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ZT王龍:《關注民生不如提高“民權” 》

(2008-03-10 18:58:24) 下一個

“國計民生”是個漢語成語,將之用於中國的“兩會”算是再貼切不過了。有報章稱,在“兩會”期間,各種調查都顯示出公眾對教育、就業、住房、物價、收入分配、社會保障、食品藥品安全等民生問題的高度關注。無論是專家對政府工作報告的解讀,還是民眾對“兩會”的期許,“民生”都已經是一個與“國計”不能割裂的主題。因此有人認為民生話題是本屆“兩會”的最大亮點,並言辭鑿鑿稱“民生”已成了中國的流行語。

應該說,舉國上下共同關注民生,體現出中國政府的“執政為民”理念,也說明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認識到了社會利益分配的重要性,這無疑是件好事。但是,如果把關注民生當功德來溢美,似乎有“幫閑”之虞,就好比把幹好工作譽為奉獻,把警察抓小偷當英雄,實際上是一種“謬賞”(魏征《諫太宗十思疏》語)。民生與國計並列,說明它是國計蘊含的主體,商討治國大計涉及民生問題完全是理所應當,反之,才應該視作不正常。

既然有“謬賞”,當然也就不乏謬論。以此次會議提案為例,有委員要求取消《勞動合同法》中的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條款、降低富人稅負。也有委員稱,房價上漲是由“釘子戶”要高價引起的。由此引發了中國社會輿論的熱議,有人說,這些委員都在打自己的小算盤,他們骨子裏壓根兒就沒有民生概念,這樣的提案涉及民生問題越多,大部分中國人就越是倒黴。也許這樣說過於片麵,因為他們都是商人,即使唯利是圖也可以理解。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居然有“人大代表”說“春運期間鐵路一票難求的現象始終得不到緩解,根本原因在於鐵路票價太低。”如此荒謬的觀點,連“詭辯”的境界都不夠,倘若把這樣的提案也定義在“關注民生”層麵,那麽,應該遭到質疑的就不僅是提案本身了。

這是一個非常值得注意的問題,人們對“關注民生”的片麵讚譽,實際上是把應該做到的提升到了褒獎層次,這就難免把一些不應該做的模糊為應該做的,進而使一些難以登上大雅之堂的提案堂而皇之,一步步地把人們對生活的訴求逼到社會生活最底線。換句話說,民生成為“兩會”的亮點,當然是所有中國人的幸事,但同樣也反證了民眾生存狀態的艱難。一味頌揚如何“關注”,卻忽略了“民生”真正內涵,這種做法有點弄巧成拙。

這樣說並不是無據可考,據相關媒體稱,此次會議另一個“亮點”,就是“農民工代表”。本來,不管他們幹什麽工作、處於中國社會的哪個階層並不重要,既然是“人民代表”,都有資格向有關政府部門“問政”。莫名其妙的是,他們居然代表1.5億“農民工”登門拜訪了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並受到了有關領導的親自“接見”,全然沒有意識到自己是“問政”的角色。在網上看看他們當時那種喜形於色的神態,怎麽也不會讓人想到他們的身後擁有一支世界獨一無二的龐大群體,倒是覺得有受到恩寵般的喜悅。這樣的心態本不正常,卻得到很多人稱讚,他們的一言一行都成為媒體報道的焦點。僅此,就知道中國人的參政觀念淡泊到了什麽程度。

近日,評論家杜平先生在《聯合早報》撰文《中國的停滯與流動》,他認為,中國經濟之所以能夠持續高速增長,GDP總量的世界排名之所以快速提升,中國官員和商人在國際舞台上之所以越來越有說話的底氣,都是因為這些表象的背後始終湧動著一股生生不息的進步力量,那就是勤勞、守份而又廉價的“農民工”大軍。這篇文章令人歎服之處,是道破了中國社會發展的“天機”,告訴人們正是“農民工”用屈辱和汗水推動了近幾十年經濟的發展。遺憾的是,他們在中國卻是名副其實的弱勢群體,一直處在“繁榮金字塔”的最底層。雖然他們終於有了自己的代言人,但1.5億之眾的群體隻3人有“參政議政”資格,仍然顯得無足輕重。

平心而論,作為中國社會最大的弱勢群體,“農民工”有了自我表達權,在中國民主進程中具有裏程碑的意義,體現了執政黨對他們的重視和關懷,有利於提高他們的社會地位。從理論上說,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本屆政府的親民態度不可置疑。問題在於,提高弱勢群體的社會地位,究竟應該讓他們之中少數人當“代表”,還是應該用常規化和製度化的方式來實現大多數人願望?如果參政議政序列中絕大部分是富有階層的代言人,那麽極少數“農民工代表”充其量也隻能是一種象征。

當然,我想說的不是人們對個體形式上的“謬賞”,而是對民生概念認知程度。過去,中國人評價一級政府或官員政績,總是看經濟增長有多快,所轄區域內的人文環境有多美,對老百姓的柴米油鹽、吃穿住行、生老病死等等基本視而不見。這種評判標準造就了中國的“謬賞”現象叢生,使公權在不自覺中走向了“民生”反麵。這是“誇”出來的毛病,天覆地載間的中國人都應該為此承擔責任。

《論語·子貢問政》有言:民無信不立。任何參政者一旦失去了民眾的信任,其言其行都會受到質疑,即使信誓旦旦關注民生,充其量也隻能停留在“關注”層麵。進一步說,盡管沒有人指望所有建言者都以悲憫的心腸對待眾生,但既然他們以民意代言人的身份去共商國是,就應該不負眾望,承擔起這份社會責任。隻有把“關注民生”貫穿在社會發展的整個脈絡中,並以此為契機“提高民權”,給公民以表達生活訴求的機會,使“兩會”承載更多的民意。也惟其如此,才能讓“關注民生”轉化成一種長久的治國安邦理念。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