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轉]劉道玉專稿:中國當代教育如何改造(1)(2)

(2007-03-15 18:42:54) 下一個
來自:http://www7.chinesenewsnet.com/gb/MainNews/Opinion/2007_3_14_10_6_35_690.html

http://www7.chinesenewsnet.com/gb/MainNews/Opinion/2007_3_15_9_16_37_798.html
上個世紀20年代末,在中國教育史上曾經開展過一次教育改造運動,那是由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倡導的的中國鄉村教育之改造。那次教育改造的目的是:針對貧窮落後的農村,他倡導教育要為農村建設服務,決心要創設一百萬所學校,改造一百萬個鄉村。為此,他創辦了曉莊師範學校,為創辦這一百萬個鄉村學校培養具有“農夫的身手、科學的頭腦和改造社會的精神”的教師。(《陶行知全集》第1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1月第1版,第653頁)(chinesenewsnet.com)在以後的幾十年裏,中國雖然也經曆了幾次教育改造運動,如1951年的高等院校調整、1958年的教育大革命和“文革”中的所謂教育改革,但大多都是以失敗而告終。即便是1951年的院校調整,雖然有過某些積極的作用,但副作用卻十分深遠。(chinesenewsnet.com)今天,無論我國的經濟社會或是教育發達的程度,都是過去不可能相比擬的。但是,在我國社會和教育轉型的新形勢下,“新的教育大躍進”又帶來了一係列嚴重的問題。當今,教育是國人最關心的問題,也是人們議論得最多的問題。據國家某研究機構所作的調查,近八成的公眾對教育的總體情況“很不滿意”。山東省作協主席、著名作家張煒在《光明日報》撰文,一針見血地指出:“人們現在議論最多的是中國教育體製。”(chinesenewsnet.com)可是,對教育的看法,中國教育領導部門與大多數群眾的看法卻截然相反。原因究竟何在呢?我想起中國的一句成語:“當事者迷,旁觀者清”。針對中國教育存在的重大問題,抓住社會和教育轉型的契機,對於不適應建設創新型國家任務的教育進行改造,這是擺在中國教育工作者麵前的一項緊迫任務。(chinesenewsnet.com)必須從教育理念源頭改起(chinesenewsnet.com)教育既是理論學科又是實踐學科,任何一個教育活動都是某種教育理念的反映,同時如果沒有正確的教育理論指導,其教育活動必然是盲目的。一種教育理論是否先進與正確,最重要的是要通過實踐來檢驗,即是否能夠培養出傑出的人才。當前,中國教育存在的諸多問題,例如:為什麽教育腐敗遏製不住?為什麽“重點中小學”屢禁不絕?為什麽“素質教育”口號叫得震天響而應試教育硝煙彌漫?為什麽擇校風越刮越盛?為什麽奧賽班、培優班、特長班、補習班、家教市場興旺?為什麽考高分和高升學率成了學生、學校和家長們沉重包袱?為什麽教育不公得不到解決?在城鄉還在收費的情況下,中國本沒有資格奢談義務教育,但為什麽教育部卻說我國義務教育普及率已高達95%以上?這一切一切,歸根到底是陳舊的教育觀念,即學而優則仕、狀元情結、灌輸和死記硬背式的應試教育與考試方法和浮誇風等在作祟。這些觀念已經潛移默化,代代相傳,已經構成了強大的社會基礎,致使教育改革寸步難行。(chinesenewsnet.com)前武漢大學校長劉道玉,曾三次婉拒要其擔任國家教委負責人、團中央書記和武漢市長的安排,立誌投身教育改革,最先倡議中國恢複高考,首創學分製、雙學位製、轉學製等,引起全國矚目。但因得罪國家教委和湖北省委負責人,1988年突然被免職。(資料圖片)(chinesenewsnet.com) 那麽,中國教育理念的源頭是什麽呢?我認為源頭就是“塑造”。(chinesenewsnet.com)所謂“塑造”,就是按照一種固定的模具,把原料注入到模具中,然後出來的就是流水線上規格相同的批量產品。難道不是嗎?國家教育當局按照統一標準來塑造大學,導致了“千校一麵”;各個大學又按照統一的要求塑造學生,導致了“萬人一格”;學生家長按照自己的價值觀塑造子女,要求他們“成龍”、“成鳳”,從而使他們失去了自己的理想;中小學的校長、班主任按照提高升學率要求學生,對學生越俎代庖,使他們喪失了興趣和選擇權……塑造這個觀念,成了教育與管理的指導思想,它製約了人們的思想和行為,從而使絕大多數中國人喪失了創造性。(chinesenewsnet.com)西方國家與中國不同,他們教育理念的源頭是“成長”(Growing)。所謂成長,是指一切有生命的個體(包括人的智慧)在一定的條件下,任其自由生長,由幼小向著成熟的方向發展。在英語中,Grow一詞含有生長、發育、增長、長大、逐步變成等意識,它們十分形象地反映了西方國家自由教育的理念。(chinesenewsnet.com)成長教育是西方教育理念的核心,它貫徹在從幼兒到研究生的教育全過程中。在西方國家,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是開明的,是順應自然發展的,他們幾乎從不幹預幼兒的興趣,更不會強迫孩子應當做什麽或不該做什麽。他們倒是十分重視對孩子的自身鍛煉,要孩子懂得無論什麽事情都必須依靠自己的力量。到了中學和大學,學生選擇什麽學校,學習什麽專業,什麽時候畢業,從事什麽樣的職業,都是由學生自己選擇做出決定,沒有什麽人可以幹預他們的自由選擇。(chinesenewsnet.com)西方國家的成長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了法國著名教育家盧梭(Jean Jacques Rousseau,1712~1778)的教育理論的影響。盧梭是18世紀法國啟蒙運動傑出的思想家、教育家,是現代兒童心理學和現代教育理論的創始人。同時,盧梭又是自然主義教育的奠基者,自然主義教育理論是他的全部教育學說的核心。他認為:“對兒童進行教育必須遵循自然的要求,順應人的自然本性,反對成人不顧兒童的特點,按照傳統與偏見強製兒童接受違反自然的所謂教育,幹預或限製兒童的自由發展。”(劉傳德:《外國教育家評傳精選》,北師大出版社,1993年7月第1版,第49頁)。從自然教育理論出發,他反對死讀書,反對灌輸知識,反對揠苗助長,而主張教學要適應學生的特點,調動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盧梭的教育思想在西方具有極大的影響,像德國的康德和赫爾巴特,瑞士的裴斯塔洛齊,美國的杜威等無不受盧梭教育思想的影響。所以,自然主義教育就是成長教育的理論基礎,它已經牢固地紮根於在西方國家的各級各類教育中,並逐步形成了西方教育精髓,即“獨立、民主、自由、懷疑、批判”的精神。(chinesenewsnet.com)其實,在漢語中教育是由教與育兩個單詞組成。按照“說文解字”的解釋:“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養子使作善也。”(黃國昌、黃秦勝著:《現代教育的功能》,台北:幼師書店印行,1979年8月第1版,第3頁)這就是說,教育是包括施教者和受教育者雙向活動的過程。施教者是教師的作用,是外因;而育是發育,是內在的生長力量。教育的作用關鍵在於“育”即學習者內因的作用。這裏的“育”,也就是西方教育中“成長”的意識。可是,千百年以來,我們隻強調了教的功能,而完全忽視了“育”的主要作用,這不能不說是我們教育中的極大的偏差。這個偏差所造成後遺症,正如英國教育家洛克所指出的:“教育上的錯誤正如配錯了藥方一樣,第一次弄錯了,決不能借第二次、第三次去補救,它們的影響是終身洗刷不掉的。”(chinesenewsnet.com)對比中國與西方教育理念,最根本的就是在教育理念源頭上的差別,中國強調“塑造”,而西方主張“成長”,這就猶如“差之毫厘,失之千裏”。這就是中國應試教育的根源,是中國不能冒出傑出人才的根本原因。找差距必須從源頭上找,看問題必須看本質,改造中國教育必須從源頭改起。在這裏,我要大聲疾呼:請家長、學校、教師和教育行政部門以及整個社會都徹底放棄“塑造”的教育理念。這是一個十分艱巨的任務,光靠學校不行,少數人行動起來也不行,必須全社會一致行動,徹底轉變教育理念。在世紀之交,法國三位不同學科領域裏的著名學者在教育“結構危機”的一場討論中,提出了要創建“沒有權威、沒有懲罰的教育”。這是世界教育發展的新方向,我們應當從中受到啟發,讓我國兒童回歸他們的天性,要尊重各類學校學生的誌趣和選擇權,讓他們在獨立、民主、自由的氛圍中成長,這是傑出人才成長必須遵循的規律。(chinesenewsnet.com)兩種對立的教育模式(chinesenewsnet.com)2005年7月29日,溫家寶總理到解放軍總醫院去探望科學家錢學森先生,征求他對製定十一五科學發展規劃的意見。這位科學家卻提出了一條關於教育改革的建議。他說:“現在中國還沒有完全發展起來,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沒有一所大學能夠按照培養科學技術發明創新的模式去辦學,沒有自己獨特的東西,老是冒不出傑出人才。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光明日報》2005-08-23)這是一條擲地有聲的建言,是一位極具創造性的科學家對中國缺乏創造性人才的呼籲,也是對中國教育提出的尖銳批評。這個建議時隔差不多一個月才由媒體披露出來。從這個時候起,我就期盼著國家教育當局和有關大學對這個建議作出積極的回應,然而我失望了。直到2006年11月,有關領導人才召開有數位教育家參加的座談會,介紹了錢學森先生的建議,但是卻始終沒有抓住錢學森先生建議的核心——“沒有一所大學按照培養科學技術發明創新的模式去辦學”。(chinesenewsnet.com)(續前)教育模式是一定的教育理念的反映,有什麽樣的理念就有與之相適應的模式。教育模式是直接為培養人才服務的,有什麽樣的模式就會培養出什麽樣規格的人才。這個問題是中國教育工作中的盲點,以致於許多人對錢學森先生提出的重要建議一直不理解。(chinesenewsnet.com)其實,教育模式一直是存在的,不管自覺或不自覺。中國大學現在執行的是什麽樣的教育模式呢?從總體上來看,中國各類學校一直都是沿用“三中心”的教育模式,即以“以課堂為中心、以書本為中心和以教師為中心”的模式。這個模式是捷克教育學家誇美紐斯(Johann Amos Comenius,1592~1670)於1632年建立的,後由德國教育學家赫爾巴特(Johann Fritdnch Herbart,1776~1841)逐步完善的。應當說,誇美紐斯的教育模式對於教育由家庭走向學校,批量的培養學生是有積極意義的。可是,300多年以來,世界教育發生了多次變革,實際上西方發達國家已經逐步擺脫了“三中心”的教育模式,而代之以多種多樣的創造教育的模式。然而,中國各類學校仍然堅持“三中心”的教育模式,顯得與世界教育發展的趨勢格格不入。(chinesenewsnet.com)我覺得非常有必要澄清“創造”與“創新”、“創造教育”與“創新教育”之異同。從字麵上講,創造是從無到有的發明過程,這種發明往往是首次的、率先的、第一的、史無前例的,等等;而創新則是在原有事物的基礎上的改良、改進、刷新、革新、改革、拓展,等等。舉例來說,1947年研製的第一台電子計算機是創造,而後來各種型號與功能的電腦是創新。又比如,《紅樓夢》是雪曹芹先生的創造,而電影和電視劇《紅樓夢》則是劇作家的創新。由此看來,創造是人的原創力,是人類最高級智力;而創新隻是創造力的應用,是二級智力。(chinesenewsnet.com)創造學已是一門新的學科,它的對象是研究創造理論、創造技法和人的創造潛力的開發。這門學科的創始人是美國紐約BBDD廣告公司的奧斯本(Alex F.Osborn),他被稱為“創造之父”。然而,創新則不是一門學科,僅僅隻是一個理論觀點或者一個理念。(chinesenewsnet.com)創新一詞,大約是20世紀90年代後期才開始在中國流行。中國是一個口號式的國家,一旦一個口號提出,特別是來自於領導提出的口號,很快就會逐級傳播開來。現在,在各種文件中和媒體上,創新一詞簡直是滿天飛,什麽理論創新、製度創新、教育創新、科技創新、經濟創新、文藝創新、管理創新、體製創新、創新基地、源頭創新……不已而足。不客氣地說,這些隻不過是喊喊口號而已,並沒有落實到行動上。請問:如果人們仍然抱著“惟古、惟書和惟上”的教條不放,一味地是人雲亦雲、隨波逐流,隻能服從而不敢說“不”,那怎麽能夠創新!如果沒有冒險精神,沒有敢於打破禁區的勇氣,沒有敢為天下先的膽識,沒有“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的殉道思想境界,創新談何容易呀!(chinesenewsnet.com)在我國,除了少數研究創造教育的工作者外,其他絕大多數人並不了解創造教育,以致於許多人誤把創新教育代替創造教育,這是我國不能推行創造教育的重要原因。(chinesenewsnet.com)前武漢大學校長劉道玉,曾三次婉拒要其擔任國家教委負責人、團中央書記和武漢市長的安排,立誌投身教育改革,最先倡議中國恢複高考,首創學分製、雙學位製、轉學製等,引起全國矚目。但因得罪國家教委和湖北省委負責人,1988年突然被免職。圖為1985年,法國駐華使館臨時代辦拉奧向時任武漢大學校長的劉道玉,授予法國總統密特朗勳章。(李為提供)(chinesenewsnet.com) 創造教育模式是以創造教育理論為依據,以各類學生為對象,為開發他們的創造力而設計的一種教學模式。目前,西方發達國家無論是中小學或是大學,都普遍地實施創造教育,而且設計出的創造教育模式也是多種多樣。例如,美國創造學家戴維斯(G?A?Davis)設計的“AUTA模式”,美國天才教育研究會會長蘭祖利(J.S.Lenzuli)設計的“全校豐富教學模式”,中國台灣陳龍安提出的“愛的模式”等。這些模式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實施創造教育的理念或重要措施,通過實踐都取得了明顯的效果。(chinesenewsnet.com)在總結了我校教學改革經驗的基礎上,並吸取了國外有益的經驗,我設計了一個創造教育的模式。這個模式叫做SSR模式——它是Study independently(自學)、Seminar(課堂討論)和Research(科學研究)三個英語詞匯第一個字母的縮寫,就叫做自學、課堂討論和科學研究三結合的模式。為什麽這個模式叫做創造教育的模式呢?因為這三種教學形式,體現了學習者獨立自主的精神,體現了雙向交流的特點,體現了通過研究學習的方法,所以它們具有創造性的特征。這三種教學形式,都是被古今中外證明了有效的學習方法,因此由它們組成的教育模式應當是有其實施價值的。(chinesenewsnet.com)我設計的“自學、課堂討論、科學研究”三結合的教育模式是與“三中心”的教育模式是對立的,前者是培養創造性人才的,後者是培養知識儲存式的人才。為了迎接21世紀新的技術革命的挑戰,我們必須逐步地放棄“三中心”的教育模式,全麵地推行創造教育模式,這是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需要,是使我國躋身於世界先進之林的戰略措施。(chinesenewsnet.com)實施創造教育的阻力是很大的,不下大決心,不采取堅強有力的措施,是難於奏效的。就拿我設計的創造教育模式來說,雖然這項研究成果已發表了六年了,不少刊物都作了轉載,也獲得了優秀論文獎勵,但是卻沒有哪個大學敢於大膽地全麵進行試驗。當然,我並不認為我設計的模式是完美無缺的,但至今我也沒有看到有誰提出了比我更高明的教學模式。總之,如果不轉變教育觀念,不轉變教師的職能,不營造自由民主的教學環境,不為大學生創造良好的研究條件,要推行創造教育是十分困難的。其結果,還是像錢學森先生所擔心的那樣:“老是冒不出傑出的人才。”(chinesenewsnet.com)必須摒棄大一統的教育領導體製(chinesenewsnet.com)我國經濟上的改革開發始於上個世紀80年代初,1984年10月製定的《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製改革的決定》,對於我國經濟改革與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為了使中國教育與經濟改革相適應,於1985年5月又製定了《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製改革的決定》,希望以此推動教育改革不斷深入。(chinesenewsnet.com)在教育體製改革決定中明確地指出:“要從根本上改變這種情況,必須從教育體製入手,有係統地進行改革。改革管理體製,在加強宏觀管理的同時,堅決實行簡政放權,擴大學校的辦學自主權。”文件又指出:“在整個教育體製改革過程中,必須牢牢記住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質,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衡量任何學校工作的根本標準不是經濟效益的多少,而是培養人才的數量和質量。緊緊掌握這一條,改革就不會迷失方向。”(《關於經濟體製改革的文件》(單行本),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8月,第4、15頁)(chinesenewsnet.com)這是中央頒布的第一個教育改革的文件,可以說是教育改革綱領性的權威文件。可是,二十二年過去了,這個重要的決定基本上沒有貫徹執行。我敢說這個文件已經被絕大多數的人遺忘了,現在的教育部門領導者有幾個人知道這個文件,更不用說貫徹執行了。幾十年以來,高等教育界一直呼籲給大學鬆綁,減少“婆婆”的幹預,擴大學校的獨立自主辦學權。然而,現實的情況恰恰是朝著相反的方向發展,國家教育當局完全以大一統的計劃經濟思想指導教育。(chinesenewsnet.com)什麽叫大一統的教育體製呢?所謂大一統教育領導體製,就是國家教育最高當局完全按照計劃經濟思維方式,控製著一切教育政策的決策與管理權,控製著國家的一切教育資源。其主要表現是:(chinesenewsnet.com)第一,國家教育部直屬的大學越來越多。文化革命以前,高教部直屬大學隻有23所,80年代初增加到36所,而現在居然翻了一翻,達到了72所。為什麽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原因有二:一是凡列入教育部的直屬大學,被視為國立大學,覺得高人一等,能享受到諸多不公平的特權;二是經濟利益所驅使,由於教育部掌握著經費分配大權,所以直屬大學能夠獲得比省屬大學多數倍甚至幾十倍的撥款,所以要拚命地要擠入部屬大學。(chinesenewsnet.com)第二,幾乎控製了全部的教育資源,而且不受製約與監督。例如,統一高考、統一分配招生指標,控製自主招生權學校的審批;控製審批專業的權利,並統一專業名稱;統一教學計劃和教材(現在叫精品課程工程);控製教育經費撥款的權利;控製科學研究項目的審批和經費的撥款;控製教師編製、職稱的評定和名師或模範教師名額的分配與評審;控製學位授予權的審批;控製出國留學生名額的分配;控製重點實驗室和重點學科的審批,等等。(chinesenewsnet.com)第三,近幾年,國家教育部製定的教育工程越來越多。除了各種決定、綱要、規劃和計劃以外,還有名目繁多的工程,如“211工程”、“985工程”、“973工程”、“素質教育工程”、“園丁工程”、“高層次創造性人才工程”、“現代遠程教育工程”、“高校高新技術產業工程”、“陽光工程”(招生)、“精品課程工程”、“提升本科教學質量工程”……本來,“工程”是土木建築或其他生產、製造部門的一個專用術語,它有著特定的內涵和專門的程序。可是,自從80年代末首先由各級政府喊出的“菜藍子工程”、“綠化工程”、“亮化工程”和“政績工程”以後,教育部門也學著這副腔調,於是也炮製了各式各樣的“工程”。說到底,所謂的“工程”也就是某種計劃,無非是帶有更明顯的炒作和虛張聲勢色彩而已。無論是“工程”也好,或是計劃也好,這類東西越多,就說明計劃性越強,恰恰說明了教育當局完全是以計劃經濟思維指導教育工作。姑且不說這些“工程”或計劃空洞、重複,而且也基本上也不抓落實,大都成了虎頭蛇尾的“爛尾工程”。(chinesenewsnet.com)第四,按照統一的模式與標準管理學校,導致了千校一麵的狀況,這是造成了我國大學沒有個性和特色的根本原因。國家教育部做了許多不該管的事,如大學生結婚的問題,大學生能否在校外租房問題等。但是另一方麵,許多應該管的事,教育部卻又沒有管,如教育方針、大學功能定位、大學領導的培訓,遏製教育腐敗問題,監督和查處教育不公問題,整頓不良的學風和教育改革等重大問題。這真可謂是楝了芝麻而丟了西瓜!(chinesenewsnet.com)第五,對待某些工作的評比和檢查,國家教育部也是按照統一計劃思維方式進行的,如全國名師的評選是按學校的等級分配指標,而絕大多數學校無緣參加名師的評選,這是不公平的。又如,近年開展的本科教學質量的檢查,早在幾年前就公布了檢查評估的要求與步驟。於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各校也就抽調大量人員有準備、有步驟地對付檢查。然而,這種檢查有什麽效果呢?恐怕隻有天知道!甚至連擔任某大學的一位檢查組的組長不無感慨地說;“像這樣的檢查評估,以後絕不能再搞了!”為什麽呢?因為這是搞運動式的檢查,正如群眾所形容的:“運動來了一陣風,運動過後無影蹤”。所以,廣大教師抱怨說:“這是認認真真地走過場,甚至不惜弄虛作假,真是勞民傷財!”據說,有些大學檢查獲得了好的評語,所以學校給每位教職員工發慰問金,這是對檢查評估意義的莫大諷刺!(chinesenewsnet.com)為什麽要摒棄大一統的教育領導體製呢?道理很簡單,既然計劃經濟不能振興我國的經濟,難道計劃經濟式的教育能夠振興我國的教育嗎?這是非常值得令人懷疑的。(chinesenewsnet.com)既然如此,為什麽國家教育當局抱著大統一的教育領導體製不放呢?我認為主要是三個原因:第一,是受“教育特殊論”的影響,把教育當作意識形態領域看待,認為是培養無產階級接班人的陣地,所以要牢牢地控製其領導權。實際上,這是左傾思想的表現,已經被過去幾十年政治運動證明是錯誤的;第二,是隻相信行政的控製作用,不相信市場調節的作用;隻相信領導的權力,不相信第一線教育工作者的積極性與創造性;第三,由於長期計劃經濟思想的影響,現在教育部門的領導人大多都是接受傳統教育,是計劃經濟體製下培養出來的,再加上他們沒有強烈的改革、創新精神,所以他們自覺或不自覺地按照計劃經濟思維方式行事。(chinesenewsnet.com)教育是人類一項最普遍的公益活動,她產出的是公益產品,雖然這種產品受著諸多因素的影響,但歸根到底是為社會服務的。在長期教育實踐活動中,人類創造了帶有普遍規律的教育經驗,它們是人類共同的財富。其中,最主要的教育必須獨立,無論是宗教或是政府,都不能幹預學校的辦學權。為了讓傑出人才成長,必須營造民主、自由、懷疑、批判的精神,這是從事科學發明創造必須具備的氛圍。(chinesenewsnet.com)總之,大一統的教育體製是與獨立、民主、自由、懷疑和批判精神相悖的,它已經成了創造性傑出人才成長的桎梏。因此,必須改革大一統的教育領導體製,把教育的決策與管理權分別下放給大學和各省市的教育主管部門,這是被許多發達國家教育發展經驗所證明了的。這是教育發展和人才成長的規律所決定的,如果剝奪了大學應當具有的獨立自主權,那就不可能培養出享有世界聲譽的傑出人才。這是肯定無疑的,我國無論如何不能再以犧牲質量隻圖發展數量了,也不能再不抓教育改革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