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大家推薦楊鵬的《老子詳解》
(2007-03-26 11:18:23)
下一個
向大家推薦好書:楊鵬著的《老子詳解》。書是厚了點,400多頁。但是值得慢慢讀。
老子的道德經雖然隻有五千言。但是,見解之深刻,文章之精彩,使之成為不朽之作。看了這樣的作品,才知道中國的政治理論研究曾經達到了怎樣的深度。我曾經多次讀過老子。可是,這次看了楊鵬的著作,才知道過去完全沒有讀懂。不懂老子,也就不懂當年的儒家,法家,等等,等等,看當年的百家爭鳴就隻是在看熱鬧。
老子與中國古典自由主義
——關於《老子詳解—老子執政學研究》的說明
楊 鵬
茅於軾:今天我們非常榮幸地請到了楊鵬先生來講老子與中國古典自由主義。大家知道,天則所是一個自由主義的堡壘,我們不光要吸收外來的自由主義思想,對傳統的自由主義思想也應該發掘與吸收。楊鵬同誌在老子的研究上是非常有成效的,下麵就請楊鵬同誌做報告。
楊鵬: 謝謝大家,在座的有很多我的前輩和老師,今天算是交一份家庭作業,給各位前輩和老師匯報一下思想體會。我講的題目是老子與中國古典自由主義。可能有一些人會認為把老子和自由主義拉到一塊有些牽強,其實它們是有關係的。在春秋戰國時期,古典自由主義就已經生根,今天我就通過老子來把脈絡梳理一下。
今天的主要內容有三個,第一個是老子文本變遷的簡要說明。我不是這方麵的專家,隻是簡單地做一個說明。第二個是老子與中國古典自由主義,第三個是老子政治哲學的總結。
一、老子文本變遷的簡單說明
魏晉以來,《老子》流行文本以河上公注本和王弼注本為主。通行今本也以河上公本和王弼本為基礎。1973年長沙馬王堆帛書甲本(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195年間)、乙本(公元前180年-前157年)出土,和在1993年湖北郭店楚簡本(公元前4世紀)和通行今本一對比就發現差異非常大,這些差異大致都被研究老子的專家注意到了,我自己概括通行今本與古本的文句、思想差異,共有140餘處。大家知道,老子總共就5000多句,這裏麵就出現了這麽多的錯誤。我用了11個例句來說明通行今本和古本的思想差異和文本差異。
(1)古本是“執今之道,以禦今之有”。(十四章)老子認為道無處不在,因此人們從身邊從現在就能發現道的法則,所以不必受製於古代聖賢的言論和概括,因此它的意思是說從現實中總結出管理現實的方法。但是今本改為“執古之道,以禦今之有”,大家知道老子對周公的文武之道是持否定態度的,他對傳統充滿了強烈的批判,所以他不會說“執古之道,以禦今之有”。尊崇文武之道的是儒家,法家也是走的道家的路,就是重今不重古,重現實不重過去。
(2)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其輜重”。(二十六章)這說的是持重的東西是輕浮的東西的根本,沉靜的東西是浮躁的東西的主宰,所以君子的言行是不離開輜重的。緊接著就有一句“唯有環官,燕處昭若”,今本改為“雖有榮觀,燕處超然”。這兩個的差別非常大,環官是什麽意思呢?環官就是周朝時候在朝廷裏麵負責諜報、安全係統的官員,相當於克格勃頭子。燕處說的就是不在辦公的時候,“昭若”說的是顯示出了這種職業的風格。這句話的意思是環官的職業特點決定了他非常的持重與沉靜,老子認為隻有這樣的人才能叫得上君子,當然這和他的執政觀有關係。當然這和儒家的君子就很不同了。後來的人就把它改為“雖有榮觀”,也就是說非常有權勢,但是比較淡然。由此可以看出差異是非常大的。
(3)“兵者不祥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銛襲為上”。(三十一章)這說的是軍隊、武器是不吉祥的東西,在實在不得已用的時候,就采取不擇手段的迅速解決的方式解決問題。這也是老子的一個戰爭觀,他認為戰爭不是好事情,但是不得已的時候就應該不擇手段,迅速解決問題。因為中國古代的戰爭非常長,老百姓非常遭罪,因此老子和孫子都主張戰爭一定要速戰速決,而不應該講什麽禮節、規則等等。但是後人改成了“恬淡為上”,就是說要恬淡地處理。老子把戰爭比做辦喪禮,喪禮不得不辦好,但是又不能喜歡喪禮,所以對戰爭不可能有一個恬淡的心態。
(4)‘貞之以無名之樸,夫亦將知足。知足以靜,天下將自定“。(三十七章)無名之樸就是道,這說的就是要以道去規正,要無為,不要去管老百姓的欲望的各種放縱行為,這樣的話,老百姓自己就會滿足,欲望滿足了之後,就安靜了,天下也就自然定了。因此,老子認為百姓的欲望不能成為政治管理的對象。而今本變成了“鎮之以無名之樸,無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
(5) 器慢成”。(四十一章)這說的是萬物都一個自然的節律,而不能揠苗助長,不能急於求成,也不能隻爭朝夕。而“大器晚成”說的是要等到年齡大了之後才有成就,由此我們可以發現這兩者之間的差異確實比較大。
(6)“和曰常,知和曰明”。(五十五章)“和”就是對立雙方的平衡,也就是說知道這種平衡的就是聰明。但是後人改成了“知和曰常,知常曰明”。就是說知道“和”才是常理,知道常理才是“明”,由此可以看出區別。
(7) “人多智,奇物滋起。”(五十七章)“人多智”就是人們智慧很多,如果以智治國的話,那麽奇怪的事物就會孳生。後人改成了“人多伎巧,奇物滋起”,就是說科學技術多了之後,奇怪的事物就多了。很多人就以此認為道家是反對科學技術的。
(8) “法物滋彰,盜賊多有”。(五十七章)“法物”就是符合禮法的東西,比如法仗、法服等等。“法物滋彰”就是說禮法蔓延的地方,以禮治國的地方盜賊反而會更多。周朝是以禮治國,認為隻要通過禮治就可以消除大家的邪惡之心。後人改成了“法令滋彰,盜賊多有”,以為老子反對法令,這是很荒謬的,因為道家和法家是一體的。
(9) “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欲而民自樸”。(五十七章)這說的如果政府如果不去侵犯百姓的話,老百姓自然就會富裕起來,如果政府無為的話,老百姓自然就會教化自己,政府好靜的話,老百姓會自己規正,政府不去侵擾百姓的話,百姓會自動歸置於誠實。後人改成了“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10) “禍莫大於無敵”。(六十九章)這是一句非常深的話,說的是如果沒有敵對力量與你同存是非常危險的。但是後人改成了“禍莫大於輕敵。”
(11) “濁而靜之徐清,安以動之徐生。”這說的當社會變得混亂了之後,就靜靜地等著,它是會變清的。緊接著又跟了一句“夫唯不欲盈,是以能敝而不成”。(十五章)被改成了“圖王不成,蔽而能安”。
“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二、老子與中國古典自由主義
1、老子的時代背景。
老子的時代是人類文明的“軸心期”,是一個非常神秘的時代,控製現代生活的各種哲學都已經在那個時代出來了,比如泰勒士(公元前585年前後)提出了萬物皆水、畢達哥拉斯(公元前532年前後)提出了萬物皆數、德謨克利特(公元前420年前後)提出了原子論,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99年),老子的年齡和泰樂士同代。
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姬發滅殷商,建立周朝,都於鎬(今陝西長安縣)。周武王死後,子成王誦立,武王弟周公旦於公元前1069年前後開始攝政。公元前770年,西北犬戎入攻西周,殺周幽王,西周滅亡。公元前770年,太子宜臼即位,從鎬遷都洛邑(今河南洛陽),史稱“東周”,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前403年)開始,老子生活在春秋後期。殷商是大國,但是卻被周這樣的小國打敗了,建周之後,就實行了井田製,政治上搞了“以德治國”,以禮教治理國家。後來周民族受到南西北新興蠻夷國家(楚、秦)的圍攻,民族衝突與文化衝突。“以德治國,以禮治國”,行不通,世襲貴族控製下的農村集體經濟解體(井田製,徹田為糧),私田自耕農和獨立商人群體的湧現。在這種情況下,道家、法家興起。社會管理法律化,經濟私有化,因為它們主張以規則、法律來協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而不要以禮儀來協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經過春秋戰國這一段時間的震蕩,中國傳統政治思想出現了第一次大整合:道家黃老學。用一個形象的方法來概括這個整合就是道家為樹根,法家為樹幹,儒家、墨家為枝葉。比如《黃老帛書》(戰國):“道生法。法者,(引)得失以繩,而明曲直者也。[故]執道者,生法而弗敢犯也,法立而弗敢廢也。”另外還有《管子》、《呂氏春秋》等。
漢朝建國之後就是以道家黃老學來治國的,而不再是周製了,根據《漢書元帝紀》記載:(孝元皇帝)年二歲,宣帝即位。八歲,立為太子。壯大,柔仁好儒。見宣帝所用多文法吏,以刑名繩下,大臣楊惲、蓋寬饒等坐刺譏辭語為罪而誅,嚐侍燕從容言:“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宣帝作色曰:“漢家自有製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達時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於名實,不知所守,何足委任?”乃歎曰:“亂我家者,太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