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8年5月5日
學者馬克思誕生
卡爾•亨利希•馬克思(Karl Heinrich Marx, 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猶太人,政治家、哲學家、經濟學家,革命理論家,與弗裏得裏希•恩格斯被視為馬克思主義的奠基人。主要著作有《資本論》、《共產黨宣言》等。他是無產階級的精神領袖,是近代共產主義運動的創始人。支持他理論的人被視為馬克思主義者。馬克思最廣為人知的哲學理論是他對於人類曆史進程中階級鬥爭的分析。他認為這幾千年來,人類發展史上最大矛盾與問題就在於不同階級的利益掠奪與鬥爭。依據曆史唯物論,他大膽的假設,資本主義終將被有特色的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取代。
一般認為,馬克思的哲學在他的時代沒有絕對的影響力。但就在他過世幾年後的十九世紀末,馬克思的哲學迅速的傳遍各地。社會主義成為歐洲先進國家政經改革的趨勢。
之後,馬克思主義也派分成為非革命派與革命派。非革命派學說,又稱修正主義派,以伯恩斯坦(Edward Bernstein)為中心,主張漸進式的社會主義發展,視馬克思主義為一種道德標準。而革命派學說則以列寧最為著名,強調激進強製革命的重要性。革命派視馬克思主義為一種曆史科學理論,認為這種理論是絕對正確的預言。兩邊派係皆認為自方學說為馬克思主義的正統,但事實上,馬克思主義在今天,仍是理論性的學說。
馬克思主義在二十世紀初到二十世紀中葉,藉由列寧和他一手創辦的蘇聯的大力提倡達到了巔峰。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段期間,馬克思主義在當代的解釋似乎受到許多學者的疑問與爭議。隨著蘇維埃聯盟的式微與解體,馬克思主義在政治上的影響力也逐漸衰退。但不可否認的,馬克思主義是近代最著名也是影響最深遠的哲學理論之一。馬克思的學說仍然活躍在學術界的各領域,學說的精神也不時的被運用在各政府的施政方向。而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世界上仍有一些國家將馬克思主義視為國家或政黨的基本主義與基本方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