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邳記憶
(2004-12-26 09:54:45)
下一個
作為一個下邳人,很自豪的就是你可以不要介紹自己是哪個省的,隻要說出下邳這個地名,別人就知道你是什麽地方的人了。
小的時候,父親時時會給我說起下邳的曆史、典故,講起下邳的風土人情沒完沒了,每次總是被媽媽終止他的傳教興致。
現在的下邳很小,但曆史上卻又很大,你隨意翻一翻曆史典籍,就會看但有關下邳的故事。晉代幹寶在《搜神記》中描述了很多怪異的故事,其中,卷五就有一篇關於漢代下邳人周式的傳說。一天,周式準備乘船到東海去,路上遇到一位拿著一卷書的小吏,請求搭船同行,周式欣然同意。行了10餘裏後,小吏對周式說:"我暫時有點事情要離開一會兒,這卷書留在船中,你千萬不要打開觀看。"小吏離開後,周式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偷偷地將書打開,隻見上麵密密麻麻地寫滿了死人的名字。細看之下,居然有周式之名。周式異常驚奇,就從頭慢慢地看了起來。
不一會兒,小吏匆匆返回,而周式還在觀看著書上的人名。小吏非常憤怒,大聲嗬斥:"讓你不要觀看,你怎麽不聽!"周式知道這位小吏不是凡人,而是掌管人間生死的神仙,趕快拜伏於地。不停地叩頭,請求小吏搭救,以致於血流滿地。過了很長時間,小吏才緩緩說道;"感謝你讓我搭船同行,但是你的名字已經列在這本書上,是不可以除去的。你現在趕快回家,以後的三年中不要出門,就可以度過這個死劫。另外,千萬不要對別人講起看過我的書。"
周式回到家裏,整日閉門於室,不管遇到什麽事情,就是足不出戶。這樣,過了二年多的時間,家中的人都很怪罪他。一天,鄰居的一個人死掉了,周式的父親逼迫他前往吊喪。周式不得已之下,隻得遵命。
剛剛跨出家門,就遇見那個小吏。小更說;"我讓你三年中不得出門,你居然不聽我的勸告。剛才我向防陰官請求不來見你,結果被連累遭了鞭權。現在既然已經見到了你,我已經沒有任何辦法救你了。三天以後的中午,我將要來取你的性命。"周式返家,涕相交流地將自己的遭遇告訴父母。其父堅決不信,其母晝夜守在他的身邊。但是,周式出門後的第三天,剛至日中,小吏果然前來,周武旋即死去。
《搜神記》是魏晉誌怪小說的代表作,其中的鬼神觀念自不可信,但透過怪異的表麵,可以了解當時下邳人民的宗教信仰及對各種自然、社會現象的認識。"周式出門"的故事,即屬此類。
下邳八景之岠峰獨秀
小時候,會不時聽到老人們講“下邳八景”的故事。“下邳八景”的美麗故
事成了我心裏的一個未解情結。你看,康熙年間進士季運隆所輯的八景詩,仍流傳至今:“沂武交流泗水通,岠峰獨秀聳長空。圯橋三進泥中履,羊寺遙聞夜後鍾。地見虹霓千丈翠,漁艇晚照一江紅。陵台夜月依然在,惟有官湖景不同”。
據我的父親說,在我記事的時候,“下邳八景”已名存實亡。離開家鄉的上個世紀70年代末,下邳八景的現有遺存隻有岠峰獨秀了。
岠峰獨秀是距下邳北五公裏的峰陽山。《史記》中記載的名字叫葛嶧山,用此山的桐樹製琴,聲音特別悅耳。後來,在這個山上就再也沒有找到這種樹。當地父老鄉親把葛嶧山俗稱為岠山。主峰“白雲峰”,亦稱“白雲崖”,雲氣蒸騰,聳立長空,古木蔽日,堪稱蘇北獨秀。山的麵積跨兩縣,廣袤27裏,西南東北走賂,縱約3000餘米,橫約1300餘米,平列回峰。西峰最高, ,即為主峰, 由於山內雲氣蒸騰,故名"白雲峰",亦名"白雲崖",其餘三峰高度分別為149米、158米109米北一山一麓向北環繞形如平月,由於山峰分布開闊,若從東 西兩邊望去,山為南北向;若從南北兩邊望去,山又為東西走向;從山腳到山頂約5華裏,置身於翠山中,看蒼此敝日,雲寰締繞,在工作日益緊張的今天,理應頓覺心曠神怡,無怪乎,明朝周誼這樣讚巨山曰: "但有峭壁嵌,岩,壓厚土之鴻龐,摩圓靈靈老壁,對羊樓之閑雲,瞻蛤湖之落日雖無鄒山之秀麗,亦有龜蒙之介直......煙斂青巒,如龜蚊而風翼,若虎踞而蝸盤。"兒時看它,高聳無比,當走出家鄉後,在看這座海拔213米的山的時候,猶如一個丘陵。
父親是個中醫,熟讀醫經。他告訴過我,在清代康熙時代,岠山山巔上有寨,寨內有"泰山行宮",宮內有"葛仙洞",洞前有井,即"葛仙井",據傳為晉葛洪煉丹之所用,但由於年代的久遠,再加上人們的保護意識不很強,兩處古跡現已不覆存在。
後人根據明代地方文人周宜曾作《葛峰山賦》而建的“賦山亭和明末琵琶演奏家湯應曾所建的琵琶堂都在抗戰期間被日軍焚燒,均以不存在了。
下邳八景之圯橋進履
翻開<<史記>>,留侯世家篇這樣記載著:良嚐閑從容,步遊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墮其履圯下,顧謂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毆之。為其老,強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業為取履,因長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驚,隨目之。父取裏所,複還,曰:「孺子可教矣。後五日平明,與我會此。」 這就是千古傳頌,家喻戶曉的曆史典故“圯橋進履”。
這個典故就發生在我的家鄉下邳城東南,離我我生活17年的地方隻有1000米距離。“圯”的來曆是因為過境下邳的水太多了,古人就把建在沂水上的橋而取名為“圯”。秦時張良曾潛匿於下邳,遇黃石公於“圯橋”上。張良三次進履而得黃石公所贈兵書(《素書》)後,輔佐劉邦建立漢朝。而今橋與唐碑已毀,但進履紀念石尚存,上個世紀80年代在原址附近立碑以記其事。
唐武宗時期的宰相李德俗的《圯上圖讚》、宋張商英《素書》及蘇東坡的《留候論》等在讚揚張良能夠穿越血雨腥風,經曆大起大落的同時,他們也給後人提出深深的沉思:一個人要怎樣才能撼動世界?如果曆史不給予他的機遇,他就可能這般在隱姓埋名中終此一生。
就連吳承恩也把這個典故寫進他的小說《西遊記》中去。該書第十四回,孫悟空初為唐僧徒弟,為唐僧滅了六賊,卻遭到唐僧的譴責,因而一氣之下離開唐僧,到東海龍宮會遊玩了一趟。孫悟空如何改變決策又回到唐僧那兒去的呢?就是因為一幅畫兒。是他在龍宮裏看到懸掛在那兒的一幅《圯橋進履》的畫,便問龍王畫為何意?龍王向他講了張良與黃石公“圯橋進履”的故事,勸孫悟空回去。孫悟空說:“莫多話,老孫還去保他便了”。從此就一直在唐僧的門下為徒。這幅畫在《西遊記》中起了很大作用,決定了孫悟空人生目標,於是才能有以後曆經西天路上降妖伏怪的故事。
今天,當我再次閱讀這個典故的時候,凡是稱得上豪傑之士的人,一定具有超越常人的氣度和節操。普通人遇到了難以忍受的事情時,就會撥出劍來,衝上去撈鬥,這算不上真正的勇敢。天下有大智大勇的人,對於意外事件的突然降臨一點也不驚慌,無緣無故對他加以侮辱能夠不被激怒,這就是因為他的抱負十分宏大,誌向特別高遠的緣故。少時張良雖有複仇大誌,卻不能屈己尊人,他用自己微弱力量去刺殺秦始皇,這不過是凡夫俗子的勇猛。那位圮上老人,認為張良才智有餘,但擔心他缺乏度量,所以才用讓張良為他三入橋下揀履,無情地挫傷他那年輕氣盛的剛強暴躁的脾氣,讓他能夠忍受那些微不足道的憤怒,而去實現他遠大的謀略。圮上老人與張良平生素不相識,突然在荒野相遇,卻傲慢地命令張良去替他幹奴仆所做的事,而張良卻十分坦然地去做了,一點也沒有驚詫憤怒的情緒,這就說明張良已經成熟了,秦始皇已經不能驚擾他的謀略而使其盲動,項羽也無法使他激怒而去冒險了。
劉邦和項羽都是我的老鄉。在我們的心裏他們都是英雄,一個成就了大漢偉業;一個烏江拔劍自刎。現在來看劉邦、項羽爭奪天下,最後劉邦之所以能勝,項羽之所以失敗,完全就在於一個能忍耐一個不能忍耐罷了。項羽正因為不能忍耐,雖然所向無敵,但他濫用武力任性暴怒終歸以烏江自刎而失敗。劉邦卻能夠忍耐,保存實力發展壯大,等待時機而最後消滅項羽,建立了大漢王朝。這於張良給他的謀劃起了決定性作用。後來當淮陰侯韓信奪取齊地之後請求劉邦封他為假王時,劉邦大怒,立刻從言語和麵部表現出來。從這裏可以看出,劉邦還是不善於忍耐,要不是張良及時勸阻他能最終獲得勝利麽?
很多人曾想象張良是一位高大奇特的人物,後來才知道他長得相貌和婦人女子一般,覺得相貌與他的誌向和氣節一定也不相稱,其實這正是張良的過人之處。
下邳八景之羊寺夜鍾
88年,我受家鄉的政府的委托,曾自編自導一部反映下邳曆史文化的電視片《下邳懷古》。第一個場景就是拍攝羊山風光。我七十年代末參軍時候,這座上還很完整。可不到十年,這座山的石頭因為石英含量極高,鄉裏就辦起了一個石英石廠。我們拍到羊山已經是半座山了。羊山位於下邳古街道西北角,海拔僅有35米。清顧祖禹《方輿論紀要》中把它名為"陽山"。因鹹豐十年因從山西修建至江寧驛道經過下邳,路正好從羊山邊經過,需要把山切下一塊,羊山即又有了"羊切腳"的別名。羊山的景色很美,清代張其仁曾經作詩《羊山勝景》以讚之。山頂有"宗善禪寺","僧王祠"、"宗善禪寺"是明成化太監部州人徐瑛奉旨建造,殿宇麗,古木聳秀。羊山上的宗善禪寺,內有一銅鍾,為靈璧縣袁自登等於公元1557年(嘉靖三十六年十二月)鑄造,鍾高過一人,厚近十餘公分,三人伸臂方可合圍,重1365斤(象征一年365日)。每日夜間寅時,寺僧撞鍾18響以報時,鍾聲可聞30餘裏,真可謂“響震三更夢,聲傳四野秋”。日本原首相田中角榮在侵華期間就曾住紮在羊山上,那時他時任少左。就在那個時候,寺毀鍾存。1943年,銅鍾移至我的母校古邳小學作為令鍾,文革中被一批年青的造反這者毀壞。田中第一次訪華時就向周總理提出希望到羊山來看一看,但被總理挽拒了。
前不久,聽家鄉的人說政府有意重建羊山,已下令禁止在羊山上開礦,並準備在山上重建一座寺廟,把原來的銅鍾贖回或照原樣重鑄一銅鍾放入寺高,恢複羊山勝景,作為八景之一促進古部旅遊業的發展。
下邳八景之地虹千丈
下邳河湖縱橫,泗河、沂河、運河、黃河都過境於這裏。小時候,我們經常到家後的運河裏去洗澡戲耍。六是年代,為了響應毛主席大辦水利的號召,國家投資在家鄉建設了翻水站。將運河的水抽輸送到我們縣其它幾個鄉鎮去使用。那時的物質都很困乏。我們經常和兒時小朋友去摸被巨大的抽水機螺旋槳打碎的魚。水流很大,需要有很好的水性才能不空手而歸。每天都會從抽上來的餓水裏檢到很多的魚,完整的不多。大都是塊狀的,但很新鮮。那時,運河裏的魚很多。每天,最多時候,有的人可以在水裏見檢到幾十斤。我的水性一般,在急流的旋渦裏總是有些害怕。因此,經常會空手而歸。有一次,剛剛下水,一個白色的很大的魚塊飄了上來,接著就被旋渦卷了下去。我腦子裏迅速產生不能放棄的念頭,一個猛子就紮了下去,旋渦巨大的能量把吸轉了幾圈後又把我衝出了幾十米遠。魚雖然是被我的手抓住了,可我這次險些沒能上來。回到家裏,被想被母親誇讚一番,可卻狠狠地被她罵了一頓。她告戒我靠冒險得到的東西容易把自己的性命都丟在裏邊。隨著年齡大了,我漸漸明白母親的告戒。到如今,我才真正明白她這個告戒是多麽有哲理。
在我記事之後從來沒有看過“地虹千丈”的美景。用運河水匯聚而成的下邳水庫麵積方圓十幾裏。我們鎮子上吃到的魚蝦大都是從水庫裏捕來的。每當紅日西墜或旭日東升之時,也是波光粼粼,彩霞萬朵,似呈獻虹霓,長達數裏。這種景象也算是我們看不到古人描繪下邳勝景而得到的另一種補充。“地虹千丈”因為我們沒有人看到它是怎樣的一種美,所以,它就永遠成了下邳人心中的美好想象,也許,這個曾經傳誦上千年的美好景致還要影響數代人,我們的兒孫們也會象他們的上輩一樣用猜疑、好奇、願望和各種心理把它更完美。
下邳八景之漁艇晚照
下邳在清康熙前還是很發達的一個城市。百姓安居樂業,古時候夜間,河湖中漁船徹夜通明,河湖相映,蔚為壯觀。記得在我12歲的時候,那年唐山發生大地震。全國上下都在采取各種各樣的防震措施。我們的家鄉也不例外。很多人就住進了在運河邊上搭起的草棚裏。剛住進去,我們這些孩子們都很高興,從來沒有住過草棚的好奇,使我也跟著一個小夥伴住了進去。時值盛夏,河邊雜草橫生,天剛剛黑,蚊子就往我身上爬,手要不停地動,試圖想趕走或消滅這些搗亂的家夥。
這時,運河裏,已經有許多點著馬燈的捕魚小船從防震棚邊來回穿梭。很美。小夥伴告訴我他每天晚上都是有這些流動的小船做伴,就不怕蚊子咬的你無法睡覺了。
敲打船板的節奏聲,行船破水的流動聲,果然聲聲入耳;盞盞搖曳的燈火,的確會把人的注意力都吸引過去。仿佛我不是睡在草棚裏,而是徜徉在晃動睡袋中,對蚊子叮咬的恐懼消失的一幹二靜。一連我在這種環境裏住了兩個月,天氣變冷了,這種景象才漸漸消失。可惜,第二年,我再來這個河邊,草棚早就拆除了。雖然也有些打魚的小船在遊蕩著,但在也找不到當時的感覺了。後來才知道,很多的人不單純是打魚的,有許多是也和我們一樣為了躲避地震,晚上就住進船上。
成年後我更懷念兒時這種經曆,也為我所曾親身經曆下邳的“漁艇晚照”而難以忘懷。
下邳八景之陵台夜月
公元前290年(周郝王二十五年),宋康王偃旅居下邳時偶見采桑女花氏,歎為絕代佳人,命其夫韓憑將其妻進獻。花氏知道內情後,堅決不同意。她用一首歌來拒絕宋王:南山有鳥,北山張羅。鳥自高飛,羅當奈何!
宋王聽了這首歌後,還是要強奪花氏。花氏韓憑丈夫因受羞辱和無耐自殺自亡。
花氏把她的丈夫葬在了下邳的青陵台。在下葬的那天,宋王又來了。他不顧花氏的喪夫之痛,威逼花氏當天就要和他回王宮成親。花氏又作了一首詩回答他:鳥鵲雙飛,不逐鳳凰。妾為庶人,不樂宋王。
爾後,花氏從高高的青陵台上墜台而死。突然,天空黑暗,升起一輪明月。宋王驚嚇而逃。宋王逃離青陵台後,天又明亮起來。可化氏的屍體卻不翼而飛。以後,每到周年的時候,不管是晴天或陰天,隻要站在青陵台上都可以看到頭頂上有一個月亮。鄉人恨宋王之殘,憐韓憑之冤,敬花氏之貞烈,於是在青陵台上為這對夫妻立起了紀念碑。“陵台夜月”便成了下邳人傳誦的一個感人的典故。
下邳八景之官湖景異
漢明帝劉莊共有9個兒子:劉建、劉羨、劉恭、劉黨、劉炟、劉衍、劉暢、劉炳、劉長。除第五子劉炟繼承帝統(為漢章帝)外,其餘8個兒子均被封為藩王。下邳王族開派祖是漢明帝第六個兒子劉衍。他在公元72年受封為下邳王,公元88年將下邳稱為國,他於是就定都於下邳。下邳王國共傳4代4王,即下邳惠王劉衍傳子下邳貞王劉成,劉成傳子下邳湣王劉意,劉意傳下邳哀王劉宜。建安十一年曹操圍攻下邳,曹操廢除下邳國王後,呂布命人掘城內的土加固下邳城牆。掘土處每到雨季就大量積水,積水多了就形成了城中湖泊。過了多年後,下邳的官家便將城中湖泊用石頭圍了起來,並在湖裏築起涼亭多處,官湖由此而來。經過500多年的延續,到了明代,下邳的官家修造的城中湖愈來愈漂亮,名氣很大。康熙七年下邳城因地震陷沒,官湖便成為今天可以看到的舊城湖。
下邳八景之白門樓
白門樓是下邳城的南門,為春秋時宋襄公所建。讀過《三國》的人都知道,書裏的第十九回《下邳城曹操鏖兵 白門樓呂布殞命》就是記述發生在白門樓的曹操擒呂布細節。曹操在白門樓這個地方將呂布擒的,並將其吊死在此處。
晉代,下邳巨富石崇為 這個曆史事件,用全白玉石重新修建了白門樓,並親筆提書“白門樓”這三個字於其上。我們小的時候,父親還告訴我,建國初,在舊城湖垣跡處還可見“白門樓”三個字,但是否係晉人石崇所書,就無從稽考了。在那以後,下邳雖然經過幾次變遷,甚至經曆了康熙七年的那場毀滅性的大地震,但此樓依然屹立在這裏,可以說,白門樓飽經蒼桑,是下邳曆史的見證人,似乎要向後人講述發生在“三國”的血腥風雨。
下邳的白門樓曾為中國曆史記下了光輝的一筆。曆代詩人、文人都有為其寫詩、題記。宋朝陳師道的《和寇十一晚登白門樓》,著有《西遊記》的大作家,明朝人士吳承恩,也曾有一小記《白門樓失載》。由此可見,白門樓的魅力是無窮的。遺憾的是,一個曾見證三國戰爭曆史的人文景觀的白門樓,沒被曆代的戰亂和自然災害而毀滅,卻消失在解放後的我們大修水利光榮曆史中。
下邳八景之張公古槐
我在上學的時候,去學校讀書,每天都要經過鎮上的運輸站。隻要時間來得及,我們幾個小同學總是要到站裏邊去玩一會。因為這裏麵有一棵古槐樹。古槐枝苗葉茂,亭亭如蓋,三國時,張飛曾拴馬於此槐樹下。唐代就在這裏修建了一座張公廟。這棵槐樹對我的影響是很深的。因為它是我們父輩給我們講述下邳曆史的一個活見證。1665年(清康熙四年)春夏大旱,至七月又雨澇。大風連刮了三天,這棵數圍粗的古槐樹幹被風折了大半,此後就枯萎了,廟裏的和尚就想把它伐了。找來伐樹的人剛要刨挖,天空布滿了烏雲,一個雷電,從這棵枯死的槐樹中間竄了出來。以後再也沒有人敢動這棵樹了。可是過了三年,槐樹卻複蘇了,枯死的樹幹又長出了新枝。據《下邳誌》記載,這棵槐樹從唐代到清光緒年先後經曆了二十一次的雷擊和三次火燒,它卻能依然活了下來。難怪後人把它稱為神樹。我們在小的時候,經常會看到樹上掛的到處都是紅布條,是一些善男信女們企求神樹能給他帶來平安吉祥。建國後,廟廢樹存,這裏就成了鎮運輸站。
從當兵離家,20年沒有再看見這棵古槐樹了。迄今一千六百多年這棵古槐,您還鬱鬱蔥蔥嗎?今年春節送母親回下邳,終於能滿足我的多年思樹之情了。可是,我看到的卻己經是一棵枯死的古槐。樹根已經被古槐周圍堆滿了滲漏的柴油桶所汙染,到處油跡滿地。枯樹旁,又長出了一棵枝葉茂盛的小槐樹。我不由的擔心,這棵也許延續了古槐靈氣的幼小生命還能生存多久呢?
[下邳曆史沿革]
史書載裏的下邳,可以追溯到夏朝。夏中康時,薛國始祖奚仲(官為車正)將國自薛遷邳,以邳為都,遂建邳國。商湯封左相仲虺(奚仲裔孫)於邳,為諸候國。周武王封奚仲後人於邳,為候國。秦時候,置下邳縣,屬東海郡(山東郯成,故又曰郯郡)。漢高祖五年(前202),設置楚國,封韓信楚王,建都下邳。東漢永平十五年(72),更臨淮郡為下邳國,領17城:三國陶謙領徐州收,據下邳為郡治所,後相繼為呂布、曹操所據。魏建國後邳為徐州治所。晉太康三年(282),又改置下邳國,領7縣,仍治下邳縣。東晉太寧元年(323),改置下邳郡。南北朝 南朝劉宋置下邳郡,隸屬徐州,治下邳,蕭齊時縣境入北魏。魏孝昌元年間(525)置東徐州,治下邳;永安三年(530)歸蕭梁王朝。梁中大通五年(533),置武州,治下邳,改下邳縣為歸政縣;太清二年(548),入魏,複置東徐州,北齊因之。南陳太建七年(575)縣境入南朝,複為武州治所,十一年地入北周,始建邳州。
唐武德四年(621),廢郡複置邳州,下邳、郯、良屬之。貞觀元年(627),廢良城,置下邳,屬泗州。天寶元年(742),改屬臨淮郡。元和四年(809),改屬徐州。五代時期因之。宋 太平興國七年(982),置淮陽軍。領下邳、宿遷2縣,治下邳。南宋建炎三年(1129),為金所占。金貞祜三年(1215),複置邳州。元 省縣入州,仍稱邳州,領宿遷、睢寧二縣;至元十二年(1275)改屬淮安府;十五年升為直隸州。明洪武元年(1368),邳州屬南京中書省;清 康熙六年(1667),建江蘇省,邳州隸屬江蘇省淮安府。。雍正三年(1725),下邳領宿遷、睢寧2 縣;十一年一並改屬徐州府,直至清未。
下邳城建於自岠山東南6華裏的沂水泗水交會處.下邳城有三章,大城周圍12.5公裏. (曹操擒呂布於白門樓,即大城南門樓)
下邳城 北周時置邳州,建城於自岠山南三裏許,東距下邳古城三裏.明正德、嘉靖,清順治多次進行整修.清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戍時(l668年7月24日)山東郯城縣發生8.5級的強烈地震,下邳城盡陷於水.居民僅一二百家幸免於難.他們遷至城西南黃河撚邊居住,為"木社店".後經逐漸擴展,至民國元年下邳正式定名為古邳鎮.
[名人詠下邳]
讀漢書作 唐 劉知己
漢王有天下,欻起布衣中。奮飛出草澤,嘯吒馭群雄。淮陰既附鳳,黥彭亦攀龍。一朝逢運會,南麵皆王公。魚得自忘筌,鳥盡必藏弓。咄嗟罹鼎俎,赤族無遺蹤。智哉張子房,處世獨為工。功成薄受賞,高舉追赤鬆。知止信無辱,身安道自隆。悠悠千載後,擊柝仰遺風。
經下邳圯橋懷張子房 唐 李白
子房未虎嘯,破產不為家。滄海得壯士,椎秦博浪沙。報韓雖不成,天地皆振動。潛匿遊下邳,豈曰非智勇?我來圯橋上,懷古欽英風。惟見碧流水,曾無黃石公。歎息此人去,蕭條徐泗空。
簡同誌 唐 溫庭筠
開濟由來變盛衰,五車才得號鎡基。留侯功業何容易,一卷兵書作帝師。
圯橋 唐 胡曾
廟算張良獨有餘,少年逃難下邳初。逡巡不進泥中履,爭得先生一卷書。
張良 宋 王安石
留侯美好如婦人,五世相韓韓入秦。傾家為主合壯士,博浪沙中擊秦帝。脫身下邳世不知,舉國大索何能為?素書一卷天與之,穀城黃石非我師。固陵解鞍聊出口,捕取項羽如嬰兒。從來四皓招不得,為我立棄商山芝。洛陽賈誼才能薄,擾擾空令絳灌疑。
張良 宋 王安石
漢業存亡俯仰中,留侯當此每從容。固陵始議韓彭地,複道方圖雍齒封。
讀史 宋 楊萬裏
留侯決成敗,麵折愧周昌。垂老召商叟,鴻鵠自高翔。
讀子房傳 宋 楊萬裏
笑賭乾坤看兩龍,淮陰目動即雌雄。興亡大計無尋處,卻在先生一躡中。
赤鬆祠 元 楊維禎
滄海客,博浪椎,弟死不葬蕩家貲。走匿邳,圯上乃得帝王師。國恥既雪吾何之,黃石山頭會與赤鬆期。赤鬆子,不為漢家後日計安危。十三口利如錐,一語三狼入宮闈。赤鬆子,地下不殺辟強兒。
讀史 明 高啟
不握兵權隻坐籌,苦辭萬戶乞封留。縱令不早尋仙去,天子終無賜醢謀。
張良 明 孫朝肅
子房似好學,報仇何激烈。千金買力士,誤椎副車折。托術雖或疏,秦政膽已裂。人生貴立誌,立誌在明節。漸離築中鉛,荊卿匕首血。成敗不足論,肝腸朗於雪。
子房 清 顧炎武
天道有盈虛,智者乘時作。取果半青黃,不如待自落。始皇方侈時,土宇日開拓。海上標東門,長城繞北郭。欲傳無窮世,更乞長生藥。子房天下才,是時無所托。東見滄君,用計亦疏略。狙擊竟何為,煩彼十日索。譬之虎負嵎,矜氣徒手搏。歸來遇赤精,備戈起榛薄。嶢關一戰破,藍田再麾郤。嘖嘖軹道旁,共看秦王縛。既已報韓仇,此誌誠不怍。遂赴赤鬆遊,無負圯橋諾。
留侯祠 清 王
子胥鞭楚楚不絕,留侯入秦秦既滅。英雄為報一家仇,何苦漂流萬人血。胥不得佐太子建,良不得佐韓王成。不為赤鬆走,幾為猛犬烹。功人功狗兩無益,徒受亭公謾罵名。張良不食穀,李泌不娶妻。早欲祠黃石,何如老白衣。君不見五湖範蠡載西施,一舸鴟夷去已遲。魯連不忍秦皇帝,密鑄亡秦一柄錘。
過紫柏山謁留侯祠 清 楊重雅
圯橋進履氣恬然,胯下王孫事亦傳。一作神仙一功狗,論人須到蓋棺年。
被漢文化浸染的古城,連她的玩性也是傳統的,小孩子在地上幾筆勾畫出一個網格,撿起幾粒石子,就可以延續“楚河漢界”的廝殺,大人們也會聚攏來,興致高漲。青年人敞開懷,坐在街頭露天大排檔裏劃拳喝酒,好不痛快。有家室的女子不會像年青女孩那樣下了班三五成群在街上閑逛,而是匆匆趕回家淘米、擇菜,放下碗筷,便挽住男人的胳膊遛起大街,一邊遛一邊不停數落自己的男人不浪漫。老人們常愛跑到故黃河河畔,或者舞劍,或者哼幾曲悠久的家鄉戲———拉魂腔,字字腔腔耐人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