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ZT徐昌才:《唐詩裏的荷花》

(2007-07-29 21:56:01) 下一個




 
??????

??荷花入詩,情彩飛揚,雅俗共賞,有人借荷香淡淡抒發清閑散淡情懷,有人借荷花豔豔展示生命意趣,有人借荷花生死傾訴相思苦情……。凡此種種,多姿多彩,荷為人而生,文因荷而貴,人荷相映,演繹了一首首洋溢著生命情愫的華彩詩章。?? 

??孟浩然的《夏日南亭懷辛大》抒寫詩人夏夜水亭納涼的清爽閑適和對友人的懷念之情。“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散發乘夕涼,開軒臥閑敞。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感此懷故人,中霄勞夢想。”一、二兩句遇景入詠,夕陽西下,素月東升,“夏日”可畏而“忽”落,明月可愛而“漸”起,一快一慢凸現詩人的愉悅心理。三、四兩句即事抒懷,詩人沐浴之後,洞開亭戶,披頭散發,靠窗而臥,逍遙自在,令人羨慕。五、六句細化身心快感,清風送爽,荷花飄香,如絲如縷,沁人心脾;翠竹滴露,清脆悅耳,如絲如箏,清幽絕俗。寫荷以“氣”,寫竹以“響”,意境幽深靜謐,情調高雅別致,荷香和佳竹巧妙地烘托出詩人悠然自得,閑適自樂的素淡情懷,為下文抒發詩人渴盼知音,懷想故人創設了氛圍。 

??王昌齡的《采蓮曲二首》(其二)刻繪田田荷葉之中,豔豔荷花之下采蓮少女的美麗形象,意境優美,情調歡快。“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一、二兩句寫詩人佇立凝望,人花一體,難以分辨的情景。羅裙舒展,綠如荷葉,宛見采蓮少女亭亭玉立之姿;笑臉相迎,豔若荷花,如睹采蓮少女歡聲笑語之態。荷葉羅裙,人麵荷花,渾然一體,相映成趣,乍一看去,幾乎分辨不清孰為荷葉,孰為羅裙,哪是荷花,哪是臉龐。三、四兩句寫詩人眼花繚亂之際,走神錯意之時的意外發現,展示青春少女的無限。

??孟郊的《怨詩》以癡心傻氣的想象來抒發女主人公愁苦深重的相思之情。“試妾與君淚,兩處滴池水。看取芙蓉花,今年為誰死。”兩地相思的閑愁苦恨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也是沒大小,沒體積,不具形象的東西,測定起來很不容易,可是詩中女主人公卻異想天開:試把我們兩個人的眼淚,分別滴在荷花池中,看一看今夏美麗的荷花被誰的苦澀淚水浸泡而死。此等癡心透骨的情語非性情中人不能設想。出汙泥而不染的“芙蓉花”成了男女主人公相思離情的可靠見證。 

??李商隱的《板橋曉別》化用典故,抒寫情人的離別苦情。“回望高城落曉河,長亭窗戶壓微波。水仙欲上鯉魚去,一夜芙蓉紅淚多。”一、二兩句遠眺近觀,點明離別的時間、地點和朦朧的環境氛圍。三、四兩句分別化用典故寫行者和送者。“水仙”句暗用琴高事,《列仙傳》上說,戰國趙人琴高,行神仙道術,曾乘赤鯉來,留月餘複入水而去,詩人此處把遠行之人比著乘鯉淩波而去的水仙,化實為虛,奇幻天真。“紅淚”句暗用薛靈芸事,據《拾遺記》記載,魏文帝美人薛靈芸離別父母登車上路,用玉唾壺承淚,壺呈紅色,到了京師壺中淚凝如血,此處將送行者(女主人公)暗喻為水中芙蓉,以表現了她的紅潤美豔;又由紅色芙蓉進而想象出它的淚也應該是“紅淚”。這樣,一朵豔豔芙蓉勾勒出了俏麗佳人泣血神傷的情景。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