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899年12月29日 - 海歸元帥聶榮臻

(2007-12-28 15:53:05) 下一個


1899年12月29日 - 海歸元帥聶榮臻



1899年12月29日,聶榮臻生於四川江津(現屬重慶市)。1919年底赴法國勤工儉學,1922年8月參加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後改稱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旅歐支部),次年春轉入中國共產黨。1924年10月到蘇聯學習。1925年8月回國後,曆任黃埔軍校政治部秘書兼政治教官,中共廣東區委軍委成員、軍委特派員,中共湖北省委軍委書記。後在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參與向北伐軍派遣中共黨員等工作。

1927年7月中旬任中共前敵軍委書記,參加南昌起義後任起義軍第十一軍黨代表。同年12月,參與領導廣州起義。1928年任中共廣東省委軍委書記,1930年初任中共順直省委組織部部長,同年5月後在中共中央特科和中央軍委工作,先後在香港、天津、上海等地堅持秘密鬥爭。1931年12月進入中央蘇區,先後任中國工農紅軍總政治部副主任、第一軍團政治委員,曾當選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同年4月,作為紅軍東路軍政治委員參與指揮漳州戰役。1932年冬以後,與軍團長林彪率部參加了第四、第五次反“圍剿”。1935年,在遵義會議上支持毛澤東的主張。過金沙江後,任中央紅軍先遣隊政治委員。曾率部參加直羅鎮和東征、西征戰役。1936年11月,參與指揮山城堡戰役。

抗日戰爭爆發後,任八路軍第115師副師長、政治委員,參與指揮平型關戰鬥,取得全國抗戰開始後的第一個大勝利。1937年11月,任晉察冀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在晉察冀3省邊界地區創建了敵後第一個抗日根據地。1939年冬指揮雁宿崖、黃土嶺戰鬥,擊斃被日軍稱為名將之花的阿部規秀中將旅團長。1940年8月,在百團大戰中,組織指揮部隊在正太、津浦、平漢、北寧等鐵路線進行破擊戰。1943年秋回延安參加整風運動。1945年部署晉察冀軍區部隊對日反攻作戰。

解放戰爭時期,任華北軍區司令員、中共中央華北局第二書記、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委員會副總參謀長、平津衛戍區司令、北平(今北京)市市長等職。先後參與指揮正太、清風店、石家莊、平津等戰役。

1950年初任人民解放軍代總參謀長,協助中央軍委領導人部署人民解放軍繼續解放西南地區和東南沿海島嶼,肅清國民黨殘餘武裝和土匪。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參與組織中國人民誌願軍出國的部署、訓練、運輸、供應、輪換等工作。曾參與組建各軍兵種領導機構和一批軍事院校,並組織製定軍事條令、條例等。1954年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

1955年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和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56年11月任國務院副總理。1958年兼任國務院科學技術委員會主任。1959年兼任國防部國防科學技術委員會主任,領導科技攻關,組織全國大協作,僅用5年時間就研製成功多種導彈和原子彈,不久又研製成功氫彈。

文化大革命期間,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進行了鬥爭。1983~1988年任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1988年7月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

1992年5月14日22時43分因心力衰竭,搶救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3歲。著有《聶榮臻回憶錄》。


——————————————————————————

附錄:青年聶榮臻



1919年11月下旬川江邊的一個清晨。一艘小火輪“嗚”的一聲長鳴,離開了重慶碼頭,劈開混濁的江水,朝著下遊駛去。甲板上站著年方二十的聶榮臻。
  
他久久地手扶欄杆,望著綠樹與樓群相互掩映的山城。家鄉慢慢地向後移動,熟悉的景物在薄霧中逐漸消失。他佇立凝思,心情激越,多少思緒和往事,就像流水湧向心頭。
  
1899年12月29日,聶榮臻出生在四川省江津縣吳灘鎮石院子。
  
石院子原屬於一家王姓大地主,是一座九重堂的住宅,建築式樣古樸大方。院子周圍環繞著良田沃土,院牆內外長滿了翠竹,兩側各有一口波光粼粼的大堰塘。聶氏祖輩由江西遷徙貴州,再折轉到四川江津。此時,王姓地主已經破落,石院子九重堂僅餘三重,聶家買下後安居下來。經過幾代繁衍,聶氏成為江津境內一個比較富有的大家族。但到聶榮臻出世時,家境已經衰敗了。石院子年久失修,更顯得破敗,隻有竹叢仍生機盎然,織成綠色的帷幔,人們幾乎踏迸院門時才能看到綠蔭中的房屋。
  
祖上的家產傳到聶榮臻的父親聶仕先時,隻剩10來畝土地。聶仕先將這些土地小部分出租,大部分自己耕種,以此維持全家的生計。聶仕先為人持重,沉默寡言。其妻唐雨衫,是一位賢妻良母式的家庭婦女。聶榮臻出生快滿月時,夫妻倆商量著給兒子取個吉祥的名字。聶仕先讀過幾年私塾,便翻開《隨身寶》,指著該書最後一句“百福駢臻得雙全”,邊念邊對妻子說:“這是句吉利話。按家譜排列,我們兒子是‘榮’字輩,就給他取名‘榮臻’,字‘福駢’,小名‘雙全’,你覺得如何?”妻子滿意地笑了。
  
聶榮臻兩歲時,母親又生下妹妹聶榮昌。
  
孩子吉祥的名字,並沒有給聶家帶來好運。由於家族糾紛,聶仕先隻得將自有的土地賣掉,靠租種地主的土地謀生。1909年,地主收回了耕地,日子更加艱難,隻得同別人合夥開了一個小染坊謀生。聶仕先夫婦心地善良,對勞苦鄉親充滿同情。
  
聶榮臻在父母和家庭環境的熏陶下,從小就為人厚道,同情勞動人民,常常主動幹些家務活,為父母分憂。8歲時,到外祖父唐雨初家上了3年私塾。在這裏他受到了啟蒙教育。聶榮臻的三舅唐海潭在重慶法政學堂讀書,思想活躍,知道外界的消息也多,常與同學在家裏議論時政。聶榮臻耳濡目染,也受到一些影響。
  
1911年,因外祖母去世,外祖父在家守喪,私塾停辦,聶榮臻轉到沙土堡孔德三塾館就讀。辛亥革命後對新學的向往,使他於1913年轉到吳灘插旗寺小學。不久,又轉到離家15公裏的永川縣陳食高等小學住讀。
  
陳食高等小學開設了多門學科,教師大多受過新學教育。聶榮臻來到這裏,倍感新鮮。他十分珍惜時光,如饑似渴地學習,除學好必修的各科之外,還廣讀博覽,增強知識的廣度和深度。第二學期,他在課桌上刻下了“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立誌時”的字句,作為自己的座右銘。每天晚間,常聽到他的琅琅讀書聲。別人已進入夢鄉,他仍坐在小油燈下。一個夜晚,國文教師劉繼修來到他的小油燈下,看見他正在閱讀有關太平天國的書籍,便說:“作為青年學生,博覽群書、知道古今,大有裨益,如此甚好。”一個晴朗的清晨,校長趙學仕看到他在走廊上邊走邊背誦屈原的《國殤》,連連點頭稱道:“好,好,屈原先輩的詩文應當熟讀。”聶榮臻以頑強的毅力,在這所小學苦讀兩年半, 1917年春轉到江津縣九如鎮立高等小學,同年夏畢業於該校。3年的高等小學學習,聶榮臻各門學科都取得優異成績。
  
在陳食高等小學流傳著一個“打菩薩擴校舍”的故事。這則故事裏,記述了少年聶榮臻的鬥爭精神。
  
陳食小學設在名叫“三官殿”的廟堂裏,廟堂四壁排列著許多神像。廟小學生多,師生紛紛要求去掉泥塑神像,擴大校舍。校長也曾向廟堂會首們多次交涉,但均遭拒絕。這年夏天,新來了一位楊老師,家離得很遠,學校又無空房可祝榮臻和幾個同學商量,把廟堂耳房騰出一間來給楊老師祝當夜,他們把房裏的菩薩悄悄打碎、搬走,在門口貼了一張字條:“玉皇聖諭:天地水三官,即日當喬遷。”次日清晨,全校皆驚,一時紛紛議論。有的說:“菩薩升天了。”有的說:“菩薩搬家了。”師生們心照不宣:“既然是玉帝旨意,就應幫助三官殿菩薩搬家。”於是,把影響教學的菩薩全都打掉搬除。廟堂會首們惱羞成怒,要求地方官清查。可是,始終沒有查出結果,最後由校長出麵,買了香燭作祭,送菩薩“升天”,不了了之。這樣一來,不僅楊老師有了宿舍,教師們也有了辦公室,又增加了教室,校舍寬敞多了,師生們都很高興。幾十年過去了,聶榮臻當年打菩薩的故事還在當地流傳。
  
1917年夏,聶榮臻考入江津中學。
  
江津中學,是當時縣裏唯一的一所中學。它創辦於1906年4月,是在維新思想影響下,學習日本近代教育製度而創辦的一所四年製中學。校址坐落在縣城內黃荊街,校舍土木結構,全是平房,校門坐南向北,成口字形。學校門前栽著兩棵巴蜀稀有的榆樹,校園內桑、柳、梧桐成蔭。當時學校的設備和教師,在四川可算是一流的。
  
聶榮臻十分珍惜在江津中學的學習良機,學習非常用功。他認真地吮吸著文化科學知識。
  
在他所讀過的書上,常有各種心得批注,蠅頭小楷,端端正正。對知識,他務求弄懂,不爭分數高低,各種作業,一絲不苟,作圖清晰,字跡工整。
  
他記憶力強,但不死記硬背,反複思考,直至徹底弄懂為止。學校保存下來的操行考查簿上,記載著關於他的操行評語:容儀——衣服樸素;動作——活潑,上課專心;言語——不欺,溫和;品質——天性溫和;智力——記憶力強;感情——進取;意誌——堅固。
  
他麵壁而讀的精神,在學校裏頗受人稱道。一次,教室裏已空無一人,他仍麵對牆壁高聲朗讀,國文教師杜文運看到後說:“榮臻,你也該休息一會兒啦!你每天都如此嗎?”
  
“是的,老師。”
  
“為啥呢?”
  
“老師,學生以為學問就如一堵厚厚的牆壁,不下功大就不能鑿穿它。”
  
“如此有誌氣!”
  
杜老師把剛剛批閱完的一篇作文《評內憂外患》還給他,說:“榮臻,你這篇文章寫得好!道出了我們中國國弱民窮的根源,切中時弊,有說服力。
  
文章思想新,有見地,文筆酣暢,辭意通達,我給你打了個滿分。我要把它貼在中堂,讓同學們看一看!榮臻啊,你從哪兒學到這麽多新名詞、新道理呀?”
  
聶榮臻指了指放在木凳上的幾本書。杜老師翻了翻,見是《天演論》、《物種起源》,還有《新青年》月刊等,慈祥地笑了。
  
江津中學管理極嚴,學生全部住校,平時不準走出校門,更不準上街。
  
自修室每間6至8人,在這樣的環境裏,聶榮臻潛心攻讀,博覽群書。家庭經濟困難,他省吃儉用,但不吝惜金錢購書。在他離開學校以後,學校還收到他從上海商務印書館預訂的一套《百科小叢書》。為了這套書,他花了一石穀子的錢。
  
聶榮臻發奮讀書,尋找著救國之路。他麵對受帝國主義列強宰割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聯係工業革命給歐美帶來的振興,明治維新為日本帶來的崛起,思索著如何使貧窮落後的祖國繁榮昌盛。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強大的政治衝擊波震蕩著中國。聶榮臻從《新青年》等雜誌上,接觸到新的思想,他積極加入了進步學生的行列。
  
1918年端午節,他約了七八個同窗好友到油溪,租了隻小船,暢遊浩瀚長江,觀賞龍舟競渡。船到江心,收住槳片,小船隨波飄蕩。此時,隻見長空茫茫,江水滔滔,少年聶榮臻緬懷屈原,追念先輩改革法度的壯誌,不禁熱血沸騰,遂以酒酹江,吟誦起《離騷》中的詩句:

    不撫壯而棄穢兮,
    何不改乎此度?  
    乘騏驥以馳騁兮,
    來吾道夫先路!
  
他們一麵在舟中小飲,一麵議論時政。酒酣時,聶榮臻辭情激烈地說:“我輩要以報國為根本,為中華民族的崛起而建功立業。諸君將來再聚時,要有所成就方不負我們同窗之誼。”
  
1919年1月18日,召開了有27個國家參加的巴黎和會。這是英、美、法、日等帝國主義列強重新瓜分世界的會議。這次會議漠視中國的主權和戰勝國的地位,非法決定讓日本繼承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德國在山東的特權。消息傳到中國,舉國震驚;傳到江津,同學們氣憤至極,在校園集會,高呼口號,強烈抗議。
  
“五·四”愛國運動終於爆發了。這股強大的曆史潮流,影響了中國一代激進的青年,也影響了聶榮臻。聶榮臻和同學們一起,遊行集會,撒傳單,貼標語。江津的大街小巷,到處都響起“外抗強權,內懲國賊”、“堅決抵製日貨!不買仇貨!不用仇貨!”的口號聲。
  
抵製日貨,是聶榮臻在中學時代經曆的最大的行動。江津縣城地處長江邊上,商業比較發達,商店裏擺的幾乎全是日本貨,引起了學生們的強烈反感。江津中學和江津甲種農業學校的學生代表聯合起來,積極開展抵製日貨的行動。他們動員一些商店老板,不要販賣日貨。“乾坤泰”、“鳴盛和”等大商店不理睬學生們的要求,一些小商販也跟著觀望。於是,激起了學生們的憤怒。學聯代表組成小組,分別對那幾家大商店進行搜查,將查出的日貨逐一登記,封存於“文昌宮”,準備焚燒。學聯還派出代表,沿江巡邏,凡裝有日貨的船隻不準靠岸。幾家大商店聽說學生們要焚燒日貨,著了慌,采取各種手段反抗,勾結江津軍政首腦,妄圖憑借武力壓服學生。縣長聶述文、駐軍團長王天培召開學商兩界代表會,江津中學的代表就有聶榮臻。王天培在會場周圍布滿荷槍實彈的士兵,企圖壓服學生。商人們要求賠償經濟損失,學生代表據理陳辭,寸步不讓,堅決要求焚燒日貨。雙方相持不下。
  
6月末,《凡爾賽和約》正式簽字。消息傳來,更激怒了江津學生,他們立即集會,要上街遊行。校長和學監百般阻撓,關上校門,不準學生上街。
  
在這關頭,聶榮臻和傅汝霖等進步學生鼓勵同學們:“不要怕!衝出去!”
  
學生們打開校門, 200多人衝了出來,編成4路縱隊,和甲種農業學校等校的同學們一起,匯成聲勢浩大的隊伍。學聯派出代表,手執小旗,沿街維持秩序。越來越多的群眾參加進遊行隊伍,轟動了整個江津城。遊行隊伍到達“文昌宮”,把封存的日貨全部搬出,直抵東門江邊,搭起高台,學生和群眾圍站四周,兩校學生的代表登台主持大會,聶榮臻等人在會上發表了激烈的講演,激起聽眾強烈的愛國熱情,人人義憤填膺,就勢把日貨全部焚毀。
  
大多數商人,通過抵製日貨的運動受到了教育。但少數大商店老板極為仇視。他們賄賂軍警,對學生進行鎮壓。就在焚燒日貨的第二天,團長王天培帶著武裝士兵來到江津中學。學校在王天培授意下,首先開除傅汝霖,對其餘的學生代表,則準備在學期結束時開除或勒令退學。
  
不久暑假到來,聶榮臻與江洋學生聯合會的領導人一起,草擬了一封公開信,號召同學們回家後廣泛宣傳,喚起民眾,抵製日貨,共赴國難。
  
7月,聶榮臻回到家鄉,與唐家修、葉楚才等人結伴,到吳灘、石門等地宣傳。他大多利用趕集時機,站在高處演說。他演說時的愛國熱忱,常獲得在場聽眾的熱烈鼓掌。
  
暑假結束回到學校,得知反動勢力將對進步學生進行鎮壓。激進的學生已經不能再繼續讀書,究竟何去何從,已經成為麵臨的嚴重問題。這時,聶榮臻想的是去法國勤工儉學。
  
當時,四川的勤工儉學運動正在迅猛發展,青年學生積極向西方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從“五·四”運動到1921年底,四川留法勤工儉學學生達492人,為全國之最。在四川,又數江津去的人最多,共去了40多人。
  
聶榮臻與鍾汝梅等同學先到重慶打聽去法國勤工儉學的手續、路費等具體問題,然後返回家中,進行出國前的準備。
  
他先到舅父家,爭取支持。舅父唐富華願意協助。可是,回到家裏,父母卻舍不得兒子遠離家鄉,擔心發生意外,表示不同意。聶榮臻向父母申明改變現狀的意誌和可能被捕的危險,堅決表示:“我生死都要去!”經過舅父的協助說服,父母終於答應了兒子的要求。在舅父的幫助下,籌足了300銀元的路費,準備就緒了。
  
中秋佳節,家人團聚,備酒壯行。
  
農曆重陽節後的一天清晨,聶榮臻拜別父母和舅父,懷著實業救國的理想,告別了家鄉。
  
兒子離家的這一天,母親把一壇醇酒埋在地下,準備用這壇酒為兒子學成返裏接風。可是,這一壇子酒,老人家一直未能取出來。聶榮臻的母親和父親在30年代就先後與世長辭了。聶榮臻一別故鄉,再也沒有踏進石院子翠竹掩映的家門。直到1955年5月,他去四川視察軍工廠時,才順便回到江津縣城。
  
小火輪在波濤翻滾的長江上行駛著。大江的風光很快掃去了他心頭的壓抑。
  
船過萬縣,他和同學們瞭望白帝城,仰觀巫山十二峰,飽覽了三峽的風光。祖國壯麗的山河,神奇優美的傳說,使他們心曠神怡。一位同學麵對壯景吟道:“‘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裏江陵一日還’,我輩此去異國他鄉,不知何時能歸?”聶榮臻接口說道:“立誌報國,那管他日久天長。”
  
船到漢口,靠碼頭暫息,幾個同學相約下船去看看火車是什麽樣子。在四川,為修鐵路醞釀了多年,還發生了保路運動,但從未見過鐵路,更不要說火車了。他們趕到火車站,不湊巧,站上沒有火車。有人說,趴在鐵軌上可以聽到遠方火車行駛的聲音。聶榮臻於是趴下,把耳朵貼在冰涼的鐵軌上,隻聽得“嗡嗡”的響聲。大家離開火車站,很是興奮,議論著從法國回來一定要在四川修條鐵路,讓自己的火車在巴蜀的大地上奔馳。
  
到上海後,他們停留了10來天時間。
  
上海,當時被稱為“十裏洋潮,是“冒險家的樂園”。在這裏,聶榮臻看到了國中之國的租界,看到了外國人享有的特權,看到了外國佬和有錢人尋歡作樂的賭嚐舞廳、夜總會、鴉片煙館。這些更堅定了他富國強兵之誌,更感到出國求學的道路走對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3)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