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白山

說點心裏話,做點想做的事,給朋友一點安慰。
正文

泱泱帝都今何在(圖)

(2014-04-10 07:02:09) 下一個

  1打開帝都消失之謎的鑰匙

古代皇帝以國為家,奄有四海,皇宮成為了他們的居處所在,其在全部生活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帝王不是普通人,是被賦予並且自詡為具有神格的人,皇宮便起著把帝王和普通人分隔開來的作用。宮殿雄壯、華麗、肅穆,門禁森嚴,有著不可替代的象征意義,象征帝王的神聖、威嚴和神秘莫測。宮廷苑囿既是帝王生活的主要場所,也是帝王活動的產物。曆代帝王,包括創業和守成的,都把營建宮室作為其生活中的重要活動。特別是開國君主,卸身戎馬之後,便要立即營建宮室,這是他坐天下的必要工作。由於不斷的改朝換代,兩千年來中國古代的帝都分布在六、七個城市中,每一座帝都,都建立了形製、規模相近的皇宮 

然而今天人們能夠看到的完整的宮殿,隻有明清兩代的紫禁城和清入關以前的沈陽故宮。中國古建多以木結構為主,而木結構建築的致命缺陷是:怕火、怕蟲蛀。故宮曆史上曾經發生過三次大火,一回比一回損失慘重,至於陳設於宮殿前的大缸,火災來時也不過是杯水車薪。這使得中國古代木質結構的宮殿很難保持數百年,有時一座宮殿剛剛蓋成,第二年便被火燒掉了。這些火,或者是由於平日不小心燒起來的,或者是雷電引起的。

除了建築本身存在缺陷,更為重要的原因還在於人為的縱火焚燒。在很多推翻前朝者看來,燒毀象征前朝權威的宮殿是一種戰略,這種戰略使國民漸漸失去了忠於前君的信仰,君亡了,遺跡消失了,民眾就會產生迷茫,漸漸安心適應另一個新的朝代。正如項羽對秦朝宮闕的大肆焚毀那樣,每一個新王朝的本質,總是建立在對前朝建築的瘋狂毀滅之上。因為隻有權力才會對另一種權力所遺留的物品感到恐懼。而明朝紫禁城在清入關後得以僥幸,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滿清貴族以承應明朝自居而定都北京,連同皇城統統歸為己有。

隻可惜,秦帝國之阿房宮、西漢之三宮、大唐之大明宮、南宋臨安宮在可笑的“項羽式邏輯”中付之一炬。這種現象正應了德國哲學大師尼采的一句話——在建築中,人的自豪感、人對萬有引力的勝利和追求權力的意誌都呈現出看得見的形狀,建築說到底是一種權力的雄辯術。下麵就讓我帶您揭開一些被燒毀宮室塵封已久的故事,感受這些王宮曾經的王者氣度。 

    1阿房宮:未完成的宮殿

“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秦始皇(公元前259~前210年)在消滅六國統一全國以後,在都城鹹陽大興土木,建宮築殿,其中所建宮殿中規模最大的就是阿房宮。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秦始皇認為都城鹹陽人太多,而先王的皇宮又小,下令在故周都城豐、鎬之間渭河以南的皇家園林上林苑中,仿集天下的建築之精英靈秀,營造一座新朝宮,這座朝宮便是後來被稱為阿房宮的著名宮殿。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在渭河以南的上林苑中開始營造朝宮,即阿房宮。由於工程浩大,秦始皇在位時隻建了一座前殿。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前殿阿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馳為閣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巔以為闕,為複道,自阿房渡渭,屬之鹹陽。”唐代著名詩人杜牧在《阿房宮賦》對阿房宮有著膾炙人口的描寫:“覆壓三百餘裏,隔離天日。”其規模之大,勞民傷財之巨,可以想見。工程尚未完成秦始皇就死了,秦二世胡亥調修建阿房宮得工匠去修建秦始皇陵,後欲繼續修建阿房宮,但秦王朝很快就垮台了。 

史書記載,西楚霸王項羽進入鹹陽後,看到如此奢華的秦朝暴君後大怒,一把火燒了阿房宮。從此人們一直認為阿房宮是項羽燒的。但現在不斷有人指出,項羽燒的是秦始皇在鹹陽的宮室建築,而不是阿房宮。項羽究竟有沒有燒阿房宮呢,如果沒有燒過,那規模宏大的阿房宮又到哪裏去了,為何消失了呢?

根據近年來的考古發現,專家認為,曆史上有關項羽放火焚燒阿房宮的記載是不準確的。根據考古隊介紹,一年時間裏,考古人員勘探的麵積超過20萬平方米,發掘麵積也有1000平方米,但是現在的紅燒土隻有少量幾塊。如果說是大麵積的火燒3個月(此為史料所載)的話,紅燒土應該遍地都是。除了紅燒土外,還有大量草木灰。那麽史書上記載的項羽燒的什麽宮殿?有人認為:“項羽火燒的是秦鹹陽宮。”而關於項羽火燒阿房宮、大火三月不滅的說法,秦漢時期的文獻資料沒有這樣的記載,可能是後人對古文獻的錯誤理解。他們說,《史記·項羽本紀》中記錄的項羽在鹹陽屠殺民眾,“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這裏所說的火燒秦朝宮的地點在鹹陽。《史記》中其他各篇更明確地說火燒秦朝宮的地點在鹹陽。《高祖本紀》說項羽“屠燒鹹陽秦宮室”,《秦始皇本紀》也說項羽“遂屠鹹陽,燒其宮室”。鹹陽是秦朝的首都,說燒毀的也是首都宮殿,根本不是秦朝時地處渭水之南的上林苑中的阿房宮。這從後來的考古發掘中得到證實,秦鹹陽宮遺址曾發現大片的紅燒土遺跡。

阿房宮並非毀於大火,那麽到底毀於什麽?

有人說,阿房宮其實並沒有想象的龐大,它是個未完成的工程,雖然秦始皇有意把它修建為龐大的宮殿群,但他還未來的及修好就死了,考古人員在一年多的前殿遺址勘探過程中,沒有發現一枚當時建房普遍使用的秦代瓦當及其碎片。這說明當時阿房宮主體建築沒有封頂,他們分析說,“阿房宮可能基礎打好了,但宮殿沒有完全蓋好”。當時修建阿房宮不到一年多,秦始皇就死了,勞動力被拉去修秦陵墓,陵墓沒修完,秦二世就垮台了。這次考古發掘沒有找到封頂的東西也是一個佐證。

既然阿房宮隻是個宏大的規劃,基本上沒有建造,那麽阿房宮不見了就很好解釋了,不存在被毀的問題。不過大多數人認為,阿房宮即使可能沒完成,但必定已經初具規模。至於這些建築如果不是被項羽燒的,那麽如何毀壞這一問題仍是個千古之迷,有待將來破解

    1漢三宮:傷心秦漢經行處

公元前206年,漢高祖劉邦稱帝,定都長安,從此開始了中國曆史上一個偉大的時代。西漢首都長安地處今西安市西北郊,原為秦朝一鄉,經過西漢初期的不斷營建、興修,西漢首都長安逐漸成為西漢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秦朝二世而亡,項羽的一把毀滅性大火在鹹陽連燒了三個月,當年雄視一切的王朝在大火中消亡,秦始皇苦心經營的宮室也被焚毀殆盡。數年之後江山易手劉氏,漢代的開國君主劉邦住進了尚稱完好的秦興樂宮。之後,劉邦開始建築自己的宮城——長樂宮與未央宮。

長樂宮位於長安城的東南角,未央宮位於長安城的西南角。後建的未央宮規模壯麗。當時,劉邦從外還京,見丞相蕭何正指揮營建未央宮,劉邦抬眼見工程相當浩大,不禁怒火中燒,質問蕭何:“天下匈匈苦戰數歲,成敗未可知,是何治宮室過度也?!”蕭何回答:“天下方未定,故可因遂就宮室。且夫天子以四海為家,非壯麗無以重威,且無今後世有以加也”。劉邦聽後默然,點頭稱是。蕭何道出了宮室之壯麗對於皇帝的意義

 

長樂宮是在秦離宮興樂宮基礎上改建而成的西漢第一座正規宮殿,位於西漢長安城內東南隅。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九月至七年(公元前200年)二月,由丞相蕭何主持在秦興樂宮基礎上營修而成。二年後竣工。漢高祖九年(公元前198年),朝廷遷往未央宮,長樂宮改為太後住所。與未央宮、建章宮同為漢代三宮。因其位於未央宮東,又稱東宮。意為“長久快樂”。

而未央宮則建於長樂宮修複後不久,是漢高祖稱帝後興建,由劉邦的重臣蕭何監造。自未央宮建成之後,漢代皇帝都居住在這裏,所以它的名氣之大遠遠超過了其他宮殿。在後世人的詩詞中未央宮已經成為漢宮的代名詞。整個宮殿由承明、清涼、金華等40多個宮殿組成。南部正門以北偏西建未央宮前殿,現在漢未央宮的遺址仍存有當時高大的夯土台基。

建章宮建於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規模宏大,有“千門萬戶”之稱。武帝曾一度在此朝會、理政,其宮殿建築毀於新莽末年戰火中。跨城築有飛閣輦道,可從未央宮直至建章宮。建章宮建築組群的外圍築有城垣。宮城中還分布眾多不同組合的殿堂建築。

西漢末年,階級矛盾日益尖銳。豪強地主瘋狂兼並土地,濫征徭役賦稅,迫使大批農民傾家蕩產,有的淪為奴婢,有的賣兒賣女。農民實在生活不下去了。當時社會就象烈日下的一堆幹柴,隨時可以燃起農民大起義的熊熊烈火。此時,王莽打著改革政治的招牌,欺騙群眾。公元八年王莽乘機發動宮廷政變,奪取了漢朝的政權,改國號為“新”。

王莽是個“托古改製”的野心家,他的統治給人民帶來更加深重的災難。人民的反抗鬥爭越來越激烈。公元一七年,全國許多地方發生了旱災和蝗災,湖北中部和山東一帶,受災最重。於是,全國性農民大起義便首先從這兩個地區爆發了。公元二三年八月,綠林軍打進了洛陽,王莽慌忙逃回長安。同時,赤眉軍在山東、蘇北等地越戰越強,牽製了一部分莽軍。王莽自知末日臨頭,慌忙率領文武百官到長安南郊去祭天,自稱“真命天子”。九月,綠林軍攻入長安,瘋狂燒了“西漢三宮”觀。 

    1夢回唐朝:大明宮的前世今生

 

大明宮,位於西安城北的龍首原,始建於公元634年,原名永安宮,是唐長安城的三座主要宮殿中規模最大的一座,稱為“東內”。自唐高宗起,唐朝的帝王們大都在這裏居住和處理朝政,作為國家的統治中心,曆時達二百餘年。是當時全世界最輝煌壯麗的宮殿群。唐末戰亂,大明宮於公元904年毀於戰火。期間共有17位皇帝在這裏處理朝政。大明宮占地350公頃,是凡爾賽宮的3倍,故宮的4倍,克裏姆林宮的12倍,盧浮宮的13倍,白金漢宮的15倍,擁有50多座殿堂和閣樓,被譽為“絲綢之路的東方聖殿”。

一般認為,唐代的長安城,這座當時世界上最大最繁華的城市,它的毀滅,主要是因為唐末曆史上21年間的四次浩劫。因此,差不多也可以說大明宮的毀滅,就是因為這“四劫”:

第一次浩劫:是在公元883年(唐僖宗廣明元年),唐王朝召集的各路攻打黃巢起義軍的軍隊,攻入長安,大肆搶掠、焚燒,宮殿與民房毀壞過半。

第二次浩劫:是在公元885年(唐僖宗光啟元年),專權的宦官田令孜與軍閥王重榮、李克用等戰,田令孜敗出長安,劫持僖宗逃走,臨走時下令燒毀坊市與宮城。

第三次浩劫:是在公元896年(唐昭宗乾寧二年),軍閥李茂貞攻入長安,唐昭宗逃到華州(華縣),宮室集市又一次被燒成灰燼。

最後一次的徹底破壞:是在公元904年(唐昭宗天佑元年),朱溫殺掉崔胤,威逼唐昭宗遷都洛陽,並命令長安居民按戶籍拆遷。他任命張廷範為禦營史,拆毀長安城內全部殘存的宮殿、官舍與民房,將木料由渭河浮河而下,運往洛陽。長安城中百姓哭聲震天,月餘不息。公元901年(唐昭宗天複元年),宰相崔胤為除掉專權的宦官,曾去朱營,招引朱溫攻入長安。

   1晨鍾暮鼓聲已遠:消失的南宋皇宮

從南宋滅亡迄今700餘年,作為杭州曆史上最偉大建築群的南宋皇宮,就已完全從人們的視野裏消失,及至無跡可尋,令人噓歎不已。從這一點上看出,曆史的殘酷和吊詭遠超常人想象。 【詳細】

當時,臨安的人口規模已經達到150萬人,而西方最大最繁華的城市是威尼斯,隻有十萬人口。今天的世界各大都會,當時還沉浸在一片蒙昧的幽暗之中,隻有杭州的南宋皇城,燈火映徹碧空,映亮了世界的東方。

當初,宋高宗南下杭州,決定在鳳凰山修建行宮時,那裏尚是一個天然大鳥窩,林木蓊然,鴉以千萬。鳳凰山曾是舊時錢王宮,之前的500年間,曆朝曆代修建了龐大的古建築群,但近十年間的幾次劫難,又讓那裏成了一片廢墟。破壞最厲害的一次,是1129年金兵入杭,次年金兀術從杭州退兵,縱火城中,燒了三天三夜煙焰不絕,掠走了大量金帛和美女。金人焚蕩之餘,大批前朝留下的宏麗建築和精美園林,已化為烏有。可鳳凰山地形好,登到山頂,舉目四望,錢塘江在前,征帆點點,遠山綽約;西湖在後,波光山影,柳堤煙樹;東望城郭,西眺群峰,杭州的山川江湖美景,盡收眼底了。這樣的天然形勝,輝煌過往,不得不使宋高宗也對它一見鍾情。

宋金議和之後,南宋獲得了喘息機會,也使修建皇城有了條件。此後曆代皇帝不斷改建擴建,持續100多年建設,使鳳凰山東麓形成了一座方圓九裏、巍峨輝煌的宮殿群組。這些建築規模有多麽宏大,且看——門19座,其中皇城門4座,水門2座;殿23座,其中正朝區中2座,後宮視事殿2座,皇後、太後居殿5座;堂23座,齋4座,樓6座,亭90座……可以設想的是,如果這座皇宮能留下來——甚至哪怕留下一部分——對於今天的杭州,都是一筆多麽可觀的遺產。可曆史無法逆轉。

南宋皇宮的被毀,也是緣於大火——另一場更為神秘、更為浩大的火災。

宋亡的第二年(1277),“民間失火,飛及宮室,焚毀過半。”——到底是什麽樣的大火,能將宋宮焚毀過半呢?宋宮四周並無民居,全是朝廷重要機關,一直要向北過了太廟,才有民居和店鋪。而太廟之東是中河,有河道阻隔,東岸即使失火,也不會燒到河西去。民間失火,要越過三丈高的皇城城牆,才能燒到宮室殿宇。這樣的大火,是哪裏來的?最讓人不可思議的是,當時的作家和書稿,並無一處說及這次神秘的大火;所有宋宮懷古詩中,也全無相關的記述與暗示!這場突然而起的大火,終使杭州曆史上空前傑作化為灰燼。

那樣一個宏大輝煌的建築群,是戰爭最重要的靶標。然而,這一把火卻為元朝統治者一舉消除了心病——對於仍然負隅抵抗的南宋殘餘武裝力量而言,皇宮被毀的打擊無疑是巨大的。但焚毀過後仍然留下的一小部分,仍然不能讓元朝統治者安枕,於是有了“後十年”的事。

後十年,即1284年,西僧楊璉真伽來杭,因受寵於忽必烈,當了江南釋教總攝,相當於江南佛教的總管,他在宋宮遺址上造起了5座佛寺。次年,楊璉真伽又組織人馬,趕赴紹興,盜發了南宋帝後六陵,以取殉葬的珍寶,將挖出的各帝後殘骸運回杭州,與牛羊骨摻雜在一起,埋在福寧殿前的饅頭山上,上建一塔,取名“鎮南塔”(又名白塔),“以消王氣”。而造塔用的石料,多就地取材,劫後殘存的一小半皇城建築,都與進士題名碑、諸樣雕花石板一起,做了修建白塔的現成材料。從火燒宋宮,到在殘基上建5座佛寺,到盜發六陵,到建塔“鎮南”,環環緊扣,步步深入,無不以徹底摧毀南宋王朝的地麵建築,進而消滅南宋“王氣”即民族精神為目的。鎮南塔的建成,便是這一曆時八年、精心策劃的巨大陰謀的最終完成。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