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前曾乘遊輪在地中海裏遊蕩過, 法國以前也去過不止一次, 但從未到過法國南部.
受眾人之托, 一年前就開始呼朋喚友計劃準備. 2019年9月初, 一大隊三十來人, 飛離波士頓來到西班牙地中海海岸上的巴塞羅那, 登上了意大利MSC公司新下水十七萬噸的Bellissima/榮耀號巨輪, 開始了我們的環地中海行. 第一站停靠港就是法南的馬賽.
馬賽 (Marceille) 是法國的第二大城市和最大的海港, 風景秀麗, 景色宜人. 馬賽老港的美麗是眾人皆知的. 水麵上桅杆如林, 向遠方望去, 又可看到旁邊小山上著名的聖母大教堂.
如果身在大教堂的山頂, 即可俯望馬賽全城, 又可眺望地中海風景. 在海岸對麵碧藍的海灣中, 有一個四周岩石像斧劈刀切似的小島, 岩石上矗立著一座有塔樓的城堡. 這就是經過多少次戰火洗禮, 又被大仲馬在《基督山伯爵》一書中寫得神奇活現的有幾百年曆史的伊夫古堡.
據說, 如今的伊夫堡內在當年的囚室裏, 還按照基督山伯爵故事中的布局刻意挖了一條外逃的地道. 看來無論是西方人還是咱東方古國, 旅遊點搞噱頭來撈銀子的手法是一脈相通的.
有點扯遠了, 咱還得回頭說喝湯這事兒.
法國美食, 世界聞名. 品嚐過的人, 多半不說是吃了一頓"法國飯", 而是伴著口中奶酪的餘味, 說是剛下了個館子, 吃了頓"法式大歺", 顯得低調中特有奢華.
馬賽佳肴無數, 而最有名的一道菜, 是一碗湯! 人稱: 馬賽魚湯. 據維基百科介紹, 馬賽魚湯被稱為世界三大湯頭之一, 另外兩個是中國粵菜的上湯和泰國的冬陰湯.
知道馬賽魚湯的大名是四年前. 2015年, 也是九月份, 這支隊伍中的近半數人, 走了一次世界徒步路線排名前五的環勃朗峰路線. 雖時間所限未完成環線, 但也在阿爾卑斯山脈中翻山越嶺, 花了四天時間, 從一瑞士山村一路徒步走到了勃朗峰下的一個法國小鎮. 慶祝勝利後, 大家分頭各自在歐洲繼續旅行, 有幾位朋友驅車沿地中海走訪了法國南部, 到了馬塞.
其中有人在一家被世界各地食客稱之有著最佳馬賽湯的著名歺館, 品嚐了此湯. 回來後對此讚不絕口. 從此這棵草就種在我等沒喝過的眾人心中, 立誌找機會一定要品嚐一下這傳說中的瓊汁玉液. 否則都不好意思說自己也是個走南闖北的人.
這就是那歺館, 位置極佳, 就在馬賽老港水邊, 鮮紅的招牌在地中海熾熱的陽光照耀下顯得格外醒目.
馬賽魚湯有名還離不開另一原因, 就是價格不菲. 有多貴? 在這家要69歐元一人份, 而且是至少要點倆人份. 掰手指頭一算, 喝碗湯倆個人就要花掉上千人民幣? 但喝過的人說, 這湯是管飽的, 可免費續添. 假如好多人, 隻點一份, 每人都來喝幾勺, 那店家豈不虧死. 要求至少點倆份, 理解.
但這越貴, 反而惹得人們越好奇. 在前晚正駛向馬賽的航程上, 大家一陣熱議, 得出兩點共識: 一是, 不論價碼高低, 這碗湯一定要喝到嘴, 這就如同到了京城, 豈能不吃烤鴨? 二是, 要價再高也要在這家喝, 這就如同在街邊買隻真空包裝鴨子的味道, 豈能與全聚德現烤的相比?
但這湯招實不便宜, 如下肚後無滋陰補陽之神功, 大把的銀子不就在地中海裏打了水漂了嗎? 世上無難事, 更難不倒擁有名校數學係畢業的才女和心算高手壯漢的這夥人. 經過一番沙盤推演, 得出喝湯最佳戰術: 兩家四人為一組, 點一份倆人湯共享之!
當晚眾人散去, 各自回艙安心入睡...
早上, 船入港, 先乘旅遊觀光車在城內外轉了一圈, 來到歺館時, 正是響午間. 隻見歺館內外是高朋滿座, 人聲鼎沸. 我們一行人好不容易被安排到室內外大小不一, 分散的桌子上.
雖已是九月, 但地中海仍嬌陽似火, 馬上點了啤酒, 這法國生啤味道真不錯, 大家為將要來臨的盛宴而舉杯相慶. 就是杯子小了點, 無法與豪放的德國帶把的大杯相比, 反倒是和小小的紅酒杯有一拚. 飯後帳單顯示, 每杯九歐元, 如按單位容量計算, 應屬天價啤酒無疑. 但這是後話了, 當時就是解渴, 爽.
一看菜單, 封麵好霸氣呀, 海鮮特點撲麵而來, 點明本店在這地盤也整70年了. 立馬不由讓你感到現在是身在馬賽了.
法國人向來以自己的曆史文化而自豪, 並自傲地認為法文是最優稚的語言, 千萬別以為英語在這地界兒也能打遍天下. 打開菜單一瞥, 除廖廖幾行英文小字注釋外, 滿篇法文.
更重要地是, 絕不要想當然認為馬賽魚湯在英文中會譯成: Marseille Soup. 無論在任何場合, 何種文字載體上, 此湯總是用法文: Bouillabaisse 標出. 據權威解釋, 這詞的詞根是來自法文動詞 bourillit, 是烹煮的意思. OMG, 咱這土人都不知如何來念這個詞, 但俺笨人有笨法, 行前就在心中不斷默念: 這個長長的法文詞是B打頭, B打頭...
身著一身黑製服的男侍者來到桌前了, 我用手指輕觸菜單上的B開頭的Bouillabaisse, 麵帶微笑地說了聲: "I would like to have this one". 請注意, 我說的是"this one", 即不必念出那不知如何讀的華麗的法蘭西語, 但意思是到了, 又不失優雅風度. 從他處驚不變的表情上看, 用此招的, 我肯定不是前無古人, 也絕不會是後無來者.
前台開胃菜上來了.
遊曆各國, 美食也吃過不少, 但這道菜, 色香味上, 絕沒給馳名天下的法國菜丟人, 確實好吃. 就是那紅色碎沫狀東西不知何物而製, 吃著香香的, 嚼著脆脆的. 最後眾人一致認為, 就像小時候肥豬肉熬油後剩下的渣渣 ...
點的主菜之一, 烤大蝦/對蝦(prawn)端上來了.
在桌上, 已烤好的蝦當著你的麵又被點著, 紅色的大蝦與搖曳的金黃色火苗相映照, 給法國歺又添了彩兒. 沒錯, 是點的對蝦, 但這幾十歐的菜, 真的就隻給兩隻呀?
飯吃到這會兒, 問題來了, 我們的魚湯呢?
知道西歺門道的人都知道, 這中西歺喝湯的規矩是不一樣的. 咱們東方人是最後喝湯, 酒足飯飽後, 喝上幾口熱湯, 講究的是收口安胃助消化. 洋人不一樣, 是上來先喝湯, 湯或熱或冷, 與開胃菜一起, 要的是激喚食欲, 準備歡造一頓.
主菜都吃了, 可我們的湯在哪兒呢? 看來這赫赫有名的湯, 莫非真要最後隆重登場?
四處張望, 又發現一新問題. 各桌被川流的侍者送去最多的都是一大盤海鮮, 堆其之上的是魚 - 數條色澤豔麗誘人的大魚!
我們幾個人馬上小聲嘀咕起來了: 那是什麽菜?看起來真好吃, 我們怎麽沒點?
困惑的等待中, 又平添了幾絲失望與悔意...
就在這時傳說中的名湯終於來了!
深盤中的湯, 金黃色中透著暗紅色調, 濃稠掛壁. 還等什麽呀, 開喝吧.
且慢! 這時侍者端來一個盤子, 裏麵盛著三樣東西: 桔色的蛋黃醬(事後才知道那叫Aioli, 是當地特有), 幹的麵包片和幾瓣生大蒜!
原來這世界名湯喝起來是很有講究地的, 小夥子一道道程序給我們示範起來. 先是拿起蒜瓣在麵包片上擦磨起來, 所以這麵包不但要幹硬, 表麵還要粗糙. 接著再抹上一層蛋黃醬, 然後將麵包片放入湯盤中, 待麵包片吸滿湯汁變軟沉入湯中後, 再撈起與湯一同送入嘴中, 這是喝此湯的規範化步驟.
哇, 這法蘭西飲食文化真是博大深奧呀, 喝口湯都透著不尋常.
不過一想, 有什麽呀, 這不就是咱那有兵馬俑的地兒, 吃羊肉湯泡饃的路數嗎.
這湯剛喝出點味來的時候, 唉呀媽呀, 一直讓我們羨慕嫉妒悔的大魚盤竟也送到了我們的桌上!
驚訝, 歡呼, 真是應了那一句: 幸福總是來自突然間
還等什麽呀, 開吃吧. 上去就是一叉子...
且慢!! 這時侍者又來了, 話也不多說, 但那有力來回擺動的手勢再清楚不過了: 放下你們的刀叉!
隨後, 竟將那已有些破了像的魚給端走了!
咋回事呀? 為啥不讓吃了? 那是俺們花銀子買的魚呀!
原來這詭異之處是: 喝馬賽魚湯還真不是喝普通湯的路子, 魚湯和魚肉分開吃, 正是馬賽魚湯與眾不同的地方, 是先喝湯後上魚, 先後呈上來的, 然後再一起吃.
這分兩步走的神操作是如何實現的? 看下圖.
在旁邊的一長桌上, 服務員正將從各桌收繳上來的整魚, 魚肉與骨刺分離, 然後再送到後廚. 看到忙碌中的是一酷似來自恩密達國的美女, 心中的怨氣也有些散至九天雲外了. 不過高度懷疑此美顏是出自刀下. 有點走神又跑題了.
隨後, 有著魚肉的新湯盤就端了上來.
啥也別說了, 全在湯裏了. 喝吧, 吃吧.
至此, 這漫長熬人又頗具儀式感的喝湯過程終於結束了.
但望著盤中的魚, 大家心中不免生起疑惑來: 這肉是來自我們本家的魚嗎? 這肉與那大滿盤相比也明顯看著太少了.
帶著困惑, 下船回家後, 去了TripAdviso, 看看廣大群眾是怎麽說的. 世界各地成百上千遊客的評論中, 有不少人提出了相似的問題. 看來我們不是那雞蛋裏挑骨頭的食客.
不過一想, 如每個人都得到自己全須全尾的魚, 那先端上來的湯, 拿什麽來熬? 充滿儀式感端上大魚來, 也就是給你看一下. 要是如了我們的願, 把端上的幹貨都吃了, 歺館不就虧大發了, 該理解. 就是先自吃了一點也不行, 侍者的製止, 可能就是怕如各桌吃的混放入湯中, 食品衛生不就亂了套.
說到這時, 大家一定早已著急, 要問最想知道的事: 這世界名湯到底味道如何呀?
真有點一言難盡...
眾人起身離座時, 都麵麵相覷: 說不好喝, 怕人家說老土. 說是人間美味, 又有些違背內心.
這時有一人開口: 這湯味道獨特! 真是標準的外交語言.
如讓我鬥膽形容一下: 這湯的味道是濃鬱渾厚又多樣, 在魚腥味中伴有一絲中藥湯的味道...
這從此湯的起源和配料中可得到些佐證.
馬賽魚湯的源起不帶任何華麗的色彩, 早年靠海為生的馬賽當地的漁民們, 出海打魚歸來之後, 會將捕撈回的海鮮做一個篩選, 好貨出手變現, 剩下的品相不好的魚蝦就帶回家一鍋煮起, 自己吃了. 為了蓋過有可能的不新鮮味道, 湯中放了大量各種味道厚重的調料. 其中一味是必不可少的, 並由此界定此湯是否正宗, 那就是: Saffron, 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藏紅花! 這稀少植物其實不止隻產於西藏, 在世界各地高原雪線以上的地區都可生長, 在法國境內的阿爾卑斯山區中也可找到.
馬賽魚湯帶有的紅色調, 正是來自紅花. 而高原上采集的紅花如藏紅花因珍稀而價格昂貴, 湯就自然不便宜. 而紅花又是一味有名的中草藥, 外用專治跌打損傷, 放在食物中, 其味道可想而知.
中國人吃魚, 不論是清蒸還是紅燒, 講究的或是原汁原味, 或是軟嫩柔滑, 入口即化. 而這厚重的調料味道加之煮至略過的魚塊, 對國人來說是有些差強人意了.
但大家取得一致認為: 不論味道如何, 這湯喝得值, 不然枉來馬賽一趟!
故事到此並沒有結束.
回到船上, 駛離難忘的馬賽, 歺廳中打開當晚菜單, 馬賽魚湯/Bouillabaisse, 赫然映入眼簾. 大家興奮起來, 要不要重吃二茬苦, 再受二茬罪呀. 反正船上隨便吃, 點!
Bellissima號今夏開始, 要將上海做為始發的母港, 跑中國航線, 專要撈國人的銀子, 故已備了中文菜單.
湯一端上來, 大家都啞然失笑了.
先不說這湯看著就不那麽稠, 關鍵是不富有那標簽式的暗紅色.
此湯絕非彼湯也.
但端勺一嚐, 眾人拍案叫絕, 此湯好喝!
為何能有此等怪事? 想一想, 這海上浮動如城市般的大船, 為滿足六千多的船客, 那熬湯的鍋得多大呀, 能舍得放足與黃金比價的紅花嗎. 結果對我們來說, 在味道上, 這李鬼真就打敗了李逵.
中國遊客一直對馬賽魚湯褒貶不一. 大家餘秋雨先生在其著名的《行者無疆》一書中, 專有一篇文章就叫《馬賽魚湯》. 回家後專門上網找出來讀了讀. 餘先生在文中對馬賽魚湯可沒嘴下留情, 開篇即下了"馬賽魚湯徒有虛名”的論斷, 並最終將其歸結為“由於主流美食過於講究, 過於精致,過於排場, 又過於普及, 產生了對民間土俗飲食的逆反式張揚". 這文豪用語就是不尋常.
有人說: 馬賽魚湯在全球皆負盛名, 受到各大飲食評論體係的推崇, 恐怕不是一句“徒有虛名”能解釋的了的.
竊以為, 我們這夥人及其他國人與餘先生並不理想的魚湯體驗隻能說是"不合口味", 不可謂"太難喝", 並由此否定他國飲食. 世界各地的飲食文化錯綜複雜, 而個人的口味又受到生長環境、經曆的影響, 自然眾口難調, 無法苛求一道菜能受到世上每個人的青睞, 所謂“適口者珍”說的就是這個:理.
在歺館時, 我們這群人中就有兩位女士, 挺身直言: 好喝, 如便宜些, 還要再喝!
為她們高興, 點讚!
後記:
來到馬賽, 想起一段往事.
馬賽的名氣還與法國國歌《馬賽曲》有關. 在法國路易十六時期, 各種社會矛盾日益激化, 馬賽市民組成義勇軍, 高唱著進軍歌曲《馬賽曲》向巴黎進發, 揭開了法國大革命的序幕. 1879年, 法國政府定《馬賽曲》為國歌.
七十年代末, 國門剛漸要打開時, 一支百十來人的法國大學生代表團訪華, 好像是什麽中法文化交流項目, 並要與中國大學生聯歡. 這那年代稀有的事兒, 不知為何就落在咱正就讀的不入流的學校頭上. 那時交誼舞剛解禁, 校方說就舉行舞會吧, 算是以舞會友.
聽說能與法國女郎搭肩扣腰, 弄得這些平時連外國人都少見的莘莘學子們格外激動.
那天, 舞池中大多是中國學生在走著不太熟悉的舞步, 法國年輕人對慢悠悠的圓舞曲明顯不感興趣, 大都在場邊喝著飲料, 自己閑聊.
那時沒有什麽可口可樂, 都是我們俗稱的汽水, 白玻璃瓶裝著, 放在粗木頭箱子裏, 堆在那裏.
學生樂隊一曲曲吹奏著舞曲. 這時一曲罷了, 新一曲開始了. 突然, 場邊或懶散坐著或喝汽水的法國人, 在樂曲中全體刷刷起立! 我想此時全場中國人都摸不到頭腦了, 但咱們是禮儀之邦呀, 客人都站立了, 中國學生也就稀裏嘩啦都跟著站了起來.
從法國年青人或立正或手放胸前的嚴肅樣子, 這時人們忽然意識到: 這是人家的國歌吧.
更具戲劇性的是, 曲終法國人仍站立著. 是呀, 雖然在舞會中間來奏國歌, 估計外交部的人都沒聽說過. 但按對等禮儀, 這時應有東道主國歌呀, 人家等著呢. 可這時緊接著另一舞曲卻響起. 估計這時輪到法國人懵了...
事後, 問起樂隊中的一同學. 樂隊為彰顯友誼, 要演奏些法國樂曲, 聽說馬賽曲有名, 就拿來練了...
彈指一揮間! 國家劇變, 社會前進. 四十年前跟著站立聽馬賽曲那時, 絕沒想到今日能到馬賽這地兒溜達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