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飛的蜂鳥

蜂鳥有極強的飛行能力,它們能敏捷地上下飛、側飛、倒飛,還能原位不動地停留在花前吸食花蜜。蜂鳥翅膀扇動極快,每秒鍾達80次之多。
個人資料
正文

& 周三植樹:栽一棵“徐光啟”樹

(2008-01-29 09:07:52) 下一個
蜂鳥注:近日,華南地區諾大雪災,平民受苦,痛心至極。。。真希望“徐光啟”樹在中原大地遍地成林啊。。。

原文在此:http://baike.baidu.com/view/3713.htm


百度百科
徐光啟

目錄 ·簡介
·早年
·接觸近代科學
·仕途
·家庭
·科學成就
·紀念建築


簡介
   徐光啟(1562-1633),字子先,號玄扈,諡文定。明鬆江人。萬曆三十二年(1604)進士。通天文、曆算,習火器。入天主教,與意大利人利瑪竇研討學問。四十年,充曆書纂修官,與傳教士熊三拔共製天、地盤等觀象儀。次年遭訐,稱病去職,屯耕於天津。四十七年,明軍敗於薩爾滸,疏請自效,擢河南道禦史,練兵通州。熹宗即位,以誌不得展,藉病歸。天啟元年(1621)複職,力請鑄紅夷炮禦敵,後忤魏忠賢革職。崇禎元年(1628)召還,奉敕督領曆清軍。三年,疏陳墾田、水利、救荒、鹽法等拯時急務,擢禮部尚書,奉旨與傳教士龍華民、鄧玉函、羅雅各等修正曆法。五年,以禮部尚書兼殿閣大學士入參機務。崇禎六年(1633年)卒於北京。贈少保,諡文定。著有《徐氏庖言》、《詩經六帖》,編著《農政全書》、《崇禎曆書》,譯《幾何原本》、《泰西水法》等。


早年

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生於南直隸鬆江府上海縣法華匯(今上海市,為了紀念徐光啟而改名為徐家匯)一個小商人的家裏。當時的法華匯還不是城市而是鄉村,四周都是種滿莊稼的農田。徐光啟小時候進學堂讀書,就很留心觀察周圍的農事,對農業生產有著濃厚的興趣。
青少年時代的徐光啟,聰敏好學,活潑矯健,當時人們說他“章句、帖括、聲律、書法均臻佳妙”,喜歡雪天登城,在龍華寺讀書時喜登塔頂,“與鵲爭處,俯而喜”。萬曆九年(1581)中秀才,“便以天下為己任。為文鉤深抉奇,意義自暢”,他曾說道“文宜得氣之先,造理之極,方足炳輝千古”。這是由神童到才子的形象。
二十歲考中秀才以後,他在家鄉和廣東、廣西教書,白天給學生上課,晚上廣泛閱讀古代的農書,鑽研農業生產技術。由於農業生產同天文曆法、水利工程的關係非常密切,而天文曆法、水利工程又離不開數學,他又進一步博覽古代的天文曆法、水利和數學著作。
萬曆九年中秀才後,因家境關係,徐光啟開始在家鄉教書。加之連年自然災害,他參加舉人考試又屢試不中,這期間,他備受辛苦。


接觸近代科學
大約是在萬曆二十一年(1593),徐光啟受聘去韶州任教,二年後又轉移至潯州。徐光啟在韶州見到了傳教士郭居靜(L.Cattaneo)。這是徐光啟與傳教士的第一次接觸。
在郭居靜那兒,他第一次見到一幅世界地圖,知道在中國之外竟有那麽大的一個世界;又第一次聽說地球是圓的,有個叫麥哲倫的西洋人乘船繞地球環行了一周;還第一次聽說意大利科學家伽利略製造了天文望遠鏡,能清楚地觀測天上星體的運行。所有這些,對他來說,都是聞所未聞的新鮮事。從此,他又開始接觸西方近代的自然科學,知識更加豐富了。
明朝末年,滿洲叛亂分子不時對明朝發動進攻,整個社會處在動蕩不安的狀態。徐光啟富於愛國的熱忱,他希望能夠利用科學技術幫助國家富強起來,使天下的黎民過上“豐衣食,絕饑寒”的安定富裕的生活。
萬曆二十五年(1597),徐光啟由廣西入京應試,本已落選,但卻被主考官焦竑(1540—1620)於落第卷中檢出並拔置為第一名。現在看來,徐、焦二人都主張文章學問應該“益於德,利於行,濟於事”,或許在經世致用思想上的一致,徐光啟才被焦竑賞識並被拔置第一的。但不久焦竑被劾丟官,轉年徐光啟參加會試也未能考中進士。他便又回到家鄉課館教書。
在同郭靜居交往的時候,徐光啟聽說到中國來傳教的耶穌會會長利瑪竇精通西洋的自然科學,就到處打聽他的下落,想當麵向他請教。1600年,他得到了利瑪竇正在南京傳教的消息,即專程前往南京拜訪。

利瑪竇是意大利人,原名叫瑪太奧·利奇(Matteo Ricci, 1552-1610)。他從小勤奮好學,對數學、物理學、天文學、醫學都很有造詣,而且擅長製作鍾表、日晷(gui鬼,日晷是古代一種測定時間的儀器),善於繪製地圖和雕刻。三十歲從神學院畢業,利瑪竇被耶穌會派到中國來傳教。他為了便於同中國人交往,刻苦學習中國的語言、文字和古代文化,換上中國的服裝,按照中國的禮節和風俗習慣進行活動,還為自己取了利瑪竇這樣一個中國名字。

徐光啟見到利瑪竇,對他表示了仰慕之情,希望向他學習西方的自然科學。利瑪竇看他是個讀書人,也想向他學習中國古代的文化典籍,並熱衷發展他為天主教徒,就同他交談起來。他們從天文談到地理,又談到中國和西方的數學。臨別的時候,利瑪竇對徐光啟學習西方自然科學的請求未置可否,卻送給他兩本宣傳天主教的小冊子。一本是《馬可福音》,講的是耶穌的故事,另一本是《天主實義》,是利瑪竇用中文寫的解釋天主教義的書。徐光啟心裏明白,這是要他先加入天主教,然後才肯向他傳播西方的科學知識。(1603)萬曆三十一年。 經過三年的考慮,徐光啟在南京接受洗禮,全家加入了天主教。


仕途
萬曆三十二年(1604)徐光啟考中進士,開始步入仕途。徐光啟20歲時中秀才,36歲中舉人,考中進士時已是43歲,為科舉功名共用去了23年時間。
徐光啟在未中進士之前,曾長期輾轉苦讀,在破萬卷書、行萬裏路之後,深知流行於明中葉以後的陸王心學,主張禪靜頓悟、反對經世致用,實為誤國害民。有人記述徐光啟當時的變化說:“(他)嚐學聲律、工楷隸,及是悉棄去,(專)習天文、兵法、屯、鹽、水利諸策,旁及工藝數學,務可施用於世者。”還有人記述說 “公初筮仕入館職,即身任天下,講求治道,博極群書,要諸體用。詩賦書法,素所善也,既謂雕蟲不足學,悉屏不為,專以神明治曆律兵農,窮天人指趣。”(鄒漪《啟禎野乘·徐文定傳》、張溥為徐光啟《農政全書》所寫序言)徐光啟思想上的如此轉變,使他的後半生走上了積極主張經世致用、崇尚實學的道路。徐光啟是明學術界、思想界興起的實學思潮中的一位有力的鼓吹者、推動者。

徐光啟考中進士,後擔任翰林院庶吉士的官職,在北京住了下來。在館所撰課藝,如《擬上安邊禦敵疏》、《擬緩舉三殿及朝門工程疏》、《處置宗祿邊餉議》、《漕河議》等,表現了徐光啟憂國憂民的思慮和淵博的治國安邦的謀略。

利瑪竇在同徐光啟見麵的第二年,也來到了北京。他向明神宗貢獻禮品,得到明神宗的批準,在宣武門外置了一處住宅,長期留居下來,進行傳教活動。徐光啟在公餘之暇,常常去拜訪利瑪竇,彼此慢慢熟悉了,開始建立起較深的友誼。

1606年,徐光啟再次請求利瑪竇傳授西方的科學知識,利瑪竇爽快地答應了。他用公元前三世紀左右希臘數學家歐幾裏得的著作《原本》做教材,對徐光啟講授西方的數學理論。利瑪竇每兩天講授一次,徐光啟總是準時到達。

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徐光啟完全弄懂了歐幾裏得這部著作的內容,深深地為它的基本理論和邏輯推理所折服,認為這些正是我國古代數學的不足之處。於是,徐光啟建議利瑪竇同他合作,一起把它譯成中文。開始,利瑪竇對這個建議頗感猶豫,因為歐幾裏得的這部著作是用拉丁文寫的,拉丁文和中文語法不同,詞匯也很不一樣,書裏的許多數學專業名詞在中文裏都沒有相應的現成詞匯。要譯得準確、流暢而又通俗易懂,是很不容易的。早先曾有一個姓蔣的舉人同利瑪竇合作試譯過,就因為這個緣故而不得不半途而廢。但徐光啟認為隻要肯下功夫,總是可以譯成的。在他的一再勸說下,利瑪竇也就同意了。

從1606年的冬天開始,開始了緊張的翻譯工作。先由利瑪竇用中文逐字逐句地口頭翻譯,再由徐光啟草錄下來。譯完一段,徐光啟再字斟句酌地作一番推敲修改,然後由利瑪竇對照原著進行核對。遇有譯得不妥當的地方,利瑪竇就把原著再仔細地講述一遍,讓徐光啟重新修改,如此反複。徐光啟對翻譯非常認真,常常是到了深夜,利瑪竇休息了,他還獨自坐在燈下加工、修改譯稿。有時為了確定一個譯名,他不斷地琢磨、推敲,不知不覺地就忙到天亮。譯文裏的“平行線”、 “三角形”、“對角”、“直角”、“銳角”、“鈍角”、“相似”等等中文的名詞術語,都是經過他嘔心瀝血的反複推敲而確定下來的。

1607年的春天,徐光啟和利瑪竇譯出了這部著作的前六卷。徐光啟想一鼓作氣,接著往下譯,爭取在年內譯完後九卷,但利瑪竇卻主張先將前六卷刻印出版,聽聽反映再說。付印之前,徐光啟又獨自一人將譯稿加工、潤色了三遍,盡可能把譯文改得準確。然後他又同利瑪竇一起,共同敲定書名的翻譯問題。這部著作的拉丁文原名叫《歐幾裏得原本》,如果直譯成中文,不大象是一部數學著作。如果按照它的內容,譯成《形學原本》,又顯得太陳舊了。利瑪竇說,中文裏的“形學”,英文叫作“Geo”,它的原意是希臘的土地測量的意思,能不能在中文的詞匯裏找個同它發音相似、意思也相近的詞。徐光啟查考了十幾個詞組,都不理想。後來他想起了“幾何”一詞,覺得它與“Geo”音近意切,建議把書名譯成《幾何原本》,利瑪竇感到很滿意。1607年,《幾何原本》前六卷正式出版,馬上引起巨大的反響,成了明末從事數學工作的人的一部必讀書,對發展我國的近代數學起了很大的作用。後來,徐光啟雖然沒有能夠再和利瑪竇一起譯出《幾何原本》的後九卷,但他又陸續寫了許多其他的科學著作。

萬曆三十五年(1607)散館,授翰林院檢討,不久喪父,返鄉守製。
萬曆三十八年(16l0)徐光啟守製期滿,回京複職,此後除幾次臨時性差事之外,一直擔任較為閑散的翰林院檢討。和當時一般文人官吏熱衷於筆墨應酬不同,徐光啟用較多的時間進行天文、算法、農學、水利等科學技術研究,從事了不少這方麵的翻譯和寫作。在寫給親戚的信中徐光啟自述道:“昨歲偶以多言之故,謬用曆法見推……惟欲遂以此畢力,並應酬文墨一切迸除矣。何者?今世作文集至千百萬言者非乏,而為我所為者無一有。曆雖無切於用,未必更無用於今之詩文也。況弟輩所為之曆算之學,漸次推廣,更有百千有用之學出焉。如今歲偶爾講求數種用水之法,試一為之,頗覺於民事為便……弟年來百端俱廢者,大半為此事所奪。” (《徐光啟集·致老親家書》)其中的“用水之法”,指的是萬曆四十年(1612)與傳教士熊三拔(S.de Ursis)合譯的《泰西水法》,書中介紹了西洋的水利工程作法和各種水利機械。
在此期間,徐光啟還與傳教士合作再次校訂了《幾何原本》並出版了第二版。同時他還為李之藻與利瑪竇合譯的《同文算指》(此書介紹了西方的筆算數學)、熊三拔編著的介紹天文儀器的《簡平儀說》等書寫了序言。 這些序言表達了徐光啟對傳人的西方科技知識的看法。

向傳教士學習科技知識的同時,徐光啟對他們的傳教活動也進行了協助,幫他們刊刻宗教書籍,對傳教士的活動也有所庇護。徐光啟的這許多行為,多被朝臣誤解,加上與其他官員的一些意見不合,因此他辭去工作,在天津購置土地,種植水稻、花卉、藥材等。萬曆四十一年至四十六年(16l3—1618)間,他在天津從事農事試驗,其餘時間則多是往來於京津之間。這期間,徐光啟寫成“糞壅規則”(施肥方法),並寫成他後來的農學方麵巨著《農政全書》的編寫提綱。

萬曆四十六年(1618)北方後金叛亂軍隊襲擊邊關,經人介紹推薦,明廷召徐光啟於病中。徐光啟在寫給焦竑的信中寫道:“國無武備,為日久矣,一朝釁起,遂不可文。啟才職事皆不宜兵戎之役,而義無坐視,以負國恩與師門之教”。他不但自己力疾赴命,同時還感召別人放棄安適生活,共赴國難。至天啟三年 (1621)的三年多時間裏,徐光啟從事逃兵、練兵的工作。這時他雖已年近60,而保國守土的愛國忠心,昭昭可鑒,不讓壯年。

萬曆四十七年(16l9),徐光啟以詹事府少詹事兼河南道監察禦史的新官銜督練新軍。他主張“用兵之道,全在選練”,“選需實選,練需實練”。這期間他寫了各種軍事方麵的奏疏、條令、陣法等等,後來大都由他自選編入《徐氏庖言》一書之中。但是由於財政拮據、議臣掣肘等原因,練兵計劃並不順利,徐光啟也因操勞過度,於天啟元年(1621)三月上疏回天津“養病”,六月遼東兵敗,又奉召入京,但終因製造兵器和練兵計劃不能如願,十二月再次辭歸天津。

魏忠賢閹黨擅權時,為籠絡人心,曾擬委任徐光啟為禮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讀學士協理詹事府事的官職,但徐光啟不肯就任,引起閹黨不滿,被劾,皇帝命他“冠帶閑住”,於是他回到上海(1624)。在上海“閑住”期間,他進行《農政全書》的寫作(1625一1628)。徐光啟自編的軍事論集《徐氏庖言》,也是此時刊刻出版的。天啟五年(1625)閹黨彈劾徐光啟練兵為“孟浪無對”、“騙官盜餉”、“誤國欺君”等等,《徐氏庖言》的出版正是對這些不實之詞的回答。

崇禎帝即位,殺魏忠賢,閹黨事敗。崇禎元年(1628),徐光啟官複原職,八月,充日講官,經筵講官,為天子師。崇禎二年,他又升為禮部左侍郎,三年升禮部尚書,已是朝廷重臣。
這期間,徐光啟對墾荒、練兵、鹽政等方麵都多所建白,但其主要精力則是用於修改曆法。前此自從與傳教士接觸之後徐光啟即留心天文曆法。萬曆四十年(16l2)就有入推薦由徐光啟督修改曆,未成。至此崇禎二年(1629)五月朔日食,徐光啟恢西法推算,其結果較欽天監為密,九月,朝廷決心改曆,令徐光啟主持。徐光啟從編譯西方天文曆法書籍人手,同時製造儀器,精心觀測,自崇禎四年(1631)起,分五次進呈所編譯的圖書著作。這就是著名的《崇禎曆書》,全書共46種,137卷。別人親見並記述了他的這段生活,說他“掃室端坐,下筆不休,一榻無椎……冬不爐,夏不扇……推算緯度,昧爽細書,迄夜半乃罷。”(張溥為《農政全書》所寫的序)這時,徐光啟已70歲了,但其研究熱情不減,親自實踐,目測筆書,融匯中西,不愧為一代科學家的風範。

崇禎五年(1632)六月,徐光啟以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入閣,參予機要。“每日入值,手不停揮,百爾焦勞”,“歸寓夜中,篝燈詳繹,理其大綱,訂其細節”,這正是他宰相兼科學家繁忙生活的寫照。如此繁忙,不久,他就病倒了。這年十一月,加徐光啟為太子少保。

崇禎六年(1633)八月,再加徐光啟太子太保、文淵閣大學士兼禮部尚書,至此,他已是位極人臣了。十一月病危,仍奮力寫作“力疾依榻,猶矻矻捉管了曆書”,並囑家屬“速繕成《農書》進呈,以畢吾誌”。

崇禎六年(1633)十一月七日,一代哲人逝世,終年72歲,溢文定,墓地現存於上海徐家匯徐墓公園。

家庭
明中葉以來,長江中下遊地區,以農業和手工業為主的商品經濟得到較明顯的發展。在這種社會環境下,個人和家庭在社會中的地位,升降起伏。變化比較大。徐光啟的家,從其曾祖父時起,在六七十年間。曾有三次較大的起伏。而徐光啟則剛好是誕生在家道第三次中落後的穀底,家境不能算好。但這個家庭對農業和手工業、商業的生產活動是熟悉的。
徐光啟的父親棄商歸農,為人“博識強記,於陰陽、醫術、星相、占候、二氏之書,多所通綜,每為人陳說講解,亦娓娓終日”。而徐光啟的母親“性勤事,早暮紡績,寒暑不輟”。“每語喪亂事(指使寇入侵),極詳委,當日吏將所措置,以何故成敗,應當若何,多中機要”(見徐光啟所寫“先考事略”,“先妣事略”)。如此的家庭和父母,對徐光啟後來鑽研科學技術、重農兵、尚實踐、畢生唯勤唯儉、安貧若素等等都有良好的影響。


科學成就

1.天文曆法
徐光啟在天文學上的成就主要是主持曆法的修訂和《崇禎曆書》的編譯。
編製曆法,在中國古代乃是關係到“授民以時”的大事,為曆代王朝所重視。由於中國古代數學曆來以實際計算見長,重視和曆法編製之間的關係,因此中國古代曆法準確的程度是比較高的。但是到了明末,卻明顯地呈現出落後的狀態。一方麵是由於西歐的天文學此時有了飛速的進步,另方麵則是明王朝長期執行不準私習天文,嚴禁民間研製曆法政策的結果。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所說“國初學天文有曆禁,習曆者遣戍,造曆者殊死”,指的就是此事。
明代施行的《大統曆》,實際上就是元代《授時曆》的繼續,日久天長,已嚴重不準。據《明史·曆誌》記載,自成化年間開始(1481)陸續有人建議修改曆法,但建議者不是被治罪便是以“古法未可輕變”,“祖製不可改”為由遭到拒絕。萬曆三十八年(16l0)十一月日食,司天監再次預報錯誤,朝廷決定由徐光啟與傳教士等共同譯西法。供邢雲路修改曆法時參考,但不久又不了了之。直至崇禎二年五月朔日食,徐光啟以西法推算最為精密,禮部奏請開設曆局。以徐光啟督修曆法,改曆工作終於走上正軌,但後來滿清侵入中原,改曆工作在明代實際並未完成。
當時協助徐光啟進行修改曆法的中國人有李之藻(1565—1630)、李天經(1579—1659)等,外國傳教士有龍華民(N. Longobardi)、龐迪峨(D.Pantoja)、熊三拔(S.de Ursis)、陽瑪諾(E. Diaz)、艾儒略(J.A1eni)、鄧玉函(J.Terrenze)、湯若望(J.A.S.von Bell)等。
徐光啟在天文曆法方麵的成就,主要集中於《崇禎曆書》的編譯和為改革曆法所寫的各種疏奏之中。《崇禎曆書》的編譯,自崇禎四年(1631)起直至十一年(1638),始克完成。全書46種,l37卷,是分五次進呈的。前三次乃是徐光啟親自進呈(23種,75卷),後二次都是徐光啟死後由李天經進呈的。其中第四次還是徐光啟親手訂正(13種,30卷),第五次則是徐氏“手訂及半”最後由李天經完成的(10種,32卷)。
徐光啟“釋義演文,講究潤色,校勘試驗”。負責《崇禎曆書》全書的總編工作。此外還親自參加了其中《測天約說》、《大測》、《日纏曆指》、《測量全義》、《日纏表》等書的具體編譯工作。
《崇禎曆書》采用的是第穀(Tycho)體係。這個體係認為地球仍是太陽係的中心,日、月和諸恒星均作繞地運動。而五星則作繞日運動。這比傳教士剛剛到達中國時由利瑪竇所介紹的托勒玫(Pto1emy)體係稍有進步,但對當時西方已經出現的更為科學的哥白尼(Copernicus)體係,傳教士則未予介紹。《崇禎曆書》仍然用本輪、均輪等一套相互關聯的圓運動來描述、計算日、月、五星的疾、遲、順、逆、留、合等現象。對當時西方已有的更為先進的行星三大定律(開普勒三定律),傳教士也未予介紹。盡管如此,按西法推算的日月食精確程度已較中國傳統的《大統曆》為高。此外《崇禎曆書》還引入了大地為球形的思想、大地經緯度的計算及球麵三角法,區別了太陽近(遠)地點和冬(夏)至點的不同,采用了蒙氣差修正數值。
在天文曆法上,徐光啟介紹了古代托勒玫舊地心說和以當代第穀的新地心說為代表的歐洲天文知識,會通當時的中西曆法,主持編譯了《崇禎曆書》。在曆書中,他引進了圓形地球的概念,明晰地介紹了地球經度和緯度的概念。他為中國天文界引進了星等的概念;根據第穀星表和中國傳統星表,提供了第一個全天性星圖,成為清代星表的基礎;在計算方法上,徐光啟引進了球麵和平麵三角學的準確公式,並首先作了視差、蒙氣差和時差的訂正。

2.數學
“幾何”名稱的由來——科學家徐光啟
學過數學的人,都知道它有一門分科叫作“幾何學”,然而卻不一定知道“幾何”這個名稱是怎麽來的。在我國古代,這門數學分科並不叫“幾何”,而是叫作“形學”。“幾何”二字,在中文裏原先也不是一個數學專有名詞,而是個虛詞,意思是“多少”。比如三國時曹操那首著名的《短歌行》詩,有這麽兩句:“對酒當歌,人生幾何?”這裏的“幾何”就是多少的意思。那麽,是誰首先把“幾何”一詞作為數學的專業名詞來使用的,用它來稱呼這門數學分科的呢?這是明末傑出的科學家徐光啟。
徐光啟在數學方麵的成就,概括地說,有三個方麵,即(1)論述了中國數學在明代落後的原因;(2)論述了數學應用的廣泛性;(3)翻譯並出版了《幾何原本》。
中國古代數學源遠流長,至漢代形成了以《九章算術》為代表的體係,至宋元時期達到發展的高峰,在高次方程和方程組的解法、一次同餘式解法、高階等差級數和高次內插法等方麵都取得了輝煌的成就,較西方同類結果要早出數百年之久。但進入明朝以後,宋元數學的許多成果卻幾乎全都後繼無人,逐漸衰廢。對這種落後局麵的形成原因,徐光啟曾有十分精辟的分析。他說:“算術之學特廢於近代數百年間耳。廢之緣有二。其一為名理之儒士苴天下實事;其一為妖妄之術謬言數有神理,能知往藏來,靡所不效。卒於神者無一效,而實者亡一存,往昔聖人研以製世利用之大法,曾不能得之士大夫間,而術業政事,盡遜於古初遠矣。”(“刻《同文算指》序”)
“名理之儒士苴天下實事”,對宋元數學在明代的衰廢原因,可謂一語道破。
徐光啟在一次關於修改曆法的疏奏中,詳細論述了數學應用的廣泛性。他一共提出了十個方麵(“度數旁通十事”),即(1)天文曆法;(2)水利工程; (3)音律;(4)兵器兵法及軍事工程;(5)會計理財;(6)各種建築工程;(7)機械製造;(8)輿地測量;(9)醫藥;(10)製造鍾漏等計時器。可以說把數學應用的廣泛性,講述得十分完備。在300餘年前,徐光啟就能達到如此的認識,實屬難能可貴。徐光啟還曾建議開展這些方麵的分科研究。如果每個學科都設置相應的機構,那將形成一個相當可觀的“科學院”。
徐光啟在數學方麵的最大貢獻當推《幾何原本》的翻譯。《幾何原本》是古希臘數學家歐幾裏得(Euclid)在總結前人成果的基礎上於公元前3世紀編成的。這部世界古代的數學名著,以嚴密的邏輯推理的形式,由公理、公設、定義出發,用一係列定理的方式,把初等幾何學知識整理成一個完備的體係。《幾何原本》經過曆代數學家,特別是中世紀阿拉伯數學家們的注釋,經阿拉伯數學家之手再傳入歐洲,對文藝複興以後近代科學的興起,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許多學者認為《幾何原本》所代表的邏輯推理方法,再加上科學實驗,是世界近代科學產生和發展的重要前提。換言之,《幾何原本》的近代意義不單單是數學方麵的,更主要的乃是思想方法方麵的。徐光啟就正確的指出: “此書為益,能令學理者祛其浮氣,練其精心,學事者資其定法,發其巧思,故舉世無一人不當學。……能精此書者,無一事不可精,好學此書者,無一事不可學。”(《徐光啟集·幾何原本雜議》)直到20世紀初,中國廢科舉、興學校,以《幾何原本》內容為主要內容的初等幾何學方才成為中等學校必修科目,實現了300年前徐光啟“無一人不當學”的預言。
《幾何原本》由公理、公設出發給出一整套定理體係的敘述方法,和中國古代數學著作的敘述方法相去甚遠。徐光啟作為首先接觸到達一嚴密邏輯體係的人,卻能對此提出較明確的認識。他說:“此書有四不必:不必疑、不必揣、不必試、不必改;有四不可得:欲脫之不可得,欲駁之不可得,欲減之不可得,欲前後更置之不可得。”他還說:“(此書)有三至、三能:似至晦,實至明,故能以其明明他物之至晦;似至繁,實至簡,故能以其簡簡他物之至繁;似至難,實至易,故能以其易易他物之至難。”他最後說:“易生於簡,簡生於明,綜其妙,在明而已。”(同上)徐光啟提出《幾何原本》的突出特點在於其體係的自明性。這種認識是十分深刻的。
曆時一年,《幾何原本》譯出六卷,刊印發行。徐光啟撫摸著此書,感慨道:這部光輝的數學著作在此後的一百年裏,必將成為天下學子必讀之書,但到那時候隻怕已太晚了。
可曆史,比他預感的更悲哀。
明朝覆亡,滿清侵入中原之後,科學再度被打入了“冷宮”。不但書的後半部分遲遲不能翻譯,就連他已經譯出的上半部分也不再發行。西方傳教士帶來的科技著作,成為康熙、雍正或乾隆皇帝獨享的業餘愛好。直到晚清廢科舉、興新式學堂時,幾何學才成為學生的必修課程,這與徐光啟發出的“百年”之歎,又晚了近兩百年。
而曆史有多少個百年可以蹉跎,國家又有多少項科技能丟棄於路上?

3.農學
徐光啟出身農家,自幼即對農事極為關心。他的家鄉地處東南沿海,水災和風災頻繁,這使他很早就對救災救荒感興趣,並且講究排灌水利建設。步入仕途之後,又利用在家守製、賦閑等各種時間,在北京、天津和上海等地設置試驗田,親自進行各種農業技術實驗。
徐光啟一生關於農學方麵的著作甚多,計有《農政全書》(大約完成於1525—1528年間,死後經陳子龍改編出版於1639年)、《甘薯疏》 (1608)、《農遺雜疏》(1612,現傳本已殘)、《農書草稿》(又名《北耕錄》)、《泰西水法》(與熊三拔共譯,16l2)等等。徐光啟對農書的著述與他對天文曆法的著述相比,從卷帙來看,數量雖不那樣多,但花費時間之長、用功之勤,實皆有過之而無不及。
其中,《農政全書》又堪稱代表。此書是徐光啟歿後,經陳子龍刪改(大約刪者十之三,增者十之二)後成書的。《農政全書》共分12門(農本、田製、農事、水利、農器、樹藝、蠶桑、蠶桑廣類、種植、收養、製造、荒政),60卷,70餘萬言。書中大部分篇幅,是分類引錄了古代的有關農事的文獻和明朝當時的文獻;徐光啟自己撰寫的文字大約有6萬字。正如陳子龍所說,《農政全書》是“雜采眾家”又“兼出獨見”的著作,而時人對徐氏自著的文字評價甚高:“人間或一引先生獨得之言,則皆令人拍案叫絕。”(劉獻廷《廣陽雜記》)
《農政全書》主要包括農政思想和農業技術兩大方麵,而農政思想約占全書一半以上的篇幅。徐光啟的農政思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1)用墾荒和開發水利的方法來力圖發展北方的農業生產。我國自魏晉以來,全國的政治中心常在北方而糧食的供給、農業的中心又常在南方,每年需耗資億萬來進行漕運,實現南糧北調。時至明末,漕運已成為政府財政較大的隱患之一。徐光啟主張發展北方農業生產來解決這一問題(墾荒、水利、移民等)。與此同時,在《農政全書》中,徐光啟也用了四卷的篇幅來講述東南(尤指太湖)地區的水利、淤澱和湖墾。他還對棉花在東南地區的種植、推廣進行了不少研究。
(2)備荒、救荒等荒政,是徐光啟農政思想的又一重要內容。他提出了“預弭為上,有備為中,賑濟為下”的以預防為主(即指“浚河築堤、寬民力、祛民害”)的方針。
農業技術方麵:
(1)破除了中國古代農學中的“唯風土論”思想。“風”指的氣候條件,“土”指土壤等地理條件,“唯風土論”主張:作物宜於在某地種植與否,一切決定於風土,而且一經判定則永世不變。徐光啟舉出不少例證,說明通過試驗可以使過去被判為不適宜的作物得到推廣種植。徐光啟的有風土論但不唯風土論的思想,推進了農業技術的發展。
(2)進一步提高了南方的旱作技術,例如種麥避水濕、與蠶豆輪作等增產技術。他還指出了棉、豆、油菜等旱作技術的改進意見,特別是對長江三角洲地區棉田耕作管理技術,提出了“精揀核(選種)、早下種、深根短幹、稀稞肥壅”的十四字訣。
(3)推廣甘薯種植,總結栽培經驗。
(4)總結蝗蟲蟲災的發生規律和治蝗的方法。

4.軍事
徐光啟幼年時期,其家鄉一帶屢遭倭寇蹂躪,因而從早年起即關心兵事。他在寫給焦竑的一封信中說:“(光啟)少嚐感憤倭奴蹂踐,梓裏丘墟,因而誦讀之暇稍習兵家言。時時竊念國勢衰弱,十倍宋季,每為人言富強之術:富國必以本業,強國必以正兵。”(《徐光啟集·複太史焦師座》)以農業為富國之本,以正兵為強國之本,徐光啟正是基於這樣的認識,一貫重視軍事科學技術的研究。
早在剛剛被選考為翰林院庶吉士時,徐光啟便在《擬上安邊禦虜疏》中提出了“設險阻、整車馬、備器械、造將帥、練戎卒、嚴節製、信賞罰”,但他認為這些都不過是“世俗之常談,國家之功令”。他這篇禦敵疏的中心內容則是“於數者之中,更有兩言焉。日求精,曰責實。……苟求其精,則遠略巧心之士相於講求,經歲而未盡;苟責其實,則忠公憂國之臣所為太息流涕者,十倍於賈誼而未已也”。“求精”和“責實”是徐光啟軍事思想的核心。
徐光啟還大力宣揚管仲“八無敵”(材料、工藝、武器、選兵、軍隊的政教素質、練兵、情報、指揮)和晁錯的“四預敵”(器械不利、選兵不當、將不知兵、君不擇將”。做到“八無敵”即可無敵於天下,如果是“四預敵”則兵無不敗。據此他提出了“極求真材以備用”。“極造實用器械以備中外守戰”,“極行選練精兵以保全勝”,“極造都城萬年台(炮台)以為永永無虞之計”,“極遣使臣監護朝鮮以聯外勢”(《徐光啟集·遼左陷危已甚疏》)。這些辦法和措施,都是 “八無敵”、“四預敵”思想與“求精”、“責實”精神相結合的產物。
在上述這些辦法和措施中,徐光啟尤其注重對士兵的選練,他提出了“選需實選,練需實練”的主張。萬曆四十八年(1620)二月開始,徐光啟受命在通州、昌平等地督練新軍。在此期間他撰寫了《選練百字訣》、《選練條格》、《練藝條格》、《束伍條格》、《形名條格》(列陣方法)、《火攻要略》(火炮要略)、《製火藥法》等等。這些“條格”,實際上乃是徐光啟撰寫的各種條令和法典,也是我國近代較早的一批條令和法典。
《選練百字訣》和《選練條格》等等,體現了徐光啟“實選”、“實練”的責實精神。
除此之外,徐光啟還特別注重製器,非常關心武器的製造,尤其是火炮的製造。管狀火器本是中國的發明創造,但時至明代末年。製造火器的技術已逐漸落後,由於邊防的需要,急需引進火炮製造技術。為此,徐光啟曾多方建議,不斷上疏。徐光啟還對火器在實踐中的運用,對火器與城市防禦,火器與攻城,火器與步、騎兵種的配合等各個方麵部有所探求。徐光啟可以稱得上是中國軍事技術史上提出火炮在戰爭中應用理論的第一個人。

紀念建築

徐光啟墓

位於上海市徐匯區南丹路的光啟公園內,原墓地占地20畝,共有10個墓穴,葬徐光啟及其夫人吳氏,左右是四個孫子夫婦。墓前立有石碑、石人、石馬、華表、石牌坊等物。石牌坊上正中額題“文武元勳”;右題“熙朝元輔”,左題“王佐儒宗”,正中額下題:“明故大夫太子太保贈少保太保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徐文定公墓闕”。石牌坊鐫有對聯,上聯“治曆明農百世師經天緯地”,下聯“出將入相一個臣奮武揆文”。到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墓前原碑坊已失,石人、石馬、華表均在。江南天主教會在徐光啟進教三百年,為紀念這位“保祿”閣老,重修其墓地,又於墓前另置大石十字架一座,座旁誌刻立碑緣起,並附有拉丁文碑文。清末由於墓地年久失修,縮為18畝。民國22年(1933年)為紀念徐光啟逝世三百年,又在十字架四周圍以鐵欄,其下築人造石欄杆和水泥路。抗日戰爭期間墓地荒廢,空地成菜畦。

新中國建立後,由上海市文化局對徐光啟墓地撥款整修,重建十字架基台,並公布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文革”中,原有碑坊、華表文物又遭破壞。 1978年,墓地辟為南丹公園。1981年,在園北部建成橢圓形大墓。占地300平方米,高2.2米。墓碑上鐫刻著著名數學家蘇步青手書“明徐光啟墓”。 1983年,墓前小路拓建成150平方米花崗石墳台,新建徐光啟半胸一品官服花崗石雕像。左右植有龍柏及常青樹。墓東側建有徐氏手跡碑廊,勒石《幾何原本序》、《葩經嫡證序》等部分手跡。碑廊背麵石刻是明末清初學者查繼佐所撰《徐光啟傳》及現代著名畫家程十發臨摹的徐光啟畫像。墓西側有石馬一尊。墓前左右水泥石凳圍繞,遍植樹木。是年11月,為紀念徐光啟逝世350周年,南丹公園改名光啟公園。






如果您認為本詞條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 編輯詞條
開放分類:
曆史人物、人物、科學家、名人、數學家

參考資料:
1.http://www.hongen.com/art/twdg/htwxj/th0006.htm
2.http://www.shtong.gov.cn/node2/node4429/node4432/node70711/node70713/node70719/userobject1ai55823.html
3.近代科學的先驅--徐光啟http://xuguangqi.memsky.com
4.[1] 崇禎曆書,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台灣商務印書館影印:1986。
5.[2] (明)徐光啟:農政全書,平露堂初刻本,l639。
6.[3] 石聲漢:《農政全書》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7.[4] 李林編;徐文定公集,上海慈母堂,1896。
8.[5] 徐允希編:徐文定公集(重訂本),上海慈母堂,l909。
9.[6] 徐宗澤編:徐文定公集(三編本),上海徐順六印刷所,1933。
10.[7] 上海文物保管委員會編:徐光啟手跡,中華書局 1962。
11.[8] 王重民輯:徐光啟集,中華書局,l 963。
12.[9] 徐光啟譯著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33。
13.[10] (清)張廷玉等:明史·徐光啟傳,中華書局,1974。
14.研究文獻
15.[11] 嚴敦傑:徐光啟,見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室編《中國古代科學家》,科學出版社,1959。
16.[12]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室編:徐光啟紀念論文集,中華書局,1963。
17.[13]梁家勉:徐光啟年譜,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18.[14]杜石然:徐光啟,見《明清實學思潮史》卷中,齊魯書社,1989。

貢獻者:
chyt、lqlght、抱風揍雨001、puzzled314、魔雪之淚、lanxue512、fjd0105、bauer_w、不玩樂、綠幻俠、xztlsy、hanbingjun、shibuditou658、whwfjp、電腦吃白飯、lifeall38、 [百科蝌蚪團] 一統神界、memsky、我是Eric、buzsz、 [百科蝌蚪團] ych405、wepass
本詞條在以下詞條中被提及:
林則徐、湯若望、12月8日、幾何、上堡梯田風景區、鬆江、11月10日、客、利瑪竇、滿桂、天文學家、徐、康乾盛世、西學東漸、古觀象台、望而卻步、小站稻、徐光啟墓園

關於本詞條的評論(共6條): 查看更多評論>>

·©2008 Baidu©2008 Baidu wcwcufowyl 01-22 21:07

·觀止 涕零 coomt 12-14 23:34

· 觀止 涕零 jrj83413 11-10 11:48
對本詞條發表評論:

最多不超過1000字

返回頁首

©2008 Baidu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