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縣“政治家族”現象調查
【南方周末】
作者: 南方周末特約撰稿 馮軍旗
2011-09-01 15:19:56
編者按:為撰寫博士論文,北大社會學係博士生馮軍旗從2008年初開始,在中部某縣掛職兩年,分別擔任副鄉長和縣長助理各一年。掛職期間,他從學術研究的角度出發,細致地從內部深入記錄了一個縣級政權的人員組成、結構、晉升方式和相互關係。
南方周末從他的研究論文《中縣幹部》中摘編了“政治家族”一節內容。在這一部分中,作者完整記錄了這個縣級政權係統內部,當地家族成員的任職關係。從中可以看出,“政治家族”在當地相當普遍,占據了各部門的重要職位,令人觸目驚心。近幾年來流傳的“官二代”現象,在這裏亦有非常具體的體現。家族政治對基層權力的壟斷,固化了原有的社會階層,令普通家族出身者更難憑借才幹獲取政治前途。
政治家族的大小,往往和家族核心人物的權力和位置成正比——核心人物權力和位置越重要,家族內出的幹部也就越多。
摘編 ------
近年來,縣域治理問題成為各方關注熱點,但是焦點往往放在作為一把手的縣委書記權力過於集中這一問題上。事實上,在現行體製下,縣委書記和縣長常由外麵調任,而長期在當地經營的本地家庭政治力量,對當地政情往往有著巨大的影響——正如中國傳統政治中的“官”和“吏”的關係,在實際運作中,具有深厚當地資源的“吏”,對地方政情的影響,很多時候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文中的“家族”,指的是血緣和姻緣的集合體。作者根據一個家族出“幹部”的多少,把政治家族分為“大家族”和“小家族”,一個家族產生5個以上副科級幹部為“大家族”,5個以下、2人以上的為“小家族”。根據作者的細致調查,在中縣之內,竟然梳理出21家政治“大家族”,140家政治“小家族”。
根據社會學的學術研究慣例,本文隱去具體縣名,以“中縣”代稱。因為作者在選取調查地點時,是以典型的中國中部農業縣作為標準。文中所提及的各鄰縣、該縣所屬地區和該縣下屬鄉鎮的名稱,也都采用化名。該縣麵積1000多平方公裏,人口約80萬,2009年縣財政收入2億多元,支出為8個多億。
一個縣級政權的家族譜係:
1、獻給中縣幹部
獻詩
蒲公英
中縣的天空
飄滿了蒲公英
飄著的,是命運
落下的,是人生
飄滿了蒲公英
中縣的天空
內容摘要
本研究在對改革開放30 年來進行總結和反思的大背景下,運用政治精英生涯分析等研究方法,對中縣幹部1978 年以來的變遷和晉升進行多層次、多角度的考察和研究,並提供了中縣幹部的整體圖像和幹部完整的政治生涯曆程。
從中縣幹部的構成來看,中縣幹部體係是包括副科級、正科級、副處級和正處級的四層金字塔。
從幹部的家庭出身來看,60%來自於農家,20%來自於幹部家庭。從性別結構來看,90%是男性,10%為女性。從年齡結構來看,主要分布於35—55 歲的年齡區間。從教育程度來看,全日製教育是空前絕後的中專一代,在職學曆教育則以本科和研究生為主。從專業來看,全日製教育文科和理科都占一定比重,文理不分的比重最大。在職學曆教育則以人文社科為主。從籍貫分布來看,基本都是地方精英,正科級以下基本都是中縣人,副處級以上基本都是非中縣的北山市人。在籍貫分布中,不均衡現象明顯,某個地域集中產出幹部的精英集群現象突出。
從中縣幹部的來源來看,主要是三個渠道:大中專畢業生分配、軍隊轉業幹部和吸收錄用。
從他們的初職獲得來看,主要是貫徹學用一致,專業對口的原則,同時關係等社會資源也發揮了重要作用。幹部獲得初職後,大多經曆了一個專業化的成長階段,這其中,再篩選機製在他們的單位流動中發揮重要作用,而教師從政則是比較鮮明的幹部流動現象。同時在幹部流動中,幹部子弟的“不落空”現象突出。而單位流動的結果證明,幹部資源的多少和單位的好壞往往成正比。
從中縣幹部的發展軌跡來看,主要有混合型和單一型兩種軌跡,並以混合型為主,說明幹部的流動和他們的晉升成正比。從幹部軌跡可以看出,中縣幹部的仕途已經製度化和例行化,一個幹部現在的職位和年齡大致決定了其仕途的發展前景。從幹部仕途各個級別的時間間隔來看,晉升為副科一般約8 年,副科到正科約3 年,正科到副處約7 年,副處到正處約7 年。幹部的仕途軌跡中,政—黨螺旋晉升模式明顯,就是先在政府係統曆練,然後晉升入黨委係統,並不斷螺旋上升,這個模式主要根源於黨政分立的製度設計。
在中縣幹部的仕途中,不同的機構和崗位對幹部仕途影響很大,特別是關鍵機構和關鍵崗位,形成了“高進高出”的幹部流,從而成為幹部的搖籃。在中縣,關鍵機構主要有:黨群係統的縣委辦、組織部、紀委和團縣委等;政府係統的政府辦、林業局、教育局和農業局等;公檢法機構和重點鎮等。關鍵崗位主要有:縣委書記、縣長、縣委副書記、常務副縣長、紀委書記、組織部長、縣委辦主任、鄉鎮黨委書記、鄉鎮長、團縣委書記、辦公室主任和秘書等。特別是辦公室主任和秘書,是幹部晉升的重要崗位來源,從而形成了幹部仕途中富有特色的“辦公室主任現象”和“秘書現象”。
從政績與幹部的仕途來看,1978 年以來,中縣實行了一種以激勵為主的幹部政績型體製。通過中心任務和目標考核,這種體製把幹部引入為晉升而發展的競賽中,從而形成了中縣30 年巨變的製度性因素。但憑政績用幹部必然導致政績真偽問題,並導致假政績的不斷出現。政績型體製在中縣演化的結果是形成了一個精英鄉鎮集團,產生了鄉鎮黨委書記晉升的雙強模型,這種雙強模型以經濟發展和絕對績效為基礎,使得絕對績效而不是相對績效,綜合指標而不僅僅是經濟指標更能解釋幹部的晉升,但經濟建設為中心使得經濟發展和經濟指標成為政績型體製的基礎。
從關係與幹部的仕途來看,關係在幹部的仕途中起重要的作用,有時甚至是根本性的作用。從中縣的實際來看,關係類型主要有:家族、幹親、同鄉、同學、戰友等,這其中,政治家族現象突出。幹部選拔任用中民主推薦政策的實施加重了關係在幹部仕途中的作用,並導致了拉票網和關係運作的雙環模型的形成。同時,幹部的晉升是能力、關係、經濟、領導推薦、群眾基礎、機遇和資曆綜合發生作用的結果,是幹部仕途中的關鍵環節,並導致隱性台階的強化和幹部仕途“過度競爭”的格局。在中國的政治生態中,一個運行良好的政治體係,一定是正式關係和非正式關係的有機結合,這其中非正式關係起到了潤滑劑的作用,並成為正式製度的有益補充。
按照作者的詳細統計,中縣五人以上的“大家族”主要有以下21家:
1.張家+張家
張泰康,張家的核心人物,曾任白閣公社黨委書記、中縣縣委組織部長、政協主席,汝縣縣委副書記、書記,北山地區勞動局長。其妹張梅芝,曾任中縣棉紡廠黨委副書記、副縣長、政協主席。張梅芝的丈夫王封文,曾任中縣團結鄉黨委書記、衛生局局長。張泰康姑老表翟兵寶,曾任中縣團結鄉黨委書記、黃縣副縣長、北山市畜牧局長。
張泰康有8個子女,兒子張立誌,現任北山海關關長。大女婿張保彬,現任北山市旅遊局局長。二女婿賀耀華,北山市人民醫院院長。四女婿王許,現任武陵區副區長。六女婿韓明勇,中縣新華書店黨委書記。張梅芝的兒子劉彬,現任北山市急救中心主任。劉彬的愛人楊小麗,現任武陵區工商局副局長。楊小麗的父親楊國飛,曾任中縣縣委副書記、政協主席,北山地區二工局局長。
張泰康大女婿張保彬也是一個政治家族。他的父親曾任中縣城關鎮教育組長,叔叔曾任城關鎮黨委副書記,叔叔的兒子張吉現任企業局副局長。大弟弟張國際現任中縣人勞局長。二弟張昌河,現任財政局副局長。妹妹張紫雨,現任紀委副書記。張國際嶽父張舜厚曾任白閣鄉黨委書記、縣供銷社主任。張國際愛人張會欣現任武陵區建行副行長。張會欣妹妹張會麗現任中縣人大選工委主任。張會麗愛人江河現任公安局副局長。張會欣哥哥為省某銀行投資處處長。
2.王家
王天雨,王家的核心人物,曾任中縣革委會副主任,登縣組織部長,中縣人大副主任。其弟弟王天水,曾任科技局副局長;妹妹王天紫,曾任物資局黨委副書記;妹妹王天穎曾任城關鎮黨委副書記。
王天雨兒媳張晶現任政法委副書記,女婿黃百義現任人大農工委主任。王天穎兒子鄭普暉現任航運局局長,女兒鄭雲波現任殘聯副主任科員,鄭雲波丈夫朱鳳祥現任西城鄉黨委副書記。鄭雲波叔叔鄭重社現任北山市商務局局長,鄭重社姐夫崔兵曾任中縣組織部副部長。王天雨侄子王洛現任正縣組織部長,王洛愛人李菊芳曾任發改委副主任,王洛表妹王楊柳現任解放街道辦主任。王洛妻哥劉對斌曾任中縣縣委辦主任,社縣縣委副書記,現任北山市政府副秘書長。劉對斌弟弟劉向彬曾任中縣教育局副局長。王洛內弟李田園現任商貿中心紀檢組長,王洛連襟侯長春現任農辦主任。
3.盧家+陳家+馮家
盧玉柱,曾任中縣夏店鄉黨委書記、李莊區委書記、縣農委副主任、縣委農工部副部長。其子盧明波,現任司法局長,女兒盧悅現任新華書店副經理,盧悅愛人陳山輝現任華生鎮黨委書記,陳山輝父親陳東曾任南方鎮黨委書記。陳山輝妹夫王文科現任民政局副局長,妹夫何鬆曾任縣人民醫院黨委書記,妹夫馮國強現任農綜辦副主任科員。馮國強哥哥馮國華曾任城關鎮鎮長、計生委主任,馮國華內弟王一生現任土地局副局長,馮國華連襟梁自強現任檢察院副檢察長。
4.喬家
喬強立,曾任中縣城關鎮黨委書記,中縣副縣長、縣長、縣委書記,北山地委副秘書長。其大弟弟喬光榮曾任深圳市委常委,三弟弟喬東亮曾任中國航天某中心主任。喬強立兒子武陽曾任中縣國稅局副局長,汝縣國稅局長,喬強立其他子女在深圳發展。外甥喬一堅現任西城國稅分局局長。喬強立老表王鶴宇曾任南方鎮黨委書記、統計局局長、檔案局局長。
5.吳家+蔣家
吳書林,曾任中縣大門公社黨委書記、教育局局長。其子吳家明,曾任中縣人大副主任,現任安縣副縣長,子吳家奮,現任原縣副縣長,外甥張昭林,現任外貿中心主任。吳書林妻哥蔣興國現任中縣政協主席,蔣興國父親蔣道林曾任中縣黨校副校長,黨史委主任。
其他中縣“政治大家族”還有,以曾任中縣縣委宣傳部副部長、民政局局長江明亮和曾任公安局副局長陶民明為主的江家+陶家,以現任武警交通某部部長劉光輝為主的劉家,以曾任北山地區物資局局長高文麗為主的高家,以現任財政局長陳慶林為主的陳家,以曾任中縣財政局長張德樹為主的張家,以曾任中縣紀委書記、政協主席王林原為主的王家,以曾任中縣檢察院副檢察長王文為主的王家,以曾任中縣白閣鄉黨委書記、汝縣組織部長、縣委副書記、北山市委老幹局局長賀原東為主的賀家,以曾任中縣土地局長、現任省土地廳某處處長賀明明為主的賀家等等。
而兩人以上四人以下的“小家族”,作者統計出四人型的15家,三人型的35家,二人型的90家,其成員遍及於縣內各行各業,各主要和次要的黨政職位。
(政治家族關鍵詞:世襲、等級分配、核心部門)
中縣政治家族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不少都是行業內或者係統內繁殖,具有一定的世襲性。比如張泰康曾任白閣鄉黨委書記,其女婿張保彬後來也任白閣鄉黨委書記;張得彬曾任組織部副部長,其內弟高玉溪也任組織部副部長,這樣的例子還有不少。
二是副處級以上領導幹部也就是俗稱的“縣領導”,其子女一般至少有一個副科級以上職務,不少還是正科級職務。
三是政治家族子弟具有向核心部門、關鍵部門聚集的趨向,比如縣紀委、組織部、縣委辦等等。
四是政治家族的大小,往往和家族核心人物的權力和位置成正比——核心人物權力和位置越重要,家族內出的幹部也就越多。同時,和後代數量也成正比,後代越多,家族內出的幹部也越多。
同時,作者還從中縣的具體情況分析了當地政治家族形成的主要因素。
一是政治錄用方麵的優勢,主要是教育和入伍。對於幹部家庭子女來說,一般教育條件較好,考上大學的可能性較大,畢業即是幹部,還能進入較好的單位工作。通過教育這個媒介實現家族繁殖,這是主要的形成途徑。其次是入伍,如果考不上學,還可以參軍,然後再從工人身份向幹部身份轉變,這也是重要的途徑。
二是領導幹部及其子女形成了一個熟人圈,互相比較了解,同時,很多領導幹部為了子女的進步,會不斷對縣裏的主要領導介紹子女的情況,希望能夠得到照顧。很多老幹部在和作者訪談時,很坦誠地談到這些;作者在當地組織部長辦公室內,曾幾次遇到老幹部為自己的子女進步說情。
三是政治培養,在領導幹部家庭中,父輩的刻意培養加上潛移默化的熏陶,都會使得他們在政治體係內更快成長。
中縣的一位主要領導曾對作者說:
“如果我的妹妹在中縣工作,那麽不用我打招呼,她的工作和提拔,都會處處受到關照,這是幾千年來的政治傳統。”
另一位中層幹部說:
“現在官場世道真是變了,我當時提拔都是在組織談話時才知道,現在這種情況你看還可能嗎?現在不運作一下,不找關係,是肯定不行的。”
作者在調查中發現,政治家族在當地形成了地方利益集團和勢力集團。中縣一位主要領導經常感歎很多措施執行不下去,原因就是地方利益集團的阻撓和反彈,中縣很多不正之風,比如炒地皮等,很多背後都是政治家族的勢力。這種力量是很大的,這位領導說,很多時候投鼠忌器,極端的時候自己都可能翻船。
政治家族還造成了幹部仕途上的不公平。政治家族子弟仕途上的通暢,使得平民子弟幹部感覺不公平、不公正。這在中縣一般幹部中議論很大,特別是很多老縣領導的孩子,基本都是副科級以上,並且很多都在關鍵部門和好單位。
同時,政治家族的關係網和利益鏈,使得縣鄉政治成為人類最複雜的集合體,其複雜程度遠遠超出想象,作者在西城鄉時,一位中層幹部曾對他說:
“幹部考核為什麽考不出真東西,因為縣城太小,關係太複雜,說不定考核組的就是那個幹部的親戚,能說實話嗎?”
家族政治的衰落
不過,一個近年來趨於明顯的情況是,政治家族在中縣呈現衰落的趨勢。其主要原因有三:
一是計劃生育政策,這是導致政治家族衰落的根本因素。中縣第一大政治家族張家,家族龐大的一大原因就是子女眾多。而現在幹部群體中,嚴格執行的“一孩化”計劃生育政策,對政治家族起到了釜底抽薪的作用。就作者了解到的情況,除了個別人大副主任和政協副主席違反計劃生育政策外,其他領導都是一個子女。說明計生政策有一個從寬到緊的過程。
二是幹部交流製度,這對於打破政治家族網絡,起到了很大作用。
三是幹部群體就業觀念的轉變以及高等教育的普及。1980年代,很多中縣幹部千方百計回家就業,不願留在大城市,現在,他們的子女就業時,則是千方百計留在大城市。
作者在西城鄉時,當時鄉長的女兒剛剛大學畢業,鄉黨委書記就跟她說,千萬不要回來,北山市都不要回。為了鄉長女兒就業,鄉黨委書記特意和鄉長一塊到省會找老鄉運作,最後,鄉長女兒留在了省會某銀行工作。
幹部子女在大城市就業的途徑就是高等教育。中縣幹部都是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受益者,知識改變命運,他們對此有最深的體會,所以在子女的教育上絕對是全力投入。縣領導的子女在當地一般上的都是最好的小學、初中和高中,在受教育初始階段就已經擁有了最優的教育資源。不少都高考移民,往北京、上海、新疆、內蒙古和海南等等,而且一些家屬甚至不上班,去陪讀。這是掛職期間最令作者吃驚的事實之一。
對教育的重視加上高等教育擴招,現在縣領導幹部子女上大學已經基本普及。從統計中可以看出:縣領導子女通過高等教育改變人生的現象非常明顯,除了幾個中等學校畢業,留在中縣工作以外,其他都選擇在大城市工作。
關係千萬重
作者在實際調查中發現,“關係”在中縣幹部的仕途中起著重要甚至是根本性的作用。除了上述所說的突出的政治家族現象,其他關係類型主要有:幹親、同鄉、同學、戰友等。而近年來幹部選拔任用中民主推薦政策的實施,加重了關係在幹部仕途中的作用,並導致了拉票網和關係運作的雙環模型的形成。
很多中縣幹部都辦有經濟實體,就是為拉關係奠定一個經濟基礎。很多幹部說,上世紀80年代,生活都有困難,怎麽可能去找關係?而現在,經濟繁盛奠定的經濟基礎,使得拉關係不僅盛行,而且愈演愈烈。
縣鄉官場的過度競爭也是關係盛行的一個重要原因。縣鄉幹部是中國幹部群體中數量最多的一部分,中縣1萬多名幹部,卻隻有30多個副處崗位和4個正處崗位,這種差距帶來的就是晉升的殘酷競爭,競爭的一個結果就是關係的流行,導致每個幹部都要關係運作,以增加晉升的概率。同時,關係確實能夠帶來幹部的晉升。
一位鄉黨委書記說:“不找人不可能,關鍵是能不能找到人,能不能起作用,誰不找人都不行。”
在這種種關係中,除了血親是自然的連接紐帶,也是最強的連接紐帶外,其它都是社會性的連接紐帶,都需要編織和維持。
在中縣,編織關係網的主要方式有喝酒、打牌和送禮。
喝酒是編織關係網的最重要方式,也是中縣每個領導幹部的必備之課。在酒桌上,不認識的相互認識,認識的感情會更加深厚。酒場不僅是建立關係的地方,而且是信息的流動地,辦事的潤滑劑。正是在酒場上,每個幹部都是透明的,誰和誰是什麽關係,誰在北京買了房子,誰和誰有一腿,誰被雙規,誰家的子女考上了大學等等。
而如果哪個幹部想認識某個領導,最常用的方式就是通過中間人,然後擺上一桌,幾杯白酒下去,自然從陌生到熟悉,甚至開始稱兄道弟。作者的很多論文資料正是在酒場上獲得的。
一個幹部請人喝酒,一定是請和自己關係好的幹部陪酒,而這裏麵也有很多的藝術,那就是一定要避免關係不好的幹部在一個酒桌上,所以,到了喝酒的時候,不僅需要熟悉自己的關係網,還需要了解別的幹部的關係網,誰和誰關係好,誰和誰有矛盾,必須靈活安排,如此才能盡歡。
在酒場上,打牌則是不可少的,牌的種類有麻將和紙牌,打麻將一般是在酒前以及酒後進行,打紙牌則是喝酒時進行,誰輸誰喝酒。一些幹部還有固定的牌友,主要在業餘時間進行。
喝酒打麻將是中縣幹部的主要生活方式。一位幹部曾對作者感慨:漫漫時光,何以消遣?喝酒打牌。
而當作者就訪談時間問一些幹部是上午還是下午時,不少幹部都說,一定要上午,因為很多領導一到上午11點多,就開始打電話聯係喝酒的地方,中午喝酒後,要麽回家睡覺,要麽找個地方打麻將,下午根本找不到人。而到了晚上,則繼續喝。所以在中縣,中午和晚上,上百家賓館,處處都是喝酒聲,而其中大部分是幹部,特別是檔次高的賓館,更是如此。
在幹部關係網的編織和維持中,禮物以及貨幣的流動是必不可少的。這些一般是在逢年過節的時候進行,所以一到中秋和春節等重要節日,很多重要的領導幹部一般都不在中縣,他們在路上,在北山市,在省會,在北京,要麽“跑部錢進”,要麽為仕途而構築人脈。
轉:《中縣幹部》的啟示
北大社會學博士馮軍旗在中部某農業縣掛職兩年,寫出25萬字的博士論文,收集了官員在年齡、學曆方麵的造假證據;披露了該縣改革開放以來的虛假政績工程;甚至搜羅了這個縣1013名副科級及以上幹部的簡曆,尋找他們升遷路上的“奧秘”。(人民網10月27日)
中縣並不是個案,這正是這個問題的可悲之處,也是這篇博士論文的價值所在。政治生態建設一直以來都是我國政治體製改革的重中之重,打造良好的政治生態環境,不僅是社會經濟繁榮發展的客觀要求,更是我黨執政理念的本質體現,否則,不僅不利於構建和諧社會,而且會讓黨和政府的形象嚴重受損。
政治生態的健康發展是保證民意政府的關鍵,“近親繁殖”必然導致權力的壟斷,權力壟斷必然導致權力失去監督和製約,從而造成權力的濫用,阻礙民主進程,影響經濟發展,人民群眾就會成為最大的受害者。
“走關係”“找路子”是中國封建體製的餘毒,從開始的“猶抱琵琶”到今天的“光明正大”,不得不令人堪憂。更可悲的是,這種潛規則也越來越被百姓“接受”和“認可”,老百姓在辦事的時候往往首先想到的也是“托托人”“上上貢”,而不是找政策,找實據,這不僅給“潛規則”創造了滋生的溫床,更加從內部削弱了“反不正之風”的公眾監督力度。
我們國家正處於深化經濟體製改革的關鍵時期,也是國家綜合國力全麵上升的關鍵時期,這就需要一大批德才兼備的優秀人員進入公務員隊伍,參與到國家的行政管理上來,這樣才能為國家的經濟建設服務,為提高和改善民生服務,為國家的社會穩定與長治久安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