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霧中的中國未來 今年12月即將迎來中國共產黨啟動市場化經濟改革30周年紀念日。回顧當日,中國僅是全球經濟中不起眼的一份子。如今,幾乎每一周都能聽到有關中國發展能量的新預期。
中國巨人以過去三十年的發展為起點,把步伐稍稍放緩,再進一步向前,還將會創造優異的成績。不過,這種勢頭還會持續另一個三十年麽?
這個問題的答案要全看市場化改革的進展,而最近看來改革的未來有些玄。進一步改革的政策抉擇並不是在真空中進行,很多關鍵變量都會對它形成限製。我們這裏要說的就是:人口特征的影響。過去三十年來,中國的人口特征一直是經濟增長的一個強有力支撐。然而,這種支撐很快會減弱,引發經濟增長減慢。
如果政策不當,聲勢浩大的中國經濟領軍時代恐怕尚未開鑼,就已經落幕。
人口和發展
在中國,勞動力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顯而易見,無需多言。在改革之初的二十年,中國的資本有限,全靠勞動力的支持來度過艱難時段。哪怕到了今天,吸引外國投資的主要還是勞動力市場的特色。
中國成功的這一勞動力因素是以眾所周之的人口爆炸為背景的。隨著文革的高潮從1970年開始逐漸衰退,人口淨出生數量極速增加,最終成了改革時代的能量源泉。在1979年,中共為了應付人口壓力,實施了備受爭議的計劃生育政策。這個政策對城市家庭產生了巨大影響,它引發的人口結構變化也許最終會對整個經濟產生巨大影響。
強弩之末
近二十年來,新勞動力不斷加入勞動大軍,數量之巨使得中共不得不維持高增長來消化他們。每年大約有一千萬人從農村來到城市務工。不過,中國社科院觀察到一些令人警覺的變化,並預測在2009年,勞動力過剩的情況將開始緩解。人口變化的第一波影響是有益的:每年新增勞動力減少,需要靠增長來解決就業的壓力有所減輕。
然而,人口變化還帶來了潛在的危險。隨著人口結構變化在未來十年逐漸固定下來,提高勞動力效率的壓力就會隨之而來。市場改革是顯而易見的解決辦法,如果沒有市場改革,中國會發現高增長率將益發難以為繼。
農村養老危機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不進行真正的改革,也許還會帶來嚴重的財政問題。截至2006年底,中國60歲以上人口的數目已經超過1.5億,而在美國,這個數字隻有5千萬。當然,從比例來說,中國的老齡人口還是遠小於美國。但是,從養老金支出的角度來說,絕對數目才是關鍵的。
到2006年底,在8億多的農村人口中,僅有5千5百萬參加了國家養老保險計劃,而這一數目還在不斷減少。
不到5百萬的人口正享有農村養老金,養老金平均數還不到本來就很低的農村人均現金收入的百分之四十。甚至,在1991年到2006年間,中央政府在農村養老上竟然一分錢都沒投。
由於農村勞動力的湧入,財富在不少城鎮地區積累起來。農村地區卻依然窮困,而且很快就會進入勞動力供需平衡階段。如果沒有大刀闊斧的努力去拓展渠道來使資金回流到農村,人口特征的變化就意味著財富不會流向大多數人口。如果農村養老金計劃還是名存實無的話,將會出現農村家庭收入增長全麵停滯,因為勞動力變少了,雖然掙得多了些,但不得不負擔越來越多的無勞動能力人口。中國奇跡或許就止步於城市邊緣,而無法滲入農村。
又一個日本?
中國社科院觀察到的勞動人口變化僅僅隻是一個開始。官方數據顯示,在2005年,年齡在30到35歲之間的人口大約略多於1.35億。等到這些公民進入老齡,勞動力資源儲備就會出現不足。不說別的,出口競爭力就會降低,而出口是中國經濟增長的柱石,這一切都考驗著中共的政策創新能力。
除非退休年齡延遲,這1.35億人口將會在2020年後開始退休,那時勞動力供需平衡的短暫時期即將終止,中國將會進入實實在在的勞動力短缺時代。國家老齡工作委員會將會看到,2030年後,由純勞動力帶來的增長將會為負值。
到那時,中國很可能已經成為中等收入國家,在城市地區甚至可能趨向富裕。勞動力短缺會怎樣影響富裕經濟體?中國可以參考一個清晰的樣本:日本。日本曾經曆了四十多年的年輕型人口,經濟由出口帶動迅速增長,也曾一度被很多人視為美國經濟霸主地位的挑戰者。然而,如今日本經濟持續低迷已經近二十年,與此同時發生的就是人口老齡化,以及比“奇跡”之初低得多的出生率。從韓國到俄羅斯,再到歐盟的最初成員,都有和日本類似的故事。
別太快
人口是長期經濟發展的核心。中國很快就會從人口模式支撐的持續經濟增長,過渡到另一種截然不同的模式,其間需要做出艱難的政策抉擇。在一些廣泛經濟指標上(如GDP),中國仍有可能在未來某個時刻超越美國,但2009-2039的三十年卻不能再簡單地延續1979-2009這三十年的趨勢。
*本文作者Derek Scissors博士係美國傳統基金會(The Heritage Foundation)亞洲研究中心的研究員。
中國可能被自己的增長嗆著
北京奧運期間的空氣狀況堪與菲爾普斯及博爾特爭頭條位置。幾乎所有的報道都會包含這樣的評論:隨著工業活動全麵恢複,空氣質量很快再次惡化。感覺是清潔的環境與經濟增長之間必須達成權衡。
然而,真實的情況是,中國要維持增長,就必須改善它的環境。中國經濟比三十年前有效率多了,但它推崇的擴張給自然資源帶來空前的緊張,而且如今開始危害公眾健康。無論中國經濟規模能否與美國匹敵或者超越美國,中國如今很可能趕上前蘇聯令人驚駭的環境惡化、本土產業效率低下、最終經濟停滯的水平。
水並非到處都是
中國麵臨水危機。喜馬拉雅冰川從頂部開始融化。長江冬季水位處於有紀錄以來的最低水平,黃河的外流量是四十年前的10%。
水消耗量加大,而且隨著人口增長、城市化以及工業擴張,消耗量自然會繼續加大。如果冰川再也無法提供充足的水,稻米的產出量將會直線下跌。中國糧食自給自足的目標將無法達成。
東部城市地下水水位下降,發生下陷。在農村地區,根據衛生部的數據,超過40%飲用水不安全。四分之一的地表水不能使用了,五分之三的水再也無法養魚。衛生設施是一個關鍵的衛生指標,然而中國盡管財富日增,但在這方麵卻落後於全球平均水平。麵對水位日益下降,水電大計將陷入絕境,對煤的需求加大,從而令空氣質量更加惡化。
其他元素也不樂觀
可耕種土地總量減少。在1996年,按照官方的數據,可耕種土地是1.3億公頃多一點。到2007年,可耕種土地減少至1.22億公頃以下,達到中央政府的1.2億公頃紅線,而且耕地正加速減少。
雖然舉辦奧運,但空氣質量已經惡化到致命的地步。世界二十大空氣汙染環境,中國城市占了大部分,而且可能每年有75萬人因空氣汙染而死。此外,在攀登全球收入階梯的同時,中國的出生缺陷率也高於世界衛生組織的全球平均水平。這與空氣汙染的關係是很明顯的:產煤大省山西的出生缺陷率最為嚴重。
中國的環保投入占GDP的比例是1%多一點。而根據世界銀行2006年的評估,空氣和水汙染造成的直接損失占GDP的5.8%。
衛生困境
從水汙染到出生缺陷,中國的公共健康受損。中央政府的衛生投入將增加25%,但也隻有130億美元,以人均來看少得可憐。
健康是經濟發展的核心。例如,跟長期經濟增長最相關的一個因素是預期壽命。不幸的是,危害中國公眾健康的衛生環境顯而易見。環境危害的效果要一代人時間才能在公共健康上體現出來,但初期的跡象已經明顯。而且大型的公共健康項目要發揮作用需要數年甚至數十年的時間。北京還沒有領會到這個挑戰的分量。
蘇聯:一個有益的對比
中國改革三十年了。在二戰後的三十多年裏,蘇聯以非常驚人的經濟擴張為豪。然而,在增長的表麵之下,生態破壞實際上已經開始縮減預期壽命,並最終導致長期的經濟停滯。此外,俄羅斯聯邦最近的複興源於它的自然資源,而中國並沒有那樣的自然資源。可能往後的一代人時間裏,中國工業興旺境況將非常不同。
(作者 Derek Scissors,傳統基金會亞洲研究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