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到底誰和誰是一家?(一)

(2013-12-20 07:00:15) 下一個
一個人,到底有幾個家?人不死,家能不能消亡?新的成員來了,是組成一個新家,還是加入原來的家?看似無聊的問題,實則重要得很。如果兩個談婚論嫁的人在這些問題上有不同的答案,最好就不要在一起,否則一輩子窩裏鬥,浪費寶貴的生命。

洋洋的爸爸原來有一個小家庭,寡母弱妹還有他自己,住在華北農村一個窮得能餓死人的小村子裏。洋洋的媽媽原來也有一個小家庭,收養她的大姨和四姨還有她自己,住在上海鬧市區的一個弄堂裏。十多年之後,他們成為了大學同學,洋洋媽當團支部書記,洋洋爸當宣傳委員。之後就文革了。洋媽因為是半個當權派,被同學整了,心裏特委屈,分配工作去了沒人要去西北。洋爸因為是最可靠的貧農出身,順利進入了最光榮的部隊。然後洋媽就想,其實洋爸同學對自己一直很好,此外嫁給他就可以向別人證明自己政治上是可靠的,嫁給他得了。洋爸一直很喜歡美麗大方的團支部書記,還表過白,但是被拒了。文革這一折騰,洋媽變了主意正中下懷,洋爸立刻緊追不舍。

洋媽的大姨是個有經曆的人,覺得兩人的文化基礎太不一樣,恐難保幸福,但又不敢直說,就找了一個客觀理由。她跟洋爸說,洋媽是她四姨的錢養大的,將來要給四姨養老的,你自己是有母親的,又是唯一的兒子,娶一個帶老人的妻子恐怕不合適。這實在是真理,兩個老人對一對夫妻來講,實在太大的包袱。但是洋爸立即承諾,自己的母親將來會跟自己的妹妹過,等洋媽的四姨老了,可以跟他們過。雖然看似不合理,但是洋媽的大姨也不好憑空質疑洋爸。隻能就同意這門親事了。

洋媽和洋爸很快就在上海洋媽的家裏結了婚。洋爸的寡母弱妹都沒有出席。洋媽的大姨給客人們作了一桌飯,就算是婚禮了。隨後洋爸帶著洋媽回農村家裏,見婆婆小姑。這下洋媽可傻了眼,怎麽還能窮到這個程度阿!小姑更是奇怪,見了嫂嫂就哭起來,好像洋媽搶了她的寶貝似的。洋媽也哭,但是木已成舟,悔之不及。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