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1966年12月16日 - 千古絕唱馬連良

(2007-12-15 19:34:00) 下一個


1966年12月16日 - 千古絕唱馬連良




馬連良,字溫如。生於1901年2月28日。1966年12月16日在文革中去世。

馬8歲入喜連成(後改富連成社)科班。先從茹萊卿學武小生,後從葉春善、蔡榮桂、蕭長華學老生,一年以後即登台演出。11歲時同時學演老旦、醜角和小生戲,有時扮演龍套。14歲開始主演老生。15歲變聲後,學習重念劇目《審潘洪》《十道本》《胭脂褶》《盜宗卷》。他時常觀摩譚鑫培所演《連營寨》《天雷報》《捉放曹》《南陽關》等傑作,潛心揣摩,獲益頗深。

17歲,學藝十年期滿出科,應邀去福州擔任主演。18歲北返,聲譽鵲起。南赴福建之後,繼續深造之心迫切,再次坐科三年以上。每天清晨去西便門外喊嗓、練念白,回家吊嗓,堅持不輟,不動煙酒,嚴格律己。富連成社科班每天演出日場,他為學習前輩藝術成就,則於晚間看戲。21歲時初演於上海,標以譚派須生。當時變聲尚未恢複,嗓音較低,但已讚聲四起,灌製唱片數張,風行各地。辭出富連成社搭班演出期間,為追摹譚派藝術,時常登門求教於王瑤卿。

艱辛的廣征博采與不斷的舞台實踐,使他的表演藝術不斷精進,他24歲演出《打登州》《白蟒台》等戲,發出創新光彩被觀眾譽為獨樹一幟。25歲開始整理改編、演出傳統劇目。1927年26歲時挑班演出,名掛頭牌。1930年組成扶風社。翌年與周信芳同台演於天津,技藝精湛,各具風采,被譽為“南麒北馬”。1934年赴武漢演出。1936年為改革京劇征股籌建新新戲院(今北京西長安街首都電影院)。

1938年獲丁果仙所贈《反徐州》劇本,改為《串龍珠》,表現反抗異族壓迫,首演於新新戲院。方擬再演,被日偽當局勒令停演。1943年被日偽脅迫赴偽滿演出,《蘇武牧羊》亦遭禁演。因受敵偽壓迫,抑鬱成疾,新新戲院被迫賣出。抗戰勝利後,在北平多次參加義演。1946年春,赴上海為宋慶齡主辦之兒童福利基金會義演多場。後以赴偽滿演出事受誣,返北平病休。1947年受誣事得以澄清,在北平義演十餘場。同年秋,赴上海,直至1948年春,連續演出四個月。1948年冬,由滬赴港演出,因患病滯留於港。1951年10月1日,馬連良因渴望早日返回內地,謝絕了台灣的約請,秘密乘車至羅湖經深圳到達廣州,隨即轉往武漢與張君秋組成中南聯誼京劇團演出,然後北返。

1952年7月1日受到周恩來總理接見。同年8月建立 “馬連良京劇團”。先在青島演出,演期未滿即返京主動參加第三屆赴朝慰問團,在朝鮮演出《四進士》等劇。次年,歸國即參加鞍三大工程建成典禮的慶祝演出。返京後,參加慰問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演出。

1955年,馬連良京劇團與譚富英、裘盛戎之北京市京劇二團合成北京京劇團,馬連良任團長,次年底,張君秋領銜之北京市京劇三團並入。此後,該團與中國京劇院合作排演《赤壁之戰》,與譚富英、張君秋、裘盛戎等人合演《秦香蓮》《趙氏孤兒》《青霞丹雪》《官渡之戰》《海瑞罷官》《狀元媒》。

1961年趙燕俠領銜之燕鳴京劇團並入,他與趙燕俠合演《坐樓殺惜》。1962年兼任北京市戲劇專科學校校長。1963年赴港澳演出近三個月。1964年他以64歲高齡參演現代戲《杜鵑山》。次年排出《南方來信》,參加華北地區現代戲會演,又排出現代戲《年年有餘》。

“文化大革命”初,馬連良遭受迫害,於1966年12月16日逝世,終年65歲。



——————————————————————————————




附錄: 一陣風,留下了千古絕唱——父親與馬連良

作者:章詒和

請點擊:http://www.edubridge.com/erxiantang/library/malianliang.htm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