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征》,2001年,24集,該劇主要表現的是1933年長征開始,到1935年長征結束的曆史。劇中對中國共產黨、共產國際、國民黨中央、國民黨地方軍閥等均進行了詳細描寫。1996年曾經拍攝過《長征》電影,該劇中不少情節也參考了電影《長征》,電影和電視劇中的毛澤東均是唐國強扮演,唐國強1952年生,拍攝《長征》時49歲,正是年富力強之時,表演可圈可點。電視劇《長征》中的蔣介石,是陳道明扮演的,同樣十分出彩。
毛澤東詩詞《七律 長征》的不同版本
《七律•長征》是一首七言律詩,選自《毛澤東詩詞集》,這首詩寫於1935年10月,當時毛澤東率領中央紅軍越過岷山,長征即將結束。回顧長征一年來所戰勝的無數艱難險阻,他滿懷喜悅的戰鬥豪情。
1934年10月間,中央紅軍主力從中央革命根據地出發作戰略大轉移,經過福建、江西、廣東、湖南、廣西、貴州、四川、雲南、西藏、甘肅、陝西等十一省,擊潰了敵人多次的圍追和堵截,戰勝了軍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無數艱險,行軍二萬五千裏,終於在1935年10月到達陝北革命根據地。
最後的修訂版是:
“紅軍不怕遠征難,
萬水千山隻等閑。
五嶺逶迤騰細浪,
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
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裏雪,
三軍過後盡開顏。”
五嶺:大庾嶺,騎田嶺,都龐嶺,萌渚嶺,越城嶺,橫亙在江西、湖南、兩廣之間。
1942年8月1日《淮海報》發表的《長征》為:
“紅軍不怕遠征難,
萬水千山似等閑。
五嶺蒼茫翻細浪,
烏梁滂沱走泥丸。
金沙拍岸懸崖暖,
大渡橋橫鐵鎖寒。
更喜岷山千裏雪,
三軍過後盡開顏。”
1937年12月21日,《宇宙風》發表的《長征》則為:
“紅軍不畏遠征難,
萬水千山似等閑。
五嶺參差翻細浪,
烏梁磅礴走泥丸。
金沙浪迫懸崖暖,
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萬重雪,
三軍過後盡開顏。”
原《長征》詩經數度修改後,頓時顯得珠圓玉潤,凝煉生動,比原作深刻和提高了許多,尤其是“參差”改成“蒼茫”,“萬重”改成“千裏”以後,越發突出了長征的艱苦卓絕和漫長艱辛,為結尾那句“三軍過後盡開顏”,作了有力的鋪墊和襯托。
任天馬抄錄的這首《長征》詩是在1936年春,距毛主席甫寫成並吟哦此詩的時間相隔不到半年,可以說是最早接觸到此詩的讀者之一。
1934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為粉碎國民政府的圍剿,保存自己的實力,也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從江西瑞金出發,開始了舉世聞名的長征。
這首七律是作於紅軍戰士越過岷山後,長征即將勝利結束前不久的途中。作為紅軍的領導人,毛澤東在經受了無數次考驗後,如今,曙光在前,勝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滿懷豪情地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
《七律•長征》寫於1935年9月下旬,10月定稿。《跨隔鴨綠江》觀後感。文章本天成,詩人都是靈心善感之徒,但再天才的詩人也是時代之子,既難抑內心衝動,也需聽從時代呼喚。“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 賦離騷……詩三百首,大抵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聖賢如此,梟氓也如此。根據《汪建新專欄》介紹毛澤東詩詞研修改不同版本。
毛澤東的詩詞作品數量不算多。仔細比較分析毛澤東詩詞,不難發現,絕大多數作品都經過多次修改。從作品標題、個別措辭、整個詩句,到篇章結構,乃至標點符號,他都一改再改。這才使得毛澤東詩詞用詞精準、對仗工整、韻味十足,成為千古絕唱。
今天,我想把毛澤東修改詩詞的有關情況作一個梳理。主要談三個問題:一是毛澤東在哪些方麵修改詩詞;二是毛澤東如何修改詩詞;三是我們能從中得到什麽啟示。
他從九個方麵談到修改詩詞
第一個問題:毛澤東在哪些方麵修改詩詞?
毛澤東修改詩詞存在兩種情況,一是修改別人的作品,二是修改自己的作品。在一些毛澤東詩詞鑒賞的書中,編入了由別人作品修改而來的作品。比如,1910年,毛澤東離開韶山外出求學時寫的《七絕•呈父親》:“孩兒立誌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這首詩一說是日本人西鄉隆盛寫的,一說是日本僧人月性寫的,毛澤東把原詩中的“男兒”改成“孩兒”,把“死不還”改成“誓不還”。準確地說,這不是他的作品。
毛澤東對自己作品的修改,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一是主題思想的改變。《念奴嬌•昆侖》內容含蓄,不好理解。其中有一句:“一截遺歐,一截贈美,一截留中國。”1958年12月,他自注道:“昆侖:主題思想是反對帝國主義,不是別的。改一句:一截留中國,改為一截還東國。忘記了日本人是不對的。這樣,英、美、日都涉及了。別的解釋,不合實際。”此後,人們對這首詞的理解趨於一致了。毛澤東分贈劍劈的昆侖山時,還想到日本人民,顯示出博大的胸襟。這一改動使作品主旨驟然升華,賦予了全新的深刻內涵。
二是作品標題的修改。詩詞標題,是詩篇的眉目,具有畫龍點睛的作用。毛澤東有些作品的標題幾經變化。經過修改之後,作品的主題更加突出、明確。比如,《念奴嬌•昆侖》曾經叫《念奴嬌•登岷山》。《水調歌頭•遊泳》原是《水調歌頭•長江》。《蝶戀花•答李淑一》先是《遊仙》,再是《遊仙•贈李淑一》,最後改為《蝶戀花•答李淑一》。
三是寫作時間的明確。1957年《詩刊》雜誌發表毛澤東18首作品時,人民文學1962年5月號發表毛澤東《詞六首》時,幾乎都沒有注明寫作時間。1963年出版《毛主席詩詞》時,毛澤東認真地解決了這一問題,標注了每一首作品的創作時間。比如,《沁園春•長沙》是“一九二五年”,《菩薩蠻•黃鶴樓》是“一九二七年春”,《西江月•井岡山》是“一九二八年秋”,《沁園春•雪》是“一九三六年二月”。這有助於讀者準確把握作品的曆史背景和深刻含義。
四是前言後語的刪減。《七律•登廬山》原有一則小序:“1959年6月29日登廬山,望鄱陽湖、揚子江,千巒競秀,紅日方升,成詩八句。”這樣的文字,盡管交待了寫詩的過程,但是對把握作品的意境並沒有太大的幫助,反而局限了讀者的想象空間。作品發表時,毛澤東把這句話刪除了。
五是作品結構的調整。《采桑子•重陽》原稿是:“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裏霜。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作品發表時,毛澤東把上下闋的順序進行了互換,前後顛倒。經調整之後,作品從議論開始,詩意突兀挺拔,一下子把讀者帶入了作品意欲表達的思想深處;以寫景結尾,能觸發讀者遐思,讀來韻味無窮。
六是整個詩句的變換。在不同的毛澤東詩詞作品手跡中,有些句子變化很大,有些屬於文字內容的調整深化,有些則是詩句寓意的完全改變。
《憶秦娥•婁山關》中“長空雁叫霜晨月”一句是從“梧桐樹下黃花節”修改而來。《七律•到韶山》最後一句“遍地英雄下夕煙”,曾有“遍地人民百萬年”“人物崢嶸勝昔年”兩種說法。再比如,《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到處鶯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一句,原來是“到處男紅女綠,更有飛流激電”。很顯然,修改之後的句子,更加生動形象,更加富有韻味。
七是個別字詞的完善。《西江月•秋收起義》“匡廬一帶不停留,要向瀟湘直進”一句中,“匡廬”原作“修銅”,指江西省的修水、銅鼓,“瀟湘”原作“平瀏”,指湖南省的平江、瀏陽,都是縣的名稱,過於寫實。修改之後,用名山秀水來代表地名,更富有詩情畫意。
《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高路入雲端”中的“高路”,原稿中是“高樹”。樹是自然生長的,路是人工修築的。由“高樹”改為“高路”,與前麵一句“舊貌變新顏”相呼應,直接顯示出“三十八年過去”之後滄桑巨變,和作者重上井岡山的主觀感受也更加吻合。
八是個別錯字的更正。《菩薩蠻•黃鶴樓》第一次發表時,“把酒酹滔滔”中的“酹”字寫成了“酎”字。“酎”是名詞,指經過兩次或多次釀製的酒,“把酒酎滔滔”不合邏輯,這顯然是“酹”字的筆誤。“酹”是動詞,指把酒灑在地上,表示祭奠和起誓,蘇東坡《念奴嬌•赤壁懷古》“一樽還酹江月”一句中的“酹”字,就是這個意思。 把“酎”改為“酹”,才符合句法,才能準確表達出悼念革命烈士的心境狀態。
《七律二首•送瘟神》“千村薜荔人遺矢”中的“薜荔”一詞,原稿作“薜藶”。薜荔是一種蔓生植物,而“薜藶”不能相互搭配,語意含混不清,修改之後表達雜草叢生的意思,問題迎刃而解。
九是標點符號的變化。《詩刊》雜誌1957 年發表《菩薩蠻•黃鶴樓》時,下闋為“黃鶴知何去,剩有遊人處。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而在1963 年出版的《毛主席詩詞》中,改為“黃鶴知何去?剩有遊人處。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前一句的逗號改成了問號,突出了“大革命失敗的前夕,心情蒼涼,一時不知如何是好”那種迷茫與困惑的心情。後一句結尾的句號改成了感歎號,語氣更加肯定,情感更加強烈,態度更加堅決,更好地烘托出毛澤東“心潮”澎湃激昂的精神狀態。
《水調歌頭•遊泳》“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一句中間有個逗號,它的位置挪動了好幾次。有時是“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有時是“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反複權衡後,才確定為“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
自己反複斟酌修改,一詩千改始心安
第二個問題:毛澤東如何修改詩詞?
毛澤東修改詩詞,具體情況很複雜。有的是隨意而為,有的是刻意而為;有的是自己修改,有的是請專家幫助潤色,有的是采納讀者建議而進行完善。
第一、並非刻意修改,無心插柳柳成蔭。
毛澤東詩詞作品字詞句篇的豐富變化,有相當一部分都呈現在他的手跡當中。他的很多作品都留有手跡,有的還留有多件手跡。比如,《七律•到韶山》有兩件手跡;《賀新郎•別友》有三件手跡;《水調歌頭•遊泳》有四件手跡;《念奴嬌•昆侖》有五件手跡;《沁園春•長沙》有六件手跡;《沁園春•雪》有十件手跡。
這些手跡都是在不同時期、不同地點、不同心情狀態下,出於不同目的為不同的人題寫的。他並不是對照詩集一字一句照抄,而是憑記憶,憑印象。加上他書寫詩稿時,已經時過境遷,文字感覺和思想認識,可能發生了微妙變化,出現文字差異也在情理之中。
比如,把《沁園春•長沙》“層林盡染”寫成“層巒盡染”,“到中流擊水”寫成“向中流擊水”;把《七律•長征》“萬水千山隻等閑”寫成“萬水千山似等閑”,“更喜岷山千裏雪”寫成“最喜岷山千裏雪”把《七律•和柳亞子先生》“牢騷太盛防腸斷”寫成“牢愁太多防腸斷”;等等。這些字詞比較接近,詩句含義沒有實質性變化。
有的時候,詩句的變化比較大。比如,《賀新郎•別友》“人有病,天知否”一句,有的手跡為“曾不記:倚樓處”,有的手跡為“重感慨,淚如雨”。再比如,《滿江紅•和郭沫若同誌》“四海翻騰雲水怒,五洲震蕩風雷激”,第二、三件手跡寫成“革命精神翻四海,工農踴躍抽長戟”,第四件手跡寫成 “革命精神翻四海,工農踴躍揮長戟”。這種情況可能還和作品沒有完全定稿有關。
第二、自己反複斟酌,一詩千改始心安。
1956年底,中國作家協會任籌辦《詩刊》雜誌,徐遲等人搜集到社會上流傳的毛澤東八首詩詞,編委會特意致信毛澤東:“因為它們沒有公開發表過,群眾相互抄誦,以致文句上頗有出入。有的同誌建議我們:要讓這些詩流傳,莫如請求作者允許,發表一個定稿。”毛澤東對此非常重視,對作品進行了逐一校正,還另外提供了十首作品,回信說:“既然你們以為可以刊載,又可為已經傳抄的幾首改正錯字,那末,就照你們的意見辦吧。”
1963年,在70壽誕來臨之際,毛澤東將自己較為滿意的作品匯集起來,除已出版過的21首詩詞外,增加了《人民文學》1962年5月號發表的6首詞,還補充了10首從未發表過的作品。他傾注大量心血,對這些詩詞做了一次全麵校訂。這就是1963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毛主席詩詞三十七首》。
據吳旭君回憶:從1963年3月至1973年冬,毛澤東對全部詩稿重新看過數次,對有些詩詞作過多次修改。修改都由吳旭君作記錄,等到推敲好的句子定下來之後,毛澤東再親筆寫到手稿上,然後叫她把修改記錄燒掉。1973年冬天,他又叫吳旭君把全部詩詞抄寫一遍。毛澤東又作核對。如此反複,足見毛澤東對修改作品的重視程度。
第三、誠請專家斧正,采得百花釀成蜜。
毛澤東修改詩詞,不是閉門造車,而是集思廣益。1963年版《毛主席詩詞三十七首》出版之前,先印了一些征求意見本。1964年元旦,毛澤東委托田家英邀請朱德、鄧小平、彭真等中央領導同誌以及郭沫若、臧克家等詩人,召開征求意見座談會。會議桌上,擺著毛澤東寫的幾張條子,一張寫著:“我寫的這些東西,請大家一議。”臧克家把事先準備好的23條意見交給田家英。詩集出版之後,臧克家發現毛澤東采納了他的13條意見。
《七律•登廬山》“躍上蔥蘢四百旋”一句,原先是“欲上逶迤四百旋”,郭沫若認為“‘欲上逶迤’四字,讀起來似有躑躅不進之感,擬易為‘坦道蜿蜒’”。而“熱風吹雨灑江天”一句,原先是“熱風吹雨灑南天”。郭沫若“覺得和上句‘冷眼向洋觀世界’不大協諧。如改為‘熱情揮雨灑山川’以表示大躍進,似較鮮明。”後來的定稿,顯然是參考了郭沫若的意見。
《沁園春•雪》“原馳蠟象”中“蠟”字,原先是臘梅的“臘”字。臧克家建議說:“如寫作‘蠟’字比較好講,‘蠟象’正可與上麵的‘銀蛇’映對。”毛澤東點頭說道:“好,那你就替我改過來吧。”這樣一改,更加形象,詩意也更濃鬱了。再比如,《七律•到韶山》“別夢依稀咒逝川”中的“咒”字,原先是“哭”字,這是根據湖北省委副秘書長、作家梅白的意見改的。毛澤東還對他說:“你是我的‘半字之師’。”
第四、采納讀者建議,聽取溪流動地聲。
《七律•長征》原有“五嶺逶迤騰細浪”“金沙浪拍雲崖暖”。1952年元旦,山西大學曆史係羅元貞教授致信毛澤東,建議把改後“浪”為“水”。1958年12月21日,毛澤東在《毛主席詩詞十九首》書眉上批注說:“水拍:改浪拍。這是一位不相識的朋友建議如此改的。他說:不要一篇內有兩個浪字,是可以的。”
1957年初,《詩刊》發表毛澤東18首詩詞作品後,複旦大學一名學生、江蘇省泰縣一個小學校長、福建省南平縣的讀者陳治等人,專門致信毛澤東,指出《菩薩蠻•黃鶴樓》中“把酒酎滔滔”中“酎”字,是一個錯別字,應該用“酹”字。毛澤東看完後,讓中央辦公廳秘書室給他們回信,告訴他們所提意見是對的。
不恃才傲物,虛懷若穀博采眾長
現在,我來談第三個問題:從毛澤東修改詩詞中,我們能得到什麽啟示?
了解毛澤東修改詩詞的來龍去脈,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毛澤東詩詞的完善過程和深刻內涵,更好地把握毛澤東詩詞創作成功的內在原因,特別是能夠促使我們去感悟、去學習毛澤東一絲不苟的創作精神、虛懷若穀的學習態度和盡善盡美的藝術追求。
第一、毛澤東對待作品精益求精,從不敷衍了事,而是一改再改,力求完美。
唐代詩人賈島在“僧推月下門”和“僧敲月下門”之間不斷推敲、鍥而不舍的典故,廣為流傳,影響深遠。它不過是曆代文人墨客嚴謹、認真的創作精神的一個縮影。
好詩是寫出來的,也是改出來的。能出口成章、一氣嗬成,當然了不起。但多數詩詞佳作都是反複打磨而成的。杜甫《解悶十二首》詩雲:“陶冶性靈存底物,新詩改罷自長吟。”他的《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寫道:“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清代詩人袁枚《遣興》也有“愛好由來落筆難,一詩千改始心安”這樣的詩句。清代李沂在《秋星閣詩話》中,講得更為明確:“作詩安能落筆便好?能改,則瑕可為瑜,瓦礫可為珠玉。”這些都是曆代文人的經驗之談。
毛澤東繼承了曆代詩人創作詩詞反複推敲的優良傳統。他有一句名言:“世界上怕就怕‘認真’二字,共產黨就最講認真。”認真,是一種態度、一種精神、一種作風。毛澤東對自己的詩作,既當真,又較真。他從來就不是為寫詩而寫詩,而是將其作為價值觀念、政治抱負、奮鬥人生和時代風雲的真實寫照。他對自己不滿意的作品絕不發表;對已公開的作品,一改再改,字斟句酌,精益求精,對藝術負責,對自己負責,對讀者負責,對曆史負責。
毛澤東深知詩詞創作的艱難:“詩難,不易寫,經曆者如魚飲水,冷暖自知,不足為外人道也。 ”1963年11月4日,他說:“有些詩不能用,要經過修改,寫文章和寫詩,不經過修改是很少的。為什麽要經過修改?甚至於還要從頭寫?就是因為文字不正確,或思想好,但文字表現不好……我要修改,有時還要征求別人的意見。別人有不同意見,我就要想一想。” 1958 年,他對梅白說:“詩要改,不但要請人改,而且主要靠自己改。放了一個時期,看了想了,再改,就有可能改得好一些。這就是所謂‘推敲’的好處。”
第二、毛澤東評己詩作非常低調,從不驕傲自滿,而是不斷改進,不斷提高。
1937年10月,埃德加•斯諾的《紅星照耀中國》在倫敦出版,書中收入了《七律•長征》一詩,1938年2月,該書中譯本《西行漫記》在上海出版,《七律•長征》是最早公開發表的毛澤東詩詞,從此,毛澤東的詩人才華名揚天下。
毛澤東的詩詞成就舉世公認,所獲得的讚譽可謂登峰造極。柳亞子讀了《沁園春•雪》之後,拍案叫絕,稱“毛潤之《沁園春》一闕,餘推為千古絕唱,雖東坡、幼安,猶瞠乎其後,更無論南唐小令、南宋慢詞矣。”郭沫若對毛澤東的評價是“經綸外,詩詞餘事,泰山北鬥”。元帥詩人陳毅也曾以“看詩詞大國推盟主”來高度讚揚毛澤東的詩才。
但毛澤東自己卻很低調。1939年1月31日,毛澤東《致路社》的信中寫道:“問我關於詩歌的意見,我是外行,說不出成片斷的意見來。”1957年1月12日,他給《詩刊》主編臧克家等人的信中寫道:“這些東西,我曆來不願意正式發表,因為是舊體,怕謬種流傳,貽誤青年;再則詩味不多,沒什麽特色。”
1958年7月1日,他在給胡喬木的信中說:“睡不著覺,寫了兩首宣傳詩,為滅血吸蟲而作。請你同《人民日報》文藝組同誌商量一下,看可用否?如有修改,請告訴我。” 1965年7月21日,毛澤東給陳毅寫信說:“你叫我改詩,我不能改,因為我對五言律,從來沒有學習過,也沒有發表過一首五言律。……我偶爾寫過幾首七律,沒有一首是我自己滿意的。如同你會寫自由詩一樣,我則對於長短句的詞學稍懂一點。劍英善七律,董老善五律,你要學律詩,可向他們請教。”
唐代詩人張九齡《和黃門盧侍禦詠竹》有詩句雲:“高節人相重,虛心世所知。”正因為毛澤東始終在姿態上、心態上、行為上、言辭上保持低調,從不自誇,從不自滿,他才會如此平和淡定地去看待自己的作品,如此堅持不懈地煉字煉詞煉意,可謂是千錘百煉。這是一種藝無止境的創作態度,更是一種自我修煉的人格精神。
第三、毛澤東對待詩友敬重有加,從不恃才傲物,而是虛懷若穀,博采眾長。
毛澤東與很多著名詩人關係密切,比如柳亞子、黃炎培、郭沫若、臧克家等。他們都是聲名顯赫的文人騷客。柳亞子性格狂傲,但他對毛澤東也是心悅誠服。麵對《沁園春•雪》,他由衷感慨:“餘詞壇跋扈,不自諱其狂,技癢效顰,以視潤之,始遜一籌,殊自愧汗爾。”
毛澤東總是以開放的心態,與詩友平等交流,切磋詩藝。柳亞子、黃炎培等人每有新作,都會寄給毛澤東,毛澤東則以詩回贈,而回信中常常能夠看到“錄呈審正”這樣的謙辭。黃炎培比毛澤東年長15歲,毛澤東信的開頭總是尊稱“任之先生”“黃任老”。毛澤東和柳亞子也有書信往來,有時抬頭尊稱“亞子兄”,落款則是“毛澤東上”。
1959年6月底、7月初,毛澤東寫了《七律•到韶山》《七律•登廬山》。1959年9月7日他致信胡喬木:“詩兩首,請你送給郭沫若同誌一閱,看有什麽毛病沒有?加以筆削,是為至要。”郭沫若於9日、10日致信胡喬木,反饋自己的意見建議。9月13日,毛澤東再次寫信給胡喬木,說:“沫若同誌兩信都讀,給了我啟發,兩詩又改了一點字句,請再送郭沫若一觀,請他再予審改,以其意見告我為盼!”
1962年 4月24日,在給臧克家的信中,毛澤東說:“你細心給我修改的幾處,改得好,我完全同意。還有什麽可改之處沒有,請費心斟酌,賜教為盼。”1965年9月25日,毛澤東把《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念奴嬌•鳥兒問答》送給鄧穎超,附信說:“送上請教。如有不妥,請予痛改為盼!”
毛澤東征求詩友意見,態度之謙恭,言辭之懇切,真是令人肅然起敬!滿招損,謙受益。詩友們被其真誠感染,也毫無保留地提出自己的建議。行家伸伸手,便知有沒有。不可否認的是,他們的寶貴意見也給毛澤東詩詞增添了不少光彩。
第四、毛澤東對待讀者平易近人,從不以勢壓人,而是聞過則喜,從諫如流。
人們喜愛毛澤東詩詞,既有文學藝術成分,也有社會心理因素。他是黨和國家領導人,是中國人民的偉大領袖。普通讀者發現毛澤東詩詞存在瑕疵,能提出修改意見,甚至直言不諱地指出錯別字,不僅需要有學識,更需要有勇氣。這種情況在中國古代社會是不可想象的。
出現這種現象,充分體現了毛澤東的博大胸襟和為民情懷。毛澤東指出:“群眾是真正的英雄,而我們自己則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這一點,就不能得到起碼的知識。”他的群眾觀點在詩詞創作中的具體表現,就是心裏始終裝著讀者。毛澤東說:“當自己寫文章的時候,不要老是想著‘我多麽高明’,而要采取和讀者處於完全平等地位的態度。”(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