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飛的蜂鳥

蜂鳥有極強的飛行能力,它們能敏捷地上下飛、側飛、倒飛,還能原位不動地停留在花前吸食花蜜。蜂鳥翅膀扇動極快,每秒鍾達80次之多。
個人資料
正文

& 周末讀書:“我腦海中的意大利人"

(2008-02-29 08:45:46) 下一個
周末讀書:“我腦海中的意大利人"

原文在:http://www.shfao.gov.cn/wsb/node26/node31/userobject1ai1716.html

我腦海中的意大利人

  我的職業性質,促使我必須深入了解意大利、仔細閱讀意大利人。參加工作已經八年了,雖然時間不算長,但也不算短。在我的腦海中,日積月累,已經儲存了許多難忘事件的片段和典型人物的畫像,雖不一定精確,但也有血有肉。

  一、熱愛中國文化的意大利人。意大利人熱愛中國,這可以從他們對中國文化的喜愛、學習中文的熱忱中表現出來。

  在接待意大利團的過程中,我曾遇到一位“中國通”,她貌不驚人,隻有26歲,愛好東方文化研究,已經3次考察全中國。她對中國的曆史、文化、藝術簡直無所不曉。她不時向我提出有關中國曆史和邊遠地區生活風俗的疑問,其中有些知識我還是空白。在博物館裏,麵對著商代的青銅器、宋朝的瓷器、千奇百怪的古代雕塑的傳說等等,她不用Inform講解機,而執意要我親自解說。離開博物館,她又繼續向我“請教”,甚至問到年輕人的擇偶觀。“書到用時方恨少”,我終於嚐到了知識貧乏所帶來的痛苦!這位“星”變成了我的指路明星:隻有掌握更多的中國文化,才能滿足熱愛中國文化的意大利人的願望啊!

  2002年在意中友協工作時,有幾晚我住在意中友協主席蔓菁尼家裏。走進她家的客廳和書房,就像進入了一個中國風情藝術展。隻見四麵牆上掛著梅、蘭、竹、菊的中國畫和佛教道教的畫,甚至還掛著一件清代的皇袍。玻璃櫃內、茶幾上、書桌上、窗台前、甚至櫥頂上,到處都擺放著中國的擺設,如各式中國瓷器、漆器、絲綢刺繡桌布、小獅子等工藝品。書架上堆滿了介紹中國的書籍及資料,如:《中國》、《中國和她的人民》、《中國人的愛情》、《長征的故事》、《我的前半生》、《在中國旅行》、《老子的學說》、《儒家學說》等等,甚至還有一套紅皮“寶書”——《毛澤東選集》。我立即感到,意大利人真正愛上了中國,進入了中國的文化,而我對中國的了解,某些方麵恐怕還比不上她們,真是慚愧之極啊!

  在意大利,對中文和中國文化感興趣的人很多。有人告訴我:每年從威尼斯大學、羅馬大學、那不勒斯大學中文係畢業的學生,一共有 200人之多!我結識了一位羅馬大學的中文女專家,她是意中友協漢語班的老師,她向我請教:一首中文詩裏的“鐵錘”2個字是什麽意思?有什麽象征意義?哦,意大利學生學習中文比較深,有點偏,但學習精神令人敬畏!

  有一天,意大利電影協會秘書長、一位有著童心的老人給我送來了一束美麗的鮮花,他說要感激我,因為我為在中國舉辦“意大利短片展” 找到了中方合作夥伴,發去了邀請信。鮮花上有中文卡片,上麵寫著:“這束花會謝,但你不會謝,因為你是一束鮮花!”中文筆跡很幼稚,語法錯誤也很多,後來才知道他為了工作需要,正在從ABC開始學習中文。

  房東麗塔和我經常扯到深夜12點。她對中國、上海的一切都十分好奇,老是問個不休,為了滿足她,我索性照著上海帶來的書籍和畫冊向她一一講解,後來又幹脆把書籍和畫冊送給了她,她才暫時罷休。

  意大利的中國餐館的菜肴,雖然作料很好,但調弄得十分難吃,根本比不上上海的烹調手藝,甚至比不上爸爸媽媽的家常菜的味道,但是意大利人一個個都嘖嘖稱讚,都說好吃好吃真好吃!我心想,欣賞中國的食文化,恐怕也是意大利人對中國曆來有好感的原因之一吧!

  

  二、對中國人友好的意大利人。意大利人對中國人很友好,似乎是有傳統、淵遠流長的,那可以追溯到馬可波羅或更久遠。在街上,在公共場所中,當意大利人看到中國人出現時,經常會報以友善的微笑。有一次我們的代表團步行在聖·馬可廣場,許多意大利人竟然自動地為中國客人分出一條小道來。當然,意大利人對那些不講文明、不講禮貌、不講誠信的人,是很瞧不起、很不友好的,不論其國籍如何。

  我認識了一位善良可親的魯易奇醫生,現年76歲,是一位喉嚨和呼吸道的手術專家,也是第一位滿足我的工作需要,寄給我意大利字典的人。他的兒子很小時從樓梯上摔下來不幸身亡,太太也已去世,退休後經常出國度假。當她知道我喜愛意大利歌曲時,就經常跟在我的身後輕輕吟唱意大利歌劇選曲。我們在羅馬郊區小飯館自助式用餐時,他坐在我旁邊,為我拿這取那,仔細介紹每一道菜,使我掌握了許多難啃的意式菜單的單詞。在交談中,我了解了許多意大利和意大利人的情況,當然他也了解了許多關於中國文化和改革開放後的新貌。雖然他屬於中右派,但對中國人一樣十分友好。告別時他對我開玩笑說:“千萬別參加明天的遊行(注:左派遊行),否則我槍斃你!”典型的右派語言!說著還做了個“槍斃”的動作。

  羅馬的加裏波第廣場是導遊書中最後一個我還沒去過的景點,由於是高地,空曠而冷清,我在恍惚迷離中失去了方向。這時,我遇到了一對老年夫婦,開始他們以為我是日本人,但當他們得知我是中國人後,立即顯得非常熱忱,執意要用車子送我過去。老頭名叫維吉奧(Virgilio,古羅馬著名詩人的名字),老太名叫麗迪亞。後來老頭邊開車邊說:“中國人很友善,他們對人的誠意是發自內心的。”此時我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又馬上加上一句:“意大利人也很友善,中國人和意大利人是有緣分的。”可見他們對中國非常友好,一直送我到景點,還互相留了地址,才開車離去。我還建議他們來中國呢!

  

  三、具有藝術特質的意大利人.意大利的具有獨創性的城市建築、雕塑、繪畫、音樂、電影、戲劇、服裝設計、室內裝潢等文化藝術遺產和實用性的藝術產品,都說明意大利人具有天生的藝術特質。

  僅以音樂為例。據了解,現在世界上都在使用的音符,是公元1000年意大利音樂家圭多·達萊佐發明的。意大利為世界樂壇奉獻了很多樂器,如鋼琴、古提琴、小提琴、大提琴等。威爾第、普契尼、帕格尼尼、多尼采蒂、貝利尼、維瓦爾第等等很多音樂家更是蠻聲樂壇。怪不得我在意大利時,經常看到有人邊走邊唱,在公共廣場上,也經常遇上唱歌奏樂的人群,比如在共和國廣場的地鐵進出口,一直有一對男女賣藝者,邊彈吉他邊唱二重唱,曲調及和聲非常動聽,可算是個民間藝術家了,隻可惜行人行色匆匆,既不感歎,也不憐憫。歌王帕瓦羅蒂、盲人歌唱家安德烈·波切利和一大批演唱家誕生在意大利,也就不足為怪了。

  記得在大學裏實習時,有一次我在車上因一下子找不到話題,大有陷入冷場的危機。幸好我想起法國音樂家聖桑的話:“音樂始於詞盡之處”,為什麽不加點音樂呢?於是通過話筒,我唱起了那個永恒的那不勒斯旋律——《桑塔·露齊亞》。我的歌聲立即喚起了外賓的情緒,他們跟著我大聲高唱起來,一曲連一曲,我與外賓的心靈距離一下子縮短了。在一本雜誌上,我看到這樣一句話:“音樂是意大利人的根”,於是我悟出,與意大利人打交道,會唱歌是一個法寶。

  還記得有一位來自那波利的長滿胡子的老人,當他聽說我非常喜愛那波利民歌後,居然一刻不停地緊隨著我,用他那獨特的男高音對我不停地歌唱。唱完一曲之後,還朗誦一遍歌詞大意。他甚至把賓館大廳當成了歌劇院的舞台,高昂地唱出了那首永恒的《杜蘭朵公主》選曲——《今夜難以入眠》。雖然,他的嗓子算不上優美,但是他對音樂無比熱愛的激情和演唱時感情的完美流露,甚至可與帕瓦羅蒂媲美!

  歌德在評論意大利時說:“欲知詩歌之精神,須知詩歌之國度;欲知詩歌之靈魂,亦須至詩人之家鄉。”意大利的獨特氣候、自然風光賦予了意大利人的創作靈感,意大利文又是一種悅耳動聽的語言,天然適宜詩人情感的表達,因此意大利詩歌很發達,與音樂完美相合的歌劇也就很發達。據說,有一次美國某歌劇院到羅馬演出,竟然被意大利人喝倒彩,可憐的女演員當場哭了起來。

  音樂,不愧為最美好的語言,因為她不分國界、不分民族,是一種“通用語言”。無論何種膚色,身處何方,她都能喚起人們的興致,穿透人們的心靈。音樂,又是最容易的語言,她隻有8個音符,但用8度的8個音符,能構成40320種結合,能夠千變萬化,形成美妙的旋律,而其中沒有一個音符是重複出現兩次的,因此人類有多少種感情,就可能出現多少種音樂。意大利音樂發達,說明他們的民族,是感情豐富、熱情奔放的民族。

  

  四、喜歡閑聊、不守時間的意大利人。因感情豐富,意大利人在有些時候和場合便會缺乏理性的製約。在我接觸意大利人時,經常會遇到組織觀念差、不守時、部門之間溝通少、個性張揚而缺少集體主義約束的現象。有個說法:意大利人喜歡邊走邊談,如果有3個意大利人在談話中忽然停下步來,那麽,後麵的人便會立即圍上去說個不停,後麵走路的人就會無法前行,再重要的任務也就暫擱一旁了。

  有一次,下班後我從超市回到住處已是十九點三十分,天還亮著,因為羅馬正在實行夏時製。我看到附近咖啡館的周圍有許多老人及中青年人的身影,他們中有左派、右派、中間派,從遠處看來東一幫、西一派的,正坐在椅上或站在那兒高談闊論,爭論不休。因為意大利人有音樂細胞,所以他們的手勢和語言配合得極好,甚至手舞足蹈,真是典型的意大利人的閑聊生活方式!當然,其中絕大多數是男人。類似鏡頭在意大利電影中也能經常看到。聯想到意大利遊行多,我在羅馬經常遇上,看來是有因果關係的。

  意大利人宴請不守時、集合不守時的現象經常可能發生,給人以難以控製的散漫的感覺,經常為我帶來麻煩,使我感到吃力和無奈。有一次,領導上安排了一個重要的宴請,早已預定時間,為了確認,我又特地事先一一叮嚀,但時間到了,意大利人卻拖拖拉拉、三三兩兩地姍姍來遲,10分鍾後一點名,還少了一位,我立即到客房尋找,原來,那位先生正在欣賞電視中的美女,還嘻嘻地對我說:“啊哈!羅伯特·朱麗亞(美國影星)的大腿真是太美了!”

  此時,我不禁想起了有識之士的經驗性的總結:歐洲如同天堂,在天堂中有英國的交通警,德國的管理,法國的廚師和意大利的生活方式。歐洲如同地獄,在地獄中有英國的廚師,法國的交通警,德國的生活方式和意大利的管理。

  據說,德國人和意大利人成為民族性格的兩個極端,有人說:“德國人受到尊敬,但是不被人愛,意大利人被人愛,但卻難以得到尊敬。”熱情的意大利人與理智的德國人可以成為朋友而相補,但難以建立家庭而生活。

  

  五、意大利人剪影一組。在我腦海中,還存有懂得享受生活、富有激情、容易激動、熱情好客、家庭觀念較重、對女人溫柔體貼等意大利人的影子。

  有一位來自米蘭的退役海軍軍官,對中國的食文化情有獨鍾,隻要是中國的特色菜肴,他都希望品嚐一番。途經豫園“南翔小籠饅頭店”時,我剛說完小籠饅頭的皮特別薄,味道特別鮮美時,他便一個箭步地緊跟在排隊的人群之後,說一定要嚐嚐它的美味。足足半個小時後,他終於捧著半斤小籠饅頭,樂嗬嗬地從人群中走來,然後傻乎乎地問:“怎麽吃啊?”我說:“當然應該用筷子嘍!”我立即幫他找來筷子,教他用筷子夾的動作,但他夾來夾去老是夾不起來。後來幹脆隻用一根筷子戳著吃,一不小心,油水濺了出來,西裝上衣沾滿了油膩,但他毫不在意,還連聲說:“Molto squisito!”(真好吃!),望著他那樂天的樣子,我情不自禁地笑出聲來。

  三八婦女節快到了,為了籌備慶祝,意中友協秘書長帶我去了位於郊區的倉庫。鄉下的風光很美,藍天麗日下,到處有樹木、村舍,山坡上開滿了野花。在意大利,含羞草是女人的象征,每到三八婦女節,人們紛紛向女人們獻上這種黃色的小花,以表達由衷的祝願。我們倆爬到山坡上采了50支含羞草,以便在晚上獻給女來賓。晚宴上所有的美食,都是男人們分頭烹調的拿手好菜,女人則成了貴賓和男人活動的中心,享盡了來自於男人的溫情與體貼。

  弗朗西斯卡是我的朋友,今年20歲。14歲當誌願者時,她教社區裏的一位中國小朋友學意大利語,從中國人哪裏感受到了中國的氣息,從此對中國的一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15歲時,她參加了意中友協的中文課程的學習,共學了5年,以後又成了羅馬大學數學係的高材生。如今,每當我回想意大利的時候,閉上眼,她的身影就會出現:身高1.8米,像個男孩子,走路一搖一搖,頭發一甩一甩的,喜歡健身,渴望愛情,喜歡中文,熱愛中國。意大利人啊,和他們交朋友,可以分享他們的生活激情;但是,和他們一起共事,卻要忍受他們的自由散慢和缺乏理性。
來源:友協歐美處 作者:林曉盈
【關閉窗口】 【回到首頁】 【打 印】


上海市人民政府外事辦公室 版權所有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