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吹牛寶典 - 古典音樂篇】引子

(2008-03-29 11:14:57) 下一個

朋友糧油的譯作,寄來分享。好書好譯,光我一人獨享有點可惜了。貼出來給大家也看看。

~*~*~*~*~*~*~*~*~*~*~*~*~*~*~*~*~*~*~*~*~*~*~*~*~*~*~*~*~*~*~*~*

Image and video hosting by TinyPic


前言

最近我開始讀一本舊書。這本書在我們家可是有年頭了。

那是在 1985 年夏,我剛出國不到一個月,英文嗅的一塌糊塗。逛舊書攤看到這本“ The Bluffer's Guide to Music ”。當時不知“ Bluffer ”是什麽意思,隻知“ Guide to Music ”是音樂指南。我對音樂的喜愛不是一年兩年了,自詡頗有點造詣。所以對這類圖書資料十分在意。看到標價隻要十加分 ( 加拿大的刀那時隻值 0.74 美國的刀 ) ,比一個雞蛋還便宜,急忙買下來。回家路上那個得意勁兒,真是無法描述 ( 本人是文才貧農 ) 。 到家一查英文字典,原來“ Bluffer ”是“吹牛皮之人”的意思,一腔熱氣頓時泄了個幹淨。連書皮都沒翻開就把它扔到一邊去了。

二十多年過去,不知怎的,竟然還沒丟了它。大概是因為它藏在那些專業書堆裏,每次搬家都被它蒙混過關了。近來好奇,把它拿來瞧瞧,立時便被它粘住了。現將其中精彩段落與各位小樂隊的“西施”分享。今後我們樂隊爬梯,各位皆能以“專業音樂評論家”的姿態,自信自豪自尊自在的麵對“喜兒”侃侃而談。

<< 吹牛寶典 - 古典音樂篇 >>

幕前旁白:

您幾位都是人中龍鳳,說話辦事經常一石好幾隻鳥外帶兔子狐狸什麽的。受小樂隊的多年熏陶加上本書的啟發,明兒可得給我們寫本 << 吹牛寶典 - 中國民樂篇 >> 。

引子

如果看看尋常的人群橫截麵, 98% 的人 ( 剩那 2% 不是聾子就是在押 ) 在至少 25% 醒著的時間不得不聽聽音樂。而在這 98% 之中,隻有四分之一想了解點相關技術或對其隱晦的曆史感興趣。

再看看尋常爬梯的人群橫截麵,每一個人在結識一名“音樂評論家”之初,立時三刻的反應是急切地努力地證明自己更為合適該職業。隻可惜缺乏彈藥及自信,口不從心。其實,音樂評論家見到賽車手和牧師時,也深有同感。

所有的人 ( 有些人不算 ) ,當被詢問到的時候,都表示願意多聊聊音樂,假如知道該說什麽話的話。他們一致同意聊聊音樂是一種藝術,很可能比聽聽音樂需要更多培育和更高修養。他們還一致主張 ( 在美酒佳肴地熱情慫恿下 ) ,一本實用的指南是非常必要地!

本書寫作之目的不是要鬼鬼祟祟地塞給您廣袤精深的音樂知識。恰恰相反。任何一個好的牛皮匠都知道,處世之道在於以最少的內涵發布最長的演講,充分利用華麗的辭藻,冗贅的句式,和深沉的停頓。本書也不像那些音樂雜誌,是為別的評論家和專家而作。他們早已深諳此行奧秘,無需幫助。

像音樂這種廣袤精深的話題,其實不需要知道全部日期和理論 ( 如果您非要全知道,我絕不反對 ) ,就可以輕易拈來。重要的是作好表麵文章:微妙的眼神似乎已然洞悉內幕,輕蔑的口吻掩蓋著火熱的敬仰,偶爾再迸出幾句隱澀的行話。本書就是要悄悄地繞到音樂的身後,以最友好的方式,在它背上戳一刀。充分汲取本書精髓吧!這是您從一個天真善良的音樂愛好者邁向尖刻惡毒但極為成功的牛皮匠的第一步。

下一章: 溫柔的藝術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DooDoo 回複 悄悄話 多謝分享,這個很好看。期待中...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