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931年9月17日 - 奇才楊度今離世

(2007-09-15 13:14:16) 下一個


1931年9月17日 - 奇才楊度今離世





 楊度(1874年—1931年),生於湖南湘潭薑佘石塘村,原名承瓚,字皙子,後改名度,別號虎公、虎禪,又號虎禪師、虎頭陀、釋虎。他是中國近代史上一個奇人,先後投身截然對立的政治派別,頗具爭議。


早年生活


楊度祖先世代務農,到他的祖父楊禮堂參加李續賓部湘軍,任哨長,正四品都司銜。大伯楊瑞生隨其父參軍,父子同在一營。在三河之戰中楊禮堂陣亡,楊瑞生死裏逃生。楊瑞生後來因軍功升為總兵,駐歸德鎮、朝陽鎮等地。他的父親楊懿生為第四子(次子、三子早夭),在家務農,兼作吹鼓手,楊度是其長子,另有弟楊鈞(字重子),妹楊莊(字叔姬)。楊度十歲喪父,過繼給伯父。楊鈞善詩、文、書、畫、印,楊莊亦工詩文。楊瑞生駐歸德時招楊度和妹妹到其府中。十六歲改名為度,字皙子。伯父遷關外朝陽鎮時,楊度和妹妹回到湘潭。

光緒十八年(1892年)考取秀才。次年(1893年),順天府鄉試舉人;二十年、二十一年,甲午科、乙未科會試均落第。會試期間恰逢公車上書,他亦附和,並認識了梁啟超、袁世凱、徐世昌等。還鄉,師從衡陽東洲、船山書院一代名儒王闓運(壬秋,湘綺)。楊度與王大約於光緒十四年(1888年)初識,此時楊度13歲。王闓運親自到楊家招其為學生。師生關係之親密,楊度深受王喜愛,並可以隨便開玩笑,王在《湘綺樓日記》中常稱楊度為“楊賢子”。楊度在王門學了三年,他醉心於王氏帝王之術,這對他以後的一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曾與友人說:“餘誠不足為帝王師,然有王者起,必來取法,道或然與?”楊鈞、楊莊也學在王門,楊莊後嫁與王家四子。同門還有夏壽田、八指頭陀、楊銳、劉光第、劉揆一、齊白石等。

後來因為時局的變化,楊度對新學也開始感興趣。光緒戊戌年(1898年),湖南新政,譚嗣同、熊希齡、唐才常、梁啟超在長沙辦時務學堂,蔡艮寅、劉揆一、楊度同在一起聽課、討論國事。


留學日本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他不顧王闓運的勸阻,瞞著老師自費留學日本,入東京弘文學院師範速成班,與黃克強同學。受留日學生影響,思想日趨激進,和湖南留日同鄉創辦《遊學譯編》。半年後在結業會上,日本高等師範學校校長嘉納治五郎發表了貶低清國人的言論,楊度當場和他就國民性和教育問題激烈辯論。不久以《支那教育》為題發表在梁啟超的《新民叢報》上,由此在中國留日學生得到支持和讚揚。為了籌辦《遊學譯編》獲得經費支持,楊度回國。隨後奉師命謁見了張之洞,受到張的稱讚。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被保薦入京參加新開的經濟特科進士考試,初取一等第二名。一等一名是未來的北洋政府的財長、楊的共事和政敵:梁士詒。由於梁士詒這個名字被說成是“梁頭康尾”,而“康梁”因為戊戌變法,正為慈禧太後所恨,所以,梁士詒被除名。楊度受到牽連,又是“湖南師範生”,且在日期間有攻擊朝廷,策論中有不滿朝廷的言論,疑為唐才常同黨和革命黨,也被除名,並受到通緝。楊度避居家鄉,娶妻中路鋪黃氏仲瀛。

不久,楊度再赴東京,入弘文學院學習。他的弟弟和妹妹作為湖南省第一期官費留學生早些時候(二十九年)也留學日本。秋,楊度與梁啟超在橫濱相遇。10月,感於“國事傷心不可知”,和梁《少年中國說》,作《湖南少年歌》,發表於梁《新民叢報》,其中有“若道中華國果亡,除非湖南人盡死”句。此時楊梁“二人相與,天下之至好也。”

次年(1904年),轉入日本法政大學速成科,集中研究各國憲政;與汪精衛同學。此時在日留學生愛國熱情高漲,保皇派、排滿革命派各自宣傳自己的主張。楊度主張憲政,不介入兩派論爭。他熱心國事、友善同學、才華出眾在中國留日學生中頗具聲望。蔡鍔在留日期間“與楊度最善”,休假日必到楊度家吃飯。三十一年(1905年),楊度被選為留日學生總會幹事長,後又被推舉為留美、留日學生維護粵漢鐵路代表團總代表。他帶頭請願,要求廢除1900年中美粵漢鐵路借款續約,主張收回路權自辦以維護國家主權,發表《粵漢鐵路議》。他以總代表的身份回國,根據他老師的對策,提出官紳籌款自辦。拜見張之洞,得到張的支持。不久粵漢鐵路收回自辦,他圓滿完成任務,聲望大增。

他在東京和孫中山就中國革命問題辯論數次,“聚議三日夜不歇,滿漢中外,靡不備論;革保利弊,暢言無隱。”(章士釗《與黃克強相交始末》)。他不讚成孫的革命思想,但他將黃興介紹給孫中山,促成孫黃合作。不久中國同盟會成立,孫中山力邀楊度參加,他拒絕參加,願各行其是,他表示:“吾主君主立憲,吾事成,願先生助我;先生號召民族革命,先生成,度當盡棄其主張,以助先生。努力國事,斯在今日,勿相妨也。”仍堅持走君主立憲救國道路。

三十一年(1905年),日本文部省頒布的《取締清國留日學生規則》,並稱清國人“放縱卑劣”,留日學生群起抗議。楊度以幹事長的名義遞交抗議書。在留日學生中分為兩派,一派主張自辦學校,一派主張妥協。湘人陳天華憤然蹈海。作為總幹事長楊度被一些人指責辦事不力。

三十二年(1906年),清政府派出鎮國公載澤、端方、徐世昌等五大臣出洋(歐、美、日)考察憲政。為了交差,熊希齡赴日請楊度和梁啟超捉刀起草報告,楊度寫了《中國憲政大綱應吸收東西各國之所長》和《實行憲政程序》(梁寫《東西各國憲政之比較》),由此博得大名。是年(1906年),清政府根據這個報告下詔預備立憲。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在東京創立《中國新報》月刊,任總編撰,“不談革命,隻言憲政”,楊、梁分道而行。他發表14萬字巨論《金鐵主義》等許多文章,宣傳君主立憲,主張成立政黨,召開國會,實行憲政。《中國新報》、《新民叢報》、《民報》幾成三足鼎立之勢。還組織政俗調查會(後改名憲政講習會、憲政公會),以設立民選議院為立憲運動的中心目標。


立憲活動


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梁煥奎、範旭東籌備湖南憲政公會,有意擁楊度為會長。10月楊度回國,恰伯父逝世。12月成立湖南憲政公會,楊度為會長,起草《湖南全體人民民選議院請願書》,請他的老師王闓運作過修改,並聯絡不少湖南名流聯名上奏,開清季國會請願運動之先河。次年春,袁世凱、張之洞聯合保薦楊度,說他“精通憲法,才堪大用”,進京出任憲政編查館提調,候補四品(他僅有舉人功名)。袁安排他在頤和園向皇族親貴演說立憲精義,極力主張開設民選議院。他是晚清朝廷“憲政專家”:

清政府關於‘立憲’的文件多出於楊度之手。此時朝廷要搞‘法治’了,號召王公大臣都要‘學法’,於是,楊度被委任為高級‘講師’,得以出入頤和園,為這些王公大臣們‘惡補’法律常識,並開設了憲法講座。(王學泰)

在宣統三年(1911年)成立的“皇族內閣”中,楊度是統計局局長。楊度和袁世凱私交頗深,關係非同一般,又懷有知遇之感。他認定袁就是他要找的“非常之人”,而他就是帝師。當攝政王載灃要殺袁世凱時,楊度竟敢拒不草詔,冒死論救。武昌起義爆發後,他來到袁世凱的故鄉,成為袁的幕僚。1911年任袁世凱內閣學部大臣。他感到袁內部受到排擠。由於他與孫中山、黃興和袁世凱都有密切關係,因而與汪精衛一起發起“國事共濟會”;他作為袁的代表之一,負責南北調停。1912年秋,黃興在北京極力邀請他加入國民黨,他沒有答應。後來胡瑛等又請他入黨,他提出除非國民黨放棄政黨內閣的主張,他才可以考慮。他還請他的老師出山,王闓運曾任國史館館長。

民國三年(1914年),袁世凱解散國會後,楊任參政院參政。四年(1915年)4月,楊度呈送《君憲救國論》,“中國如不廢共和,立君主,則強國無望,富國無望,立憲無望,終歸於亡國而已……故以專製之權,行立憲之業,乃聖君英辟建立大功大業之極好機會。”深得袁世凱的讚許,稱之為“至理名言”。是年,在袁世凱政府學部副大臣任內與孫毓筠、劉師培、李燮和、胡瑛、嚴複等人共同發組織籌安會,任理事長。主張君主立憲,為袁世凱稱帝鼓吹。袁世凱對其恩寵有加,並親自賜匾題字,稱他為“曠代逸才”。洪憲帝製一出台,便遭到全國上下的唾罵聲討,在家鄉被罵為漢奸,他先前的好友梁啟超稱其為“下賤無恥、蠕蠕而動的嬖人”。次年6月,袁世凱卒,臨死前大呼“楊度誤我!”。楊度寫下挽袁聯:

共和誤中國,中國誤共和;千載而還,再評此獄。
君憲負明公,明公負君憲;九原可作,三複斯言。


章太炎論洪憲帝製失敗之關鍵,有所謂三個人反對三個人,其中首先就是梁啟超反對楊度。黎元洪繼任總統,發布懲辦通緝帝製禍首令,他列第一名。袁世凱死後,楊度心灰意冷,踲入空門,在天津、青島外國租界閉門學佛,在出世、超脫的佛學中重新思考人生、反省過去。以“虎禪師”為名寫了不少論佛的雜文和偈語。

民國六年(1917年)張勳複辟,邀請楊度入京參加,被他拒絕,他通電張、康“所可痛者,神聖之君憲主義,經此犧牲,永無再見之日。度傷心絕望,更無救國之方。從此披發入山,不願再聞世事。”他宣布披發入山,學佛參禪。他認為禪的基本精神就是無我,提出“無我主義”的“新佛教論”。民國七年被特赦返京。


轉變


君主立憲失敗後,他的政治主張逐漸轉向民主共和。十一年(1922年),陳炯明叛亂,他受孫中山委托,作為中山特使,通過夏壽田遊說曹錕(夏壽田此時是曹的秘書),製止吳佩孚援陳,幫助孫中山度過政治危機。孫說:“楊度可人,能履行政治家諾言”(指東京時言)。1922年在上海加入中國國民黨。孫中山特電告全黨,稱楊度“此次來歸,誌堅金石,幸勿以往見疑”。

此後楊度在山東張宗昌那裏策應過北伐,張宗昌對楊度也言聽計從,隻有楊度曾為新聞記者林白水求情時,張宗昌才答應(可惜晚了一點)。他開始和一些共產黨員交往,接觸到馬克思主義,在上海時通過孫中山認識了李大釗。十六年(1927年)在北京設法營救李大釗、成舍我。十七年(1928年),寓居上海,佯以賣字畫為生,為杜月笙門下“清客”,為共產黨提供過不少情報。 加入中國互濟會,捐助過一筆不菲的經費。楊度的最後的一篇文章是為杜月笙寫的《杜氏家祠記》。楊度認為杜月笙是俠而儒的人物:“予初聞杜君名,意為其人必武健壯烈,意氣甚盛;及與之交,則謙抑山下,恂恂如儒者,不矜其善,不伐其能。人向往之,其德量使然也”。

十八年(1929年)秋,在白色恐怖之時,楊度申請加入中國共產黨,由潘漢年介紹,伍豪(周恩來)批準,秘密入黨,與周單線聯係。周離開上海後,由夏衍同他單線聯係。曾有人譏諷他投機,他駁道:“方今白色恐怖,雲何投機?”

楊度晚年根據孫中山的建議,準備撰寫的《中國通史》,做了許多準備,並寫好了大綱,然歲不與人未完成。民國二十年(1931年)他在上海租界因病去世,葬上海外國公墓。伍豪、潘漢年前往吊唁。楊度病中自題挽聯:

帝道真知,如今都成過去事;
醫民救國,繼起自有後來人。


他的黨員身份鮮有人知,直到四十多年後周恩來病危時才公之於世。1975年冬,周恩來在重病和王冶秋談話時說,在重新修訂《辭海》時,對中國近代曆史人物的評價要客觀公正。他特別提到了楊度晚年參加共產黨一事:“他晚年參加了黨,是我領導的,直到他死。”後來王就此事發表了《難忘的記憶》(1978年7月30日《人民日報》)。


家庭


楊度有二子:楊公庶和楊公兆,女兒楊雲慧。長子公庶,德國柏林大學化學博士,化工專家,曾任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秘書長,妻樂曼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被選為全國政協委員,後以80高齡病逝於北京。公兆為柏林大學地質學博士,曾任教於國立清華大學,妻葛敬安。他的一個曾孫楊念群發現了楊度日記(1896—1900)。


評價


他的恩師王闓運洪憲時在日記中寫道“弟子楊度,書癡自謂不癡,徒挨一頓罵耳。”王對他實行專製要通過“民主表決”的做法批評說“謗議叢生,知賢者不懼。然不必也,無故自疑。欲改專製,而仍循民意,此何理哉。”王曾說他“憨直”,不圓通。曾將他與蔡鍔比較,認為楊度才高氣傲,以澄清天下自許,往往是考慮不周,急於求成;蔡鍔智慮深沉,胸懷大誌而不露鋒芒。如果蔡鍔能與楊度合作,他們的成就不可限量。

蔡鍔在遺囑中說“湘人楊度,曩倡《君憲救國論》,附袁以行其誌,實具苦衷,較之攀附尊榮者,究不可同日語。望政府為國惜才,俾邀寬典。”

陶菊隱《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史話》中說袁世凱罵楊度是“蔣幹”。盡管他為袁出力很多,但並未實現他帝師的目標,就連開國元勳也沒有當成,僅被授以勳四位和參政院參政等閑職。


作品


挽聯

挽師王闓運:

曠古聖人才,能以逍遙通世法; 
平生帝王學,隻今顛沛愧師承。

挽黃克強:

公誼不妨私,平日政見分弛,肝膽至今推摯友; 
一身能敵萬,可惜霸才無命,死生自古困英雄。

挽蔡鬆坡:

魂魄異鄉歸,於今豪傑為神,萬裏江山皆雨泣; 
東南民力盡,太息瘡痍滿目,當時成敗已滄桑。

挽孫文:

英雄作事無它,隻堅忍一心,能成世界能成我; 
自古成功有幾,正瘡痍滿目,半哭蒼生半哭公。

挽梁任公:

事業本尋常,勝固欣然,敗亦可喜; 
文章久零落,人皆欲殺,我獨憐才。

《黃河》,1904年楊度作詞,次年沈心工作曲,是一首影響較大的歌曲: 
 
黃河黃河,出自昆侖山,遠從蒙古地,流入長城關。古來聖賢,生此河幹。獨立堤上,心思曠然。長城外,河套邊,黃沙白草無人煙。思得十萬兵,長驅西北邊,飲酒烏梁海,策馬烏拉山,誓不戰勝終不還。君作鐃吹,觀我凱旋。

楊度 《虎禪師論佛雜文》三集;

劉晴波主編《楊度集》,1986年,湖南人民出版社;

《楊度日記》(1896—1900)北京市檔案館編,新華出版社;

《國賊孫文》、《無恥黃興》籌安會編寫。



[ 打印 ]
閱讀 ()評論 (9)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