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愛獨白
唐寶民
一、
一位朋友對我說:“我今生最大的不幸,就是我曾有過一次失敗的愛情。由於愛得太深,所以傷得太重,那種受傷的感覺至今依然刻骨銘心,每每回憶起來,就象用刀子紮進腕部看著血汩汩流出一樣痛苦。”
我理解這位朋友的痛楚心情,但我卻認為,一個人真正的不幸並不是曾經經曆過一段受傷的愛,而是一個人在青春歲月裏從來不曾擁有過愛情,沒有愛情的青春畢竟是一片荒涼,那片荒涼是生命中的一頁空白,而一個真正愛過的人,即使擁有的是一段痛苦的愛,那麽他 [ 她 ] 的生命也會是充實的。醉過方知酒濃,愛過才知情重。因為曾經真心的付出真誠的投入過,所以,當我們回首那段苦澀的戀情之時,應該心懷感激地說:謝謝你豐富了我的生命!
二、
在愛中,如果讓我選擇的話,我寧願選擇被傷害而不願選擇去傷害別人。受傷的感覺雖然讓人痛苦,但卻擁有一份問心無愧 的坦然,而且,隨著歲月的流逝,傷口會慢慢愈合,傷痛會慢慢平複。而假如在愛中傷害了別人,自己則會擁有一份愧疚,一份不安。“愛過就不必說抱歉,”但如若你是一個有良知的人,你就會在回首往事時不斷地向被你傷害的人說抱歉,這種良心上的遣責和情感上的煎熬會讓你背上一個沉重的十字架,而且會一直背到死亡。
三、
相愛的人都盼望著能夠彼此“執子之手、與子偕老”,但並不是所有的有情人都能夠終成眷屬的,生活的舞台上不停地上演著一出又一出有緣而無份、相愛卻不能相守的愛情悲劇。我們常常會為這悲劇而黯然神傷,但仔細想想,牽手的溫柔意境固然可人,但放手的美麗卻也同樣令人感動。“人麵不知何處去,”但“桃花依舊笑春風,”這種結局雖然有些 殘酷,卻也未嚐不是一種遺憾的美麗,畢竟,你還擁有懷念的權利,讓她活在你的記憶裏,讓曾經的愛戀時時溫暖你的心,當愛已成往事,你會發現已然失去的情愛依然會令你感到生命的溫馨。最最喜歡《萍聚》這首歌,每聽一次都會有一種心動的感覺,“隻要我們曾經擁有過對你我來講已經足夠,人的一生中有許多追憶隻願你的追憶有過我!”
四、
“死生契闊,與子相悅。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洗盡鉛華,經過千年歲月的曆煉,《詩經》中的這段古老的愛情詩句依然在緣份的天空下閃爍著奪目的光輝。我追求這種真愛的極致,雖山高水長,但心向往之。
五、
西班牙有句諺語說:“為愛情而結婚的人,必定生活在悲哀中。”
這使我想到了
在《傷逝》中,涓生不無感慨的說:“為了愛,盲目的愛,而將別的人生要義全盤疏忽了,第一,便是生活,人必須活著,愛才有所附麗。”在這裏,先生一針見血地指出,生活是愛的基礎,是婚姻的先決條件,所謂生活,離不開柴米油鹽醬醋茶等諸多瑣事,更離不開必要的經 濟基礎。婚姻需要金錢來支撐,貧窮是抽打愛情的鞭子,所以,魯迅在《傷逝》中一再提醒人們不要盲目結合,不要忽視過日子的麻煩事。
六、
1922 年 3 月,北大生物係主
北大“性學博士”張競生出於學術良心,為挽救這人性蒙昧 的千年中國,毅然提筆寫下了一篇題為《愛情的定則與
令人遺憾的是,直到今天,仍有許多人拒絕接受這四條愛情定則,難怪魯迅當時說張競生的觀點要到二十五世紀才能被國人接受。
七、
每每看到有些人沉緬於網戀不能自撥,便會想起李敖寫的一首詩,詩名是《情書會失效》:
愛不能分離, / 分離不可靠。 / 愛一失掉身體, / 就不可逆料。 // 愛靠身體連接, / 情書會失效。 / 情書越寄越要丟, / 哪怕寄掛號。 // 高人不寫情書, / 隻相信擁抱。 / 知道擁抱一不成, / 就大事不妙。 // 有人日夜寫情書, / 想來真好笑。 / 還是趁早存點錢, / 去買安眠藥。
網絡和情書都是虛幻的東西,靠它們來維係彼此的愛情,又能有多大的保險係數呢!
八、
李敖認為 , 男女之間愛的關係,就好象一起去上一座山,上山的時候,可以在一起,但到達山頂,就要分開,千萬不要一起下山,不要一起走下坡路,應該在感情尚有餘味的時候就分開。李敖為此寫過兩首情詩,一首是《情老》:“好花應折, / 因為花會老。 / 莫等盛開, / 折花要趁早。 // 春天應尋, / 因為春會老。 / 莫等冬去, / 才把春天找。 // 愛情應斷, / 因為情會老。 / 勞燕先飛, / 是為兩人好。”另一首是《然後就去遠行》:“花開可要欣賞, / 然後就去遠行。 / 唯有不等花謝, / 才能記得花紅。 // 有酒可要滿飲, / 然後就去遠行。 / 唯有不等大醉, / 才能覺得微醒。 // 有情可要戀愛, / 然後就去遠行。 / 唯有戀得短暫, / 才能愛得永恒。”
九、
秦漢在同林青霞分手時說:“從此山水不相逢,不問佳人長與短。”
真的能不問嗎?即使不問,能不想、不掂念嗎?明知對方已不再愛你了,卻依然要在心裏默默地想她、愛她、關心她、掂念她,這真的是一件好無奈好無奈的事啊!
“骨縱相思當寸斷,禪心難付劍與簫!”
十、
“ 婚姻是愛情的墳墓。”那麽,婚姻的墳墓又是什麽呢?是婚後生活中逐漸生發出的厭倦。無論多麽堅不可摧的婚姻大廈,都會在厭倦的重炮轟擊下變成一片情感的廢墟。
略薩是秘魯著名作家,拉丁美洲“爆炸”文學的代表人物之一。一九五五年,十八歲的略薩在大學求學期間認識了他舅媽的妹妹胡利婭,她離過婚,而且比他大十歲,但這並沒能成為兩人愛情上的障礙,他們傾心相愛了。但他們的愛情卻遭到了雙方家屬的強烈反對和幹預。略薩沒有屈服,領著胡利婭私奔並在異鄉辦理了結婚手續。木已成舟,一段時間過後,雙方親屬隻好承認了這樁親事。於是,有情人終成眷屬。然而,當一切都歸於平靜,當幸福生活開始之際,胡利婭卻為略薩對她的愛能否持久而擔起心來:“過多久你會厭倦我呢?一年?兩年?還是三年?”果然,胡利 婭的擔心並非多餘,後來,略薩愛上了他的表妹帕特麗西亞,胡利婭在痛苦中與略薩解除了婚約,心也即刻碎了。而導致這一切的原因,就是略薩對胡利婭的愛情產生了厭倦。
戀愛的激情總是依賴著一種幻想,談情說愛時總把對方詩話,處處是新鮮感,結婚以後,一切都原形畢露,沒了浪漫的想象,這才知道婚姻中存在著缺撼。於是,厭倦便產生了。
記住拜倫告訴我們的那句話:“你為所愛的人去死,遠比與之生活在一起要容易的多。”
十一、
其實,愛一個人,並不一定非要得到她。隻要你是在癡心的愛著她,這便已是很幸福的事了。《鹿鼎記》中的胡逸之愛上了陳圓圓,他說:“我別無他求,隻盼早上晚間能偷偷看上她一眼,便已心滿意足。人世間情這個東西,不能強求。你能遇到她,那已是緣份,並不是非做夫妻不的。”
十二、
我覺得,這個世界上,最痛苦的,就是愛情了!
關於痛苦,我們能說些什麽呢?
大學者胡適曾在友人的扇麵上寫道:“愛情的代價是痛苦,愛情的方式是忍受痛苦。”
痛苦 真的是愛情的標誌嗎?如果愛情帶給我們的隻能是痛苦,那麽愛情的存在對於我們而言還有什麽意義呢?
叔本華認為:“每一個人隻要閉目內證,就會知道自己的存在原是永無休止的受著意誌的支配與奴役,他無時無刻的忙忙碌碌的試圖尋找些什麽,每一次尋找的結果,無不發現自己原是與空無同在,最終終不能不承認這個世界的存在原是一大悲劇,而世界的內容卻全是痛苦。”所以 ,叔本華在《世界的痛苦》一書中悲哀的寫道:“激情的愛隻是短暫的快樂,但它卻是持久痛苦的最大源泉!”
卡夫卡對痛苦的理解是這樣的:“我能經曆死亡,不能忍受痛苦。由於試圖逃脫痛苦,我明顯地增強著痛苦。不致人於死地的痛苦,這是最糟糕的。”
其實,愛情的標誌不僅僅是痛苦,幸福也是愛情的標誌,愛情既是世界上最甜最甜的蜜,也是世界上最苦最苦的茶,它既是一朵散發著芬芳的花朵,也是一道永遠無法愈合的傷口。
真的,沒有痛苦的愛不能算是真愛,如果你還沒有為愛情而痛苦過,就說明你還沒有經曆過真正的愛情。青年美文作家西嶺雪在一篇文章 中這樣寫道:“沒有一朵玫瑰能夠無刺,沒有一種愛情可以不流淚,不哭的愛就象一朵玫瑰的標本,被精心地加工過,夾在書本裏,永遠盛開,鮮妍而芬芳。可是,那不是一枝真正的玫瑰,那隻是一朵花的屍體,愛情,也是一樣。”
十三、
叔本華認為:愛情在本質上是痛苦的,所謂幸福隻是它的表象。
愛一個人,的確是一件很難的事。 愛有時候也的確能給人帶來痛苦,隻是再難,我們也不能輕言放棄,即便愛有可能會帶給我們痛苦,我們也要勇敢地去愛、去受傷害。天才的徐誌摩曾寫下過這樣一段發自肺腑的愛情宣言:“我將於茫茫人海中訪我唯一靈魂之伴侶,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張愛玲飽受情感傷害,可她依然對愛情懷著一份不變的信心,她這樣深情地寫道:“‘死生契闊,與子相悅。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我看那是最悲哀的一首詩,生與死與離別,都是大事,不由我們支配的。比起外界的力量,我們人是多麽小!多麽小!可是我偏要說:我永遠和你在一起!我們一生一世都不分離!”
是誰說過,“為一個人死並不難,難的是值不值得為這個人去死。”
也許大家都在衡量著值不值的過程中看愛情遠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