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1968年12月22日 - 毛號召知青下鄉

(2007-12-21 15:43:42) 下一個


1968年12月22日 - 毛號召知青下鄉




1968年12月22日,毛澤東發表最新指示說:“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說服城裏幹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學畢業的子女,送到鄉下去,來一個動員。各地農村的同誌應當歡迎他們去。”

從此開始了大批知識青年到農村接受教育的運動,這批參加上山下鄉的人群,就是世稱的下鄉知青。
   
從廣義上講,下鄉知青始於1955年,當時河南省郟縣大李莊鄉有一批中學和高中畢業生回鄉參加農業合作化運動,報上發表了《在一個鄉裏進行合作化規劃的經驗》,報道了這個鄉的事。毛澤東讀了很興奮,親筆寫了按語:“一切可以到農村中去工作的這樣的知識分子,應當高興的到那裏去。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在那裏是可以大有作為的。”

之後,共青團中央在全國10多個省市組織了遠征墾荒隊,動員城市青年奔赴農村。知青的榜樣:董加耕、邢燕子、侯俊等就是當年被《中國青年》、《中國青年報》大勢宣傳報道出名的。

文化大革命開始後,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逐漸進入高潮,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報》發表《“我們也有兩隻手,不在城裏吃閑飯!”》,並在編者按中引用了毛澤東的最新指示。從此掀起了轟轟烈烈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

至1973 年12月8日,全國有800多萬城鎮青年上山下鄉 。這些城鎮中學生告別父母、親人和家鄉,奔赴農村和邊疆,開始了完全不同的生活。 這一政策一直執行到文化大革命結束。此後,大批知識青年返回城市。

實際上,這場始於上世紀50年代初、結束於70年代末的上山下鄉運動,總共涉及到將近1800萬的知識青年,這在人類曆史上是空前絕後的。
   
下鄉知青遠離父母、遠離城市到農村去,荒廢了學業,在艱苦的環境下嚐盡了生活的酸、甜、苦、辣、麻。從另一個角度講,上山下鄉使他們更早地投身了社會,受到了磨煉,增長才幹,體驗了民間的疾苦。由於有這段經曆,他們中的相當一部分人後來成為了社會的精英。有知青經曆的社會精英存在於政界、商界和學術、文化、藝術界等。其中,身任高級官員的人物最為引人注目,因為早年的經曆和現在的地位形成強烈對比與反差。這些人從不諱言那一段經曆,因為這意味著擁有實際經驗、艱苦環境的鍛煉、與下層群眾的自然親和力等等優秀素質。
   
大動蕩、大遷徙,以及後來的大返城,使得這一代人的經曆前所未有地複雜、曲折,許多人的生活具有大起大落和各種悲歡離合的情節,相互之間的命運、前途形成巨大落差。那些有幸趕上77、78屆大學末班車的知青們後來成為社會的中堅,在各個領域裏影響著中國改革的進程,而大多沒能考上大學的回城返鄉知青最終沉澱在社會的底層,承受著改革的陣痛。
   
但無論是浮出水麵的幸運者,還是永遠沉默的大多數,他們在努力改變個人命運的同時,也在推進時代的進程,從而改變著國家的命運。人們有理由向他們表示敬意,一代知青!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