放下身段聯美抗蘇.
改革以來的中共政權,在對外關係上仍然繼承毛的衣缽,從鄧小平的「韜光養晦」到江澤民的大國外交再到胡錦濤的大國崛起,不過是在重複從毛澤東仰望斯大林的媚態到毛澤東俯視赫魯曉夫的傲慢而已。
二○○七年九月七日於北京家中
(原載《動向》雜誌)
"一個獨裁政權做出「決不當頭」的外交承諾,在道義上是下流的,因為這種實用主義外交戰略,沒有任何道義訴求而隻著眼於既得利益,仍然奉行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無賴道德,骨子裏的稱霸心態或天下心態並沒有改變,相信「三十年河東,四十年河西」輪流坐莊乃霸權轉移的必然規律。在實力不足時就忍辱負重、臥薪嚐膽,以圖東山再起。而一旦中華之振興成為現實,強大的中國將在未來的國際舞台上重演「報仇雪恨」的吳越春秋,再次成為「天下中心」。"
這種曆史故事是因為隻有一個人稱"王"稱"霸"的曆史現實, 曆史的"進步"一定是理念上人人都可以做自己的主人, 不然, 這種沒有民主, "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的無賴道德,骨子裏的稱霸心態"培育了太多的下流與陰暗....
政權的醜陋史,就是人性的醜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