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1912年1月14日 - 蔣介石刺陶成章

(2008-01-13 16:06:05) 下一個


1912年1月14日 - 蔣介石刺陶成章



陶成章




1912 年 1 月 14 日, 蔣介石 刺殺光複會領袖陶成章,除掉了孫中山最主要的政敵,多年後他在日記中記錄: “ 餘之誅陶,乃出於為革命為本黨之大義,由餘一人自任其責,毫無求功、求知之意。然而總理最後信我與重我者,亦未始非由此事而起,但餘與總理始終未提及此事也。 ”

當時,陶成章經常在公開或私下場合批評孫,孫無可奈何。陳英士密令蔣介石刺殺陶成章,陶獲知消息後躲到醫院裏裝病,結果還是被蔣發現後殺掉,從而做了一件孫中山所不能做、更不能言的大事,因此蔣在日後日記中提到: “ 與總理始終未提及此事,可他定心有所感。 ”

1922 年,陳炯明在廣州發動叛變,炮轟總統府,蔣介石接到孫中山電報後,不顧一切跑到 “ 永豐艦 ” 上相陪,孫說,有介石在,所以我就很放心了。

1924 年,孫中山任命蔣為黃埔軍校第一任校長,開始培養嫡係部隊。蔣屢次在演講時稱, “ 我是靠 500 條槍起家的 ” ,諸多研究者對此一知半解,甚至一些黃埔學生都不知所以。他在日記中寫道,當時軍校根本沒槍,他想辦法找到一個開兵工廠的朋友,借了 500 條槍。那時廖仲愷與蔣幾乎每天都在商量如何籌款,有一次實在沒有辦法,就找汪精衛的太太借錢,然後特別言明利息加倍等等。

蔣介石最初追隨孫中山時,僅僅為廣東陳炯明部隊中的一個參謀長,其官階、資曆,均無法與許崇智、陳炯明等人相比,可在短短 10 年之內,就躍升為國民黨最高領袖與軍事統帥,而且淩駕於國民政府內部的實力派胡漢民、汪精衛等人之上,除了政治手腕的運作,是否還有更為深層的原因?

對蔣日記及相關史料的研究表明,這與蔣的特殊背景有關。蔣是同盟會中極少數受過正規軍事訓練的軍人,無論誰主政,都要仰仗他軍事上的長才。另外,蔣博得孫中山的信任,還有一個特別的原因:就是蔣幫孫中山除掉了最主要的政敵陶成章。從此孫對蔣有不可言傳的特殊情結,而蔣早已是孫屬意的接班人選。


——————————————————————————

附錄:王政:《刺陶》


  1912年1月陶成章因病療養於上海法租界廣慈醫院,被刺客狙擊,彈中胸部。1月14日,因醫治無效而卒,年僅35歲。

  關於刺客到底是誰?李敖與汪榮祖合著的《蔣介石評傳》中列舉了四條證據來證明蔣介石參與了謀殺。其一,吳敬恒於一九六四年出版的《蔣總統年表》大本線裝書,有"公怒殺之"的記載;其二,"毛思誠編寫的《民國十五年以前之蔣介石先生》一書,早已不諱言殺陶;其三,南京中國第二曆史檔案館所藏《中正自述事略》殘稿,記錄了蔣介石殺陶的借口,並有"不能不除陶而全革命之局"的語句;其四,"蔣介石的學生,並且做了八年侍從秘書的鄧文儀,在所寫《蔣主席》一書,第八章標題赫然就是'槍殺陶成章'五個大字。"李敖等並不隻是想證明蔣介石殺沒殺陶成章,而是推理出孫中山是背後的主謀。理由就是孫中山在籌劃革命的時候拿了日本的錢,這個內幕作為把柄被陶成章抓到了。其實,這個理由根本不成立,孫中山一直接受日本政府和民間的各種支持,在當時就早被人熟知。

  陶成章(1878-1912),字煥卿,浙江會稽人。1900年,圖謀暗殺西太後,未果。1904年10月,在上海與蔡元培等人創立光複會。1906年,四處聯絡,準備起義,自任蘇浙皖閩贛五省大都督。1907年1月在東京加入中國同盟會,任留日會員浙江分會會長。後來,因與孫中山不合,1910年在東京又成立光複會,推章太炎為會長,自任副會長。武昌起義後,從南洋回到上海,籌劃光複杭州。浙江光複後被推舉為省臨時參議會議長。著作有《浙案紀略》、《中華民族力務消長史》等。

  在被暗殺之前,光複會會員楊鎮毅去醫院看望過他。楊鎮毅就刺殺的過程是這樣描述的:"廣慈醫院圍牆很低,辛亥十一月十二日(1911年12月31日)深夜,兩個刺客從矮牆跳進來,用手槍向他射擊,陶猝不及防,身中數彈,當場犧牲了。這一夜月色微明,刺客跳出去,醫院裏有人親眼見兩個黑影,逃得很快,轉眼就不知去向了。"他的口述結論是:"這件凶殺案,當時廣慈醫院曾有詳細記錄,事後總司令部偵知凶手,一個是蔣介石,另一個是湖州人(姓名記不起來),凶殺謀主光複會方麵鹹指為滬軍都督陳其美,但後來卻不了了之。那個湖州人後來被總部捕獲,判處死刑。陶案發生後,孫中山即電陳其美,令其保護章太炎。時太炎住哈同花園。" 楊鎮毅的口述有幾點疑問:首先是日期,《蔣介石評傳》說,刺殺行動的時間是一九一二年一月十四日深夜二時,《中華民國史事日誌》1912年1月14日條目也有記載,"光複會首要陶成章在上海被刺死(翌日孫總統電唁並緝凶)",可見楊鎮毅的記憶有誤;其二,"身中數彈"的說法也沒有根據,孫中山在1月15日致陳其美電中說,"槍中頸、腹部,凶手逃走,陶君遂於是日身死",而在陶被刺的第二日,楊鎮毅又去醫院看望陶,得知了事件經過,也應該知道陶中彈的具體情況;其三,"事後總司令部偵知凶手,一個是蔣介石"的說法沒有任何舉證。蹊蹺的是事件發生後,蔣介石即辭職東渡日本.......

1916年8月,孫中山親自蒞臨紹興東湖陶社祭奠,稱陶"奔走革命不遺餘力,光複之際陶君實有巨功",題"氣壯山河"匾額。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