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faculty信息,一個土鱉的感受
(2007-08-14 08:25:40)
下一個
ZT國內faculty信息,一個土鱉的感受
與版上大多數相比,本人是典型的土鱉派,從家門到高校,讀研,工作。看到很多人都
在在關心關於回國做FACULTY的問題,我就自己知道的信息給大家一些參考。
我們畢業的時候是21世初,那時候土鱉博士也比較新鮮,所以找工作時從相對清苦的基
礎方向轉到相關的偏應用方向能都很容易在相對不錯的高校找到一個位置,但隻是幾年
工夫就感覺到博士們找工作的壓力了,04,05年以後畢業的師弟師妹要想在北京差不多
的高校找個工作相對困難得多。國內做faulty的去處有兩個方向,高校和科學院,兩家
差異很大。
高校大家都比較熟悉,就是教學與科研。一個師弟的排序是先院裏的事情,再係裏的事
情,接下來是學生,最後是個人的研究(該師弟在北京一不好不壞高校)。但有些比較
好的高校為了讓年輕人出文章,尤其是高待遇的海歸,也會為他們提供比較好的科研環
境的。與高校不同,科學院的主導工作是研究,沒有本科生,碩士入學第一年會集中上
理論課,然後各回各所找各導師做各自研究。研究所有老師會在研究生院做兼職教授,
好像隻有少部分人,大部分人隻是跟帶領學生做課題。
1 關於待遇。已經從畢業時的比較可憐到現在的逐步提高,雖然離滿意還遠。記得剛畢
業的時候,一同學聽說我的待遇,說了一句讓我苦笑不得的話,說你們的待遇簡直是對
中國高等教育的諷刺。不過套用句廣告詞就是“我們一直在努力”。本人最早時的的工
資隻有月薪1000多,但經過逐年改革提高,到我出國時一個副研的工資林林總總加一起
月薪已經稅前5000多了。上次單位的領導來美國時說,現在一個副研的工資7,7,8,8
加在一起快接近10萬了,不過這需要本人回去後考證。我們單位工資主要有這麽幾部
分:
基礎工資及各種奇奇怪怪的補貼(估計是N年前的國家規定了,比如什麽洗理費,交通
費啥的,雖然很少),這部分有些跟年工相關的。所以每隔一年或兩年都會提高一點。
崗貼與績效補貼。這兩部分跟個人職位及績效掛鉤,根據往年績效的情況分配到下一年
去。屬於工資挺大一部分。
還有就是年輕人的住房補貼。如果再加上住房公積金的話,我估計一個年輕副研的住房
補貼接近2000元(雖然公積金全民皆有,也算進來吧,顯得工資多一些)。
最後一部分是年終獎金。如果前麵大部分有平均分配的嫌疑,這部分絕對是你勢力的體
現(當然績效補貼也根據這部分動態)。每年年底的時候,單位都會出一個績效評價標
準,你帶出來的學生數量,你發表的文章,你申請到的經費都會有一個分數賦值,其中
文章隻有國內核心和英文文章被計入年終績效,不同層次文章會得到不同分數,也算單
位的一個導向。這個分數再乘上你的獎金係數,就是你本年的年終獎金和下年的績效補
貼。牛的人會拿到N萬。
2 關於經費來源及分配。經費來源有兩方麵,縱向和橫向。
縱向的主要是國家自然基金,科技部的各種計劃等等,這部分經費單位會扣除5%的管理
費(不同單位不等,我知道有的高校7%),但總體來說不會很多。同時,大概可以有10
%左右提供給個人(估計加到人工資報酬去,這些好像都是財務在把握)。其它的主要
是科研支出了。前麵有人提到說很多個人的支出都可以報銷。不否認會有一些極端的人
。但就我們單位來說,財務管得相對比較嚴,我記得好像報銷辦公費是需要購物小票的
,你把家用的食用油寫成辦公用品不太好吧。還有關於吃飯報銷問題,這個很麻煩,如
果說別的費用課題組長簽字即可,這部分必須再加上科研處長簽字,好像說單位每年報
銷的夥食費用不能超過該單位年總收入的1%。所以現在一般情況下,我們課題偶爾一起
吃飯的錢都懶得報銷,嫌麻煩。 對於這點,我不得不說一下,我們單位還是相對清廉
的,很多東西比較簡單,這也是我願意繼續待下去的原因。
橫向課題。主要是跟企業等的合作。這部分經費單位會扣除15%的管理費用。課題報銷
的部分相對會鬆一些,不會象縱向那樣比較嚴格地執行預算。但也不是有事沒事去報銷
吃飯費的。比如給學生的補貼,就會彈性一些,縱向課題有勞務費總量控製的。
寫這個也挺辛苦的哦,等下次有空我再把一些其它感受寫上來吧,希望能對大家的決策
有點幫助。
剛吃了點東西,接著寫。
1 關於待遇的補充。我們單位參與的大項目比較少,當然但現在也在逐漸改觀。科學院
一些大的單位會有一些很大的國家級項目。我們這個學科中國相對比較弱,所以有能力
發一流雜誌文章的人相對少一些;我想其它所會好一些。這些都為他們的待遇改善提供
了保障,我這裏說的不是歪門邪道的回扣之類的,隻是按照多勞多得的原則,比如我上
麵提到的考核標準。不過如果想成為富翁的話,難,嗬嗬。我們單位也有一些其它的三
線收入,肯定合法,是否合理,我隻能說相對合理。如果願意,員工可周末參與,收入
算職務內的。同時三線上交的收入也讓單位更有機會提供一些新的政策。
2 關於基金申請的補充。
上麵提到的自然基金,版裏也有人提供了不少信息。國家自然基金委的一個成員到我們
單位做過報告,資助力度每年都在加大,並且幅度還不小,基礎項目和國家需求是兩個
重點。具體的命中率我忘記了,大概一般麵上有百分之十幾,35歲以下的青年基金多一
些,大概有百分之二十幾?就我個人申請基金和作為同行評議評閱其它人的基金來看,
申請人在科研方麵的訓練的確良莠不齊。科學院的相對嚴謹一些,不是說這裏的人有多
聰明,這裏的人除了吃飯睡覺就琢磨這個,因為要靠這個吃飯。有些高校,尤其是一般
高校的相對要弱得多。記得幾年前一個科研處通同事回來很鬱悶地對我說,她們去開會
,有很多所的人建議統計項目的時候不要統計自然基金麵上項目,可見其它所在申請基
金方麵的能力。我們所平均每年自然基金的命中率也是遠高於資助率的。
我相信海歸們的科研訓練遠比我們這些土鱉嚴謹得多,申請相對比較公平的自然基金應
該沒有什麽問題(麵上項目好像是5個同行匿名評審,都得優還是良以上的進入專家組
討論,然後各學部拍板資助,好像是這個流程,那些不和諧音符回頭再談)。所以如果
你真的打算回國,又隻想做科研的話,建議到科學院對口單位,會簡單一些。科學院的
弊端就是不能跟那些8,9點的太陽在一起,生活沉悶一些,假期少一些。
其它的基金來源。除了各種縱向基金之外,科學院也會有自己的基金可資助一些學部或
領導認為重要的項目,這個具體規律偶還不清楚,因為偶還是小兵,領導讓準備啥就準
備啥。同時,所裏會為剛畢業員工提供科研啟動經費,雖然不多,也會根據科研方向提
供一些所長基金,比如給年輕人提供機會,或根據某個國家需求設立。我想這三線收入
在這裏發揮作用了吧。
我們單位的海歸。
其實說了這麽多,好像下麵是大家最感興趣的。
相對科學院的其它所,我們單位引進國外人才的力度最近幾年才加大。如果有人有回去
意向,可以點一下國內對口單位的網站,估計能看到不少百人計劃引進人才,很多已成
為單位的骨幹。其實關於百人計劃、長江學者以及當年清華北大的大力度引進人才都引
起一些很大的爭議。有一些道德範疇的爭議大家都已經看過不少,我這裏說的講的一個
是“引來女婿傷了兒”和女婿到底是否得到跟付出成比例。其實這個問題在幾年前的確
是個很大衝擊,雖然能力應該與收入掛鉤,但當年那個差異也忒大了點,所以難免的。
科學院也就百人計劃問題做過一些調查,最後的結果是沒改變引進目標,改變了引進的
程序,風險分擔,並且百人計劃的資格在逐年提高,具體要求大家應該可以在科學院網
站上查閱。有一次開會的時候碰到一個科大百人計劃,他說現在的標準是博士畢業後至
少在國外有四年的研究經曆,當然文章之類的硬指標還在那裏。
我們單位前幾年引進的外來人才有在國內博士畢業,出去做了幾年博士後回來的,有在
別的洲(不是北美)讀的博士,然後有了不少年研究經曆後過來的。現在做得都不錯,
他們會在百人計劃的基礎上再去申請傑出青年基金,成功率好像也比較高。其實有些經
驗已經有人談過了,攢著數據,回去後再寫,我們室引進的那個還沒到所裏的時候就開
始以我們單位的名義提交文章,結果等他就位沒多久,要求三年發的文章的數量他已經
都完成了。剩下的時間他就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去探索了。
這兩年引進的更多的是北美的博士,因為這段時間不在國內,不太了解他們的情況
新鮮海歸或其它一些沒達到到百人計劃的標準求職者,也可能會有一些低一檔的特別待
遇。記得04年還是05年,一個在我們單位讀了碩在國外讀了博的新鮮海歸,當初跟單位
談判的結果是給一套小房,給幾十萬啟動經費,不過因為他後來選擇了另外一個國家。
上次我們單位領導來,順便到係裏宣傳了我們所,爭取吸引人才回去,他說有研究發現
是否有文章發表是一個人在科研領域能否成功的一個重要的預測指標,所以到我們單位
的應聘者有文章是一個基本前提,至於給什麽職位要看文章的質量和數量。其它的關於
啟動經費及個人待遇,尤其是讓大家頭疼的住房補貼也會應該會有,但因為我不是,所
以沒關心。
並且我們單位還根據有些海歸的情況製定了新的休假製度,其實類似於這邊的
sabbatical。因為不是所有的海歸夫人孩子都跟著回來,所以單位規定,每個四年可以
有半年的探親休假。
寫到這裏,不僅要歎一下。其實相對於國內科研能力方麵的落後,一個好的領導班子,
一套切實可行的製度好像更迫在眉睫,還好我好像從我們單位感受到了一些希望:).
嗬嗬,說的是什麽。我也曾跟同事閑聊天的時候講過,說如果給我一套差不多的房子,
我就踏踏實實待了。
不過你說的這些我相信不會是遙遠的夢。宏觀的東西我們無法控製,我們隻能做好自己
能做的。還是那話,橫向比我們會難過,縱向比,我們一直在進步,有些事情雖然代價
大得讓人痛心,但沒辦法,我們的曆史與文化造就了那麽一批人,誰在那個位置上都會
犯類似的錯誤。所以這是我很希望願意多一些願意成曆史一部分的海歸回去,隻有這樣
才能稀釋過去,重新濃縮未來。
如果從國家總體發展考慮,也不是一定要讓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老師成為可以輕鬆負擔高爾夫俱樂部,住別墅的富翁。目的是要讓大部分的科研人員可以支付相對舒適的生活,比如一個3口之家可以住個90平米以上的房子,可以負擔一輛10來萬的車,周末可以去下下一個人40,50的餐館,每個月花個300,500的買買衣服,將來可以送孩子讀大學等等。
現在國內尤其是北京上海,房子的價格畸形增長,成了製約科研人員生活水平的最大因素。中國目前的房地產暴利,是利益集團互相勾結刮空了普通老百姓的辛苦積蓄!
說說不和諧的音符。
我上麵說的都是我們單位的一些相對中性偏正麵的感受。其實不和諧音符很多,也許有
些是我等人不可想像的。學術道德問題我們也碰到過(我們的成果被竊用),學霸問題
也聽說過。能忽悠的人我見過,還挺吃得開。我的一個師姐,是這邊top的博士畢業,
也在top雜誌發表過文章,國內一個還算比較牛的高校想建一個實驗室,邀她回去,她
回去跟那個實驗室領導聊了一次,吃過一次飯,結果相當的失望!!!因為那個領導把
經營實驗室當成了做生意:(。
記得幾年前有大牛批判過科技部項目評審的不科學性。即使相對公正的自然基金也會有
幫派人情在,我也聽說過,不過如果有好的申請書,突破社會關係重圍應該不是問題吧
。我們室有一個眼睛裏揉不得一點褻瀆科研精神沙子的老板,申請基金幾乎百發百中。
同樣,雜誌評審也有這個問題,有些雜誌明顯能看出人情味道來,但這並不妨礙好東西
在好雜誌發表。不管怎樣,文章才是硬道理。
不過我是樂觀主義者,如果你想回國做faculty,還是建議你之前做好麵對浮躁風氣的
準備,尤其去那些不上不下的高校(從師弟那裏得來的感受),這樣你真的不小心碰到
了,就不會那麽失望了。
很多東西不能完全用黑與白來表示,但相對國外的灰偏白,我們的灰色是偏黑的。在國
內,正處於一個信用與信任極度缺乏的時代。在沒有更合理的製度之前有些東西隻能暫
時存在了。
我見過幾個在國外拿到tenure的人回去做海鳥,也有做海歸的,他們的學術成就已經有
了足夠的影響力,並且他們個人也不會受到國內的一些不正風氣牽製,能夠做到融入曆
史、推動曆史。不過要持之以恒這麽做,還是需要包容和積極的心態。
中科院係統待遇普遍比高校要好(指不算科研提成的話)。
俺算是工科的。05年初,我在一個top5的學校呆過幾個月。
講師,每個月到手的工資不到2K,連個房子都租不起,實在是呆不下去,隻好出國了;
一差不多同期畢業的哥們,去了中科院上海一個研究所,工資能拿到5K。
他老板是院士,課題多多,聊的時候說他們組裏另外給津貼,助理研究員給10w,副研給
15w。
這是一個大浪淘沙的時代,有人來了又走,有人走了又回。其實在哪裏做什麽不重要,
重要的你是不是找到了一個讓自己及家庭能夠相對快樂和平衡的位置。不管什麽樣的生
活,其實都是自己選擇的結果,會有人建議,但一般不會有人逼。
與我當年相鄰辦公桌的一個同事,年齡比我大不少,孩子已現在已經上初中了,我出國
前他們還是租房子住。先是在某一個地方高校教書,跟妻子輪流讀碩讀博,她們的原則
是必須保證有一個人能騰出時間照顧孩子。後來到我們單位工作,從副研做起,每天看
文獻,設計實驗是他的最愛。如今妻子也博士畢業,在北京找到一份不錯的工作,孩子
是學校的優秀學生。但我知道他會在學術上有一天會突破瓶頸,因為他積累很久了。去
年開始他的工作慢慢發表了,職稱也在往上走。另外一個老研究員跟他類似,他的專業
可以幫他賺很多錢,但他就是喜歡琢磨自己想做的,不會給他帶來經濟收益的東西。他
們兩也許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妻子都很欣賞他們的生活狀態,每天樂嗬嗬的做自己喜
歡的東西,屢敗屢戰,樂此不疲。有時候我真的很佩服他們這一點。
其實我碰到不少歐美的學者遇到家庭與工作衝突的問題,版上的人也都在他討論。一般
情況下男士更願意回去,融入曆史;女士喜歡安逸簡單生活,留在這裏。這真是一個大
的抉擇。不過我想如果雙方能夠互相體諒,總能找到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方案。
客觀講,無論從曆史階段還是從數量來講,這個時代的留學生已經非剛建國或剛開放的
那個回去填補空白的時代了。規範的科研與管理也許是現在中國亟需,也是海歸或海鳥
能帶回去的。我知道的一些在美國做得比較好的海鳥們會利用暑假回國舉辦一些針對國
內年輕土鱉的培訓班,非盈利性質,讓他們能夠更快地掌握一些更科學的研究方法,指
導他們寫出更好的文章,這些都非常實用。
回國做全職不是唯一的跟國內建立聯係的方式,畢竟要考慮到方方麵麵的需要和利益。
其實如果有機會趁著假期回去看看也不錯,可以更好地考察國內的環境是否適合自己。
現在有很多方式可以申請到這種短期回國的經費好像。比如留學基金委,大使館,科學
院好像也有這樣的短期項目。
這種短期的,國內確實是越來越多了,好多高校都弄了xx講座教授,每年回去呆1、2個
月,或者上一門課就行。但大多得是功成名就的人才能拿到。有一天,你也會變成他(功成名就的人)。
官方的途徑可以聘教授,授課。
還有民間途徑呢,我相信國內有很多急於成長的年輕一代。他們有動機往上走,但會有
一些瓶頸限製,比如對於英文文獻及寫作的把握上。但國內還很多方麵還有一些優勢的
,如果能做到互補也不錯,一起申請經費,發表文章等等。
如果現在有一個海鳥想跟我合作,我就很高興:)。
科學院不同所待遇差異也很大。你說的高校情況也是客觀存在的。因為我不少同學都在
高校工作。
但是就我了解的情況來看,其實很多係會有一些不同途徑的補貼。我有一在比較好高校
的同學,也不知道是TOP幾了,當年畢業的時候工資水平比你還低,但她們係還會提供
一些科研和教學收入,並且他們落實的房補也比較客觀。
土鱉博士是到了一個買房市場的時代了。博士大躍進是有一些問題:(。
天有點熱,心靜會涼的。
玩笑,不過你說的有道理。對於製度建設這個問題上,我們的確還有很遠的路要走。有
時候我也自己看到一些現象的時候也在想,怎樣的製度才能滿足大多數人的利益?對這
個製度不滿意,誰能提出更滿意的方案?我不否認有利益團隊的存在,同樣,也有約束
機製,比如職代會等。但為什麽抱怨的聲音不少,建設性的意見不多呢?我想可能有多
方麵原因,比如曆史後遺症(少說為妙),比如是否遇到願意納諫的“君主”,比如能
力瓶頸問題,這就需要有新鮮血液注入來幫助改善了。
另外,還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國內,同樣一個人如果是國企員工,他對事情的態度
會是一個樣,如果到了外企,他的態度又是另外一個樣。同樣,我們在麵對自己國家和
麵對國外的同樣現象時,態度也會有差異。同樣,對家人跟對外人也會有一些差異,也
許我們對離自己近的更苛求,出現問題會更失望?
其實失望意味著自己是有期望的,還是那話,對於我們能做的想做的,就去做;有些東
西也許不是我們能改變的;有些東西不是現在能改變的,讓自己平衡很重要,也許有點
阿Q,但比較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