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三年的觀察感悟

飽經戰患動亂,提筆寫下生活感受。。。UH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政委張雷平

(2025-02-21 18:39:39) 下一個

(原稿)。      政委張雷平   劉振墉

  .炮三師的政委張雷平,又名邵澤浦,江蘇沛縣人,六四年授少將軍銜。近一米八的個頭,但看不出職業軍人的豪邁風度,卻顯得文質彬彬的,更象是個教書先生。說話聲調平緩,不緊不慢,對待下級態度和藹,平易近人。
,。朝鮮停戰以後,師部駐在江原道洗浦郡中平裏的一條大山溝裏,我們單位在山溝的最上頭,向下約二、三百米,是師首長的住處。停戰了不再住坑道,是在山腳沿斜坡搭的簡易木屋。政委有時到上麵來轉轉,留下深刻印象的有兩次。
       我們從夥房領來了麵粉和豬肉罐頭,打算包餃子。消息傳到政委耳朵裏,正要下鍋時,政委進門就喊:“我來吃餃子啦!”等到揭開蓋子一看,卻是一鍋麵肉糊糊,找不到一隻成形的餃子。看來材料和技術都有問題。在朝鮮過冬天,蔬菜緊缺,所以餡心用的是罐頭豬肉。在低氣溫下,罐頭打開後,豬肉成塊狀,挖一塊包到餃皮裏,待到下鍋受熱後,罐頭肉就化成了連湯帶水的肉泥。市上不是有“蟹黃湯包”賣嗎?我們歪打正著,“豬肉湯餃”不失為一項創新。可惜我們多是南方人,又都是學生出身,包的餃子一下鍋就破成了大小不等的麵片兒。政委吃了半碗,連聲惋惜地走了。師首長吃小灶,讓炊事員包餃子是平常事,今天是來與兵同樂的,沒想到我們這些學生兵生活技能這麽差勁。
    還有一次,政委溜達到我們的住處時,正好那天是節假日,輪到我值班,別的夥伴都出去串門了。看到隻有我一個人在,政委就坐下來與我閑聊。聊些什麽已忘記了,隻記得他問過我是那裏人,我說老家現在屬於揚州地區。他說:“那一帶我熟悉,我當過揚州的縣委書記”。
     我以為張政委是在建國前後從地方轉入軍隊的,所以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詢問過揚州地委的幾個幹部,有一位還做過組織部長,他們都說解放前後揚州各縣的縣委書記基本上都了解,卻沒聽說過張雷平這個名字。這讓我很納悶,難不成是我記憶錯誤!
直到多年後看到了《管文蔚回憶錄》,才算弄清楚了原委。新四軍“東進”不久,張雷平還隻有二十三、四歲,就被任命為江都縣委書記兼縣獨立團政委,到了1941年2月,又兼任江都縣長。當時江都縣範圍很大,包括現時揚州的江都、邗江、廣陵、維揚四個區的範圍。以後興化出了事,興化縣委書記是經過長征的幹部,卻中了敵人的美人計,叛逃到興化城裏去了,張雷平又被緊急派去代理興化縣委書記。
      揚州的“老幹部”們,大多是抗戰中後期,也就是黃橋戰役以後才參加革命的,比張雷平的革命曆史要晚一輩了,更何況張在擔任興化縣委書記以後,就轉入部隊係統,所以揚州新一代的幹部們不知道他的名字。
      炮三師沒有正師長,所以政委就是全師最大的幹部,而我當時剛剛從士兵提拔為副排級,是全師最小最小的幹部。但當我與政委閑聊時,卻沒有絲毫的緊張或局促不安的感覺,更沒有現在媒體在描述民眾遇到大官時的激動和幸福感。也許,當時在軍隊中還有較濃厚的革命大家庭氣氛,等級觀念還不象現在這麽深。
     在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一大批不同家庭背景的少年和青年,投身到抗日的洪流中,不畏艱難,殊死奮鬥,在年紀輕輕的 時候,就擔負起重要的責任,張雷平就是其中的一個。他們是中華民族的脊梁,對這一代前輩們,我一向深懷敬意。
 
 
--------------------------------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