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思苽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文章分類
正文

回憶上海市少年科技指導站和三角花園

(2016-09-23 09:11:46) 下一個

上海市地方誌辦公室是這樣介紹上海市少年科技指導站的:

“1956年,上海響應中共中央‘向科學進軍’的號召,著手籌建首家上海市青少年科學技術指導站。1957年6月,上海市少年科學技術指導站(簡稱市少科站)誕生,站址嶽陽路1號,占地26畝,開設模型、電子、氣象、生物、化學等14個科技項目41個培訓班。

1968年12月,在“文化大革命”的劫難中,市少科站被迫停辦。

1976年3月,副市長楊凱在上海市第七屆人代會上宣布,由市教育局負責複建上海市少科站。同時,徐匯、閘北、南市、虹口等10個區及崇明縣等先後建立了少科站。”

六十年代初我進中學後,功課緊多了,活動也多。但我好像還有多餘精力,報名參加了上海少年科技指導站。我二哥這時在大學裏學機械工程,常給我講他學的東西。也許就是受了他的影響,我報名參加的是機械組。

少科站的主體是一幢小樓,但機械組占用一幢單獨的平房。進少科站大門往左拐就是那幢平房。裏麵安裝著幾台車床,還有鉗作台和幾台鑽床、刨床之類的設備,很像機械工廠的車間。

指導老師姓董,我們學員就叫他董指導。他個子較高,長臉,顯得比較瘦,頭發梳理得很整齊,穿一件藍色大褂,就像工廠裏的高級技師。

那時每星期天上午去活動半天。去的學生不多。隻記得每次見到一個高年級的學生(可能是高中生),跟著董指導忙著,好像是在做一台機器模型。我開始學著操作機床。一開始是操作車床。每個星期學一點點,進度很慢。但是安全生產的事倒是講得很仔細。

以後我發現作為少科站的小學員,有一個很大的好處。主樓裏常常有各種主題的展覽會,內容跟科技有關。我就有機會去參觀這些展覽會,擴充了知識麵,學到了許多課堂上學不到的東西。例如等離子這個概念就是第一次在少科站某個展覽會上看來的。

少科站我去了大約一年多。因為時間短,所以記得的細節也少。倒是從少科站活動結束回家後吃什麽我還能記得一點。

六十年代初,正值三年自然災害,主食裏有不少是麵粉。上海人不善於吃麵食。那時我的倆個哥哥都去上大學了,家裏隻有我和爸爸媽媽。逢到星期天,爸爸會試著做不同的麵食。有時可以買到羊油,像現在買的白脫油那樣,硬硬的。白饅頭切片放在煤氣灶上烤熱,切一小片羊油,撒一點鹽,美味極了。家裏有一口平底鍋,我們稱之為“法蘭板”,就是frying pan。爸爸常用那平底鍋做烙餅、蔥油餅。星期天從少科站回家,總有翻了花樣的麵食可以吃,所以到現在還記得。

少科站的地址是嶽陽路1號,正對著一個街心花園,大家都叫三角花園。汾陽路、嶽陽路和靖江路三條馬路在此交會,圍出一塊三角形的空地,建成了一個街心花園。花園正中矗立著一尊普希金銅像,所以我們說起普希金銅像,也是指的那個地方。嶽陽路稍往南一點又跟東平路相交。靖江路因容易跟京江路混淆,在八十年代初改名為桃江路。

關於普希金銅像,百度有說明:“普希金銅像建立於1937年2月10日,是旅居上海的俄國僑民為紀念普希金逝世100周年而集資建造的,一尊不大的胸像置於豎條形的花崗石碑座頂端。日軍占領上海後,普希金銅像於1944年11月被拆除。抗戰勝利後,俄國僑民和上海文化界進步人士於1947年2月28日在原址重新建立了普希金銅像,該像由前蘇聯雕塑家馬尼澤爾創作。”文革期間銅像被拆,到1987由雕塑家齊子春、高雲龍重塑普希金像,在三角花園裏重新立起了紀念碑。在重建普希金銅像前,三角花園裏也曾有一組雕塑,是兩個手拉手的少女。

上海三角花園及普希金銅像。照片來自網絡,特在此致謝

普希金銅像。照片來自網絡,特在此致謝

三角花園周圍是徐匯區最好的住宅區之一,街道幽靜,梧桐樹長得高大茂密。音樂學院及其附中也坐落在附近,晚上走過常常可以聽見學生練琴的琴聲。再往南是中國科學院的圖書館和幾個研究所。

在我去少科站以前三角花園在我生活中還出現過一次。

小學五、六年級的時候,我忽然著迷於天文。這大概是從我看了二哥借來的一本天文科普書開始的。二哥又幫我借來更多的書。他離家去讀大學了,就寫了代借委托書讓我自己去淮海中路複興西路那兒的徐匯區圖書館借書。我又訂了一份雜誌《天文愛好者》。其實那是針對中學以上程度的讀者的,我這小學生當然看不懂,但也似懂非懂地看下去。還記得兩個我看不懂的例子。有文章提到磨製大型天文望遠鏡鏡頭時常因為鏡頭本身的重量而變形;寫太空飛行時常提到航天員要承受多少個g的重力加速度。去問老師,老師給我解釋了,仍是糊裏糊塗的。後來學了中學物理,這些概念自然就懂了。

這樣做天文愛好者,都是紙麵上的,有時候就憑肉眼看星,找星座,沒機會通過真正的天文望遠鏡看一眼天空。

我的同桌是一位姓馬的男同學,跟我很要好。我就是用他家的自行車學會騎車的。他有一整套六十冊的《三國演義》連環畫,對三國故事很熟,喜歡講馬超的事。他給我看他自己做的小小的可以放在鉛筆盒子裏的雙股劍、青龍偃月刀和丈八蛇矛,還教我怎樣用回形針在有軌電車軌道上壓出這些兵器來。我每周到淮海路上的淮海運動場參加田徑訓練,要穿過淮海路。那時淮海路上的有軌電車還沒拆除。但後來好像膽子小了而沒有做。

我就跟這位同學想辦法自己用舊的望遠鏡鏡頭、硬紙板湊合著做了一個單筒望遠鏡。憑我們那點光學知識和手裏有的簡陋材料,當然不可能造出像樣的望遠鏡。但少年人就有那麽一股傻勁和膽量吧?為了試試能不能看到星星,我們選了附近最開闊的地方:三角花園,在晚上去了二、三次。五十年代末,那一帶還是很安靜的,燈光也不如現在這樣亮。到現在還記得從這土望遠鏡裏望出去看到的夜空,黝黑、深邃,鑲嵌著繁星點點。

現在嶽陽路1號好像成了上海教育會堂了。那個小樓和平房可能都不在了。能找到的關於上海少年科技指導站的信息很少。好在三角花園還在,普希金銅像還在,我少年時代的記憶還在。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md2013 回複 悄悄話 太熟了!這地兒,每天走動,小時候,
md2013 回複 悄悄話 太熟了!這地兒,每天走動,小時候,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