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奧運對於文化影響(zt)

(2008-07-08 03:52:27) 下一個
北京奧運將聚焦遠東和全世界的新時代,但它也標誌著一種生活方式的結束。中國正發生前所未有的物質、文化、政治和經濟變革。從中國民眾的服裝、小配件和音樂,從首都北京龐大的、有柵門的高層社區以及大片的奧運村,都可以清楚看到這種蛻變。

  但令中國學者和專家擔心的是那些不再存在的東西。北京的胡同和四合院迅速消失。飲食習慣、生活方式、甚至生活的哲學都受到西方意識的威脅。

  在很多方麵來看,北京奧運是體現了中國一場生動的文化大革命。高級時裝、hip-hop、互聯網、手機和性都變成北京和中國其他城市地區萬花筒生活的一部分。在喜歡發短信息的新一代人當中,多數人在學習英語。

  研究中國文化變革的安德魯·林(Andrew Lam)認為,中國的年輕人正擺脫禁錮,凸顯個性(individual)。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曆史教授約翰遜(David Johnson)認為,沒有什麽地方可以像奧運那樣帶出“個性”這個本身與中國傳統的習俗和價值觀相衝突的概念。約翰遜認為,儒家智慧追求和諧以及謙遜地為大眾犧牲,競爭以及擊敗同儕(平輩)的渴望與古典中國格格不入,因此奧運完全是“非中國的”。

  用心(mindfulness)和內在紀律等傳統的中國優勢如今被用於追求金牌,專家認為這種哲學轉變造成年輕一代與老一代之間的緊張。

  在北京居住的記者葛鋼(Edward Gargan)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校友會出版物《加州雜誌(California Magazine)》上寫道:無處不在的廣告、電視、電影以及嫉妒心所激發的渴望成為大多數中國青年的行為動力,在這樣一個社會裏,成功的都市人重新界定中國人的含義。中國人的感受、價值觀、意圖、渴望、展望發生一些根本性的轉變,這是一種文化的深刻重塑。

  不難看出誰是這場文化轉變背後的驅動者。中國政府動員國民在奧運期間停止隨地吐痰、抽煙、亂丟垃圾、插隊、在餐桌上吐魚骨等行為,這些都是專門關照西方人的感受的。

  中國當局希望有動物特征的奧運福娃可以迎合歐美人的口味。在中國居住過並對中國問題有所研究的康原(John Kamm)表示,他們瞄準的是在國外的可銷售性,跟中國本身沒有多大關係,他們希望這些動物受到外國人的歡迎。

  甚至音樂也發生了改變。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亞太亞究所主任葉文心(Wen-hsin Yeh)指出,最近她在中國發現電台經常播放一首意大利19世紀一首關於中國公主的歌劇(譯注,應該是指《圖蘭朵》),並得到公眾的接受。

  葉文心表示:“那些反映西方人心目中的中國人的東西得到接受,被再引入中國。這是一個巨大的改變,因為這些19世紀的歌劇通常把中國人表現得很荒謬,在過去人們一貫譴責它們意在侮辱中國人。”

  葉文心認為,結果就是中國人如今受到一種混合的教導:摻雜西方元素的中國文化。

  為了讓北京現代化而采取的一些激烈措施,清楚表明奧運對中國政府的重要性。對中國而言,奧運五環象征著一個過去二十年伴隨著滾滾美元而來的時代。西方的錢和知識幫助北京變成一個人口1600萬的大都會。中國很多曾經是農村地區的部分獲得了同樣巨大的發展。

  中國渴望吸引世界,有人認為它過度熱心於此,給它的文化帶來破壞,不過一些華裔美國人認為這至少代表了最誠摯的、向更好看齊的意願。

  當西方人於8月來到中國,他們很可能注意到餐館裏的魚和家禽都是有頭有尾的。他們可能會聽到一個這樣的理由:在中國文化中,甚至在食物中,完整性在精神上非常重要。可能會有少數美國人知道八卦鏡、中國占卜和風水的意義。他們可能知道數字8代表幸運,數字4代表不幸。

  但他們隻會看到那個曾經如此獨特、以後可能不再獨特的中國的殘跡。奧運前的中國文化轉變可以從北京的風光中看到。四合院被夷為平地,著名的胡同給道路和摩天大樓讓路,居民集體遷出,給奧運建築騰出地方。(原標題:奧運改造中國;作者:Peter Fimrite)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