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4)
2009 (146)
2010 (71)
2013 (4)
2017 (3)
2020 (504)
2021 (563)
2022 (432)
2023 (410)
2024 (364)
2025 (3)
二十八歲的毛澤東
毛澤東如果在世,今年正好是128歲。
人生不過百,常懷千歲憂。如果按照“百年之後,又一個新人”的說法,減去一百的毛澤東正是28歲。
二十八,對毛澤東來說是個重要的數字,他青少年時期就以“二十八畫生”的筆名活躍在湖南長沙。
那是1915年,陳獨秀提出“新青年”的標準是:生理上身體強壯;心理上是“斬盡滌絕做官發財思想”。古有“學而優則仕”之說,但隨著封建製度的衰朽,這顯然已不太能符合那個風雲年代新青年們的追求。李大釗也在《青春》一文中號召道“本其理性,加以努力,進前而勿顧後,背黑暗而向光明,為世界進文明,為人類造幸福。”而“二十八畫生”毛澤東認為“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蠻其體魄,苟野蠻其體魄矣,則文明之精神隨之”,新穎地從身體革新的角度強調了體育的重要性。
樂觀主義和憂患意識是孿生兄弟。革命的先行者們首先有了憂患意識,才能尋找解決的途徑,在黑暗中發現光明,才能激活樂觀主義的因子。
“指點江山,激揚文字”,古往今來,如畫江山為無數寄情於山水和曆史的中國文人所向往,令無數文人騷客深情詠歎、慷慨放歌,留下了無數讚歎江山的自然風光,浸透著曆史沉澱的詩詞名篇。
“平生性酷愛江山,今日江山滿目前。”
“慨念往來成底事,圖強奮鬥為民先。”
28歲的毛澤東一定會站在中國地圖和、世界地圖之前綢繆繾綣之外,更多的是籌謀策劃運籌帷幄。
萬裏江山如畫,多麽美好的山河啊,然而至今荒野蕪湖未盡其用,“端著金碗討飯”的地方很多。同樣的山水丘陵森川,發達國家物盡其用,地盡其利。因為一些人對高爾夫球有偏見以至於無知,諾大的國土,高爾夫球場少得可憐。看一衣帶水鄰國,南韓、日本、新加坡等蕞爾小國,彈丸之地,不到中國五十分之一的國土上卻能群策群力打造出比中國多幾十倍的球場,更不用說歐美列強,高球場就如風景畫點綴在其國土疆域。
泱泱大國,由小變大,由弱變強,大了,強了就應該有強大的擔當。讓中國人少弱婦孺也能和美歐列強的人一樣揮杆橫槊一展風采。外強有的中國應該有,外強沒有的,有利於世界的健康的運動中國也應該有。若生活在今天的青年毛澤東一定會有這樣的感歎!
想當年湖南湘江的農家子弟毛潤芝年僅十七,在秀麗的湘江之畔,與密友蔡和森說:“天下者,百姓之天下;江山者,百姓之江山!我想,總有一天,這湘江兩岸的茅棚,都會變成高樓大廈;外國老板霸占的租界和碼頭,統統都要收回來。我敢說,會有這一天的!我們這一代,總要達到目的!”
當年他的夢想如願以償,而今天的青少年總不能躺平、享受前人奮鬥留下的“清福”吧。富不過三代,吃老本的國家一如發達的壟斷資本主義國家隻有衰退的前途。
晚年雖然犯了嚴重的錯誤,但是他對中國革命的不可爭論的巨大功績仍然受到中國人民的崇高尊敬。中國共產黨在他逝世五年以後對他的全部革命活動和革命思想以中央委員會決議的形式作出了全麵的評價。毛澤東思想作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發展(他所犯的錯誤被認為是對這一思想本身的違反)仍然是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
讓時代滿意也是每位“新青年”的重要任務。而當代青年想要做到這一點,關鍵是要用一顆“知足”與“不知足”的心去感知國家朝前邁出的每一步。知足是因為國家曆經坎坷,我們要懂得其中的艱辛與不易,帶著敬畏之心去看那些曆史留下的每一筆。不知足是因為還要將國家建設得更好,青年人要展現出應有的雄心壯誌,“欲與天公試比高”。國家已經為青年提供了一個好平台,隻待青年人“施展拳腳”,讓世界一睹英姿。
世界在不斷地變化,“青年”也在更替。但不變的卻是,要以青春之我,奮鬥出一個青春的國家。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中國地大物博,曆史悠久,人才輩出,每個世紀都會有不同的“毛澤東”出現!就像‘諸葛亮’千百年後被當作智慧的象征一樣,毛澤東將會被當作“改造中國”的象征。相信有朝一日,有“精衛填海”的精神,有“愚公移山,改造中國”的思想武裝的中國人,以“梯改田”、“坡改土”的 堅強意誌,群策群力,向先進國家看齊,在吸收優秀文化、先進思想的方針指引下,全國各地高爾夫球場猶如秋夜之繁星閃耀在晴朗的天空,猶如雨後春筍一般不斷湧現!“全民高爾夫人”的理想和目標為期不會很遠!
七絕 錦繡山河高球道(上平十四寒)
江山畫棟砌雕欄,
球道龍蟠承戴冠。
置卻南朝興廢事,
西邊故壘北揮杆。
悟道、明誌、踐行:青少年毛澤東的讀書經.毛澤東讀書為的是找準人生目標、追求富國強兵之道。青少年時,毛澤東讀書的目的就很明確:就是“改造社會、改造中國”。13歲時他就喜歡讀反抗反動統治階級壓迫和鬥爭的書。14歲時從他的表兄處借得一些書,如鄭觀應的《盛世危言》、馮桂芬的《校邠廬抗議》,這些書開闊了他的視野,也啟蒙了他愛國思想。17歲時,他讀了一本關於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小冊子,對國家前途深感擔憂,開始意識到努力救國是每一個中國人的職責。這年秋天,他考入縣立東山高等小學堂,離家上學時,抄錄詩歌“孩兒立誌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給他父親,表達一心向學和誌在四方的決心。到一師後,毛澤東的誌向越來越明確。他曾致信遠在北京的黎錦熙,與老師“言天下國家之大計,成全道德,適當於立身處世之道”。他指出:“欲動天下者,當動天下之心,而不徒在顯見之跡。動其心者,當具有大本大源。”“夫本源者,宇宙之真理。”“今吾以大本大源為號召,天下之心其有不動者乎?天下之心皆動,天下之事有不能為者乎?天下之事可為,國家有不富強幸福者乎?”提出要從“根本上變換全國之思想”。毛澤東之誌,就是要探討大本大源,動天下之心,謀國家富強,使愚人歸於智,實現無比美好的大同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