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地震帶來的洗禮與思考

(2008-05-18 03:31:57) 下一個
香港5月18日電/文匯報刊登鳳凰衛視評論員邱震海的評論文章說,這場特大地震災害,打亂了所有人平靜的心境或日程,打亂了日益臨近的京奧籌備氛圍,但也帶來許多對中國彌足珍貴的經驗和感悟。未來一段時間,若人們能很好地把握這些經驗和感悟,並使之成為中國進步的新的動力,不但對三個月後的京奧舉行,而且將對中國長遠發展具有正麵意義。全文如下:

  一場突如其來的特大地震災害,使中華大地立時陷入地動山搖、悲痛焦慮之中。從地震發生後的每一天,幾乎所有的人都密切關注著來自救災前線的任何一點信息和進展:七十二小時生命線過後,生還者的幸存幾率、前往震中汶川的生命通道是否已被打通、每天上升的遇難者人數等,還有隨著時間推移,救災現場的衛生狀況、災民安置、水庫安全等情況,也都成為十分揪心的問題。

  這場強度和威力均超過唐山大地震的災害,使中華民族在2008年陷入了許久未有的集體哀傷之中。災害打亂了所有人平靜的心境或日程,打亂了日益臨近的北京奧運的籌備氛圍,但也帶來許多對中國彌足珍貴的經驗和感悟。未來一段時間,若人們能很好地把握這些經驗和感悟,並使之成為中國進步的新的動力,那將不但對三個月後的北京奧運,而且將對中國長遠發展具有正麵意義。若能那樣,那也就對得起無數頃刻間告別人間的同胞,尤其是其中那許多一周前還無憂無慮的稚童。

胡溫:感動人民 樹立官員典範

  經驗和感悟之一,是中國總理溫家寶的身先士卒。災害發生後一個多小時,溫家寶就啟程前往地震災區。在長達幾天的時間裏,溫家寶或是在飛機,或是在火車上召開緊急會議,組成了一個“流動前線指揮部”;溫家寶嗓音嘶啞、頭上掛著雨珠,甚至手臂流血、老淚縱橫的形象通過媒體傳遍了各個角落。

  已數不清這是溫家寶上任總理以來,第幾次前往災區,但肯定是溫家寶出動最快,而且也是任務最為艱難的一次。溫家寶上任總理五年多,人民對他有個逐漸認識和熟悉的過程;他並不口若懸河,外表溫文儒雅,但在關鍵時刻的果敢剛毅、細微處的真情流露,幾年來都一一留在人們心中。有網民甚至將四川地震中的溫家寶與四十二年前邢台地震時的周恩來相提並論。不管這種評論是否恰當,但溫家寶在任幾年,在人民心中站穩了位置,看來是一個並不誇張的判斷。溫家寶到過多少次災區,但這一次,人民真正感動了;人民將永遠記住溫家寶在四川地震前線的身影。

  及至5月16日上午,胡錦濤出現在四川綿陽,與溫家寶長時間雙手緊握;兩人隨後同時出現在救災現場。能否在人民心中真正站穩位置,胡錦濤、溫家寶為中國所有官員樹立了典範和標準。

透明:穩定情緒 化解猜疑

  經驗和感悟之二,是中國官方麵對災害的快速反應和信息透明。除了溫家寶外,從胡錦濤先後幾次召開政治局常委會到各個政府部門和部隊的協調,中國政府在經曆了過去幾年的各種災害和教訓後,這一次終於以其快速反應和信息透明穩定了全國的情緒,也贏得了國際的一致讚許。

  英國BBC近日的一篇報道比較了先後遭災的緬甸和中國的不同處理態度。BBC的這篇報道透露出幾個信息:一、對中國政府這場危機中的快速反應能力和機製予以高度評價;二、認為“向人民負責”的概念在中國官員中已開始深入人心;三、即便中國暫時未能接受外國救援人員和外國記者進入災區,但也能從理解的角度出發,予以客觀和符合實際的評價。事實上,外國記者暫時未能進入災區,此次國際媒體也未大肆炒作,與兩個月前的西藏風波形成截然反差。究其原因,主要是中國官方媒體此次信息高度透明,而且前往震中災區的道路一直未能打通。因此,外國記者未能進入災區,隻是一個技術層麵的問題,而非在其他個案上顯示的政治問題,對此國際媒體心領神會,自然不會大做文章。

  隻要抱著“以民為本”宗旨,反應迅速,協調得當,資訊透明,不但有助於現場救援和穩定社會情緒,同時也有利於消弭來自外部世界的猜疑。因此,透明不應成為權宜之計,而應成為中國未來對內、對外的最高宗旨之一。同時,由於人性的力量,也由於中國官方的資訊透明,前一階段由於西藏風波而惡化的中西關係,似乎也有望得到修複。

純淨心靈 凝聚人氣

  經驗和感悟之三,是中國民眾在這次災害前表現的空前團結。無論各地的踴躍捐款,還是一些地方排隊甚至“開後門”捐血,以及家家戶戶在電視機或電腦前的長久守候,都使這場空前的災難起到了預先意想不到的效果,即淨化人們的心靈。

  多少年了,由於市場經濟大潮,物欲橫流導致價值觀紊亂,中國大陸的人們似乎已經很少有感動的瞬間,更少有回歸人性美麗的瞬間。但這次的地震災害似乎改變了這一切。因此,雖然震災打亂了北京奧運的氛圍,但未來幾個月,中國上下若能繼續凝聚這一人氣,同時繼續保持透明運作的方式,並與西方保持良好互動,相信對於北京奧運會將具有正麵意義。

  當然,此次天災背後的人禍因素,亦即由於忽視教育而導致大量學校塌陷,以及其他更深體製方麵的因素,待災後重建走上軌道,也應逐漸納入人們的視線。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