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同一個語言裏由於種種原因各自理解都有“似是而非”的時候
更何況不同國家,民族不同。
在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大會上,胡錦濤總書記連續用三個“不”,
來表明中國走社會主義道路的決心:“不動搖、不懈怠、不折騰”。
其中“不折騰”的英文翻譯難倒不少國外媒體,有譯成“不翻來倒去”
(don't flip flop)的,也有譯成“別走岔路”(don't get sidetracked)的,
有譯成別反複:Don’t sway back and forth,還有譯為“不躊躇”(no dithering)的。
沒有重要變化:No major changes最近有文章給予解釋:“不折騰”就是“穩定壓倒一切”,
“不走回頭路”,“不改旗易幟”,以科學發展觀為標尺檢驗一切行為。
“不折騰”畢竟是北方方言,對於中國的南方人來說,完全理解北方方言
都有一定的障礙,
更何況外國人。所以政府的文件,最好少用方言為是,以免各自理解走樣,
成為“郢書燕說”,“南轅北轍說”的根源。
“不動搖、不懈怠、不折騰”在日本的媒體被翻譯成:
“動揺せず、怠けず、寢返りを打たず”
“動揺しない、怠けない、むちゃなことをしない”
“不折騰(無茶せず)”,“不折騰(寢返りを打たない)”
“じたばたしないで(don't flip flop)”
“脫線せずに(don't get sidetracked)”
“繰り返さず(don't sway back and forth)”
“ためらわず(no dithering)”
最近聽一些日本人嘴裏“補痂痛”,仔細一想才知道說的“不折騰”!
既然是方言就包涵了隻有局部地區才能通用的意思,有模棱兩可,
含糊其詞之嫌!
實際上北方方言“不折騰”包含了很多意思,使用在各種場合,
有“踢蹬”, 有“苦悶”,有“反複”,有“浪費”,有“瞎整”……
等意思。
1,心裏折騰
2,他把這個機器拆了有安,安了又拆,折騰了幾十回
3,別來回折騰了
4,小孩兒瞎折騰
5,把百萬家產都折騰完了。
祖上留下的家產不少,可都叫他折騰完了。
心裏折騰(胸苦しい)苦悶する。病気に苛まれる。さいなまれる
苦しくて寢返りをうつ。
半夜裏折騰起來了(夜中に苦悶し始めた)
折騰得瘦成一把骨頭了(病気にさいなまれて骨ばかりになった)
你好好睡一覺,別來回折騰了(ごろごろしないで、靜かに一眠りしなさい)
他把這個機器拆了有安,安了又拆,折騰了幾十回
(繰り返しする:彼はこの頃機械を外しては組立て、組み立てては外し、
それを數十回繰り返した)
難儀をする
別來回地折騰了(そんなに行ったり來たり難儀をしなさんな)
折騰出倆錢兒(難儀して金を少しつくる)
小孩兒瞎折騰(子供がやたらに騒ぐ)
浪費する、無駄使いする。(踢蹬)
把百萬家產都折騰完了(彼は百萬の財産をすっかり浪費してしまった)。
祖上留下的家產不少,可都叫他折騰完了(先祖が殘した財産は少なくなかったが、
彼に全部使い果たされた)。
無論如何,既然不不是“一句頂一萬句”的偉人再現,就不能讓人民
“盲人摸象”地, “囫圇吞棗”地理解其精神,首先折騰的主語是誰?
究竟是哪層折騰意思? 毛主席將湖南話可正式文件指示還是很少長沙話,
更不用說北方方言了,胡主席喜歡使用排比,對偶等修辭學的工夫算不淺,
難道就沒有一個代替折騰意義的更準確的字眼?不會是為了“忽悠”吧,
領袖人物的語言應當對億萬人,不管南方人還是北方人都應有責任明白地
交代,不要在文字上折騰更多人了!
這不,在網上很多人都在受折騰,包括看這篇博客的人和論壇管理者!
【麻生內閣支持率】
支持(前次) 不支持(同)
朝日新聞 14%(19%) 73% (67%)
讀賣新聞 19.7%(20.4%) 72.4%(72.3%)
共同社 18.1%(19.2%) 70.9%(70.2%)
NHK 18%(20%) 71%(71%)
唐代12位皇帝的詩詞,唐玄宗多情,唐昭宗淒愴,最經典還是唐太宗。唐代是中國詩歌創作的巔峰時期,上至君王、下至平民,興之所至,皆能作詩。
唐朝有帝號的皇帝總計22位,有詩傳世的便有12位之多。其中李世民、李治、武則天、李隆基等都是重要的詩人,對唐詩的發展也產生了深遠影響。
1、唐高祖李淵
作為開國皇帝,李淵並沒有在詩歌上投入很多經曆,也沒有佳作傳世。
《冊府元龜》中記載了一首仄韻五絕《為秦王製詩》:
聖德合天地,五宿連珠見。
和風拂世民,上下同歡宴。
據說這首詩是寫給還在做秦王的李世民,但其是否是李淵之作,曆史上一直存在著質疑。
2、唐太宗李世民
大唐以武開國,李世民立下了赫赫戰功,最終成就了千古一帝。
他不僅雄才大略、德才兼備,更是直接地推動了大唐詩歌的繁榮。
他的創作包括五律、七律、五絕、古風等諸多詩體,其中最著名的當屬《賜蕭瑀》:
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
勇夫安識義,智者必懷仁。
蕭瑀,字時文,出身蘭陵蕭氏南梁房,為後梁帝王之家,孝順好佛,工於書法。
蕭瑀的妻子是獻獨孤皇後的娘家侄女,與李淵是姑舅表兄妹。
李世民登基後,封蕭瑀為宰相。但由於他性情剛直,處事嚴厲刻板,不善與人交往,屢次忤逆聖意,遭到貶斥。
貞觀九年,蕭瑀第四次被罷相,並被貶出京城,出任歧州刺史。李世民寫了這首詩送給他,並勉勵他說,“卿之忠直,古人不過”。
詩意也是如此,在狂風中才能識別堅韌的草木,亂世中方能分辨忠臣的臣子。隻有經過危難或戰亂的考驗,才能識別出誰意誌堅強,誰忠誠可靠。
而隻有忠誠也是不夠的,隻知勇猛的莽夫難懂為國為民的道理,隻有智勇雙全者,才有智慧、有見識,懷有仁愛之心。
這首詩詩意淺顯,但寓意深刻,極富哲理,前兩句更是傳頌千古的名句。
3、唐高宗李治
作為前有李世民、後有武則天的皇帝,李治的文治武功往往遭人忽視,反而是花邊八卦更為人所津津樂道。
李治性格謹小慎微又猶豫多情,十分喜歡作詩,詩賦創作被列入進士科考試,就是他在位期間。
這首《謁大慈恩寺》延續了一部分齊梁色彩:
日宮開萬仞,月殿聳千尋。
花蓋飛團影,幡虹曳曲陰。
綺霞遙籠帳,叢珠細網林。
寥廓煙雲表,超然物外心。
與大部分皇帝寫詩具有強烈目的性不同,李治這首詩寫的卻是自己的心靈感受,“超然物外心”一句更像是一位不染凡塵的隱士所作。
開篇“日宮”本指太陽,“月殿”本指月宮,李治以神仙宮殿代指大慈恩寺,以“萬仞”、“千尋”比喻大殿如高山巨擘一般的巍峨姿態和恢弘氣勢
然後以“花蓋”喻指禦駕的馬車篷,以“幡虹”喻指寺中長幡,描繪儀仗的輝煌和陣勢的隆重
頸聯寫天邊的晚霞籠罩著繡幕錦帳,細密精巧的珠寶裝飾如同羅網覆蓋建築,極言寺廟的華美。
尾句皇帝望著深邃遙遠的雲天之景,心中驀然生出的卻是一股超脫塵世之外的思緒,隱約可見其與眾不同的性格色彩。
4、一代女皇武則天
武則天建立了武周朝,是中國曆史上唯一的正統女皇帝。
她的個性果敢,才華傲人,人生更是曲折離奇。
她14歲入宮,賜號“武媚”,做了唐太宗李世民12年的才人,卻與太子李治產生感情。
公元649年,太宗駕崩後,李治登基成為高宗,武則天入長安感業寺為尼。
她在寺中孤獨寂寞,為李治寫下了這首纏綿悱惻的《如意娘》:
看朱成碧思紛紛,憔悴支離為憶君。
不信比來長下淚,開箱驗取石榴裙。
相思過度,魂不守舍,恍惚中竟將紅色看成綠色;心力交瘁,瘦弱不堪,隻因太過思念你而憔悴。
如果你不相信因為思念你,近日來淚流不止,那就請打開衣箱吧,看看我石榴裙上的斑斑淚痕。
這首詩寫盡相思之苦,曲折婉轉,淒切哀怨,隱含著對情郎歸來的滿滿期待。
但若說更能夠體現武則天性格色彩的詩,還要看這首《臘日宣詔幸上苑》:
明朝遊上苑,火速報春知。
花須連夜發,莫待曉風吹。
相傳這一年臘月初八,武則天準備駕臨上林苑,於是提前寫下這首詩,命令春神提前讓百花連夜開放。
使者到上林苑宣讀了這封詔書,第二天早上,名貴花種接連開放,等女皇到達之時,百花盛開,群臣萬分詫異,不得不為女皇所折服。
這首簡潔明快,主題鮮明,既充滿浪漫主義情調,讀來又讓人深深感受到女皇的霸氣。
5、唐中宗李顯
公元683年李治病死後,李顯曾經繼承皇帝位,但短短55天後就被廢了。
公元705年,武則天病重,宰相張柬之等人發起神龍政變,太子李顯複位稱帝。
然而在位五年多,他便被被韋皇後和安樂公主毒死。
《全唐詩》收錄李顯詩詞七首,試錄一首《登驪山高頂寓目》 :
四郊秦漢國,八水帝王都。
閶闔雄裏閈,城闕壯規模。
貫渭稱天邑,含岐實奧區。
金門披玉館,因此識皇圖。
“閶闔”,典出《楚辭·離騷》,原指傳說中的西邊的天門,後泛指宮門或京都城門,也借指京城。
“閈”(hàn),意為牆垣;“天邑”,代指京都;“奧區”,意為險要的腹地;“皇圖”,意為王朝的版圖。
李顯這首詩,是在登上長安郊外驪山之巔所作。從內容上看,並沒有太多值得稱道之處,隻是從曆史、地勢、城池、宮殿等不同維度描繪眼前風光,但遣詞造句精雕細琢,可以看出李顯的學問功底之深。
6、唐睿宗李旦
李旦是李治第八子,武則天幼子。
李顯第一次即位被廢後,他做了六年的皇帝,但在母親的強權壓製下,並沒有過問政事的權力。
武則天稱帝後,建立武周政權,降李旦為皇嗣。
公元710年,李顯被毒死後,李旦之子李隆基聯合禁軍將領發動政變,擁立李旦為帝。
但他二次稱帝也隻做了兩年皇帝,兩年後禪位於太子李隆基,退為太上皇。
他為相王時曾作詩《侍遊應製》,現刻於石淙河摩崖上,是流傳最廣的一首:
奇峰嶾嶙箕山北,秀崿岧嶢嵩鎮南。
地首地肺何曾擬,天目天台倍覺慚。
樹影蒙蘢鄣疊岫,波深洶湧落懸潭。
□願紫宸居得一,永欣丹扆禦通三。
這首詩少了一個字,同樣仍存齊梁餘風,注重形式和雕琢,開始講究格律,但還存在著平仄失調的問題。
他的詩,內容和題材比較單一狹窄,隻有寫景、宴會應和(應製)或寫給臣子的寄語。
“嶾嶙”(yǐn lín),也作隱嶙,形容山高的樣子;“崿”(è)為山崖;“岧嶢”(tiáo yáo),即山高峻聳立貌。
“地首”即大地的頭顱,指地的最高處,多指昆侖山;“地肺”即茅山,古人認為茅山是昆侖山脈綿延而成,為地中之肺,四周之洞為肺葉,地穴之水終日沸騰不止為肺管,故比之於肺;“天目天台”則分別指天目山和天台山。
公元700年,武皇則天曾遊於此,與群臣會飲、題詩、銘刻等,此詩大約寫於此時,有應和女皇之意。故而李旦連用四大名山來與石淙山做對比,極言其勝景非凡,
7、唐玄宗李隆基
李隆基少年時英武神明,匡扶唐室,為父親奪回了皇帝的寶座。
他是唐朝在位最長的皇帝,開創了國力空前強盛的“開元盛世”。
開元年間,社會高度繁榮,藝術氛圍也發展到了極高的程度,出現了王維﹑孟浩然﹑李白﹑杜甫﹑高適﹑岑參等著名詩人,也使唐詩發展到了全盛時期。
他當然也會寫詩,還曾度曲填詞,創作了詞牌《好時光》,屬於最早寫詞的人之一:
寶髻偏宜宮樣,蓮臉嫩,體紅香。眉黛不須張敞畫,天教入鬢長。
莫倚傾國貌,嫁取個,有情郎。彼此當年少,莫負好時光。
這是一首仿效民歌,寫男子向姑娘求婚求愛的新詞,強調愛情不光依靠容貌,更要基於兩人的情意。
這首詞語言生動明快,如民歌般率真直接,極為符合他酷愛音樂、性格多情的人設。
8、唐肅宗李亨
安史之亂後,唐玄宗李隆基向成都奔逃,太子李亨卻帶著兩千禁軍北上,在朔方軍的大本營靈武登基。
在郭子儀和李光弼等名將的輔佐下,李亨在抗擊叛軍中逐漸占了上風,一步步收複長安,誅殺叛軍,迎回李隆基。
李隆基回到長安後被奉為“太上皇”,不再過問政事,隻靠娛樂度日。然而短短兩年後,他身邊所有親信和熟悉的宮人都被遣散,自己孤身在宮中,形同軟禁。
他在位7年,762年在宮廷政變中驚憂而死,終年51歲。
他在位期間作詩四首,其中有一首頗為特別。他有一位股肱之臣李泌,經常辟穀不吃飯,肅宗便親自燒梨給他吃。
他的幾個弟弟聽後,表達了對臣子的羨慕,幾人聯詩紀念,留下了這首《賜梨李泌與諸王聯句》:
先生年幾許,顏色似童兒。——潁王
夜抱九仙骨,朝披一品衣。——信王
不食千鍾粟,唯餐兩顆梨。——益王
天生此間氣,助我化無為。——李亨
9、唐德宗李適
李適是唐代宗李豫長子,唐肅宗李亨的長孫,
他在位前期,以強明自任,堅持信用文武百官,嚴禁宦官幹政,用楊炎為相,廢租庸調製,改行“兩稅法”,頗有一番中興氣象。
後來卻因為苛捐雜稅、貿然削藩等問題,引發了社會混亂,多地兵變,被迫出逃。在宰相李泌及大將李晟、渾瑊等人協力平亂後,為政綏寧,寵信奸臣,並為晚唐朝廷埋下了宦官專權和藩鎮割據等隱患。
李適善屬文,工於詩,大力支持“古文運動”,不斷網羅人才,以至文治大興。
李肇《國史補》中記載,“德宗晚年絕嗜欲,尤工詩句,臣下莫可及”。
其中是否有吹捧成分不可說,然而他的詩確實十分工整精煉,如《九月十八賜百僚追賞因書所懷》:
雨霽霜氣肅,天高雲日明。繁林已墜葉,寒菊仍舒榮。
懿此秋節時,更延追賞情。池台列廣宴,絲竹傳新聲。
至樂非外獎,浹歡同中誠。庶敦朝野意,永使風化清。
10、唐文宗李昂
公元826年,宦官劉克明等殺死唐敬宗,欲立絳王李悟為帝,然而宦官王守澄、梁守謙等人聯合了神策軍,逼宮斬殺了他們,擁立李昂為帝,即唐文宗。
李昂雖然是由宦官擁立,內心卻十分痛恨宦官集團把持政權的弊端。
他性格恭儉儒雅, 悲憫仁慈,即位後更是勵精圖治、宵衣旰食,革除奢靡之風,致力複興王朝,尤其對宦官專權“心憤仇恥,誌除凶慝。”
然而,一來自身才能有限,二來積重難返,他終究無力挽大廈於將傾。
李昂在位期間,曾兩次謀誅宦官,均遭到失敗。尤其是第二次“甘露之變”,遭到以仇士良、魚弘誌為首的宦官集團的抵抗而失敗,朝中大臣、士兵和宮人數千人都被屠戮,很多人甚至被族誅,可謂血流成河。
事變後,宦官徹底把控朝政,欺淩朝臣有如草芥,就連宰相也淪為了代行文書的職位。
李昂被軟禁在後宮四年多,一籌莫展,隻能飲酒求醉,賦詩遣悉,32歲便抑鬱而終。
王讜在《唐語林》中評價:“文宗好五言詩,品格與肅、代、憲宗同,而古調尤清峻。”
在被囚禁深宮期間,他曾經寫下一首五絕《宮中題》,寫盡幽囚之苦:
輦路生秋草,上林花滿枝。
憑高何限意,無複侍臣知。
11、唐宣宗李忱
李忱初名李怡,裝傻熬死4代皇帝,以皇太叔身份坐上皇位。
他為人明察沉斷,從諫如流,且能恭謹節儉,在位時國家相對安定,是中唐以後難得的聖明之君,被譽為“小太宗”。
據傳,李忱即位後,在考慮宰相人選時,第一選擇便是白居易。
但可惜的是,當時76歲的白居易已經老邁多病,無力再入朝堂了。
公元846年三月,李忱登基為帝,九月白居易便因病去世了。
李忱不勝悲悼,以一往深情,寫下了一首《吊白居易》:
綴玉聯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
浮雲不係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
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
對於白居易的才華和作品,李忱給予了高度的評價和讚賞,將他的詩比作“綴玉聯珠”,以“童子解吟”和“胡兒能唱”高度概括了他的詩歌風格,以“文章已滿行人耳”來形象地說明了他作品的影響力和流行度。
他不僅欣賞白居易的作品,更欣賞他如白雲般不計名利、樂觀豁達的性格,讚美他無為知足、樂天知命的思想,表達了“一度思卿一愴然”的愛惜與不舍。
在曆代皇帝寫給臣子的詩詞中,李忱這首堪稱其中佼佼者。
12、唐昭宗李曄
李曄,初名李傑、李敏,是唐朝第二十位皇帝。
李曄“攻書好文,尤重儒術,神氣雄俊”,年少便極有抱負,“意在恢張舊業”。
他繼位後勵精圖治、擴充兵馬,厲行節儉、重視教育,試圖削弱藩鎮、打擊宦官。
然而在發動戰爭,消滅田令孜、重挫李克用後,兵力大折,隻能坐視節度使朱溫和李茂貞做大。
公元896年,鳳翔節度使李茂貞帶兵入朝,進逼京師。後一些宦官劫持昭宗李曄到了鳳翔。
宣武節度使朱全忠帶兵攻入鳳翔,將李曄控製到了自己手中。李曄無可奈何之下,隻能經常登上城西的齊雲樓遣懷,並在此處寫下了《菩薩蠻·登樓遙望秦宮殿》:
登樓遙望秦宮殿,茫茫隻見雙飛燕。渭水一條流,千山與萬丘。
野煙籠碧樹,陌上行人去。安得有英雄,迎歸大內中。
這首詞從登臨極目的所見所感寫起,由景生情,融情於景,“寫景處豁人耳目,言情處動人心態”。
李曄以化虛為實的手法,真切地表達出他被逐出宮、行止華州時的悲苦之情,發出了“安得有英雄”的淒楚悲愴的呼喊聲。
可惜他沒能等到能夠力挽狂瀾的英雄,最終還是死於朱溫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