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生活中,總是要談到業餘愛好。其實業餘愛好也就是精神上的寄托。隻不過是分為“雅”和“俗”兩大類。雅一點呢,如中國古代文人最為喜歡的琴棋書畫,吟詩作對。俗一點的就是賭博之類,更俗氣或者說更為世人所不恥的就是嫖娼吸毒。我們人類都是看得見摸得著的肉體,而不是鋼鐵所煉成的“鐵人”。這世上本來就沒有“鐵人”,“鐵人”隻不過是一種號召力而已。所以,我們應該承認:人是一種極其脆弱的動物。喜怒哀樂,人皆有之。在強大的精神壓力下,自殺和崩潰都是會出現的情形。這樣一來,我們必定要認為我們的渺小,從而正確地去對待生活中的一切。
肉體上的病情,我們可以觀察得到,再不就是運用科技產品透視得到。而精神上的痛苦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所以我們說“今天不大舒服”之類的話,很多時候就是心情不好引起的。生理上的垃圾,我們通過生理功能得以排泄;心靈深處的垃圾,我們也要學會正當地去排泄。每天像打掃房間那樣地去打掃著我們的心房,使其勿存塵埃。
當然,有的朋友便可能因為文化和興趣,不可能通過健康的手段去排泄。有的文化人也會因為種種原因的打擊而想放縱聲色。中國古代文人可以說是一群比較病態的群體。一開始,他們想的是安邦齊國治天下,科舉失敗之後,心緒不佳就向往道風仙骨,由於佛老超脫之學相通,最後遂遁入空門,或者做一個在家居士。其間,還有女人,酒和山水作為他們的依托。而中國的普通老百姓,更是生活在一個戰爭的國度裏,心中盼望的隻是清官和宗教。清官能夠解決外在問題,宗教能夠解決內在問題。中國諺語說,“寧做太平犬,不作亂世人。”不論是哀鴻遍野的時節或是躬逢盛世,民眾想到的隻是安分。於是,作為宗教形式的眾多門派出現,便肯定吸引了無助的人們。翻開中國二十四史,每當兵火時分,宗教就更為傳播,有野心的時勢英雄也趁此機會呼嘯而起。陶淵明的“不為五鬥米折腰”,據學者考證,“五鬥米”實乃“五鬥米教”,也是一個小宗教。
正因為人類是脆弱而又渺小的,所以我們才需要精神上的依托。而宗教又是一個強有力的形式,所以人們才會以此為背景,精神上的背景,庇護了許多人弱小的心靈,從而演化出宗教的強大磁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