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三年的觀察感悟

飽經戰患動亂,提筆寫下生活感受。。。UH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與國際接軌

(2015-06-26 03:05:18) 下一個

與國際接軌 ·劉振墉·  

新中國成立後,有幾件事做了與國際接軌的決策,我以為應該給予充分的肯定。  首先是公元紀年,“地球人”一看就明白。  

中國的傳統紀年有兩種,一是幹支紀年,如甲午年、辛亥年等,現在用的人已不多了,隻有書畫界還戀戀不舍。有時我在旅遊景點,看到匾額或楹聯上的幹支紀年,因為幹支六十年一循環,很難判別出它的年代。比如在某處看到寫著乙未年,又做了舊,那麽它是今年製作的?還是1955、1895……年的?創作者是古人還是今人?我期望年輕一代的藝術家們能與時俱進,改用公元紀年。  

另一紀年方法是按朝代,如康熙幾年、光緒幾年等,雖然彌補了幹支紀年的不足,但僅僅適用於國門內。現在台灣還在用中華民國紀年,完全是出於政治考量,出了台灣島還有幾個人弄得清楚?  

其次是度量衡采用公製,基本上廢棄了市製和英製。  

公製又稱米千克秒單位製,建立在三種基本單位之上:米用來確定距離,千克用來確定質量,秒用來確定時間。它根基於科學的原理,又是十進製,能滿足日益頻繁的商業活動和科學研究的需要。全世界多數國家,都采用了公製,所以又稱其為國際單位製。  

中國原來通行市製,市斤、市鬥、市尺。現在鬥、升等容量單位已很少有人使用,但市尺、市斤、市畝還在民間普遍通行,所幸的是,目前上街采買的大嫂、大媽們,對千克、米等單位已不再陌生。普及國際單位製,媒體和國家職能部門肩負重任,我留心到,每年進口的大豆是七千萬噸,而不再用多少萬斤,這是進步。  

英製現在隻有三個國家在使用,就是美國、緬甸、利比利亞,連它的出生地英國都已將此親生兒子拋棄了。據說美國也幾度要改為公製,一直未能痛下決心,看來遲早總得改。但我國有個奇怪現象,在內銷商品中常見到以英製分裝。我有次在超市買袋裝食品,想當然地以為每袋是500克(一斤),甚覺價錢公道,回家戴上眼鏡一看,卻是454克。這些商家或許是為了沾點洋氣以抬高身價,或許就是要我這樣老眼昏花的人上當。  

第三項好事是放棄了“注音符號”,改用拉丁字母拚音。  

漢字早期用“反切”來注音,從漢唐沿用到清朝一千多年,對中國文化的傳承貢獻很大。民初推行注音符號,相對於反切是一大進步。注音符號采用漢字的“零件”組成,深具中國特色,當時的學者們可謂用心良苦。據說現在台灣的小孩,入學後首先要學十周的注音符號,以後又要學習拉丁字母的第二拚音係統,好辛苦!  直接采用拉丁化的拚音係統,不但減輕了小孩們的學習負擔,方便對外漢語教學,促進中文的走向世界,特別是方便了計算機的使用和電子通訊。  

我這裏隻列舉了三件與國際接軌的成功範例,此前,國人曾以郵局來替代驛站,用阿拉伯數字來代替中文數目字和商用數字(草碼),用牛痘來替代人痘(鼻苗),用陽曆來代替陰曆等等,對於中國的現代化和走向世界都有著促進作用。  

中國傳統上是個封閉型的國家,在走向世界的過程中,好比是艘十萬噸級的油輪,掉頭或轉彎都很困難,所以在與國際接軌時,會有成功也會有失敗,期待專家學者們來深入研究和總結。但是,在國外已經實踐證明是好的成功的事物,不管它姓社姓資,也不管它姓中姓西,都應該“拿來”為我所用,以促進我國的現代化。大家回過頭來看看,先輩們關於“中學”、“西學”;”“為體”、“為用”的爭論,是多麽的保守、愚昧,它阻礙了中國的發展,落得割地賠款,還差點兒做了亡國奴。http://xys.ss156.net/xys/magazine/GB/2015/xys1506.txt≡≡≡ 新 ≡ 語 ≡ 絲 ≡≡≡       ※※          (NEW THREADS)          ※※                                 ※※          2015/06(第二五七期)         ※※            一九九四年二月創刊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