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我的博客複製一份至《海外博客》
由於數據量較大,請您耐心等待複製完成
複製
正文
詩意重陽節
(2007-01-31 03:17:33)
下一個
大公報
繆士毅
詩意重陽節
「歲歲重陽,今又重陽」。重陽節,是我國民間傳統節日,自古撩撥詩人的情愫,不惜花費筆墨或感懷,或抒情,寫下了不少描寫重陽的詩篇,構成了詩壇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九日天氣晴,登高無秋雲」。重陽時節,秋高氣爽,登高環顧,心曠神怡,詩人們於是藉景抒情,吟不絕,唐代李白五十八歲那年的重陽節,還登上了巫山,並寫下了「飛步淩絕頂,極目無纖煙」的詩句。杜甫晚年疾病纏身,但重陽登高的興致依舊,正如他在《九月》詩中寫道∶「重陽獨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唐代劉長卿的「九日登高望,蒼蒼遠樹低,人煙湖草裏,山翠縣樓西。」將重陽登高,飽覽美好山川的情景描繪得惟妙惟肖。劉禹錫的《九日登高》
詩∶「世路山河險,君門煙露深。年年山高處,未有不傷心。」詩人以登高為題,寄情於節俗活動。邊塞詩人岑參在戎馬倥中,仍不忘重陽登高,他在《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寫道∶「強欲登高去,無人送酒來。遙憐故園菊,應傍戰場開。」
「人共菊花醉重陽」。重陽節又稱賞菊節,此時菊蕊吐豔,雅趣橫生。《東京夢華錄》記載了宋時重陽賞菊之盛況∶「重九都下賞菊┅┅酒家皆以菊花縛成洞戶。」晉代陶淵明在重陽賞菊時,不禁脫口而出∶「菊花如我心,九月九日開;客人知我意,重陽一同來。」別有一番情趣。唐代杜牧在池州任刺史時,於重陽節與詩人張祜同登齊山賞菊,寫下了《九日齊山登高》詩∶「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孟浩然的「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王勃的「九月重陽節,開門見菊花」、範成大的「世情兒女無高韻,隻看重陽一日花」等,都描寫了詩人重陽賞菊的情景。而古詩∶「九月九日望遙空,秋水秋天生夕風。寒雁一向南去遠。遊人幾度菊花叢。」分明是一幅清新的重陽賞菊風俗畫。重陽節還有飲菊花酒的習俗,《齊人月令》雲∶「重陽之日,必以糕酒登高遠眺,為時宴之遊賞,以暢秋誌。」杜甫的《九日登城詩》∶「伊昔黃花酒,如今白發翁。」都生動地描寫了詩人重陽暢飲菊花酒的情形,情趣盎然。
「糕」與「高」諧音,重陽節登高之時吃糕,象徵步步登高,正合古人「百事皆高」之說。在唐代,重陽食糕漸趨盛行,《唐六典》中有「九
日麻葛糕」的記載。據《邵氏見聞錄》是說∶「劉夢得(注∶唐代詩人劉禹錫)嚐作重九詩,欲用糕字,思六經中無此字,輟而不為。」後來,宋代詩人宋祁為此作詩取笑之∶「劉郎不敢題糕字,虛無詩中一代豪。」清代的《都門雜詠·花糕》詩∶「中秋才過又重陽,又見花糕各處忙。麵夾雙層多棗栗,當筵題句傲劉郎。」則將當時重陽做糕食糕的盛況描繪得淋漓盡致。歲月滄桑,但重陽食糕至今仍盛傳不衰,正如民間歌謠所唱道∶「中秋剛過了,又為重陽忙,巧巧花花糕,隻因女想娘。」
重陽佩茱萸,起源於晉代,周處的《風土記》
雲∶九月九日折茱萸房以插頭,言辟惡氣而禦初寒」。「茱萸」是一種藥用植物,有驅蟲、除濕、益壽之功效,古人視之為辟邪之物,每逢重陽,人人佩帶。唐代詩人沈?期的《九日臨渭亭侍宴應製得長字》詩∶「魏文頌菊蕊,漢武賜萸囊┅┅,年年重九慶,日月奉天長。」說明當時重陽節已風行佩茱萸。唐代孟浩然的「茱萸正少佩,折取寄情親」、杜甫的《九月蘭田崔氏莊》
∶「明年會此知誰健?醉把茱萸仔細看」、朱放的《九月與楊凝崔叔登江山有故不往》中的∶「那得更將頭上發,學他少年插茱萸」等,這些佳句皆栩栩如生描述了當時插茱萸的情景。
同是重陽節,由於人們心境、視角的不同,所流露的情感也不盡相同。唐代白居易的《九日寄行簡》詩∶「摘到黃花攜得酒,繞村騎馬思悠悠。下?田地平如掌,何處登高望梓州。」表達了詩人的重陽思鄉之情。唐代盧照鄰的《九月九日登玄武山旅眺》∶「九月九日眺山川,歸心歸望積風煙。他鄉共酌金花酒,萬裏同悲鳴雁天。」
寫盡了作者客居異鄉度重陽的惆悵和失落感。唐代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早已成為吟詠重陽詩之絕唱,千百年來不知激起多少客居異鄉人們的共鳴。近年來,台灣同胞紛紛在重陽節抒發思鄉之情,其中的《秋季離情》詩∶「中秋雖好情難道,重九登高恨別離。」字裏行間洋溢遊子重陽登高遠眺、懷念故園、盼望祖國統一的殷切之情。
提到重陽詩,文壇上有一段佳話∶北宋時,江西文人謝逸重陽節前去信給友人潘大臨,詢問有無佳作。潘在回信中答道∶「秋來景物,件件是佳句┅┅昨日清清臥,聞擾林風雨聲,欣然起,題其壁曰∶『滿城風雨近重陽』,忽催租人至,遂敗興,止此一句奉寄。」謝逸接信後,即用潘大臨的詩句作為首句,一氣續成《九日赤壁懷故人》詩∶「滿城風雨近重陽,無奈黃花惱意香。雪浪翻天迷赤壁,令人西望憶潘郎。」詩人先寫景襯托意境,再傾吐重陽節對友人的思念之情,別具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