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轉一篇有關中國教育 有關母校感情

(2007-02-24 02:29:31) 下一個
來自 http://news.qq.com/a/20061211/000200.htm受教育產業化影響 畢業生對母校感情越來越淡畢業後你對母校還有感情嗎?“留戀在學校裏同甘共苦的朋友,但對學校的感情不是很深。”在近期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與某網站合作的調查(1146人參與)中,有網友這樣留言。麵對“你覺得大學畢業之後自己和母校還有關係嗎”的提問,回答“畢業後就沒什麽關係了”(35.3%)和“說不清”的就占了49.0%,而“一直在關注母校發展”的占51.0%,兩種聲音旗鼓相當。“記得當初我們上學那會兒,有句口號叫‘今天我以北大為榮,明天北大以我為榮’。”黃先生告訴記者,1978年恢複高考的第二年,他就考上了北京大學,從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一下子就回到了北京,別提多自豪了。後來畢業分配工作,一直到現在即將退休,4年的大學生活都帶給他不少榮耀。“那個年代,隻要一提起是大學生,還是北大的,大家都會很尊重。何況,我這輩子賴以生存的看家本事就是當年在大學裏學的。”北大百年校慶,黃先生特意請了一天假,帶著正在上高中的女兒一起,回到母校參加校友活動,逛逛校園、看看老師,再和當年的同學一起撫今追昔一番。“我們同學啊,到現在都還一口一個北大的,真是把學校當成自己的家了。還有那些老先生(老師),也跟自己家裏人似的,多少年之後再見麵還是覺得特親。”當時,老同學們拉著黃先生的女兒一個勁兒鼓勵:“努力努力,回頭也考北大,跟你爸當校友。”2000年秋天,小黃考上了另外一所知名大學,現在也已經畢業了。同父親的自豪不同,每次說起老爸對母校的感情,她卻是一臉的不理解:“至於嘛,不都畢業那麽多年了。”在小黃和她的同學們看來,自打拿到畢業證那一刻起,自己就跟學校一點兒關係都沒有了。“我交學費,學校交給我知識,天經地義,沒什麽可感激的。況且,我也沒覺得我學到了什麽有用的東西。”剛走出校門那一段時間,隻要一提起自己的母校,小黃總是以“我們那爛學校”開頭。“我從來都不以母校為榮。”小黃說。有這樣感覺的年輕人並不是少數。調查顯示,在描述對大學母校的印象時,除了留戀和感恩之外,“失望”、“和想象中不一樣”、“沒感覺”、“可算離開了”這樣的詞匯使用率相當高,甚至16.2%的人幹脆用了一個“爛”字來形容。讓老一輩大學生留戀終生的大學校園,為什麽在現在的大學畢業生眼中變得如此不堪?調查中,有31.3%的人認為“教育產業化讓自己有被盤剝的感覺”,25.1%的人覺得“升學、就業的壓力導致自己和老師同學交流變少”,17.8%的人覺得“老師教課心不在焉”,17.2%的人則明確地說“母校不再有母親一樣溫暖的感覺了”。“從我自己的調查來看,這些年大學畢業生對母校的感情確實存在越來越淡的趨勢。”高等教育問題研究學者熊丙奇說。熊丙奇認為,從大的意義看,學生對母校的感情就是對教育的感情。中國的高等教育分解在1000多所高校中,學生在這1000多所高校中能學到什麽、感受到什麽樣的學習氛圍、遇到什麽樣的老師,都會影響到學生對母校、對教育的感情。“目前的教育讓學生對任何人都淡漠,都功利。”熊丙奇認為,我國的家庭教育、學校教育讓孩子隻關心自己,隻會享受父母無償的關愛。“因為我們的教育一直都在告訴孩子,隻需要把學習搞好就行。”他認為,現在的教育中普遍缺乏對做人、處世的教育和責任心的培養。這種淡漠造成整個社會的功利心態。熊丙奇分析說,目前看來,在基礎教育階段,聯係學生和家長的就是錢、分數,在高等教育階段,聯係學生和老師的就是課時、就業率。除此之外再沒有別的聯係。“這些年,受教育產業化的影響,高校的學費越來越高,擴招後師資力量反而不足,學校對學生的培養也不再像以前那麽精細。再加上高校教育從精英教育走向大眾教育,更加讓學生感覺不好。從2002年以來,官方發布的高校就業率保持在70%,那就意味著每年至少有30%左右的大學生不能順利就業,他們對母校怎麽可能有好的印象?”“學生對學校的感情更多來自老師。”熊丙奇說,現在不論是對本科生還是對研究生,很多老師上完課就走,跟學生的交流越來越少。不要說教學生做人,就連最基本的教學都很難保證質量。過去的大學生對母校有感情,是因為對老師有感情。現在的學生回母校就是為了同學聚會,甚至在同學聚會的時候都不會邀請當年教過他們的老師。“因為很多大學生都覺得在大學裏沒有遇到真正的好老師,沒有從老師那裏學到什麽。”熊丙奇說。有一位作家在給《大學有問題》一書作序時曾說:“讓我們回憶一下自己讀書期間所遇到的教師,有多少給我們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多少值得我們欽佩?我接觸過不少做人做事都很成功的人,他們都會談到自己曾遇到好教師;我還接觸過另外一些人,他們在回憶過去時,總覺得最大的遺憾就是沒有得到好教師的教誨。事實上,我們國家能夠永留學生記憶中的好教師,真是太少了,按照我的不大完整的估算,不到總數的5%。”對於5%的說法,曾有人指責這位作家隻是估算,並不是“科學的調查”。“結合我的所見所聞,再估算一下,大學裏,真正的好導師,今日絕對不超過總數的5%。”熊丙奇也對這個說法表示讚同。記者了解到,某發行量不小的報社曾在教師節前搞了一次“回憶我的母校”征文活動。讓組織者沒想到的是,該征文發出一個月後,隻收到了5篇來稿,讓人哭笑不得。“不以母校為榮,就不會以自己曾經生活過的文化環境為榮,也就沒有了根。”熊丙奇說。來自http://news.QQ.com  2006年12月11日02:23   中國青年報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