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三年的觀察感悟

飽經戰患動亂,提筆寫下生活感受。。。UH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特殊身份的同學[十]

(2007-10-27 12:03:00) 下一個

                                              

        特殊身份的同學       劉振墉
          [ 苦難的年代係列之十]

我的這位同學,既是在籍學生,又是在編軍人,身份特殊。

我於1947年考進江蘇省立如皋師範學校。因為有公費,管飯吃(要交少量的錢),所以招生時,窮學生紛紛來報考,八百多人中錄取了約一百二十人,分成三個班級。三個班名額本應有一百五十人,顯然校方吃了空額。不久又合並成兩個班上課,經費更節省了,這都是當時辦學的竅門。開學後也進來兩三個插班生,那得有背景,其中一個同學就坦承,是縣黨部書記介紹來的。因為每進來一個同學,校方得拿出一個公費名額,是吃虧的事。

第二學期新來了一位同學,外省口音,卻是走讀生。當時我們大部分人是寄宿,隻有少數幾個城裏人走讀。他還常常遲到,有時一兩天都不來,每天一下課就急急忙忙離校,這樣跟同學們也就沒有交往,誰也不知道他的底細。時間長了後,有人見到他在軍隊裏出操,也有人在路上遇到他全副武裝的走在軍隊的隊伍裏,又聽人說他的父親是駐軍的一個營長。

當時正是內戰最為激烈的時期,縣城裏駐有一個整編師(軍),滿城都是軍隊,我們學校對麵的定慧寺,就是最大的營房。不難想象,我們這位同學,就是這個師裏麵這位營長的兒子,也是他部下的士兵,也可以說是讓兒子占著一個士兵名額。軍隊有時要點名,有時上級還要派人來檢查,都得“應卯”,難怪這位同學經常遲到、早退和缺課了。不願意與同學來往,可能還有些自卑吧!

自從知道這些情況後,我就對這位同學非常同情。不過十六、七歲的年紀,扮演這樣的雙重角色,在精神上和肉體上,將要承受多麽大的壓力?我更對這位同學的父親十二分的敬佩,在那樣的艱難環境中,不忘記給兒子創造一個學習機會,真可謂用心良苦。

同學,雖然我已忘記了你的名字,但還記得你的形象。你還好嗎?祝你晚年幸福!

[中國的軍人,自古至今,一直是地位低、生活苦、長官不珍惜士兵的生命。我們家鄉有諺語:“好男不當兵,好鐵不打釘”,軍人不可能有自豪感。至於他們的生活狀況,曆史學家黃仁宇先生的記述最為詳實。無論是內戰還是外戰,隻是鼓動士兵拚命,戰死了的拉倒,連名字都難得留存下來;幸存者複員或遣散,即所謂“鳥盡弓藏,兔死狗烹”。

我一向不喜歡看歌頌著名將領的電影、電視等文學作品。“一將成名萬骨枯”,當你們和你們的子子孫孫享受著榮華富貴的時候,有誰想到那些長眠在地下的士兵,以及他們的父母和親人的處境?----作者後記]
(本文已發表於<世界日報>的"上下古今"版)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