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毛筆與國粹

(2007-02-06 15:04:44) 下一個
意大利畫家貝裏尼會見丟勒時,迫不及待請求丟勒能夠贈送他一支畫筆,丟勒不 明白是什麽畫筆,貝裏尼說:“便是你畫頭發時所用的那種筆啊。”原來,丟勒 畫頭發簡直有些鬼斧神工,以至於內行的貝裏尼也以為丟勒采用了特製的畫筆。 於是丟勒隨手拿起一支普通的油畫筆,一筆下去便出現了“一縷柔軟纖細的女性秀發”,使得貝裏尼大為驚歎。


當我們在欣賞中國書法的時候,也經常會對一些具有獨特風格的作品產生疑問: 這位書法家用的是什麽毛筆?因為有些筆畫實在是令人匪夷所思,就像聆聽一位 有著高超技法的鋼琴師演奏時,不免要懷疑他是否有六七個手指,不然的話怎麽 會有一些“額外”的音符呢?以前在觀摩啟功老的書法時,也產生這樣的疑問, 於是向前輩討教,前輩說,這主要是啟功老用筆精熟,熟則能生巧。其實啟功老 行草可能還帶有“飛白書”的痕跡,所以那些枯筆才能予人以美的精神享受。


不過,古代有些書家確實是運用了特製毛筆,我至今還未能參透其中道理的,如南宋吳說的“遊絲書”。“遊絲書”是一筆寫成毛發般的纖細優美的草書,簡直是用鋼絲索揉捏而成,普通毛筆是絕對揮毫不出此等效果。我估計寫這種書體的毛筆,可能隻剩下筆心部分,而沒有了邊毫。又如明朝末年張瑞圖,其字體轉折簡直是用刀刻劃而成,猶如《爨寶子碑》一般,真正達到了不可思議境界。雖然張瑞圖書法不符合中國文人的傳統審美觀點,但是他這種風格倒是在書法史上獨樹一幟。他用的毛筆,大概是用極其堅銳的毫毛製成。

我們平時喜歡用“入木三分”、“力透紙背”來形容一個書法家的筆力強勁,但 是僅僅依賴於書法家內在的功力,而沒有輔佐一支遒勁的毛筆,相信也就無法遺傳下來這些典故了。據說六朝時期所風行一時的是鼠須毛筆,唐朝則流行紫毫筆。歐陽詢、歐陽通選用的是狼毛內、兔毛外的毛筆,與《夢奠帖》一脈相承的《韭花帖》作者五代楊凝式,所使用的也應該是毫毛剛強的毛筆。

筆跡自成一家的“瘦金體”,為宋徽宗之獨創。他所采用的毛筆,可能是“七紫三羊”的兼毫筆,如若不然,則也是隻剩下筆心部分。從字帖上看來,宋徽宗所用毛筆彈性極高,北京製筆廠“李福壽”品牌有一款“精品鳳舞”的兼毫筆,筆心部分較為延長,如同雞足一般強勁有力;邊毫雪白如絲,柔軟飄逸,這款毛筆特點是蓄墨不多,仿寫起“瘦金體”倒是有幾分相似。

明朝中期白沙先生陳獻章的“茅龍書”,據傳用的是自製的蘆葦筆,因為他隱居山中缺乏毛筆,遂束茅代筆,倒也別有情趣。廣東新會縣出產的“白沙茅龍筆”,獨此一家。賴恬昌在《書法藝術》一書中猜測明末畫家陳洪綬用的是“長而疏毛”的筆,這個推測十分有道理。陳老蓮字體調高古,猶如敦煌莫高窟佛像造型,一般毛筆有長鋒、中鋒和短鋒之分,但是老陳用的應該是加長型的毛筆。

清朝“行為藝術家”金農先生的“漆書”,看上去就像是用一把油刷在四處塗抹一般,金農將毛筆的毛鋒剪去一截,但是可能筆心部分留有一簇,不然的話真的剪個齊整的話,“撇”和“捺”無法書寫出來。金農極力追求金石味道,再加上使用這種“先鋒毛筆”,所以字體顯得奇詭怪誕而又尖刻。

中國毛筆一般以獸毛作為主要材料,用植物纖維製作而成的毛筆可謂是另類,還有異想天開而製作成的人須、胎發毛筆,則顯得更為意趣別具了。人須筆的發明,據說是一位官員得到友人饋贈一束兔毫,於是他交給匠人製作毛筆,誰知這位匠人酒後將之丟失,結果慌忙之際剪下自己的胡須,以假亂真。結果那位官員使用之後取得很好的效果,問之匠人,匠人據實以告,官員於是下令收集胡須。 現在市麵上也有製作胎發毛筆,以供人們留念。去上海時曾去福州路文具店谘詢,店員告訴我,上好的胎發筆售價要一千多元。胎發筆的製作還有個特征,就是必須是初生嬰兒第一次剃下的頭發,以取其柔順,聽起來有點匪夷所思,卻也是國粹之一。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