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泰浩

海納百川,取他人長高求成長;
剛自無欲,走自已道爾符正道。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個人資料
辛泰浩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中國“當牛做馬” VS.日本“變馬變鹿”

(2020-01-04 04:24:18) 下一個

        中國人口中的“當牛做馬”:甘心伺候別人,聽從別人使喚,受人奴役。
        日本人口中的“變馬變鹿”:"韜光養晦",讓別人覺得自己是馴服工具。


      在日本男人們要生存不容易,人們的“羨慕嫉妒恨”思想嚴重,槍打出頭鳥,象卡洛斯-戈恩這樣的能人都覺得是在“受迫害”被非正義地受打擊,更不用說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了。
      女性倍受歧視,但在心甘情願不介意不平等的條件下舍身得全自己不難,難的是男性“一出門便有七個敵人等你”( 男は敷居を跨げば七人の敵ありで=男人以跨出門檻就有7個敵人),可知在日本沒有名譽地位(按中國式說法,沒有後台,沒有“臂膀子”)的人,不出名的、沒有才能的人可以渾渾噩噩過一生,沒有好的家庭條件而有一定才能的人是很難出人頭地的。
      所以日本社會可以教會年輕人“變馬變鹿”!意思是當頂頭上司的“馴服工具”,為“統治階級”做貢獻“當牛做馬”,到頭來自然會“有出息”!隻有自我貶低自己,自我潑髒自己才能與人為伍。讓自己“變馬變鹿”(隱藏自己的聰明才智),盡量“韜光養晦”!
     就好比要“進宮”必須“閹割”,“淨身”,是否則永遠排斥在“宮外”……。

    “馬鹿”與“阿呆”日本人的“國罵”。在關東(如東京)有“馬鹿”(Baka),在關西(近畿地方有“阿呆”(AHOU),在中部愛知縣等地方有“戯”(TAWAKE=“田分”,戯謔)。都是罵人的語言、侮蔑語、俗語。
      在石川県,富山県,島根県出雲地方等有“DARA”這個相對應的說法。

      有人說“馬鹿”一詞源自“mahailaka”(摩訶羅,意思是“無知”即當今般“傻逼”),有人說是來自中國古典《史記》的“指鹿為馬”的典故。
      秦2世胡亥的時期、為了炫耀其權力的宦官趙高為了謀反,出了一個在廷臣中區分敵我的一個陰謀策略。他在宮中朝廷上拉出一隻鹿說是“得到一醫珍貴的馬”獻給皇上,皇帝問臣下說“這不就是鹿麽?”趙高環視左右廷臣說“這就是馬”。懼怕他的人都說是馬,而那些有骨氣的人則回答說是鹿,結果趙高將回答是鹿的群臣統統殺掉。但有點說不通的是“馬鹿”是日語的訓讀,而按漢語發首是“Malu”與“巴嘎”相去甚遠。


       又有人說是日語“若者(wakamono)”的w音變成b音之訛成了“馬鹿者”。
還有人說是來自禪宗佛典等的相當於“破產”意思的“破家”二字。即“破家者”是因為愚蠢而破產。
      還有一說是因為在中國有馬姓者多有“傻”和“愚”人之輩,有《三國演義》中的馬謖。
更有一說是有白居易《白氏文集》中說的“馬”姓富裕一族,總是做一些無聊的事破財,這個家族揮霍無度而破落了,所以形容笨蛋、白癡、糊塗、愚蠢等一類人都用“馬家者”(Bakamono)。
      無獨有偶,在中國,古代民間四大愛情故事之一《梁山伯與祝英台》被稱為東方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其餘三個為《白蛇傳》《孟薑女傳說》《牛郎織女》)是中國最具魅力的口頭傳承藝術及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在世界上產生廣泛影響的中國民間傳說。自東晉始,在民間流傳已有1700多年,可謂中國家喻戶曉,流傳深遠,被譽為愛情的千古絕唱。
      明代作家馮夢龍(公元1574-1646年)《古今小說》記載:祝英台為宜興人,梁山伯為蘇州人。並說祝英台是哥嫂將其許於馬家(祝父已將英台許配給家住貿城(今鄞縣)的太守之子馬文才),文中還有地裂、入墳、化蝶之說。

      民間藝術為襯托梁祝之間的愛情,將馬文才塑造成一個品行不良、破壞梁祝愛情的惡徒。是不學無術、終日拈花惹草的“富二代”。這裏的“馬家人”一類人都用也通用“馬家者”(Bakamono)。
      除此還有:莫迦、馬稼、破家、跛家的說法(広辭苑)來自古代僧侶隠語。
梵語“moha”(無知)為主流之說。
    和東京人口頭上的 “馬鹿”一樣,大阪人口頭上的“阿呆(房)”也是常掛在口頭上的。"阿房芋"、"阿房烏"、"阿房臭"、"阿房口"、"阿房狂"、"阿房死NI"、"阿房力"、"阿房麵"、"阿房払い"、"阿房律儀"……。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