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匯區的襄陽南路,北起淮海中路,南至肇嘉浜路,全長1.5公裏。淮海中路以北叫襄陽北路。網上資料介紹說,“襄陽南路原名拉都路,由上海法租界公董局修築於1918年到1921年。1943年汪精衛政府接收租界時改名襄陽路,1946年改名襄陽南路。”我在這條路上渡過了我的童年和青年時代。近年來越來越覺得襄陽南路和周圍地區有很豐富的文化資源,很濃的文化氛圍,於是想到了“文化圈”這個詞。這個圈的大致範圍是以襄陽南路為軸,東西各覆蓋三、四個街區,即東麵到瑞金路一帶,西麵到嶽陽路一帶,大約2平方千米。
襄陽南路街景
很多文化名人曾經在襄陽南路上生活過。根據近幾年看到的資料,有這樣一些人。
1936年作家巴金曾住在襄陽南路306弄敦和裏22號(一說為21號),後與陳蘊珍(蕭珊)在此結婚。他的小說《春》是在這兒寫成的。《文學季刊》也在此期間創辦。
襄陽南路306弄敦和裏22號
1934年秋至1935年秋作家蕭紅、蕭軍曾住在襄陽南路283號、411弄福顯坊22號和351號3樓。1935年5月2日魯迅先生曾和許廣平和兒子海嬰去襄陽南路351號看望過他們。
襄陽南路351號
民主人士,學者馬敘倫曾住在襄陽南路383弄32號。他在1945年12月30日和王紹鏊、許廣平、周建人等人發起成立中國民主促進會,開會的地方是陝西南路235號,現明複圖書館(盧灣區圖書館)的會心樓。這地方離襄陽南路383弄32號很近,步行不過十來分鍾。
襄陽南路383弄32號
馬敘倫的學生,詞學研究者宓逸群先生,參加了中國民主促進會1945年12月30日的成立大會,是當時26名簽到者之一。開會的簽到名單就是他保存的。這份名單成了研究中國民主促進會曆史的重要史料。民主促進會成立大會在明複圖書館的會心樓舉行,是他2005年1月確認的。他後來長期在重工業領域工作。他曾在襄陽南路上(建國西路以南)住過多年。
宓逸群先生2005年攝於明複圖書館會心樓外
在襄陽南路上與宓逸群先生住在同一棟樓裏的,是在徐匯區教育界、宗教界很多人都知道的英語老師董惠芳。改革開放後董老師經常在衡山路上的國際禮拜堂接待外賓。美國作家斯諾在他寫的《西行漫記》(“The Red Star over China”)中提到幫助他去延安去的“王牧師”,1960年和1970年訪華時還提出要見他。這位王牧師就是董惠芳老師的父親董健吾牧師。
有居民回憶,英國文學翻譯家、作家周煦良曾住在襄陽南路建國西路口東南角上的一棟樓裏。但沒有找到資料證實這一說法。他也是中國民主促進會的成員。
更近一些,出生於1920年的伏文彥老師至少五十至七十年代是住在襄陽南路上的。百度百科是這樣介紹他的:“伏文彥 (1920—)字子美,齋名風雲樓,張大千的得意弟子。男,漢族,河北任邱人,1920年8月生於上海。1938年入上海新華藝術專科學校藝教係學習中西繪畫和音樂,校長汪亞塵收其為入室弟子,並介紹其參加中國畫會,畢業後留校任教。1946年師事張大千,拜入大風堂之門。擅山水,青綠,水墨俱佳,所作麵貌多端,時出新意;亦寫蘭、竹,秀雅灑脫。作品多次在國內外展出並在報刊上發表。”
伏文彥老師近照
伏文彥老師畫作
他曾當過五十四中學的老師,我們家跟他家是多年的老鄰居,小時候我去看過他的畫室,裏麵滿是畫和書。我跟他的孩子一起玩過,也打過架。伏老師的太太李老師教過弄堂裏的小朋友唱歌。我至今還記得她教過的話劇《小白兔》裏的一首插曲,歌詞是這樣的:“樹林是多麽美麗,天氣是多麽好,打獵呀,打獵呀,打獵我最愛好,我不打兔子山羊,我專打狐狸和狼”。
電影導演湯曉丹住襄陽南路淮海中路口東南角上的高塔公寓。他導演過的電影,大家比較熟悉的有《南征北戰》,《渡江偵察記》,《紅日》等。他的兒子湯沐黎是畫家,湯沐海是指揮家。那兒現在蓋了環貿中心。
畫家賀天健也住在高塔公寓裏。
我朋友告訴我,原上海市副市長盛丕華住在襄陽南路429弄內。我也想起來了,就在海光小學旁邊。但是沒有找到相關的文字資料。
襄陽南路上小學特別多。從永嘉路到建國西路一段全長440米,五十年代卻集中了六所小學。從北往南數,有:
日新小學。1956年改為襄陽南路第一小學,後並入襄陽南路第二小學,現址是襄陽南路第一幼兒園(南園)。
培新小學。1956年後成為嘉善路小學。校址是嘉善路240號,但在襄陽南路357弄裏有一個校門,所以也應該作為一所襄陽南路上的小學。
位育小學。1932年,上海市實業界、教育界人士穆藕初、蕢延芳、黃炎培、江問漁、楊衛玉等人發起成立位育小學,校址租用呂班路171號,後遷入現址(襄陽南路388弄15號)。1956年改為襄陽南路第二小學,1976年成為向陽小學。
位育小學校園一角
海光小學。成立於1934年,校址為陝西南路552-554號,後遷入襄陽南路431號。1956年改為襄陽南路第三小學,1976年並入襄二小學。1936年時的校長是趙誌振。解放初的校長張瓊解放前是地下黨員,當過何香凝的秘書;付校長韓慧如和丈夫秦鴻鈞解放前是地下黨員,電影《永不消逝的電波》就是根據他們的生平創作的。有記載,魯迅先生的兒子海嬰1936年秋曾在海光小學就讀。
醒華小學。建於1933年,1956年改為襄陽南路第四小學,同年成為襄陽南路第三小學分部,現已關閉。詩人餘光中先生約在1938年就讀醒華小學。
嘉訓小學暨幼兒園。陳錚先生畢業於滬光大學,於1946年創辦了此校。1953年他將學校贈送給政府,其幼兒園成為隔壁的海光小學附屬幼兒園,以後成為襄陽南路第二幼兒園。小學部則關閉了。
嘉訓小學朝南的正麵
嘉訓小學臨襄陽南路一側
上麵這些小學都有幼兒園。
建國西路以南,1958年還辦過一個民辦建襄小學。建襄小學後來搬到建國西路嶽陽路口,現在已經是重點小學了。
襄陽南路上有一所中學,位育中學。它的曆史、沿革跟位育小學密不可分。
1943年,位育小學校董蕢延芳、楊誌雄、王誌莘、姚惠泉等人應位育小學家長要求,創辦位育中學,聘陶行知先生的學生李楚才為校長。
一開始,位育中學租用位育小學校舍。自1952年起,市教育局撥款在複興中路1261號為位育中學蓋校舍,建操場,中學部至1962年全部遷入複興中路,與小學全部分離。但至少到1965年時還經常借用位育小學的禮堂。
位育中學校園一角
位育中學1956年改名為五十一中學,1987年恢複位育中學的校名。
現在的校址上是位育初級中學;高中部搬到徐匯區的華涇地區,成為寄宿製中學,是上海市實驗性示範性高中。
位育中學的畢業生中有幾個當過大學校長,如田長霖(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陳佳洱(北京大學)、吳啟迪(同濟大學)、王生洪(複旦大學)、曾繁仁(山東大學),在教育界傳為美談。
襄陽南路沿線還有另外幾所中學。
淮海中路路口有淮海中學,是解放後蓋的,大屋頂,鋼窗,很結實。後改為教育學院。現在在原址上蓋了淮海國際廣場。
淮海中路口的上海教育學院
永康路路口往西有市二女中。原為建立於1902年的務本女塾,1947年遷至永康路,1952年改名為市二女中,1967年改為第二中學。是上海市實驗性示範性高中。
永嘉路上,襄陽南路以西,有創辦於1933年的中國中學。中國中學是區重點中學。
除了上麵提到的上海教育學院,襄陽南路文化圈範圍內還有一些中專、高校。
有複興中路陝西南路口有國立高等機械學校(國立高機),後改為機器製造學校,現在是上海理工大學分校。複興中路陝西南路口還有上海戲曲學校(複興中路597號)。複興中路汾陽路口有上海海關學校。
上海理工大學複興路校園一角
襄陽南路這一帶有幾所高等院校:上海音樂學院;第一醫學院,現為複旦大學上海醫學院;第二醫學院,現為交通大學醫學院;上海中醫學院,現為上海中醫藥大學。上述醫科院校的教學醫院也在附近:中山醫院,瑞金醫院,龍華醫院,嶽陽醫院,兒科醫院,腫瘤醫院,等等。
襄陽南路上有過一家天啟醫院,還有一家牙科聯合診所,一家兒科診所。
其他文化設施、機構還有:上海文化廣場;上海滑稽劇團(永嘉路345弄6號),上海電影譯製廠(永嘉路383號,從萬航渡路遷來),上海京劇院(紹興路9號,1973年遷至東平路9號),上海昆劇團(紹興路9號)等等。
新建的文化廣場內部
舊的文化廣場後台和貴賓室
舊的文化廣場大門,設計簡潔優美,現在還保留著
1951年原上海市立圖書館改為人民圖書館,從福州路遷往複興中路597號,原逸園飯店的建築。逸園飯店北麵就是原來的逸園跑狗場,以後改建成了文化廣場。此後發展較快,到1958年時有藏書70餘萬冊。後改為盧灣區圖書館,搬到了陝西南路235號,近紹興路。現在盧灣區圖書館已改為黃浦區明複圖書館。
複興中路逸園飯店
留學美國的中國學生創辦的中國科學社的社址即為陝西南路235號。1931年中國科學社在此處興建現代化的明複圖書館。前文提到的1945年中國民主促進會成立大會就是在曾做過中國科學社的一幢小樓會心樓裏舉行的。
黃浦區明複圖書館
明複圖書館會心樓
明複圖書館會心樓會議室
離明複圖書館不遠,紹興路7號是原中華學藝社。1916年在日本的中國留學生成立丙辰學社,1920年總事務所設在上海,1923改名為中華學藝社,在紹興路7號購地建樓,1932年建成。解放後還有活動,圖書室對外開放。我小時候還去玩過。
紹興路7號中華學藝社
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和好幾個研究所以及科學院圖書館就在襄陽南路往西兩條街的嶽陽路上。科學院大院在肇嘉浜嶽陽路路口有一大批樹木,高大挺拔,每到傍晚有大群的烏鴉繞著樹飛,熱鬧極了。可惜現在這些樹都不在了。
嶽陽路中科院分院大樓
有居民回憶,原中央研究院數學研究所曾在襄陽南路建國西路口東南角上的一棟樓裏辦公。但沒有找到資料證實這一說法。
永嘉路以北,襄陽南路上有文雅書局。襄陽南路以東,永嘉路上有大東書局。五十年代的書局,既出售文件,又賣書,有的還自己出版書,或印刷練習本之類的文化用品。大東書局總部設在福州路,所以永嘉路上的可能是一個門市部。
再簡單羅列一下這個文化圈裏的宗教場所。襄陽南路102號曾經是猶太教的拉都會堂,433弄內有過一個三教堂。稍遠一點,在襄陽北路新樂路口有東正教的聖母大堂;往東,在皋蘭路16號有一座東正教的聖尼古拉堂,在永嘉路瑞金路附近有淡井廟;往西,衡山路烏魯木齊路口有國際禮拜堂。
襄陽北路新樂路口東正教的聖母堂
衡山路上的國際禮拜堂
襄陽南路上的幾家工廠也跟文化有點關係。複興路以北有一家四達尺廠,生產各種尺,後來改名為上海計算尺廠,生產過飛魚牌計算尺。
飛魚牌計算尺
襄陽南路381號原來有一家大明鐵工廠(有的資料上叫大明實業廠),專門生產速印油印機。這種油印機的效率比手推滾筒式的高得多了。後來改成信昌機器廠,1967年改名為上海文教針廠,產品是訂書釘、回形針、大頭針。別看這些產品小小的,生產起來噪聲大極了。我一個同學的家就在廠的旁邊,夏天不敢開窗。
為什麽許多文化人喜歡居住在襄陽南路和周邊地區,是什麽吸引了眾多的學校、文化機構選擇這個地區,形成了襄陽南路文化圈?這個問題要留待曆史學家來研究了。
我在襄陽南路上長大,踢小橡皮球,玩“官兵抓強盜”,常常玩到滿頭大汗,玩到天黑被大人叫回家。同時,在這樣一個有文化的環境裏長大,我或多或少會受到一點熏陶吧?
寫於2016年歲末
本文許多照片取自網絡,特在此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