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1993年11月17日 - 列寧博物館關閉

(2007-11-16 23:00:58) 下一個


1993年11月17日 - 列寧博物館關閉





  1993年11月17日,列寧博物館的官員們說,根據葉利欽總統的命令,關閉具有曆史意義的列寧博物館。

  這座紅磚建築將作為未來莫斯科杜馬的所在地,館內收藏的有關列寧的遺物將受到保護,存放到選中新的收藏地為止。

  博物館館長弗拉基米爾-梅利尼琴克對外國記者說,他是當天早些時候得到通知的,通知命令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在今晚以前關閉這座博物館並離開這座大樓。

  梅利尼琴克的秘書說,葉利欽在信中承諾,在以後幾個月內對博物館內140名工作人員的工資照發,並幫助他們找新的工作。

  博物館的展品中有:列寧曾經乘坐過的20年代生產的羅爾斯 -羅伊斯牌敞篷車、他的衣服、書籍、信件和照片等。




經過了長達11年的塵封,位於克裏姆林宮和紅場附近的古舊的列寧博物館,終於重新張開了大門,再次成為全世界關注的焦點。據《紐約時報》報道,列寧博物館這次重開,主要是為即將到來的首屆莫斯科當代藝術雙年展造勢,而以博物館重開為契機拉開帷幕的“文化節日”,將延續一個月之久,以期可以就此提升俄羅斯在世界當代藝術界的地位。

自1991年前蘇聯解體以來,俄羅斯人對於藝術曾有的狂熱呈現下滑的態勢,所以,十多年來的第一場如此大規模的藝術節,其重要性對於整個俄羅斯來說,毋庸置疑。於是,肩負著令俄羅斯藝術複蘇的使命,列寧博物館於1月28日重新對外開放。首批展出的藝術品來自22個國家的41位藝術家的創作,但最重要的,還是展覽中專門辟出的“特殊展區”。在這個由超過25件俄羅斯各大博物館、畫廊等提供的藝術品構成的“特殊展區”中,展現在參觀者眼前的,將是一些蘇維埃時代的藝術家創作的作品,並且希望可以用這種方式,對這段藝術曆史,表達最真誠的敬意。

列寧博物館

“我覺得最重要的事情是,我們終於擁有了這樣一個雙年展。”俄羅斯港口城市敖德薩一家博物館館長索菲·施米特的說法恐怕最能表達這個時刻對於全俄羅斯而言的偉大。因為雖然如今雙年展已經隨著列寧博物館的重開而正式拉開了帷幕,但大多數俄羅斯人至今還不敢相信它的存在。畢竟,在籌備這次雙年展的一年多時間裏,籌辦者們一直在不顧一切拚爭的邊緣徘徊。舉例來看,在允諾借出列寧博物館承擔展覽任務的過程中,關於博物館歸屬的爭辯就一刻也沒有停止過,而當去年12月7日,一切終於開始明朗之時,博物館的年久失修又成了新的麻煩。此外,還有將那些蘇維埃時代的藝術作品,從多年的塵封中挑揀出來的艱難等等。

“你能夠想象嗎?單單是安置展覽必要的設備,我們就花費了近一個月的時間。”莫斯科城市博物館和展覽協調處的代理人約瑟夫·巴科斯泰在接受采訪時如此表示。作為六位籌展人之一,約瑟夫的另一個工作,就是挑選參展的藝術品。此外,對於此次展覽計算出的450萬美元的預算,俄羅斯文化部撥出了150萬美元,其餘的部分完全來自於一些社團,尤其是國外社團的支持。

如今,雙年展終於順利開幕,俄羅斯人很明確地將組織這次雙年展原則訂為“忘記俄羅斯文化與前蘇聯文化之間的衝突”上,挑選列寧博物館同樣是出於這樣的考量。“我們非常清楚這個地方(指列寧博物館)的象征意義。”作為雙年展的籌展人之一,擁有多次國際性籌展經驗的丹尼爾·伯曼在開幕儀式上表示,“藝術對於社會而言,扮演的是激發出智慧火花作用的角色,而現在,我們希望借這裏再賦予其一項使命,那就是尊重是一切的開始。”

除了在列寧博物館的展覽外,由於上世紀50年代-70年代的前蘇聯藝術作品不被允許以公開方式展出,所以一係列配合性的小型展覽將在學校的公寓或畫室中進行。這其中,就包括了1988年移居美國紐約的伊利亞·卡巴科夫(IlyaKabakov)的作品《16根繩子(16Ropes)》。

“一切就好像是一種回歸。”拿出七件私人收藏的前蘇聯藝術作品的俄羅斯收藏家納塔莉·科洛德紮(NataliaKolodzei)所說的,或許代表了大多數俄羅斯藝術愛好者的心聲。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