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飛的蜂鳥

蜂鳥有極強的飛行能力,它們能敏捷地上下飛、側飛、倒飛,還能原位不動地停留在花前吸食花蜜。蜂鳥翅膀扇動極快,每秒鍾達80次之多。
個人資料
正文

& 周五植樹:栽一棵“瑪爾塔”樹

(2007-12-13 20:06:02) 下一個
阿根廷女鋼琴家瑪爾塔·阿赫裏奇 and 貝多芬第二、三號鋼琴協奏曲 http://bbs.uying.com/104/243025/List.asp?page=1

阿根廷女鋼琴家瑪爾塔·阿赫裏奇1941年6月5日生於布宜諾斯艾利斯。她自幼性格倔強,爭強好勝。兩歲半時,幼兒園裏一個男孩說她不會彈鋼琴,她馬上走到鋼琴前,把老師常彈的一個旋律彈了出來。老師極為驚訝,當天就對她父母說,一定要讓她學鋼琴。阿赫裏奇的父母都不是音樂家,但他們很快就發現了女兒的天賦。阿赫裏奇五歲時,父母把她送到著名鋼琴教育家斯卡拉穆紮(Vicenzo Scaramuzza)那裏接受係統訓練。然而,小阿赫裏奇和許多琴童一樣,千方百計逃避練琴,但她又確實是個天才,一首曲子往往彈上幾遍就非常熟練。著名大師阿勞、巴克豪斯、吉澤金(Walter Gieseking)、古爾達(Friedrich Gulda)、魯賓斯坦等訪問阿根廷時,都聽過她的彈奏,一致認為這位長著一雙大眼睛的小姑娘前途無量。吉澤金還對她的父母說,不要對她管束太嚴,應多給她一些自由,否則會毀掉一位天才的音樂家。1949年,8歲的阿赫裏奇舉行了首場音樂會,由布宜諾斯艾利斯管弦樂團協奏莫紮特第二十、貝多芬第一鋼琴協奏曲,受到熱烈的歡迎。
  1955年,阿赫裏奇的父母帶著她來到歐洲,先後拜師古爾達、馬加洛夫(Nikita Magaloff)與利帕蒂夫人康塔屈澤納(Madeleine Cantacuzene)。古爾達是她赴歐後的第一位老師。他讓阿赫裏奇自己教自己彈鋼琴,每次上課時,除了改進阿赫裏奇的手指技巧外,就是把她的演奏錄下來,讓她自己去體會哪裏應當快一點,哪裏應當慢一些,何處的樂句音色要亮,何處的要暗。阿赫裏奇跟古爾達學了許多德彪西和拉威爾的東西,還有許多巴赫的作品。
  1957年,阿赫裏奇參加了在意大利博爾紮諾舉行的布索尼國際鋼琴比賽,第一輪淘汰賽是很秘密地在三四位裁判麵前進行的。因為她從未參加過其他比賽,所以必須在初賽中演奏。當她彈完後,評委們說:"夠了,你可以離開啦。”她非常迫切地想知道是否可以進入第二輪,便問道:"是再見呢?還是永別?”評委回答說:"是再見。”阿赫裏奇本來並未希望通過初賽,總認為初賽就會被刷掉,所以沒有很好地準備第二輪的曲目。在未獲得通過第一輪的通知之前,她總是不想練琴,直到名單公布後,她才好好準備。然而,憑著天分,她奪得了布索尼國際鋼琴比賽冠軍。在布索尼比賽中取勝後,阿赫裏奇又馬不停蹄去參加日內瓦國際鋼琴比賽。布索尼比賽的主辦單位聽說後,勸說她退出比賽。布索尼比賽的評委會主席澤莎雷·伊諾蒂奧知道她要去參加時,非常生氣地對她說:"假若你在日內瓦比賽拿不著頭獎,那人們將會怎樣看待我們布索尼比賽呢?”她回答:"我絕不會輸掉布索尼比賽的聲望。”果然,16歲的阿赫裏奇半個多月連獲兩項冠軍,轟動歐洲樂壇。
  1964年,阿赫裏奇結識了阿什凱納齊夫婦,他們建議她參加第二年在華沙舉行的第七屆肖邦國際鋼琴比賽。但此時的阿赫裏奇已三年沒有練琴了。1957年連拔布索尼、日內瓦兩項國際音樂大賽頭獎後,她聲名鵲起,名噪一時,演出邀請接連不斷。她在歐洲各地不斷舉辦演奏會,到處受到熱烈歡迎。但她很快厭倦了這種生活。麵對紛至遝來的聲音,阿赫裏奇非常冷靜,她意識到,人們對她的讚揚很大程度上因為她是個十幾歲的女孩子,而要想從天才成為藝術家,就得提高自己的藝術修養。1960年,她激流勇退,毅然辭掉一切約請,退出舞台,向米凱蘭傑利(Arturo Benedetti Michelangeli)學習了一段時間後,便做了人妻人母。她不想當職業鋼琴家,憎惡這種女祭司式的生活。年輕時她一直想當女醫生,現在則想當個女秘書,業餘時間彈琴消遣。此時,阿什凱納齊夫人熱情地幫助她,阿什凱納齊這位肖邦專家花了整整半年的時間指導她。阿赫裏奇沒有辜負朋友,她的才華再一次得以施展,以絕對優勢取得第七屆肖邦國際鋼琴比賽冠軍。決賽時演奏肖邦第一鋼琴協奏曲,青春璀璨的表現竟令全體評委與滿場觀眾忘情地起立歡呼。波蘭唱片公司發行的現場錄音在世界各地被搶購一空。一股新的阿赫裏奇熱再度掀起。隻要是她的演奏會,音樂廳內便座無虛席,到處是鮮花和掌聲。她錄製的唱片也受到熱烈歡迎。DG 公司不失時機,馬上與她簽訂合約,錄製了一批唱片,包括肖邦的作品及與阿巴多合作的幾首浪漫派協奏曲。這批錄音多年來一直受到音樂愛好者的青睞,成為 DG 公司的鎮庫之寶。


降B 大調第二鋼琴協奏曲Op.19
貝多芬這部鋼琴協奏曲的創作先於他的《第一鋼琴協奏曲》,大約在1894
—1895 年間寫成並演奏。為了使這部作品專由他本人演奏,貝多芬把它延遲
到1801 年才出版;而且一直等到付印時,才把獨奏部分全部寫出來。當時的
聽眾盡管對這部作品加以讚賞,卻又多少對樂曲中某些偏離傳統的特點感到
困惑。而今天我們聽起來,卻會對作品表現出的有節製的情感爆發以及強烈
的對比感到由衷的欽佩。
1、活潑的快板 在這首協奏曲裏,貝多芬仍然遵循著前代大師,尤其是
莫劄特的範本。這一樂章由樂隊開始陳述主題:
1 4
4 = b B
全奏
■ 樂隊的呈示部在全終止上結束,仿佛是樂隊謝幕退去,讓位於獨奏的鋼琴。
和莫劄特的一些協奏曲一樣,鋼琴部分以它自己的副題變奏進入,一直
等到樂隊再一次插入時獨奏者才彈奏那個由樂隊開始的精力充沛的主題。一
個更富於抒情性的流動主題在小提琴上出現;獨奏鋼琴用一段傳統性的輝煌
音階音型和技巧的炫示結束了展開部。鋼琴和樂隊之間的對話在主題片斷材
料此起彼伏的襯托下顯得格外活躍。開始主題的再現遵循著當時常見的古典
主義樣式,其中包括了樂章結束前常見的獨奏樂器的華彩樂段。
2、柔板 慢板樂章的旋律寬廣而流動,像是在進行哲學式的凝神沉思:
1 3
4 = b E
第一小提琴
■ 在樂章的進行中,它被加工修飾;一直到最後它才以原始的形態在pp 中出
現。
3、回旋曲:很快的快板結束本協奏曲的跳躍性小回旋曲建立在一個迭句
上,它具有貝多芬式的獨特的切分音:
1 6
8 = b B
鋼琴獨奏
■ 這一迭句先由鋼琴獨奏,再由全樂隊重複,此後在樂章的進行中又再現三次。
一些獨具匠心的對比性插部彼此聯係著,使得整個樂章成為回旋曲和奏鳴曲
相結合的一種結構。
摘自<貝多芬傳>

c小調,第三號鋼琴協奏曲
本曲是貝多芬最早發揮其創作潛力的作品,而他本人對此曲也充滿自信。與貝多芬以前的作品相比,此曲的管弦樂部分已逐漸具有交響曲的韻味,主奏鋼琴也能發揮出鋼琴本身獨特的風格,這兩者渾然融合,構成宏偉的協奏曲。在這首作品中,他以往的鋼琴協奏曲裏的柔弱、單薄已蕩然無存,全曲洋溢著年青力壯的粗獷男性的作風。這首《第三號鋼琴協奏曲》,顯示出貝多芬的作曲手法已"更上一層樓"。而貝多芬的交響曲世界,也因此而向前邁出了一大步。

  全曲共分三個樂章:

  第一樂章 燦爛的快板,c小調,2/2拍子,協奏風格的奏鳴曲形式。 整個樂章的第一主題,由木管部分奏出,然後才由全體管弦樂合奏發展;第二主題由第一小提琴與單簧管演奏,主奏鋼琴隨後出現,與管弦樂互相展開對話式的發展,顯得威風堂堂。

  第二樂章 最緩板,E大調,3/8拍子,三段體形式。 樂章主題由主奏鋼琴靜靜地呈示,如祈禱般複雜、深沉的情緒回蕩其間,更有醇厚的和弦來加強樂曲氣氛。

  第三樂章 快板,c小調,2/4拍子,回旋曲形式。 樂章主題首先由主奏鋼琴呈現,給人以疾步攀登山坡般的急促感覺,繼而由雙簧管予以反複和發展。 樂章在進入回旋主題後,作為終結部的基礎,燦爛地結束全曲。

阿赫裏奇錄貝多芬應該是順理成章的事情。出道多年來,除了早年在EMI留下一個自彈自指的第二,一直沒錄過貝多芬的鋼琴協奏曲。個中緣由,也許是她更鍾情、也更擅長於浪漫派的音樂作品罷。貝多芬的音樂通常表現出一種力度的美,就技術而言阿格麗姬絕對不是問題。對樂曲的處理,阿格麗姬自有一套見解。這次與阿巴多指揮馬勒室內樂團合作,估計還會繼續錄製其餘3部,湊成一套全集。

這張最新錄製出版的第2和第3協奏曲,采用的是小編製的室內樂團協奏,更適合於細膩精致的合作。放下了張揚與狂放的阿赫裏奇向人們展現了她柔美清麗的另一麵。行雲流水般的造句,輕靈的觸鍵營造出來的晶瑩的音色,給人一種春風拂麵的感覺。再與阿巴多精雕細琢、音色仿如透明的樂隊配合簡直是渾然天成。




專輯曲目:

Piano Concertos No.2[35‘43]
1.Allegro con brio[16‘11]
2.Largo[10‘22]
3.Rondo. Allegro[9‘10]
Piano Concertos No.3 [28‘11]
1.Allegro con brio[13‘18]
2.Adagio[8‘50]
3.Rondo. Molto Allegro[6‘03]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