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轉貼】金嗩呐:我看阿三(3)

(2008-09-02 08:30:40) 下一個

( 3 )阿三確有大智慧

在國人的印象裏,阿三是又笨,又懶、又髒、又賤、又怕死、又落後,光是我們的 21% 的大學入學率和他們的 7 成文盲一項相比,阿三已經和中國差了半個世紀,隻配讓中國人嘲笑。

若說阿三懶惰,我倒沒什麽意見,至少他們不像中國人這麽勤快。不要說和福建人浙江人比,恐怕連中國北方人都比不了。我在國外曾經遇到一阿三同事,動不動就要盤腿靜坐禱告,他們的禱告遠不像我們拜佛那麽簡單,我們最多也就是三柱香敬拜佛法僧:第一柱香供養佛——覺而不迷;第二柱香供養法——正而不邪;第三柱香供養僧——淨而不染。虔誠一點的,無非就是再配上三個響頭,以後就可得到菩薩如來的保佑,無論是炒股、經商、生孩子,樣樣都可以順心如意。他們儀式要麻煩得多,動不動就要坐上半個時辰,還外加很多清規戒律。遠不像我們認為的,“早晚一柱香、晨昏三磕頭”,便是宗教信仰。

至於說阿三髒,恐怕也不是沒有根據,從印度旅遊後來的人,提起阿三的衛生狀況就皺眉頭。不說環境衛生與個人衛生,光是那用手抓飯的習慣就讓人覺得“各擰”(北方方言,意思是“別扭”、“不舒服”)。據阿三說不用刀叉筷子,可以最大限度的保留食物本來的香味。這我倒也同意,有時候用手抓著吃東西確實過癮。但若是光用手抓飯也就算了,可看印度人吃飯的時候還要把各種湯或菜和進米飯,捏來捏去,輔以搓攥撚揉,十八般武藝比劃一番,然後再塞進嘴裏吞下去,看得人胃腸翻江倒海,食欲全無。盡管人家一再給我解釋是左手出恭,右手進食,左右分工明確,但心裏還是接受不了。據說印度人上廁所不用手紙,用水洗,整個過程全用左手操作,所以就有“幹淨的右手,不潔的左手”的說法。據他們說這樣可以每年節省很多錢,又環保,而且痔瘡發生率極低。在印度,從來就沒有流行過“十男九痔”、“十女十痔”之類的說法,馬應龍痔瘡膏沒什麽市場,倒是痢特靈之類的抗菌止瀉的藥物需要常備。

阿三賤和怕死是從中印邊界自慰反擊戰得來的印象。我原來有個領導,號稱參加過中印邊界自慰反擊戰,說當時參戰的中國軍人大多為川人,因身材矮小人稱川耗子,作戰異常勇猛,把大塊頭的阿三打得望風而逃。據他說,阿三欺軟怕硬、欠打,原來我們忍讓的時候他們趾高氣昂,後來一動真格的,就老實了。印度人都是雇傭兵,不管方向如何,放夠一定槍數就可抱頭鼠竄,和中國軍隊“上戰場槍一響,老子下定決心,今天就死在戰場上了”(林彪語錄)根本不可同日而語。他還忿忿地說, NND ,如果不是中央軍委有令回撤,三天之內軍隊會師德裏飲馬恒河絕無問題。

惟獨說阿三笨我看不出有什麽根據,我曾經問過別人,為什麽說阿三傻,他的回答是印巴人的目光都很呆滯、陰沉,給人的感覺是他們的思維很遲鈍。遠不像中國人看上去那麽精明,雙眼有神,眼珠滴溜溜來回亂轉。我按照他說的觀察了一下,確實是這樣,而且中國還有句俗語,“賊眼閃金光”,說明人在思維的時候眼睛會有所表現。剛粉碎四人幫的時候曾流行的一句詩:總理回眸應笑慰, 10 億人擒妖打鬼凱旋歸。總理會不會“笑慰”我看難說,但“回眸”一詞用的很傳神,就是總理頭部輕擺再加上眼球運動,利用點餘光就可知道身後發生的事情了(九大和林彪比坐下起立就是一例)。若用在尼赫魯身上,至少要 180 度大轉身才行,絕不會這麽輕盈。

雖然阿三目光呆滯了些,但人家在處理國際事物上,可是“大塊頭有大智慧”,令我們這個盛產謀略家的國度蒙羞,這 20 年( 1959-1979 )人家可是實實在在幹了幾手漂亮的活兒。遠不是咱們的“世界幾百年、中國幾千年才出一個”的謀略大師們可以望其項背的。看看印度的外交成果,我們也多少知道一點什麽叫遠交近攻,什麽叫夾縫中求生存,什麽叫“誰也不得罪”,什麽叫“兩頭湊,贏不夠”,什麽叫“攻心為上”,什麽叫“有多大肚就喝多少醋”。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真應該跟阿三學學怎樣搞外交。

1、 不戰而屈人之兵,將錫金納入版圖。

這次看“海外華人愛國大遊行”的圖片,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這三條標語:“拖死達賴”、“同化藏人”和“ Free all mankind (解放全人類)”,前兩條無疑是當局處理西藏問題的重要政策方針,奇怪的是這種事情隻能意會不可言傳,怎麽能做成標語在全世界遊行。可是站在遊行者的立場想一想,老子就是這麽寫了,你能把我怎麽樣?你們西方國家不是有言論自由嗎?我說中國的事情,違反你們國家那條法律了?

後麵這“ Free all mankind ”則引起我的馳思遐想,回到了年輕時那激情燃燒的歲月。那個時候,“ Free all mankind ”是我們每個青年人的革命理想,和現在這些徹夜攻讀雞阿姨、鑽美國大使館拿簽證的年輕人不同,他們完全是調侃,我們那時候可是確實想著“ Free all mankind ”,而且也有真這麽幹成了的,像插隊到雲南的知青就有人越境參加了緬甸共產黨遊擊隊,後來革命理想破滅,成了金三角的大毒梟。現在雲南邊界走私販毒的不少就是這些知青過去的前緬共分子。

我當時也有過“ Free all mankind ”到他國去幹革命的想法,但僅停留在看世界地圖、弄清敵我友,然後抒發一番革命感情的階段。十幾年以後出國,不是為了解放全人類,而是為了首先解放自己。當時我最拿手的事情就是能夠背出世界上所有國家和它的首都。背著背著就有了想法,就覺得西方國家和首都的名字都特別浪漫、動聽、上口,好像就要醉了一樣:法蘭西、英格蘭、愛爾蘭、美利堅、德意誌、荷蘭,巴黎、米蘭、雅典,一看就是紙醉金迷的世界,還沒有解放人家,就已經叛變了。而發展中國家、第三世界的小兄弟們名字一個比一個怪異、生僻、難聽:阿富汗、坎大哈、加爾各答、耶路撒冷、大馬士革,這些地方給人的感覺人們不是拿鋤把子就是操槍杆子。有些還可以讓人望文生義從而望而生畏,埃及使人想到黃沙漫天、塵埃及頂,而秘魯(我念了二十幾年的 mi 魯)很容易讓人想到大便不通暢。

雖然我說的現象存在,但也有不少例外。我們的鄰國錫金就是一個,起碼讓人想到礦藏豐富,聯想再豐富些,還可以看到珠光寶氣。這個國家後來就沒怎麽聽說了,按現在說就是蒸發,再後來才知道成了印度的一個邦。仔細查了一下資料,才知道 49 年印度獨立時英國曾把錫金交給印度托管,就像相聲裏說得那樣,後來就成了印度的一個邦,一塊和阿三過起了小日子。

有個傳統的相聲段子《托妻獻子》,最近郭德剛又把它翻新後演出,狠狠火了一把。這個段子的基本情節就是某人出差五年,把妻子托付給了自己的一個鐵哥們,結果鐵哥們和妻子過到了一起,還折騰出來兩個孩子,等到某人出差回來的時候看到妻子正給老二喂奶。不光印度,越南也玩過這一手,不過挨涮的是中國。廣西人都知道,原來越南海防白龍尾島是屬於廣西省的一個島嶼,後來越南戰爭的需要,老毛給了越南人當基地,也沒說清是“借”是“租”還是贈。誰料想越南小霸可不知道什麽“勤借勤還,再借不難”的中國古訓,隻記得“七億中國人民是越南人民的堅強後盾,遼闊的中國國土是越南人民的可靠後方”,不懂得“親兄弟、明算帳”,隻認“中越情意深,同誌加兄弟”,一來二去,白尾島就成了越南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下麵是官方說法(來源於百度):

“白龍尾島曆史上是中國領土, 1887 年(清光緒十三年),清朝與法國簽訂邊界條約,劃分中國與法屬印度支那邊界。以商務利益換得欽州附近的江坪、黃竹兩處越南飛地。對於海上邊界的劃分,法國提出以北侖河河口所在的東經 108 度 03 分向南延伸,作為海上島嶼及北部灣的劃分界線。根據這一劃法,白龍尾島將歸法國所有。但這一分界方法沒有被中國接受, 1952 年中國方麵將其收回,越戰期間,該島曾作為防城至海防的海運物資中轉站交予越南方麵, 2000 年 12 月 25 日,中越兩國政府簽訂了《北部灣劃界協定》和《北部灣漁業合作協定》,白龍尾島正式確定為越南領土。”

阿三這一手玩得更漂亮。下麵的官方材料是阿三吞並錫金的全過程:

“錫金建國於 13 世紀,居民原是東南亞亞參山脈 (Hills of Assam) 一帶的勒嘉人 (the Lepchas) 。 15 世紀之後,西藏的藏民開始移居錫金,並帶來影響至今的西藏喇嘛宗教。錫金立國後,曾不斷地被尼泊爾、不丹、西藏侵犯。

19 世紀,被英國強行占領;

1949 年 6 月初,印度以“防止動亂和流血”為由,派兵進駐錫金,接管了成立不到一個月的新政府,並委任印度人拉爾為錫金首相。

1950 年 12 月簽訂《印度和錫金和平條約》,錫金從此成為印度的“保護國”,國防、外交、經濟等均由印度控製。

印度政府於 1973 年 4 月對錫實行軍事占領, 5 月 8 日印錫簽訂《錫金協定》,規定錫內政、外交、國防、經濟均由印度政府負責。

1974 年 6 月 20 日 ,錫議會通過了由印度擬定的錫金憲法,規定印度政府派駐的首席行政官為政府首腦和議會議長。同年 9 月《印度憲法修正案》規定錫金為印度的“聯係邦”,在印度兩院各為錫金設一個議席。

1975 年 4 月,印度軍隊效法當年英國人的做法軟禁了錫金國王。

1975 年 4 月 10 日 , 錫金議會在印度的操縱下通過決議廢黜前國王納姆加爾,把錫金變為印度的一個邦。印度議會也通過決議正式把錫金變為印度的“錫金邦”,完成了吞並錫金的步驟。 2005 年 4 月以後中國地圖出版社出版的地圖上錫金已被剔除國家 , 這說明中國政府已正式承認印度對錫金的吞並。”

真不敢相信,在二十世紀 70 年代,吞並一個主權國家,居然還可以這麽簡單。

先不說錫金納入自己的版圖有什麽實際好處,光是這種漂亮的大手筆就令人震驚!整個過程可以說是悄無聲息,錫金國政府和人民未見什麽什麽激烈的反抗,基本上是和李勇奇聽說要攻打威虎山後的反應差不多,“早就盼著這一天了!”。阿三占領後對錫金管理的也很成功,時至今日,也沒怎麽聽說局勢有什麽動蕩,三十年來錫金人基本上是“經照念,頭照磕,香照燒”,要知道,錫金人信奉的是藏傳佛教,和印度人信奉的印度教可是兩回事。這民族問題、宗教問題、文化問題都是怎麽解決的?就算把錫金白送給中國,恐怕也是燙手的山藥。況且由於社會製度不同,印度絕無可能像我們對待西藏和香港一樣投入天文數字的資金。恐怕就是白給我們一個錫金,我們也對付不了“國家要獨立,民族要解放”,這股“不可抗拒的曆史潮流”(《毛主席語錄》)。

更令人奇怪的是,國際社會也沒見什麽動靜,無論是兩個超級大國、西方世界、社會主義陣營還是發展中國家,都沒有什麽實質性的反對動作。而且很快錫金邦就得到了國際社會的承認,硬撐到底的還就是中國。當時中國認為印度的侵略行為完全違背了中印兩國當初倡導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加上當時中印邊境戰爭的陰雲未散,雙方尚未恢複大使級外交關係,因此中國一直拒絕承認錫金是印度的一個邦,仍舊把錫金作為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看待。錫金人民不急中國人民急,一直為錫金人民死撐了 28 年,所以若有人說中國不講原則完全可以拿這件事噎他回去。

直到 2003 年 6 月印度總理瓦傑帕伊訪華時,中國在錫金問題上的強硬立場才開始鬆動。瓦傑帕伊訪華時雙方簽署的一份邊貿協定中悄悄使用了“錫金邦”這個術語。國外評論認為,“這實際上是間接承認了錫金是印度的一個邦”。在同年 10 月 8 日,瓦傑帕伊總理與中國總理溫家寶巴厘島會晤之前的 30 分鍾,中國將錫金從外交部網站上亞洲國家的名單中拿掉了。按照印度媒體的說法,中國是世界上最後一個還承認錫金是一個獨立國家的國家。

不光是吞並錫金國際社會沒反應,阿三在國內打擊分離主義,也不見國際社會(含西方世界、社會主義陣營)說三道四,從來都是想怎麽幹就怎麽幹, 2003 年甚至為消滅分離主義組織“阿薩姆解放陣線”還打到了鄰國不丹,最後這個分離主義組織就是在不丹給消滅掉的。在美英西方國家眼裏,阿三有著相同的價值觀,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家;對於蘇聯社會主義陣營來說,人家又代表著不結盟運動,象征著新興力量,是團結爭取利用改造的對象。 1950 年代初,尼赫魯執政時候,印度還幹過點準社會主義,並仿照蘇聯製定了經濟發展的五年計劃。就這樣一來二去,阿三成了蘇美兩個超級大國爭相拉攏的香餑餑。

當年中印邊界衝突也是一樣,人家是“得道多助”、我們是“失道寡助”,在衝突中公開表示支持中國的隻有越南、朝鮮、緬甸和巴基斯坦等為數不多的國家。反對中國的行動,同情和支持印度的共有 75 個國家。據說中國撤兵還與此有關。包括蘇聯在內的很多國家都認為認為,中國人進攻的是不結盟運動,而不是印度。蘇共領導人還明確指出,中國對印度的進攻,是中共同其他共產黨之間的巨大爭論的突出表現,即對不結盟運動和和平共處的不同認識。

就是今天也一樣,像印度國內打擊分離主義的事情如果放在中國,就會引起“國際反應”,西方各國國會都要通過決議,說三道四,指責中國沒有人權。社會主義陣營的同誌、亞非拉小兄弟也不含糊,要借此機會狠狠敲詐點“無償援助”,給的少就給你摔臉子,不給就和你撕破臉皮幹,絕無商量的餘地。而阿三經過幾十年的折騰,人家終於實現了我們當初的夢想:阿三的朋友遍天下!

要說阿三沒有和別的國家結下梁子也不對,巴基斯坦就是一個,怎麽辦?分裂它!這麽大個事情,人家阿三還真就幹成了。

2 、 成功分裂了巴基斯坦,將來自敵對鄰國的威脅徹底解除。

翻開現代史,好像當今世界沒有誰能像阿三一樣,在 20 世紀 70 年代,幹淨利落將自己的對手一分為二,永久地解除了敵對鄰國巴基斯坦對自己的威脅。在這個問題上阿三很聰明,“知彼知己”,知道自己的實力,更知道兩個超級大國和中國的軟肋在哪裏:蘇聯有求於阿三——印度曆來是蘇聯在南亞的一顆棋子;中國不敢惹阿三——中蘇邊境大軍壓境,我們的政策是北緊南鬆,根本無力再打什麽“自慰反擊戰”;美國不願得罪阿三——西方國家與印度關係良好,美國支持巴基斯坦隻是為了抗衡蘇聯,而且美國不願意看到中國擴大在南亞的影響。所以看起來支持巴基斯坦的國家不少,又是美國又是中國,可都是有一搭無一搭,而且根本做不到“小妹妹唱歌郎奏琴,郎呀咱們倆是一條心”。

結果證明阿三的判斷完全正確,後來基辛格回憶說,戰爭發生後,美國認為,無論東巴留在一個巴基斯坦內還是通過政治途徑獨立出去,美國都可以接受。據巴基斯坦的外交官說,當時美國軍方以各種名義拖延、暫扣了應該迅速交給巴基斯坦的武器裝備,而印度采購了大批前蘇聯的先進戰鬥機,徹底把巴基斯坦擊敗,取得了製空權。此時巴基斯坦實際上已經成為了“世界孤兒”,巴國一個政府資深人士對總統說:“我們已經被世界所拋棄”。

第三次印巴戰爭發生後,蘇聯全力支持阿三,美國隻是堅持保障西巴的獨立與完整,最擔心的是蘇聯和中國,並沒有針對阿三的任何行動。所以美國隻是最後在西巴麵臨危險時,派出一支艦隊做出姿態,表明對西巴獨立和完整的關切。而中國,從頭到尾就是瞎咋呼,胡攪和,亂開空頭支票,整個一個大忽悠,結果是亂了自己,毀了巴基斯坦。

先說一下巴基斯坦的情況,從中也可以看到一點中國的影子。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西方世界先後主動或被迫放棄了舊殖民主義政策,原來的殖民地國家紛紛獨立。 1947 年,英國準許印度獨立,答應將印度移交給印度人管理。印度是個多種族的國家,印度教徒最多,其次是伊斯蘭教徒。英國統治的時候,雖然也有不少亂子,但還能鎮得住,“阿三——老鷹來了”就是證明。一旦要獨立,印度的穆斯林就沒有人鎮得住了,必須分而治之。當蒙巴頓將有可能使印度分為幾個獨立國家的方案交給國大黨主席尼赫魯和穆斯林聯盟領袖穆罕默德•阿裏•真納時,遭到了他們的一致反對。憤怒的尼赫魯甚至不顧禮節,把方案副本使勁地扔在地上,忿忿地說道:“不行!”穆斯林領袖真納則堅持要將東西兩個穆斯林聚居區置於一個統一國家的領導之下。

真納將 1946 年的 8 月 16 日定為建立巴基斯坦穆斯林國家的直接行動日。回回不同於咱們的憤憤,從來就是說幹就幹,說句翻譯體的中文,就是有“很強的行動力”。到了那一天,印度教與伊斯蘭教的教徒們展開一場規模空前的大仇殺,從加爾各答到達卡, 3 天之中有 5000 人死亡, 2 萬人受傷, 10 萬人無家可歸。蒙巴頓無奈按照他們的意願修改了方案,這塊次大陸最終被分成以印度教為主的“世俗”印度以及較小的伊斯蘭教國家巴基斯坦。因為真納的堅持,巴基斯坦擁有了少見的“雙頭版圖”——巴基斯坦被分為東西兩部分,印度被夾在了東巴基斯坦和西巴基斯坦中間,這個方案被後人稱為蒙巴頓方案。其實蒙巴頓本人很不情願,屬於“在一定的曆史條件下,不得以說了一些違心的話,幹了些違心的事”。蒙巴頓還放出話來:不出 25 年,東孟加拉一定會脫離巴基斯坦,真納的雙頭巴基斯坦注定要消失。 1971 年,孟加拉國脫離巴基斯坦獨立,蒙巴頓的預言果然應驗。

巴基斯坦建國後,東西巴之間始終存在矛盾。不光是地理上的相互隔絕,東西巴之間民族、文化和語言也存在著巨大差異。東巴人絕大部分屬孟加拉族,操孟加拉語;西巴人分屬信德、旁遮普、俾路支和巴丹等幾個民族,兩地居民的文化和民族都不盡相同。還有就是存在著我們說的“東西部發展不平衡”的現象,東巴感到雖然自己的人口占多數( 1971 年占 54% ),但在政府中居次要地位,有影響的政府職務不讓東巴人擔任,而且中央政府的稅收也不拔付給東巴發展經濟,東巴人由此產生了嚴重的離心傾向。總起來說,東、西巴合為一體的基礎僅僅是伊斯蘭教,這種基礎十分脆弱,阿三把這些都看在眼裏,記在心上。

由於一些宗教、領土、民族問題,印巴也長期相互敵對。印度教與伊斯蘭教在信仰、法律、道德標準、習俗、服飾、語言等方麵都有不同,甚至有截然對立之處。如印度教崇拜以三大神為主的眾神,伊斯蘭教崇拜安拉。印度教徒宣揚輪回轉世和解脫,伊斯蘭教宣揚“末日審判”。這些信仰和價值觀的不同成了教派衝突的重要原因。就生活習慣來說,印度教把牛看的很神聖,而穆斯林就好這一口,看見印度大街上牛們大搖大擺地走來走去就咽口水,如果能夠達到魯迅所說的那樣豐富的想象力的話(看見大腿,則想到性交),則還可以想到牛百葉牛蹄幫甚至牛鞭。

從地理位置來看,當時的巴基斯坦是東巴西巴兩大塊,一左一右把印度夾在了中間。而且由於曆史、宗教和邊界領土的原因,巴基斯坦總是和阿三別苗頭,始終尿不到一壺裏去。誰都知道回回好勇鬥狠,“行動力”極強,當年收拾百戰百勝紅四方麵軍的就是西北的回回。一旦開戰,阿三必將腹背受敵。

獨立後第一年印度和巴基斯坦就由於克什米爾爭端幹了一仗,以後在中印邊界衝突時巴基斯坦又堅定地站在中國一邊,是極少數支持中國的國家之一,很是令阿三不痛快,一直耿耿於懷。更為重要的是,作為中印邊界衝突的重要後果,中國和巴基斯坦關係得到實質性的發展。 1963 年 3 月 2 日,中巴兩國在北京簽署了《關於中國新疆和由巴基斯坦實際控製其防務的各個地區相接壤的邊界協定》,由此中國改變在克什米爾問題上的中立立場。這也是那個年代中國的一貫做法,和你好的時候,穿一條褲子都嫌肥。中共領導人還多次表示,如果阿三向巴基斯坦發動全麵進攻,中國不會置之不理。在中印關係惡化的情況下,巴基斯坦成為中國在南亞地區的戰略夥伴。巴基斯坦發展同中國的關係激怒了阿三。

據老上海人說,阿三有個特點,記仇。當初孩子們玩以夷製夷,用“老鷹來了”捉弄猴子阿三,阿三記性極好,一旦讓阿三看到了你的“米庫(上海話,麵孔)”,下次阿三再見到你的時候,一定要“手持警棒將你打”。從阿三對巴基斯坦的態度來看,是這麽回事(當然還有邊界問題等利益衝突,兩國在克什米爾地區存在著長期的領土爭端)。“不是不報,時機未到。時機一到,一切全報”,到了時機成熟的 70 年代,到了 1971 ,印度以“防止動亂和流血”人道主義為由,派兵入侵東巴,把巴基斯坦成功地分裂成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兩個國家,腹背受敵之患徹底解除。那個時期的倒黴蛋就是總理布托和總統葉海亞•汗。

小青年們可能不知道, 70 年代的時候民間私下流傳著這麽一句話:誰跟中國好誰倒黴。其中就包括巴基斯坦這檔子事。其他人還包括尼克鬆、田中角榮、波爾布特等。

70 年代電影院演電影,先要放幾集“新聞簡報”,所以就有了“中國電影新聞簡報,朝鮮電影哭哭笑笑,越南電影飛機大炮,阿爾巴尼亞莫名其妙,羅馬尼亞摟摟抱抱”的說法。托“新聞簡報”的福,至今還記得當時巴基斯坦總統葉海亞•汗在新聞片中的模樣:正宗的武夫軍棍做派,身材敦實,論扛木頭和賈慶林有一拚;而總理兼外長布托(也就是前幾天死的那個鐵蝴蝶他爹),個子不高,帶著眼鏡,文質彬彬溫良恭儉讓,當時老布托曾在聯合國發表了“金色的巴基斯坦”的演說,說到動情處,老布托還流下了眼淚,淚灑聯合國大廳,很讓億萬中國人民感動了一場。

巴基斯坦獨立後 60 年的曆史,簡單說就是 25 年的文官統治, 35 年的軍政府管理。給我的感覺是隻要一實行民主,國家就動亂,陷入無休止的爭吵,誰也不服誰,什麽都亂糟糟,經濟也停滯,政府既腐敗又無能。然後出來個陸軍總參謀長或總司令之類軍人上台,廢除憲法,實行軍事管製,“以獨暴製群暴”,國家就安定幾年,發展幾年,然後權力逐漸減弱,發生全國騷亂,軍人政權被民主浪潮掀翻。

1958 年巴基斯坦陸軍總參謀長穆罕默德•阿尤布•汗發動了不流血政變,把伊斯坎德爾•米爾紮總統遣送出國,自任總統,對全國實行軍法管製,開始了他對巴基斯坦長達十年多的統治。到了 1968 年,席卷巴基斯坦全國的騷亂迫使阿尤布•汗將軍辭去總統職務,將權力移交給陸軍總司令葉海亞•汗。新總統再次下令實行軍事管製,並中止執行 1962 年的憲法,宣布國內形勢未穩定之前,禁止政治活動。

巴基斯坦的軍事管製最終於 1970 年取消,葉海亞•汗舉行了巴基斯坦建國 23 年來的第一次大選,葉海亞•汗差點就成了“巴基斯坦民主之父”,但實際上這個重歸民主道路的舉動卻帶來了悲劇性的結果。

長期以來,由於發展的不平衡,舉行國民議會和省議會選舉時,以謝赫•穆吉布•拉赫曼為首的人民聯盟仰仗東巴基斯坦在人口上的優勢,以地方自治為旗幟,主張加強省的權力,得到大多數東巴基斯坦人的擁護。選舉的結果,要求高度自治的東巴政黨——東巴人民聯盟贏得國民議會 313 席位中的 167 席,一躍成為議會中的多數黨,而西巴政黨——人民黨則成為國會中的第一大反對黨,但人民聯盟在西巴卻未能取得一個席位;同樣人民黨在東巴也未獲得一席之地。鑒於拉赫曼在國民議會擁有多數,能夠將其高度自治的競選政綱變為現實,使東巴人看到了希望。

我常常在想這麽個問題,是不是中國“有一天”要實行民主一開始也必須是個偽民主,而且也需要有個小前提,就是在共產黨處於絕對優勢下進行,而且第一次民主的結果一定是黨所希望的結果,至少出入別太大,哪怕以後等我們已經進入了民主程序,習慣了妥協和讓步再出現變化。如果一開始就和重權在握的掌門人所期望的差距過大,會怎麽樣?看看巴基斯坦的結果吧。

獨裁軍棍搞民主,最希望的就是走走樣子,最後達到自己的目的。民主是形式,而不是目的,甚至連手段方法都不是。巴基斯坦選舉的結果令西巴不能接受,遭到了葉海亞•汗和布托的聯合抵製。巴基斯坦總統葉海亞•汗要求拉赫曼的人民聯盟和布托的人民黨進行磋商,在四個月內製定憲法,否則,便要解散議會,實行大選。布托從西巴飛到東巴的達卡,與拉赫曼談判,希望能製定一部雙方都能接受的憲法,並維護國家統一,建立一個民主的政權。而拉赫曼民主的訴求卻是堅持實行東巴基斯坦全麵自治。

正當布托在達卡與拉赫曼磋商之際,軍人出身的葉海亞•汗等不及了,出動軍隊對拉赫曼的東巴人民聯盟實行軍事鎮壓。士兵和坦克包圍了電台、報社,開始了屠殺, 600 萬孟加拉難民逃向鄰國印度,拉赫曼成了葉海亞•汗的階下囚。許多東巴政界人物逃往印度避難並組建臨時流亡政府, 1971 年 3 月 26 日,東巴宣布獨立,成立孟加拉人民共和國。

最初美國采取了不介入政策。但隨著東巴人道主義危機的加劇,政府的不介入政策遭到了國務院、國會、媒體的質疑和反對。 4 月 6 日,美國駐東巴首府達卡總領事館的 20 名館員聯名致電國務院,表示不能支持政府接受巴基斯坦政府在東巴的行為的政策,要求重新製定美國的政策。駐印度大使基廷( Kenneth Keating )主張立即公開對這種“野蠻的行徑”表示遺憾,私下對葉海亞施加壓力,立即暫停向巴基斯坦交付任何軍用物資。國務卿羅傑斯( William Rogers )也認為“是時候重新考慮我們對巴基斯坦的基本立場了”。

西巴軍隊在東巴的瘋狂行動,給了印度總理英迪拉•甘地一個借口,她抓住時機,打起“建立共同秩序,使不斷逃亡到印度的難民能回家園”的旗號,於 1971 年 12 月 3 日,以製止屠殺和流入該國的難民潮為借口,在蘇聯的支持下於派遣 30 萬地麵部隊入侵東巴。盡管西方國家不願意看到蘇聯插手南亞事物,可阿三是“正義之師”、“人道之師”,符合西方的普世價值。

葉海亞•汗總統雖是軍人,此時也慌了手腳,難以招架,急忙去向手無縛雞之力的文官布托求救,希望他立即前往聯合國,要求安理會製止印度對巴基斯坦的侵略。

12 月 9 日 ,布托以副總理兼外長的身份率巴基斯坦代表團飛往美國紐約。在安理會大廳中,布托慷慨陳詞,向參加會議的 100 多個國家的代表揭露印度的侵略行徑,要求聯合國立即製止印度的侵略行為,布托還與剛剛恢複聯合國席位的中國代表團團長喬冠華在皮埃爾飯店緊急磋商。中國代表團副團長黃華信誓旦旦地向布托承諾:“中國政府將全力支持巴基斯坦。”

12 月 11 日 ,東巴基斯坦軍隊麵臨著數倍於自己的強敵,岌岌可危。布托接到報告:“軍隊最多還能堅持 36 小時。”布托一麵與中國代表團團長喬冠華接觸,希望中國出麵幹預印度的進攻;一麵要求美國向蘇聯施加壓力;同時緊急致電葉海亞• 汗總統,要求軍隊堅持抵抗,並要求葉海亞•汗在西巴開辟西部戰場,以減輕東巴部隊的巨大壓力。

而美國國務卿基辛格直接打電話給布托:“美國十分擔心中國站在巴基斯坦一邊進行軍事幹預。”基辛格還直接越過美國駐聯合國代表喬治•布什,與中國代表團交換意見。

12 月 12 日 ,布托又緊急呼籲安理會通過決議,向巴基斯坦派遣聯合國部隊,英、法等國投了棄權票,蘇聯投了否決票。布托焦急與悲憤的心清溢於言表,他激動地對英、法代表說:“你們或站在正義的一邊,或站在非正義的一邊;或站在侵略者一邊,或站在被侵略者一邊。根本不存在中立,你們應該表明立場。”

12 月 16 日 ,聯合國大廳的講壇上,最後一次響起布托憤怒的聲音:“你們想強行做出決定,製定一個比凡爾賽協議更糟的協議,使侵略合法化。我不想參與這一切。好了,你們要你們的安理會吧,我告辭了。”說完,他率巴基斯坦代表團退場。他說:“即使我們在軍事上在達卡失敗,我們也不能成為政治上投降的一方,我要通過退出聯大會場表明:盡管我們的物質被摧毀,但我們的意誌和自尊卻不能被毀滅。”

1971 年 12 月中旬,印度徹底擊敗 9 萬西巴軍隊,抓獲大量俘虜,占領東巴大片領土。被包圍在東巴達卡的巴基斯坦軍隊向印軍投降,這實際上結束了西巴對東巴的控製。真納的雙頭國家從地圖上消失了,一個新的國家——孟加拉國從此誕生。消息傳來,印度總理英迪拉•甘地便欣喜若狂地趕到新德裏的議會大廳宣布:“現在達卡已是一個自由國家的自由首都了。”隨即,印度宣布承認孟加拉國獨立。阿三就是會來事,直到最後,人家也不忘把自由、人權、民主這些西方國家最愛聽的話掛在嘴邊。

尤其不能讓我們理解的是,當時的形勢對阿三極為有利,隻要“宜將剩勇追窮寇”、“痛打落水狗”,拿下西巴指日可待。而人家阿三卻“沽名學霸王”,就此打住。一方麵可能是阿三認為沒有必要,分裂後的巴基斯坦根本不再有和印度抗衡的能力,這已經被日後的事實所證明;二是這樣也給足了美國和聯合國麵子,即“迫於國際社會的壓力被迫停火”,避免了和蘇聯結盟而自絕於國際社會的尷尬。當時尼克鬆和基辛格都認為“如果我們垮下去(指西巴垮掉),蘇聯人不會尊敬我們,中國人會看不起我們,其他國家也會得出自己的結論。”最後的結果,讓美國人和國際社會都認為,美國在南亞發揮了重要作用,為穩定世界局勢做出了重要貢獻。美國在這之後,與印度的關係進一步改善。

老家夥大概都記得,當時中國政府的表現很有意思,整個一個“皇上不急太監急”,在巴基斯坦政府已經承認孟加拉國獨立的情況下,我們還在亢奮,在那裏獨抗大旗,拒不承認孟加拉國,強烈譴責蘇聯社會帝國主義支持印度反動派分裂巴基斯坦的陰謀,弄得整個國際社會一頭霧水,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我記得當時和幾個哥們也私下揣摩毛主席的戰略部署,直到三十七年後的今天也沒琢磨出個名堂來。

順便說一下,當時的印度總理是被後世阿三稱為“印度的老祖母”的英迪拉•甘地夫人,按當時流行的說法是世界政壇三女傑之一,另外兩人是以色列的梅厄、斯裏蘭卡的班達拉奈克,按我們現在的說法就是“一條披著莎麗的印度雌狼”(莎麗 Sari ,印度傳統服裝)。 21 世紀的鍾聲敲響之際,英國廣播公司( BBC )舉行的“千禧最偉大的女性”評選,千禧女性十傑裏麵,拔得頭籌的就是這位阿三的女總理。後麵幾位分別是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修女特裏薩、科學家瑪麗•居裏、英國前首相瑪格麗特•撒切爾、法國女英雄聖女貞德、女權主義者埃米琳•潘克赫斯、緬甸的昂山素姬、美國的富蘭克林•羅斯福總統夫人埃莉娜•羅斯福。

印巴建國以來,雙方進行了三次印巴戰爭,每一次都是印度占了便宜,最後還分裂了巴基斯坦。從阿三肢解敵對鄰國的全過程來看,完全符合偉大領袖毛主席收拾老蔣時的做法,“有理有利有節”,阿三是得了便宜又賣乖,亂了敵人,鍛煉了隊伍,總統還能永垂史冊,稱得上“收獲最大最大,損失最小最小”。而且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克什米爾爭端也在巴基斯坦做出巨大讓步後基本得到了解決,其中阿三又占盡了便宜(後邊我總結了個小資料,諸位可以看看)。

橫看豎看,實在看不出阿三蠢在哪裏,更看不出來我們有什麽理由嘲笑人家。

小資料:印巴的克什米爾爭端是怎樣解決的

克什米爾爭端是指印度和巴基斯坦對查謨和克什米爾地區主權紛爭而引發的一係列問題。現在的克什米爾地區是查謨-克什米爾的簡稱,包括克什米爾穀和查謨平地。這本來是兩個獨立的邦國。查謨居民主要信奉印度教,克什米爾居民卻基本上信奉伊斯蘭教。 1846 年查謨首領從英國人手中買下了被占領的克什米爾。而克什米爾人口數倍於查謨。這就種下了後來爭端的根源。獨立前的印度,行政上由兩大部分組成:英屬印度和土邦。英屬印度包括 11 個省,而在這些省中間,夾雜著大約 550 個的土邦,克什米爾就是最大的土邦之一。蒙巴頓方案規定讓克什米爾人自由選擇歸並印、巴一方或宣布獨立。土邦地區歸屬則由當地的王公來決定,但是土邦必須考慮所在地區的地理因素。

克什米爾情況很特殊,它處於印度與巴基斯坦之間,“地理因素”的考慮在這裏不起作用。根據“蒙巴頓方案”的規定,印度教徒居多數的地區劃歸印度,穆斯林占多數的地區歸屬巴基斯坦。但對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卻規定由各王公土邦自己決定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或保持獨立。當時,克什米爾地區 77 %的人口為穆斯林,他們傾向加入巴基斯坦;克什米爾土邦王是印度教徒,他先是既不想加入印度,也不願加入巴基斯坦,但最後又傾向加入印度。因此,印巴分治時,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未能得到解決。

第一次印巴戰爭:印、巴分治後不久,雙方為爭奪克什米爾主權於 1947 年 10 月在克什米爾地區發生大規模武裝衝突,即第一次印巴戰爭。 1947 年 12 月,印度將克什米爾問題提交聯合國安理會。 1948 年 8 月和 1949 年 1 月,聯合國印巴委員會先後通過關於克什米爾停火和公民投票的決議,印巴均表示接受。 1949 年 1 月雙方正式停火, 7 月劃定了停火線。克什米爾分為印控區和巴控區,印巴分別在各自控製區內建立了地方政府。印度方麵控製了克什米爾地區三分之二的土地和四分之三的人口,其餘為巴方控製。

第二次印巴戰爭: 1965 年 6 月,印巴圍繞克什米爾問題爆發第二次戰爭,後來在美國約翰遜政府和聯合國的幹預下停火。

第三次印巴戰爭: 1971 年 12 月,在因東巴基斯坦脫離巴基斯坦而爆發的第三次印巴戰爭中,印度又占了巴控克什米爾地區的部分土地。

1972 年 7 月,印巴簽署了《西姆拉協定》,雙方同意在克什米爾地區尊重 1971 年雙方停火後形成的實際控製線。為了解決克什米爾問題,印巴兩國領導人和部長級官員數次舉行會談,但一直沒能達成協議。 1989 年後,雙方在克什米爾地區不斷發生交火,兩國均蒙受巨大損失。

2003 年 11 月 23 日 ,巴基斯坦總理賈邁利宣布,巴軍隊將從穆斯林的重要節日開齋節( 26 日)開始,在克什米爾印巴實際控製線的巴方一側實現單方麵停火。 24 日,印度對這一建議表示歡迎,並於 25 日作出了積極回應。兩國軍方 25 日經磋商決定,自當天午夜起在克什米爾“國際邊境”、“實際控製線”和“錫亞琴實際接觸線”(印方稱為“實際地麵位置線”)一帶實現停火。雙方同時表示,希望停火永久持續下去。

2004 年 1 月 7 日 ,在印控克什米爾的查謨市西北 30 公裏靠近印巴實際控製線的傑納布河上,民間團體“印度青年之聲”的一名成員在向河中投放裝有糖果的盒子,希望這個盒子能漂到下遊的巴基斯坦,把他們支持印巴對話和解的美好願望帶給巴基斯坦人民。

2005 年 4 月 7 日 ,載滿乘客的公交車分別從克什米爾的印控區和巴控區雙向對開,這是近 60 年來印巴克什米爾地區之間的首次通車,開啟了印巴和平進程的新篇章。

2005 年 10 月地震後,經過長時間的談判,巴印雙方在伊斯蘭堡達成協議,同意暫時開放克什米爾實控線 5 個檢查站,以允許兩邊的居民共同展開震後救援行動。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