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54)
我原來以為,方塊漢字必將走拚音化的道路,就像日本、韓國和越南一樣。
我看到過中文打字機,一塊五六十公分見方的字盤,裏麵放了兩三千的鉛字,打字員打字時,瞪著眼睛把字找到,然後雙手協同動作才能將這個字打上去。操作者不僅要精神高度集中,雙腕雙臂都是強勞動,就這樣累死累活地工作,一小時也打不到千字,跟英文打字機不可相比較。
最致命的是電報通訊,要將每個漢字先譯成四個阿拉伯數字的電碼,才能用電報機發出去,對方收到的是數字電碼,還得由人工譯回漢字,花費的時間要成倍增加。
進入二十世紀,先進國家已實現了高度的機械化、電氣化,方塊漢字不能與之適應,必定阻礙中國的社會進步。先輩中的有識之士,就開始探索,怎樣使漢字走向拚音化。記得在一九五四年,機緣巧合,我看到了一本雜誌目錄,上麵有一本叫做“拉丁化新文字”(刊名可能記憶不準確),我訂閱了一年。上海出版,32開,簿簿的一二十頁,主編是倪海曙。內容主要是探討,如何將中文,用拉丁字母拚音,組合成新的文字。受此影響,從此我確信,中國的漢字,非走拚音化這條路不可。
沒有想到的是,現在發明了電腦,可以將中文直接輸入到電腦裏,舊的電碼本和電報機,都進了博物館。使快走到窮途末路的方塊漢字,得以繼續傳承,所以說,電腦是方塊字的救星。不然的話,就要象甲骨文一樣,卷縮在學院裏,由老學究們去識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