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廚房寶典技術要領大全ZT

(2005-01-04 20:59:42) 下一個

怎樣用薑
薑是許多菜肴中不可缺少的香辛調味品,但怎樣使用,卻不是人人必曉的。用得恰到好處可以使菜肴增鮮添色,反之那就會弄巧成拙。我們在烹製時會經常遇到一些問題:如做魚圓時在魚茸中摻加薑蔥汁,再放其他調味品攪拌上勁,擠成魚圓,可收到鮮香滑嫩、色澤潔白的效果。若把生薑剁成米粒狀,拌入魚茸裏製成的魚圓,吃在嘴裏就會墊牙辣口,且色彩發暗、味道欠佳。又如在燒魚前,應先將薑片投入少量油鍋中煸炒熗鍋,後下魚煎烙兩麵,再加清水和各種調味品,魚與薑同燒至熟。這樣用薑不僅煎魚時不粘鍋,且可去膻解腥;如果薑片與魚同下或做熟後撤下薑米,其效果欠佳。因此,在烹調中要視菜肴的具體情況,合理、巧妙地用薑。

1.薑絲入菜 多作配料

烹調常用薑有新薑、黃薑、老薑、澆薑等,按顏色又有紅爪薑和黃瓜薑之分,薑的辛辣香味較重,在菜肴中既可作調味品,又可作菜肴的配料。新薑皮薄肉嫩,味淡薄;黃薑香辣,氣味由淡轉濃,肉質由鬆軟變結實,是薑中上品;老薑,俗稱薑母,即薑種,皮厚肉堅,味道辛辣,但香氣不如黃薑;澆薑,附有薑芽,可以作菜肴的配菜或醬醃,味道鮮美。

作為配料入菜的薑,一般要切成絲,如“薑絲肉”是取新薑與青紅辣椒,切絲與瘦豬肉絲同炒,其味香辣可口,獨具一格。“三絲魚卷”是將桂魚肉切成大片,卷包筍絲、火腿絲、雞脯肉絲成圓筒形,然後配以用澆薑醃漬的醬薑絲,還有蔥絲、紅辣椒絲,加醬油、糖、醋溜製即成。味道酸甜適口,外嫩裏鮮。把新薑或黃薑加工成絲,還可做涼菜的配料,增鮮之餘,兼有殺菌、消毒的作用。如淮揚傳統涼拌菜 “拌幹絲”,它是把每塊大方豆腐幹切成20片左右,再細切成比火柴棒還細的幹絲,用沸水浸燙3次,擠去水分,放入盤中,上麵再撒放生薑絲,澆上調味而成的。幹絲綿軟清淡,薑絲鮮嫩辣香。

2.薑塊(片)入菜去腥解膻

生薑加工成塊或片,多數是用在火工菜中,如燉、燜、煨、燒、煮、扒等烹調方法中,具有去除水產品、禽畜類的腥膻氣味的作用。火工菜中用老薑,主要是取其味,而成熟後要棄去薑。所以薑需加工成塊或片,且要用刀麵拍鬆,使其裂開,便於薑味外溢,浸入菜中。如:“清燉雞”,配以雞蛋稱清燉子母雞,加入水發海參即為“珊瑚燉雞”,以銀耳球點綴叫做“風吹牡丹”,佐以豬腸叫“遊龍戲鳳”,添上用魚蝦釀製的小雞即為“百鳥朝鳳”等。在製作中都不可不以薑片調味,否則就不會有雞肉酥爛香鮮、配料細嫩、湯清味醇的特點。

薑除在烹調加熱中調味外,亦用於菜肴加熱前,起浸漬調味的作用,如“油淋雞”、“叉燒魚”、“炸豬排”等,烹調時薑與原料不便同時加熱,但這些原料異味難去,就必須在加熱前,用薑片浸漬相當的時間,以消除其異味。浸漬時,同時還需加入適量的料酒、蔥,效果會更好。

3.薑米入菜起香增鮮

薑在古代亦稱“疆”,意思是“疆禦百邪”之說。薑性溫散寒邪,利用薑的這一特有功能,人們食用涼性菜肴,往往佐以薑米醋同食,醋有去腥暖胃的功效,再配以薑米,互補互存,可以防止腹瀉、殺菌消毒,也能促進消化。如“清蒸白魚”、“芙蓉鯽魚”、“清蒸蟹”、“醉蝦”、“熗筍”等,都需澆上醋,加薑米,有些還需撒上胡椒粉,擺上香菜葉。

薑米在菜肴中亦可與原料同煮同食,如“清燉獅子頭”,豬肉細切再用刀背砸後,需加入薑米和其他調料,製成獅子頭,然後再清燉。生薑加工成米粒,更多的是經油煸炒後與主料同烹,薑的辣香味與主料鮮味溶於一體,十分誘人。“炒蟹粉”、 “咕喀肉”等,薑米需先經油煸炒之後,待香味四溢,然後再下入主配料同烹。薑塊(片)在火工菜中起去腥解膻的作用,而薑米則多用於炸、溜、爆、炒、烹、煎等方法的菜中,用以起香增鮮。

4.薑汁入菜色味雙佳

水產、家禽的內髒和蛋類原料腥、膻異味較濃,烹製時生薑是不可少的調料。有些菜肴可用薑絲作配料同烹,而火工菜肴(行話稱大菜)要用薑塊(片)去腥解膻,一般炒菜、小菜用薑米起鮮。但還有一部分菜肴不便與薑同烹,又要去腥增香,如用薑汁是比較適宜的,如前麵講的製作魚圓、蝦圓、肉圓及將各種動物性原料用刀背砸成茸後製成的菜肴,就是用薑計去腥膻味的。

製薑汁是將薑塊拍鬆,用清水泡一定時間(一般還需要加入蔥和適量的料酒同泡),就成所需的薑汁了。

生薑在烹調中用途很大,很有講究,但不一定任何菜都要用薑來調味,如單一的蔬菜本身含有自然芳香味,再用薑米調味,勢必會“喧賓奪主”,影響本味。

俗說:“薑是老的辣”。烹調用薑不應選用新薑,老薑的味道更濃香。

怎樣用鹽

鹽在烹調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人們常將食鹽的鹹味稱為“百味之王”,“一鹽調(diao4)百味”。鹽在烹調中的主要作用是調味和增強風味。烹調加鹽時,既要考慮到菜肴的口味是否適度,同時也要講究用鹽的時機是否正確。學術理論認為,人的味覺可以感覺到鹹味最低濃度為0.1%~0.15%。感覺最舒服的食鹽溶液的溶度是0.8%~1.2%。因此製作湯類菜肴應按0.8%~1.2%的用量掌握。而煮、燉菜肴時一般應控製在1,5%~2%的範圍內,因為這些菜肴食用時常和不含鹽的主食一同食用,即下飯的菜,所以加鹽量應該大些。鹽在烹調過程中常與其它調料一同使用,使用過程中幾種調料之間必然發生作用,形成一種複合味。一般說,鹹味中加入微量醋,可使鹹味增強,加入醋量較多時,可使鹹味減弱。反之醋中加入少量食鹽,會使酸味增強,加入大量鹽後則使酸味減弱。鹹味中加入砂糖,可使鹹味減弱。甜味中加入微量鹹味,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甜味。鹹味中加入味精可使鹹味緩和,味精中加入少量食鹽,可以增加味精的鮮度。此外,食鹽有高滲透作用,還能抑製細菌的生長。製作肉丸、魚丸時,加鹽攪拌,可以提高原料的吃水量,使製成的魚丸等柔嫩多計。在合麵團時加點鹽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麵的彈性和韌性。發酵麵團中加點鹽還可起到調節麵團發酵速度作用,使蒸出的饅頭更鬆軟可口。在烹調中掌握用鹽,大體有以下三種情況。

1.烹調前加鹽即在原料加熱前加鹽,目的是使原料有一個基本鹹味,並有收縮。在使用炸、爆、滑餾、滑炒等烹調方法時,都可結合上漿、掛糊,並加入一些鹽。因為這類烹調方法的主料被包裹在一層漿糊中,味不得入,所以必須在烹前加鹽。另外有些菜在烹調過程中無法加鹽,如荷葉粉蒸肉等,也必須在蒸前加鹽。燒魚時為使魚肉不碎,也要先用鹽或醬油擦一下。但這種加鹽法用鹽要少,距離烹調時間要短。

2.烹調中加鹽 這是最主要的加鹽方法,在運用炒、燒、煮、燜、煨、滑等技法烹調時,都要在烹調中加鹽。而後是在菜肴快要成熟時加鹽,減少鹽對菜肴的滲透壓,保持菜肴嫩鬆,養分不流失。

3.烹調後加鹽 即加熱完成以後加鹽,以炸為主烹製的菜肴即此類。炸好後撒上花椒鹽等調料。

怎樣用酒

烹調中,一般要使用一些料酒,這是因為酒能解腥起香的緣故。要使酒起到解腥起香的作用,關鍵要讓酒得以發揮。因此,要注意以下幾點。

1. 烹調中最合理的用酒時間,應該是在整個燒菜過程中鍋內溫度最高的時候。比如煸炒肉絲,酒應當在煸炒剛完畢的時候放;又如紅燒魚,必須在魚煎製完成後立即烹酒;再如炒蝦仁,蝦仁滑熟後,酒要先於其它作料入鍋。絕大部分的炒菜、爆菜、燒菜,酒一噴入,立即爆出響聲,並隨之冒出一股水汽,這種用法是正確的。

2. 上漿掛糊時,也要用酒。但用酒不能多,否則就揮發不盡。

3. 用酒要忌溢和忌多,有的人凡菜肴中有葷料,一定放酒。於是“榨菜肉絲湯”之類的菜也放了酒,結果清淡的口味反被酒味所破壞,這是因為放在湯裏的酒根本來不及揮發的緣故。所以廚師們在用酒時一般都做到“一要忌溢,二要忌多”。

4. 有的菜肴要強調酒味,例如葡汁雞翅,選用10隻雞翅膀經油炸後加蕃茄醬、糖、鹽一起燜燒至翅酥,隨後加進紅葡萄酒,著芡出鍋裝盒。這個菜把醇濃的葡萄酒香味作為菜肴最大的特點,既然這樣,酒在出鍋前放,減少揮發就變成合理了。

5. 用酒來糟醉食品,往往不加熱,這樣酒味就更濃鬱了。另外,這裏還歸納了一些:啤酒調味小竅門

啤酒除用於飲用外,還可用來對菜肴調味。具體方法如下。

1.炒肉片或肉絲,用澱粉加啤酒調糊掛漿,炒出後格外鮮嫩,味尤佳。

2.烹製凍肉、排骨等菜肴,先用少量啤酒,醃漬10分鍾左右,清水衝洗後烹製,可除腥味和異味。

3.烹製含脂肪較多的肉類、魚類,加少許啤酒,有助脂肪溶解,產生脂化反應,使菜肴香而不膩。

4.清蒸雞時先將雞放入20~25%的啤酒中醃漬10~15分鍾,然後取出蒸熟。格外鮮滑可口。

5.清蒸腥味較大的魚類,用啤酒醃漬10~15分鍾,熟後不僅腥味大減,而且味道近似螃蟹。

6.涼拌菜時先把菜浸在啤酒中,加熱燒開即取出冷卻,加作料拌食,別有風味。

怎樣用味精

味精是一種增鮮味的調料,炒菜、做餡、拌涼菜、做湯等都可使用。

味精對人體沒有直接的營養價值,但它能增加食品的鮮味,引起人們食欲,有助於提高人體對食物的消化率。另外,味精中的主要成分穀氨酸鈉還具有治療慢性肝炎、肝昏迷、神經衰弱、癲癇病、胃酸缺乏等病的作用。味精雖能提鮮,但如使用方法不當,就會產生相反的效果。

看了一些關於味精的帖子,把它們歸納了一下,這裏包括了味精在烹飪中的使用技巧和如何科學地使用味精。其中的科學原理我也不太懂,尤其是什麽穀氨酸之類的,嘿嘿……1.對用高湯烹製的菜肴,不必使用味精。因為高湯本身已具有鮮、香、清的特點,味精則隻有一種鮮味,而它的鮮味和高湯的鮮味也不能等同。如使用味精,會將本味掩蓋,致使菜肴口味不倫不類。2.對酸性菜肴,如:糖醋、醋溜、醋椒菜類等,不宜使用味精。因為味精在酸性物質中不易溶解,酸性越大溶解度越低,鮮味的效果越差。

3.拌涼菜使用晶體味精時,應先用少量熱水化開,然後再澆到涼菜上,效果較好(因味精在45℃時才能發揮作用)。如果用晶體直接拌涼菜,不易拌均勻,影響味精的提鮮作用。

4.作菜使用味精,應在起鍋時加入。因為在高溫下,味精會分解為焦穀氨酸鈉,即脫水穀氨酸鈉,不但沒有鮮味,而且還會產生輕微的毒素,危害人體。

5.味精使用時應掌握好用量,並不是多多益善。它的水稀釋度是3000倍,人對味精的味覺感為0.033%,在使用時,以1500倍左右為適宜。如投放量過多,會使菜中產生似成非成,似澀非澀的怪味,造成相反的效果。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嬰兒食品暫不用味精;成人每人每天味精攝入量不要超過6克。

6.味精在常溫下不易溶解,在 70 C~ 90 C時溶解最好,鮮味最足,超過100C時味精就被水蒸氣揮發,超過130C時,即變質為焦穀氨酸鈉,不但沒有鮮味,還會產生毒性。對燉、燒、煮、熬、蒸的菜,不宜過早放味精,要在將出鍋時放入。

7.在含有堿性的原料中不宜使用味精,回味精遇堿會化合成穀氨酸二鈉,會產生氨水臭味。

怎樣調味

調味是菜肴最後成熟的技術關鍵之一。隻有不斷地操練和摸索,才能慢慢地掌握其規律與方法,並與火候巧妙地結合,烹製出色、香、形俱好的佳肴。

調味的根據大致有以下幾點:

1.因料調味 新鮮的雞、魚、蝦和蔬菜等,其本身具有特殊鮮味,調味不應過量,以免掩蓋天然的鮮美滋味。腥膻氣味較重的原料,如不鮮的魚、蝦、牛羊肉及內髒類,調味時應酌量多加些去腥解膩的調味品,諸如料酒、醋、糖、蔥、薑、蒜等,以便減惡味增鮮味。

本身無特定味道的原料,如海參、魚翅等,除必須加入鮮湯外,還應當按照菜肴的具體要求施以相應的調味品。

2.因菜調味每種菜都有自己特定的口味,這種口味是通過不同的烹調方法最後確定的。因此,投放調味品的種類和數量皆不可亂來。特別是對於多味菜看,必須分清味的主次,才能恰到好處地使用主、輔調料。有的菜以酸甜為主,有的以鮮香為主,還有的菜上口甜收口鹹,或上口鹹收口甜等,這種一菜數味、變化多端的奧妙,皆在於調味技巧。

3.因時調味 人們的口味往往隨季節變化而有所差異,這也與機體代謝狀況有關。例如在冬季,由於氣候寒冷,因而喜用濃厚肥美的菜肴;炎熱的夏季則嗜好清淡爽口的食物。

4.因人調味 烹調時,在保持地方菜肴風味特點的前提下,還要注意就餐者的不同口味,做到因入製菜。所謂“食無定味,適口者珍”,就是因人製菜的恰當概括。

5.調料優質原料好而調料不佳或調料投放不當,都將影響菜肴風味。優質調料還有一個含義,就是烹製什麽地方的菜肴,應當用該地的著名調料,這樣才能使菜肴風味足俱。比如川菜中的水煮肉,其中要用四川陴縣的豆瓣醬和漢原的花椒,川菜中用的鹽和味精也是其特有的,這樣做出來的味道就非常正宗。當然,條件有限的話,也沒必要一定難為自己,還是解饞為先。

烹調過程中的調味,一般可分為三步完成:第一步,加熱前調味;第二步,加熱中調味;第三步,加熱後調味。

加熱前的調味.又叫基礎調味,目的是使原料在烹製之前就具有一個基本的味,同時減除某些原料的腥膻氣味。具體方法是將原料用調味品;如:鹽、醬油、料酒、糖等調拌均勻,浸漬一下,或者再加上雞蛋、澱粉漿一漿,使原料初步入味,然後再進行加熱烹調。雞、鴨、魚、肉類菜肴也都要做加熱前的調味,青筍、黃瓜等配料,也常先用鹽醃除水,確定其基本味。一些不能在加熱中啟蓋和調味的蒸、燉製菜肴,更是要在上籠入鍋前調好味,如蒸雞、蒸肉、蒸魚、燉(隔水)鴨、罐燜肉、壇子肉等,它們的調味方法一般是:將對好的湯汁或攪拌好的作料,同蒸製原料一起放入器皿中,以便於加熱過程中入味。

加熱中的調味,也叫做正式調味或定型調味。菜肴的口味正是由這一步來定型,所以是決定性調味階段。當原料下鍋以後,在適宜的時機按照菜肴的烹調要求和食者的口味,加入或鹹或甜,或酸或辣,或香或鮮的調味品。有些旺火急成的菜,須得事先把所需的調味品放在碗中調好,這叫作“預備調味”,也稱為“對汁”,以便烹調時及時加入,不誤火候。

加熱後的調味又叫做輔助調味.可增加菜肴的特定滋味。有些菜肴,雖然在第一、二階段中都進行了調味,但在色、香、味方麵仍未達到應有的要求,因此需要在加熱後最後定味,例如炸菜往往撒以椒鹽或辣醬油等,涮品(涮羊肉等)還要蘸上很多的調味小料,蒸菜也有的要在上桌前另燒調汁,燴的烏魚蛋則在出勺時往湯中放些醋,烤的鴨需澆上甜麵醬,熗、拌的涼菜,也需澆以對好的三合油、薑醋汁、芥末糊等等,這些都是加熱後的調味,對增加菜肴的特定風味必不可少。

怎樣掌握火候

火候,是菜肴烹調過程中,所用的火力大小和時間長短。烹調時,一方麵要從燃燒烈度鑒別火力的大小,另一方麵要根據原料性質掌握成熟時間的長短。兩者統一,才能使菜肴烹調達到標準。一般地說,火力運用大小要根據原料性質來確定,但也不是絕對的。有些菜根據烹調要求要使用兩種或兩種以上火力,如清燉牛肉就是先旺火,後小火;而氽魚脯則是先小火,後中火;幹燒魚則是先旺火,再中火,後小火燒製。烹調中運用和掌握好火候要注意以下因素的關係。

1.火候與原料的關係菜肴原料多種多樣,有老、有嫩、有硬、有軟,烹調中的火候運用要根據原料質地來確定。軟、嫩、脆的原料多用旺火速成,老、硬、韌的原料多用小火長時間烹調。但如果在烹調前通過初步加工改變了原料的質地和特點,那麽火候運用也要改變。如原料切細、走油、焯水等都能縮短烹調時間。原料數量的多少,也和火候大小有關。數量越少,火力相對就要減弱,時間就要縮短。原料形狀與火候運用也有直接關係,一般地說,整形大塊的原料在烹調中,由於受熱麵積小,需長時間才能成熟,所以火力不宜過旺。而碎小形狀的原料因其受熱麵積大,急火速成即可成熟。

2.火候與傳導方式的關係 在烹調中,火力傳導是使烹調原料發生質變的決定因素。傳導方式是以輻射、傳導、對流三種傳熱方式進行的。傳熱媒介又分無媒介傳熱和有媒介傳熱,如水、油、蒸氣、鹽、砂粒傳熱等。這些不同的傳熱方式直接影響著烹調中火候的運用。

3.火候與烹調技法的關係 烹調技法與火候運用密切相關。炒、爆、烹、炸等技法多用旺火速成。燒、燉、煮、燜等技法多用小火長時間烹調。但根據菜肴的要求,每種烹調技法在運用火候上也不是一成不變的。隻有在烹調中綜合各種因素,才能正確地運用好火候。下麵舉三種火候的應用實例加以說明。

(l)小火烹調的菜肴如清燉牛肉,是以小火燒煮的。烹製前先把牛肉切成方形塊,用旺沸水焯一下,清除血沫和雜質。這時牛肉的纖維是收縮階段,要移中火,加入副料,燒煮片刻,再移小火上,通過小火燒煮,使牛肉收縮的纖維逐漸伸展。當牛肉快熟時,再放入調料燉煮至熟,這樣作出來的清燉牛肉,色香味形俱佳。如果用旺火燒煮,牛肉就會出現外形不整齊現象。另外菜湯中還會有許多牛肉渣,造成肉湯渾濁,而且容易形成表麵熟爛,裏麵仍然嚼不動。因此大塊原料的菜肴,多用小火。

(2)中火適用於炸製菜 凡是外麵掛糊的原料,在下油鍋炸時,多使用中火下鍋,逐漸加油的方法,效果較好。因為炸製時如果用旺火,原料會立即變焦,形成外焦裏生。如果用小火,原料下鍋後會出現脫糊現象。有的菜如香酥雞,則是采取旺火時將原料下鍋,炸出一層較硬的外殼,再移入中火炸至酥脆。

(3)旺火適用於爆、炒、涮的菜肴一般用旺火烹調的菜肴,主料多以脆、嫩為主,如蔥爆羊肉、涮羊肉、水爆肚等。水爆肚,焯水時,必須沸入沸出,這樣涮出來的才會脆嫩。原因在於旺火烹調的菜肴,能使主料迅速受高溫,纖維急劇收縮,使肉內的水分不易浸出,吃時就脆嫩。如果不是用旺火,火力不足,鍋中水沸不了,主料不能及時收縮,就會將主料煮老。再如蔥爆羊肉,看起來很簡單,但有的人作出來的蔥爆肉,不是出很多湯,就是向老嚼不動。怎樣做才能烹好呢?首先是切肉要切好,要用頂刀法將肉切成薄片,其次一定要用旺火,油要燒熱。炒鍋置旺火上,下油燒至冒油煙,再下人肉炒至變色,立即下蔥和調料燜炒片刻,見蔥變色立即出鍋。也是要旺火速成,否則就會造成水多和嚼不動。

但現在一般家用燃氣灶,隻能出小、中、大火,達不到旺火的要求。要利用中、小火炒出旺火烹製的菜肴,首先鍋內的油量要適當加大,其次是加熱時間要稍長一點,再有一次投放的原料要少些,這樣便可以達到較好的效果。

家庭設宴擺席的小規劃

我們到餐廳吃宴時總覺得很高檔,與家裏的感覺不一樣。但也沒有注意到底有什麽區別。其實這裏並沒有什麽奧秘,在壇子裏,您和大家學一學,經過交流和平時的操練,您的烹飪手藝其實也不低了。如果要使自己烹飪出的菜肴在請客時看上去有餐廳的水準和檔次,那就是還要在餐具的使用和菜肴的配置方麵做些規劃的結果。家庭宴席如果看上去高檔,無非是因為安排的規律接近餐廳的宴席而已。安排得當,豐盛而隆重,賓客滿意。安排不當,花錢多而效果不佳。這大概就好象穿衣服,如果搭配的不得體,再好的衣服穿在身上,也不能展示出其特有的格調;如果搭配得體,即使普通的服裝也能超值體現出其品位。書歸正傳,一般的宴席是由冷菜、熱菜、大件、甜食、湯菜、點心、水果七道組成。1.冷盤又稱酒菜、迎賓菜,為客人入席後第一道菜,對賓客 的情緒、食欲影響較大。

冷盤的內容,根據條件可繁可簡。一般可用一個大拚盤或4~8個小碟。中檔以上宴席可用一個大拚盤,圍4~8個單碟。要注意各菜在口味、形狀、色澤、烹調方法上應有所區別,要葷、素兼顧,合理搭配。

2.熱菜 是宴席中第二道菜。一般采用炒、炸、餾、爆、燴等烹調方法製成。菜肴的口味、色澤、形狀應各具特色。選料應以鮮嫩原料為主,特別是爽脆、滑嫩、清鮮,主要用以佐酒。

3.大件又稱大菜,是由整隻、整塊、整條的雞、鴨、魚肉或較名貴的原料烹製而成。一般采用燒、烤、蒸、燉、燜、爆、扒等烹調方法製成。菜肴以酥脆、鮮嫩、酥爛、味厚為主要特點。大菜為宴席的主體部分,要突出特色和風味,大菜上席,對賓客食欲及情緒影響較大,可使宴會進入高潮。

4.甜食 又稱甜菜,在宴席中占比重很小,低檔宴席可略去,一般上一二道菜。

甜菜在宴席中起著除口中異味,調節賓客味覺的作用。此菜上席,意味著酒菜已上齊,該停杯吃飯了。甜菜一般采用蜜汁、拔絲、蒸、煸炒等方法烹製而成。多趁熱上席,如杏仁豆腐、三不沾等。

5.湯菜 湯菜是宴席中必上之菜。因湯菜營養豐富,鮮美可口,而且可補充就餐時消化液的損失。

有的宴席在宴會中上兩道湯,一是在上完冷盤之後、熱菜之前上一道湯菜。二是在上完甜食之後再上一道湯菜。湯菜因季節、地區靈活配製,一般冬季濃醇,夏季清淡。

6.點心 一般宴席是最後上點心,高檔宴席則是隨大菜上席。它起著輔佐、點綴、襯托大菜的作用,還可補菜肴中碳水化合物的不足,又使空腹飲酒者不易醉。

點心一般上2~4道。既要注意甜、鹹搭配;又要幹、稀搭配。最好上一些形美色豔的象形細點。

一般都是最後上水果,以時鮮瓜果為佳,如:西瓜、蘋果、香蕉、桔子、菠蘿、荔枝均可。飯後食水果能補充菜肴中維生素的不足,還有解油膩、助消化、醒酒的作用。

總之上菜順序是先上涼菜,後上熱菜;熱菜中先上重點菜,後上一般菜;先上酒菜,後上飯菜;先上鹹味菜,後上甜味菜;先上濃味菜,後上淡味菜;先上小碗湯菜,後上大碗湯菜。如果您在家裏請客,可以根據以上的介紹,適當提煉出適合自己舉辦宴席的小規劃,不必全部照搬。不然,客人吃不過來,還把您累的夠戧。

怎樣擺設宴席餐桌

舉行家宴,餐桌的擺放既要符合飲食習慣和飯菜的實際需要,也要符合禮儀,還應有一定的藝術性。

1.餐桌的布置 根據餐廳大小和客人的多少來布置餐桌。每桌一般可安排6~8人,座位不宜過擠過密,要方便上菜和客人的進出。各桌的中心點要連成直線,餐桌的桌腿、下麵要相互平行對稱,椅背要擺得角度一致,整齊美觀。

2.餐具的擺設在每個席位前放一套餐具,對準椅背中間放一瓷碟,內放一把短把湯匙,瓷碟右麵放一雙筷子。如有外賓,應在外賓席位上增加一份刀叉。刀放在筷子的右麵,叉放在瓷碟的左邊。酒放在瓷碟前,自左向右依次放啤酒杯、色酒杯和白酒杯,酒杯要放在一條線上。主人的啤酒杯和白酒杯前可放公用筷一雙和公用勺一把,分別擱置在兩個瓷碟上。當然,根據家庭的實際情況,餐具的擺設也可從簡。

3.席位的安排 主賓在上首,主人在下首(上菜口處),兩側為陪客。放在餐廳最裏麵,麵對房門的一席為主席,在一席上麵對著房門的座位即是上首。但在招待外賓時,可按國際習慣,主人坐在上首,主賓坐在主人的左側,其他客人根據情況入座。

當然,如果是哥們或親人聚會,就不必這麽累人地按規矩辦了。哦,還有個不成文的習慣,一般坐在主人對麵的都是主人的親信,負責張羅。如果是在外麵的餐廳吃,這個位子的人還負責買單。出去撮飯局時可不要輕易搶這個位子呀,記住吧!

刀法16種

以下介紹的16種切法,都是最基本的技巧;這是入廚人士必須掌握的基礎。

1、切丁

用於炒丁粒、做魚羹等,做沙津,拌食物。

常用材料:麵包、甘薯、冬菇、瘦肉等。

切法實例:

①首先把麵包切成1厘米方條狀。

②把方條切成1厘米方粒形狀;過大的方粒會使火力不易透進。2、花紋

用於炒腰花,作八寶菜等。

常用材料:魷魚、禽畜內髒如雞肫、豬腰、貝類等。

切法實例:

①在魷魚上縱向切入切口。

②再與切口成直角切入切口。煮熟後,花紋會更明顯。

3、切斜片用於炒片。

常用材料:黃芽白、白菜、冬筍、竹筍、魚類等。

刀法實例:

①首先切去菜葉部分。

②沿著葉軸的白色部分、斜斜地片成一片片,厚度要均勻。這樣火力透進,可以在短時間內煮好。

4、切塊用於炸雞,做雞湯類。

常用材料:肉類如雞肉、豬排等。

切法實例:

①將雞肉平放,垂直刀,切口應與肉的纖維成直角。這樣,雞肉會較柔嫩,也容易入味。

②若是雞髀,大約切成三塊。

5、切絲用於做醬醋拌黃瓜、炒肉絲等。

常用材料:黃瓜、蘿卜、牛肉等。

切法實例:

①將蘿卜斜切成薄片。

②把薄片略為移側,重疊,切細成絲(如切肉類,可順肉紋切,避免肉絲在烹煮中折斷)。

6、象眼用於醬醋拌西芹,炒扁豆等。

常用材料:西芹、火腿等。

切法實例:

①把西芹切成適當的闊度。

②將火腿斜切成5毫米厚。重要的功夫是切時要大小均勻。這個形狀與象的眼睛相似,因而得名。

7、剁茸用於煎黃花魚和拌豆腐的辣醬,以及調味用的香

味蔬菜。

常用材料:薑、西芫荽、蝦米、蒜頭和豆鼓等。

切法實例:

①首先去皮切成薄片,再切成絲。

②將①再切成小粒。

8、做球用於炒蘿卜、煮蔬菜等。

常用材料:蘿卜、西瓜等

切法實例:

①用剛取器或圓形挖匙,強力地壓進蘿卜中。

②轉動挖匙,便能輕易剮取理想的球狀材料。

9、切粒用於一般小炒、炒飯等。

常用材料:蔥、蒜、芹菜、韭菜和蘿卜等。

切法實例:

①將蔥葉切粒。蔥根部容易鬆散,先留下,然後切成竹刷子狀。

②配合竹刷子粗幼,模切成米粒。切時最好一束束切,這樣較易切。

10、兔耳用於蒸雞,做咕嚕肉。

常用材料:竹筍、土豆、蘿卜等。

切灶實例:

①把竹筍邊切邊轉動角度,切成三角形。

②長度約5厘米。

11、切條用於豬肉炒蘿卜、漬泡菜之類。

常用材料:蘿卜、竹筍、椰菜等。

切法實例:

①把蘿卜切成4~5厘米長,再切成5毫米左右的薄片。

②把①的薄片再切成條狀,切口要順著纖維切,粗細長短均勻。

12、切段用於做咕嚕肉,炒西芹之類。

常用材料:蔥、西芹、蘆筍等。

切法實例:

①把西芹切段,切口與纖維成直角。

②切成1~3厘米長小段。

13、馬耳用於雜錦小炒。

常用材料:香菇、西芹、蘿卜等。

切法實例:

①把香菇邊轉邊切成三角形。

②長度約為2厘米,大小要均勻。馬耳比兔耳略小。

14、切花用於伴各種菜式。

常用材料:黃瓜、蘿卜等。

切法實例:

①把黃瓜切成6厘米長段,縱向切成兩片。

②瓜肉連皮切塊,皮向上,切時留意不要切斷。

③每相隔一塊,將黃瓜片向內屈曲。

15、切片用於榨菜炒豬肉。

常用材料:豬肉、牛肉、辣椒、洋蔥等。

切法實例:

①把牛肉切成4~5厘米闊。

②再將肉切成長4~5厘米、闊2厘米的薄片,大洋厚薄要均勻。

16、交叉切用於炒魷魚,炒雞塊。

常用材料:雞肉、魷魚、幹貝等。

切法實例:

①首先在雞肉上斜切入切口與切口間隔要相等。

②對角再切成斜格子狀,適當地切成塊。

炒菜怎樣保持鮮綠

蔬菜在烹製時往往變成黃色,怎樣讓它保持鮮綠色呢?

1.蓋鍋要適時,如果一開始把鍋蓋得嚴嚴的,就會褪色發黃,這是因為蔬菜的葉綠素中含有鎂,這種物質在做菜時會被蔬菜的另一種物質——有機酸(內含氫離子)替代出來,生成一種黃綠色的物質。如果先炒或煮一下,讓這種物質受熱先發揮出來,再蓋好鍋蓋,就不會使葉綠素受酸的作用而變黃了。

2.若為了美觀,可在烹調時稍加些小蘇打或堿麵,能使蔬菜的顏色更加鮮豔透明。

 

廚房寶典技術要領大全(下)ZT

文章來源: unclepig2005-01-04 10:08:48 給 unclepig 發送悄悄話
冷菜常見的製作方法
冷菜製作方法主要有拌、熗、醬、醃、鹵、凍、酥、熏、臘、水晶等,這裏介紹幾種常吃的。
1.拌 把生的原料或晾涼的熱原料,經切製成小型的丁、絲、條、片等形狀後,加入各種調味品,然後調拌均勻的作法叫拌。拌製菜肴具有清爽鮮脆的特點。
2.熗 是先把生原料切成絲、片、、塊、條等,用沸水稍燙一下,或用油稍滑一下,然後濾去水分或油分,加入以花椒油為主的調味品,最後進行參拌。熗製菜者具有鮮醇入味的特點。
3.醃 是用調味品將主料浸泡入味的方法。醃製涼菜不同幹醃鹹菜,鹹菜是以鹽為主,醃製的方法也比較簡單,而醃製涼菜須用多種調味品,口味鮮嫩、濃鬱。
4.醬 是將原料先用鹽或醬油醃製,放入用油、糖、料酒、香料等調製的醬湯中,用旺火燒開撇去浮沫,再用小火煮熟,然後用微火熬濃湯汁,塗在成品的皮麵上。醬製菜肴具有味厚馥鬱的特點。
5.鹵 是將原料放入調製好的鹵汁中,用小火慢慢浸煮鹵透,鹵汁滋味慢慢滲入原料裏。製菜肴具有醇香酥爛的特點。鹵的內容還很多,以後再專門介紹。
6.酥 酥製冷菜是原料在以醋、糖為主要調料的湯汁中,經慢火長時間煨燜,使主料酥爛,醇香味濃。
7.熏 是將經過蒸、煮、炸、鹵等方法烹製的原料,置於密封的容器內,點燃燃料,用燃燒時的煙氣熏,使煙火味燜入原料,形成特殊風味的一種方法。經過熏製的菜品,色澤豔麗,熏味醇香,並可以延長保存時間。
8.水晶 也叫凍,它的製法是將原料放入盛有湯和調味品的器皿中,上屜蒸爛,或放鍋裏慢慢燉爛,然後使其自然冷卻或放入冰箱中冷卻。水晶菜肴具有清澈晶亮、軟韌鮮醇的特點。
燉各種肉類的快熟法則
燉肉可以保持肉的醇香味,使許多人喜愛的食物,但是燉肉不容易熟又使人們很難耐心等待,下麵介紹幾種肉類的燉法,使你可以在短時間內吃到香噴噴的燉肉。
1、燉牛肉:燉牛肉時可用幹淨的白布包一些茶葉同煮,這樣牛肉易爛,而且有特殊的香味。
2、燉豬肉:可以往鍋中放一些山楂。
3、燉羊肉:在水中放一些食堿。
4、燉雞肉:在宰雞前給雞灌一湯匙醬油或醋。
5、燉魚:在鍋中放幾顆紅棗,即可除腥,又宜燉熟。
有些美味是不能求快的,慢火吃功夫,慢火吃美味。我燉肉從來不習慣用高壓鍋,就是這個道理。
美食與美器應如何搭配
我所崇拜的《隨園食單》的作者袁枚也曾歎道:“古詩雲:‘美食不如美器’,斯語是也。”並說,菜肴出鍋後,該用碗的就要用碗,該用盤的就要用盤,“煎炒宜盤,湯羹宜碗,參錯其間,方覺生色”。真是對美食與美器關係的一個精練總結。
美食與美器的搭配有以下規律:
一、菜肴與器皿在色彩紋飾上要和諧 
1、在色彩上,沒有對比會使人感到單調,對比過分強烈也回使人感到不和諧。這裏,重要的前提是對各種顏色之間關係的認識。美術家將紅、黃、藍稱為原色;紅與綠、黃與紫、橙與藍稱為對比色;紅、橙、黃、赭是暖色;藍、綠、青是冷色。因此,一般來說,冷菜和夏令菜宜用冷色食器;熱菜、冬令菜和喜慶菜宜用暖色食器。但是要切忌“靠色”。例如將綠色色炒青蔬盛在綠色盤中,既顯不出青蔬的仙綠,又埋沒了盤上的紋飾美。如果改盛在白花盤中,便會產生清爽悅目的藝術效果。再如,將嫩黃色的蛋羹盛在綠色的蓮瓣碗中,色彩就格外清麗;盛在水晶碗裏的八珍湯,湯色瑩澈見底,透過碗腹,各色八珍清晰可辨。
2、在紋飾上,食的料形與器的圖案要顯得相得益彰。如果將炒肉絲放在紋理細密的花盤中,既給人以散亂之感,又顯不出肉絲的自身美,反之,將肉絲盛在綠葉盤中,立時回使人感到清心悅目。
二、菜肴與器皿在形態上要和諧。
中國菜品種繁多,形態各異,用來相配的食器形狀自然也是千資百態。例如,平底盤是為爆炒菜而來,湯盤是為溜汁菜而來,橢圓盤是為整魚菜而來,深鬥池是為整隻雞鴨菜而來,蓮花瓣海碗是為湯菜而來等等。如果用盛湯菜的盤成爆炒菜,便收不到美食與美器搭配和諧的效果。
三、菜肴與器皿在空間上要和諧 
食與器的搭配也要“量體裁衣”,菜肴的數量要和器皿的大小相稱,才能有美的感官效果。湯汁漫至器緣的肴饌,不可能使人感到“秀色可餐”,隻能給人以粗糙的感覺;肴饌量小,又會使人感到食縮於器心,幹癟乏色。一般來說,平底盤、湯盤(包括魚盤)中的凹凸線食、器結合的“最佳線”。用盤盛菜時,以菜不漫過此線為佳。用碗盛湯,則以八成滿為宜。
四、菜肴掌故與器皿圖案要和諧 
中國名菜“貴妃雞”盛在飾有仙女拂袖其舞的、圖案的蓮花碗中,會使人很自然的聯想到善舞的楊貴妃就醉百花亭的故事。“糖醋魚”盛在飾有鯉魚跳龍門圖案的魚盤中,會使人情趣盎然,食欲大增。因此要根據菜肴掌故選用圖案與其內容相稱的器皿。
五、一席菜食器上的搭配要和諧 
一席菜的食器如果不是清一色的青花瓷,便是一色白的白花瓷,其本身就失去了中國菜的豐富多彩的特色。因此,一席菜不但品種要多樣,食器也要色彩繽紛。這樣,佳肴耀目,美器生輝,蔚為壯觀的席麵美景便會呈現在眼前。
調味出錯補救法
太鹹:煮湯時,不慎多放了鹽,又不易加水時,可將一個洗淨的生土豆或一塊豆腐放入湯內,可使湯變淡;或將一把大米或麵粉用布包起來放入湯內,也可使湯變淡。
太酸:醋放多了,可將一隻鬆花蛋搗爛加入湯內,能有效地減少酸味。
太辣:炒菜時加辣椒太多了,可放入一個雞蛋同炒,辣味可以減少。
太苦:瓜太苦時,滴入少許白醋,可將苦味除去或減輕。
太膩:湯過於油膩,將少量紫菜在火上烤一下,撒入湯中,可除去膩。
醬油太多:若醬油放多了,在菜中加入少許牛奶,可使味道變美。
冷菜的31種調味汁的配製方法
1.鹽味汁 以精鹽、味精、香油加適量鮮湯調和而成,為白色成鮮味。適用拌食雞肉、蝦肉、蔬菜、豆類等,如鹽味雞脯、鹽味蝦、鹽味蠶豆、鹽味萵筍等。
2.醬油汁 以醬油、味精、香油、鮮湯調和製成,如紅黑色鹹鮮味。用於拌食或蘸食肉類主料,如:醬油雞、醬油肉等。
3.蝦油汁 用料有蝦籽、鹽、味精、香油、紹酒、鮮湯。作法是先用香油炸香蝦籽後再加調料燒沸,為白色鹹鮮味。用以拌食葷素菜皆可,如:蝦油冬筍、蝦油雞片。
4.蟹油汁 用料為熟蟹黃、鹽、味精、薑末、紹酒、鮮湯。蟹黃先用植物油炸香後加調料燒沸,為桔紅色鹹鮮味。多用以拌食葷料,如:蟹油魚片、蟹油雞脯、蟹油鴨脯等。
5.蠔油汁 用料為蠔油、鹽、香油,加鮮湯燒沸,為咖啡色鹹鮮味。用以拌食葷料,如:蠔油雞、蠔油肉片等。
6.韭味計 用料為醃韭菜花、味精、香油、精鹽、鮮湯、醃韭菜花用刀剁成茸,然後加調料鮮湯調和,為綠色鹹鮮味。拌食葷素菜肴皆宜,如:韭味裏脊、韭味雞絲、韭菜口條等。
7.麻葉汁 用料為芝麻醬、精鹽、味精、香油、蒜泥。將麻醬用香油調稀,加精鹽、味精調和均勻,為赭色鹹香料。拌食葷素原料均可,如:麻醬拌豆角、麻汁黃瓜、麻汁海參等。
8.椒麻汁 用料為生花椒、生蔥、鹽、香油、味精、鮮湯,將花椒、生蔥同製成細茸,加調料調和均勻,為綠色或鹹香味。拌食葷食,如:椒麻雞片、野雞片、裏脊片等。忌用熟花椒。
9.蔥油 用料為生油、蔥末、鹽、味精。蔥末入油後炸香,即成蔥油,再同調料拌勻,為白色鹹香味。用以拌食禽、蔬、肉類原料,如:蔥油雞、蔥油蘿卜絲等。
10.糟油 用料為糟汁、鹽、味精,調勻後為咖啡色鹹香味。用以拌食禽、肉、水產類原料,如:糟油風爪、糟油魚片、糟油蝦等。
11.酒味汁 用料為好白酒、鹽、味精、香油、鮮湯。將調料調勻後加入白酒,為白色鹹香味,也可加醬油成紅色。用以拌食水產品、禽類較宜,如:醉青蝦、醉雞脯,以生蝦最有風味。
12.芥末糊 用料為芥末粉、醋、味精、香油、糖。作法用芥末粉加醋、糖、水調和成糊狀,靜置半小時後再加調料調和,為淡黃色鹹香味。用以拌食葷素均宜,如:芥末肚絲。芥末雞皮苔菜等。
13.咖哩汁 用料為咖哩粉、蔥、薑、蒜、辣椒、鹽、味精、油。咖哩粉加水調成糊狀,用油炸成咖哩漿,加湯調成汁,為黃色鹹香味。禽、肉、水產都宜,如:咖哩雞片、咖哩魚條等。
14.薑味汁 用料為生薑、鹽、味精、油。生薑擠汁,與調料調和,為白色成香味。最宜拌食禽類,如:薑汁雞塊、薑汁雞脯等。
15.蒜泥汁用料為生蒜瓣、鹽、味精、麻油、鮮湯。蒜瓣搗爛成泥,加調料、鮮湯調和,為白色。拌食葷素皆宜,如:蒜泥白肉。蒜泥豆角等。
16.五香汁 用料為五香料、鹽、鮮湯、紹酒。作法為鮮湯中加鹽、五香料、紹酒,將原料放入湯中,煮熟後撈出冷食。最適宜煮禽內髒類,如:鹽水鴨肝等。17.茶熏味 用料為精鹽、味精、香油、茶葉、白糖、木屑等。作法為先將原料放在鹽水汁中煮熟,然後在鍋內鋪上木屑、糖、茶葉,加蓖,將煮熟的原料放蓖上,蓋上鍋用小火熏,使煙劑凝結原料表麵。禽、蛋、魚類皆可熏製,如;熏雞脯、五香魚等。注意鍋中不可著旺火。
18.醬醋汁 用料為醬油、醋、香油。調和後為淺紅色,為鹹酸味型。用以拌菜或熗菜,葷素皆宜,如:熗腰片、熗胗肝等。
19.醬汁 用料為麵醬、精鹽、白糖、香油。先將麵醬炒香,加入糖、鹽、清湯、香油後再將原料入鍋靠透,為赭色鹹甜型。用來醬製菜肴,葷素均宜,如:醬汁茄子、醬汁肉等。
20.糖醋汁以糖、醋為原料,調和成汁後,拌入主料中,用於拌製蔬菜,如:糖醋蘿卜、糖醋番茄等。也可以先將主料炸或煮熟後,再加入糖醋汁炸透,成為滾糖醋汁。多用於葷料,如:糖醋排骨、糖醋魚片。還可將糖、醋調和人鍋,加水燒開,涼後再加入主料浸泡數小時後食用,多用於泡製蔬菜的葉、根、莖、果,如;泡青椒、泡黃瓜、泡蘿卜、泡薑芽等。
21.山楂汁 用料為山楂糕、白糖、白醋、桂花醬。將山楂糕打爛成泥後加入調料調和成汁即可。多用於拌製蔬菜果類,如:楂汁馬蹄、楂味鮮菱、珊瑚藕。
22.茄味汁 用料為番茄醬、白糖、醋,作法是將番茄醬用油炒透後加糖、醋、水調和。多用於拌溜葷菜,如:茄汁魚條、茄汁大蝦、茄汁裏脊、茄汁雞片。
23.紅油汁 用料為紅辣椒油、鹽、味精、鮮湯,調和成汁,為紅色鹹辣味。用以拌食葷素原料,如:紅油雞條、紅油雞、紅油筍條、紅油裏脊等。
24.青椒汁 用料為青辣椒、鹽、味精、香油、鮮湯。將青椒切剁成茸,加調料調和成汁,為綠色鹹辣味。多用於拌食葷食原料,如:椒味裏脊、椒味雞脯、椒味魚條等。
25.胡椒汁 用料為白椒、鹽、味精、香油、蒜泥、鮮湯,調和成汁後,多用於熗、拌肉類和水產原料,如:拌魚絲、鮮辣魷魚等。
26.鮮辣汁 用料為糖、醋、辣椒、薑、蔥、鹽、味精、香油。將辣椒、薑、蔥切絲炒透,加調料、鮮湯成汁,為咖啡色酸辣味。多用於熗醃蔬菜,如:酸辣白菜、酸辣黃瓜。
27.醋薑汁 用料為黃香醋、生薑。將生薑切成末或絲,加醋調和,為咖啡色酸香味。適宜於拌食魚蝦,如:薑末蝦、薑末蟹、薑汁肴肉等。
28.三味汁 將蒜泥汁、薑味汁、青椒計三味調和而成,為綠色。用以拌食葷素皆宜,如:熗菜心、拌肚仁、三味雞等,具有獨特風味。
29.麻辣汁 用料為醬油、醋、糖、鹽、味精、辣油、麻油、花椒麵、芝麻粉、蔥、蒜、薑,將以上原料調和後即可。用以拌食主料,葷素皆宜,如:麻辣雞條、麻辣黃瓜、麻辣肚、麻辣腰片等。
30.五香味 用料為了香、芫荽、花椒、桂皮、陳皮、草果、良薑、山楂、生薑、蔥、醬油、鹽、紹酒、鮮湯,將以上調料加湯煮沸,再將主料加入煮浸到爛。用於煮製葷原料,如:五香牛肉、五香扒雞、五香口條等。
31.糖油汁 用料為白糖、麻油。調後拌食蔬菜,為白色甜香味,如:糖油黃瓜、糖油萵筍等。
幹貨的發製方法
1、水發:A、水發的原理B、冷水發法C、熱水發法D、綜合性水發法E、蒸發。
2、油發:
3、鹽(沙)發
4、堿發
5、火發
1、蜇皮:用冷水浸泡,將經過浸泡洗淨的蜇皮,瀝幹水分,投入80℃的水鍋中出水,出水過程中,水溫應始終保持在70℃~80℃之間。約30秒鍾後,蜇頭開始收縮。此時,將蜇皮倒出、過涼後,浸入濃度為1/500的醋精水溶液中(夏季可適當提高水溶液濃度,並在水麵上覆上塊)。經過幾個小時的浸泡,蜇頭又恢複原有的形態並變的很脆。將醋精水溶液倒出,換入清水,即可隨時取用。
2、燕菜:將燕菜洗淨放碗內,對入三成熱的水(夏季可用涼水),用蓋蓋上,見燕菜泡開脹起時,換溫水一次,一手托住燕菜,一手持鑷子,將燕毛擇淨,除去根部的沙子。然後再換溫水一次,讓其繼續脹發,繼續換水,直至燕窩柔軟、光滑即成。使用時,將發好的燕窩撕成小批,用開湯殺一下。
3、熊掌:可分為水發和火發兩種。水發是:先用溫水將熊掌泡7天,中間要經常換水,並保持水的溫度。泡透後,用堿水涮去汙物,裁去油膘,換水用小火燜煮。煮到毛能拔掉時撈出,先去大毛,再用鑷子拔去小毛(注意不使毛斷在肉內),搓去黑皮,揭去腳掌硬皮,然後再用開水煮。見掌殼翹起,把殼爪去淨,剔出骨頭。放入盆內,對入毛湯,放入薑片、蔥段,上籠蒸爛。火發:先將熊掌的毛稍微剪短,用溫水泡軟,用黏土摻碎麥秸
和成不軟不硬的泥,頂毛將熊掌糊嚴。將木炭燃著,扒個坑,將熊掌放入,用木炭蓋嚴,燒約兩個小時。見泥發紅,取出晾涼,將泥去掉,放入熱堿水中洗淨,用熱水浸泡,然後用小火燜煮幾小時。見熊掌回軟撈出,拔淨殘留的毛,揭淨掌心的硬皮,搓淨黑皮,再放開水內繼續發製。掌殼翹起後去掉,每開氽煮一兩次,每次都要氽透,直到沒有髒味為止。見熊掌完全回軟脹起,將骨剔出,放入另一盆內,添入毛湯,放入蔥、薑,上籠蒸爛,將湯潷出。另添毛湯,放入蔥、薑,再上籠蒸透,即可使用。
4、猴頭:將猴頭用溫水洗淨,放開水中泡透,再撈入另一開水盆內,蓋上蓋,放在保溫處,讓其燜泡、回軟。撈出,修去根部外皮,洗淨,順毛片開,再順毛坡刀片成大片,放湯鍋內氽透,潷淨水分,放碗內,添入毛湯兩勺,放入蔥、薑,上籠蒸10分鍾(也有適當放入堿的),用溫水淘淨,搌去水分,用蛋清、粉芡糊攪勻,在九成熱的開水中,逐片滑製後即可使用。
5、魚翅:將魚翅的薄邊裁去(因有極細的沙子,不宜煺淨),然後根據魚翅的質量適當加熱,用開水燜發。將燜過的魚翅撈在木桶內,倒入開水,浸沒魚翅,蓋上蓋,保持溫度,燜泡幾個小時。然後去掉翅上的沙質,裁去翅根,冼淨,繼續加熱燜發5個小時左右。將燜透的魚翅晾涼,去骨和去掉腐肉,用清水漂去腥味,再燜再浸。熱天燜浸時間可短些,冷天燜煮時間可長些。發製魚翅,忌用鐵器。
6、魚肚:質厚者水發、油發均可。質薄瘦小者宜油發,不宜水發。油發:即鍋放火上,添油大半鍋,油熱三成,將魚肚放入漿軟,裁開再放油鍋內,用勺壓住,文火浸炸。見魚肚起泡翻過來炸;如油溫升高,可將鍋端下;油溫下降後,再端上火,反複頓火。炸製時間的長短,可根據魚肚的質量而定。質厚的炸製的時間稍長,質薄的炸製的時間較短。不能大火高溫炸製,以防皮焦肉不透。魚肚炸透的標準是:鍋內的油不翻花,魚肚一拍就斷,斷麵處呈海綿狀。炸好的魚肚放盆內,先用東西壓住,再倒入開水,使其浸發回軟,然後撈出,擠去水分。根據所做菜肴的需要,切成不同的形狀,用開水氽幾次,漂去油質,用開水養住,每天換水兩次。作菜時,用毛湯殺一下,即可燒製。水發:用溫水將魚肚洗淨,放鍋內加冷水燒開,燜兩個小時後,用布將魚肚擦一遍,換開水繼續燜泡。每次換水時,先將魚肚用冷水洗一下,再用熱水燜,發透為止。發製魚肚時,切忌碰到蝦水與蟹水,以防瀉身。
7、魚骨:先將魚骨用溫水洗淨,再用開水浸泡兩小時,至魚骨脹起發白時,放入另一盆內,對入毛湯,放入適量生糯米,上籠蒸約30分鍾,見魚骨嫩脆取出,用開水養住,待用。
8、魚唇:將魚唇放在盆內,加入開水,蓋上蓋,反複換開水,讓其繼續燜泡至能煺掉沙時,刮去沙粒與黑皮,煺不掉沙的可繼續發製。去掉沙後,放盆內,換開水繼續發製到能抽去骨時,將骨抽出,保持形狀完整,裁去腐朽邊沿,然後用清水浸泡,除淨腥味和膠質,用開水養住備用。烹調時按需要切成不同形狀,用毛湯殺透即可。
9、魚皮:可水發、油發。一般鯊魚皮較厚,宜水發;鰉魚皮較薄,宜油發。水發:將鯊魚皮放火上,烤至沙子下落,放盆內,加入開水,蓋上蓋,燜至沙粒脫落,將魚皮撈出。如果有的沙粒沒有脫落掉,可繼續燜發。撈出後,將沙粒煺淨,再放開水裏燜發3個小時,然後撈出,將裏外的黃黑皮及腐肉等髒物去淨,放鍋內氽一次,撈出繼續水發。至魚皮光滑柔軟、沒有腥臭味時改刀,用毛湯殺一下,即可燒製菜肴。油發:鰉魚皮薄,可先擦淨,在火上烤軟,用刀裁成13厘米見方的塊,然後厚薄挑開,先下入熱油鍋內激一下,再下入溫油鍋內慢慢浸炸,連續頓火,油溫不能超過五成,將魚皮炸透。再用開水燜泡,使其脹發回軟,刮去黑皮,放盆內,添入熱水,加堿少許,除去浮油,再換用熱水,吐淨堿味,用開水養住。使用時,片成大坡刀片,用開湯殺一下即可。因為魚皮厚薄、老嫩不一,發製時,應注意將發好的及時揀出。
10、鮑魚:先將幹鮑魚洗淨,再添入開水,蓋上蓋,燜至鮑魚發軟,撈在涼水盆內,摳淨黑皮,冼去雜質,撈入開水盆裏,放少許堿麵,蓋上蓋,放灶火台上,繼續燜發。至鮑魚發透、有彈性時改刀,再換熱水,漂去堿味即成。
11、魚裙:將魚裙冼淨,放入熱水鍋內,水燒開後,端離火口,燜軟後撈入涼水盆裏,刮去表麵黑皮和底層粗皮。再將魚裙放入開水鍋內,加入蔥、薑、料酒,燒開,燜至能去骨時撈出。拆去骨,修去不宜使用的部分,用開水衝泡,去淨腥味,在開水中養住。使用時改刀,用湯殺一下即可。
12、魚頭:鯊魚頭外皮沙子較多,鰉魚頭無沙。鯊魚頭應先放火上烤至沙子脫落,用東西壓在盆內,衝入開水,蓋上蓋,放火台上,讓其燜泡。待外皮回軟,煺去沙,刮淨黑皮,再放入鍋內氽煮後,把魚頭與水一起倒入盆內,繼續燜發。魚頭全部回軟時,抽去骨頭,衝洗幹淨,再繼續燜發,至魚頭無腥味,色澤潔白,即為發好。使用時,用開湯殺一下即可。鰉魚頭除不在火上烤以外,其他發製方法相同。
13、淡菜:將淡菜用溫水洗淨,在清水中浸泡兩三小時,撈放清水盆中,上籠蒸至回軟,摳去雜質後再放盆中,添入毛湯,上籠蒸爛即可。
14、蟶幹:將蟶幹用開水燜軟,破開,摳出雜質,用水洗淨,放入盆內。添開水,加堿少許,繼續燜發,中間可連續加熱三至四次,至蟶幹肥嫩,用開水養住(稍放一點堿)備用。
15、蚶子:將蚶子用炊帚闖冼幹淨,去沙使殼變白,在開水中撣一下,食用時去掉殼的一麵,另一麵隨肉裝成盤。
16、幹貝:將幹貝用水淘洗幹淨,去掉腰箍(也有叫柱筋,實為一種結締組織),放碗內,添水蒸爛,用水養住備用。使用時,將蒸好的幹貝搓成絲。蒸幹貝的原汁,可用於製作幹貝類菜肴及製清湯使用。17、魷魚:分生發、熟發兩種。河南多用熟發,就是先將魚須去掉,將魷魚放溫堿水中泡透,使其完全回軟(用堿量視魷魚質量而定,質老肉厚的用堿量大於質嫩肉薄的,一般嫩而薄的魷魚250克用50 克堿,老而厚的魷魚可多放一點堿),刮去黑皮,順長切成兩片,連堿水帶魚一起倒入鍋內,在旺火上燒沸後,連續頓火兩次。發至透亮時,將魷魚撈入開水盆內,不等水涼再換開水。每次換開水時,都要少加一些堿。連續換水三次,發至完
全脹開。使用時,換溫水使其將堿味吐淨,即可使用。發好的魷魚平滑柔軟,呈白黃色,鮮潤透亮,用手捏著有彈性。發好的魷魚如使用不完,仍放開水內,少放些堿養著備用。
18、蛤蜊:將蛤蜊幹洗用清水洗淨,再放溫水中燜軟即可使用,燜泡時的原汁不要丟掉,可做清湯及其他菜肴。
19、烏魚蛋:食用時,用清水將烏魚蛋洗淨,撈在冷水中揭片後,在開水中浸一下,再放清水中浸泡,使其吐出鹽味,用溫開水養住備用。
20、鹿筋:油發、水發均可。以水發為最好。水發時首先將鹿筋用錘敲敲,使其質地鬆軟。
21、海參:先將海參放入盆內,對入開水,泡軟後放入冷水鍋內;燒開,再撈到開水盆內,蓋嚴蓋,放在灶台較熱處。等到海參發起,撈在開水盆內,用刀子把海參的肚子劃開,取出腸肚,摳淨外邊的黑皮後洗淨,再放入冷水鍋內燒開,仍撈入開水盆內,蓋上蓋,放灶台較熱處。如此反複燜發,直到海參柔軟、光滑、捏著有韌性,才算發好。發好的海參,可放入開水中泡著備用。因海參有大有小,不能同時發透,更不能確定發製幾次,所以必須勤看,發現已發好的及時揀出,其餘繼續發製。對於皮厚又硬的海參,則要先用火燒,再用水發。將海參在火上燒焦外皮,用小刀刮去焦皮露出褐色,然後按上述方法進行發製。夏天發製海參因氣溫較高,應注意海參腐爛、變質,切記不能讓發製海參的盆中有“生水”,更不能讓水渾發粘。不論什麽時候發製海參,都不能讓發海參的鍋內、盆內的水中帶有油膩和鹽堿。如水中有油,海參容易腐爛溶化;如水中有鹽堿,則不易發透。在開肚去腸時,不要碰破海參腹內的一層腹膜,否則發時易爛。但在發好後烹製前,必須用清水將這層腹膜輕輕洗掉。
22、囗蘑:用水洗淨,摳去老根,放盆內,添水上籠,蒸幾分鍾,撈在開水中養住,原汁留用。
23、鹿茸:先將鹿茸放開水裏(用蒸饃水較好),根據鹿茸的多少,質地好壞、氣候冷暖、時間的長短,下入適量的堿。一般是500克鹿茸約100克堿,泡發至鹿茸回軟,去老根,反複洗淨,煮一滾淘淨,再煮,換開水養住備用。
24、羊肚菌:用水泡軟,去根柄,洗淨,用開水氽一下,養著備用。
25、拳菜:用溫水泡開,洗淨,除去雜質,去掉老梗,再煮好,用開水養住備用。
26、葛仙米:將葛仙米用水泡軟,摳去根部雜質,上籠蒸熟,取出放開水內,用勺打淨沙子,撈在清水中,淘淨,用開水養住,備用。
27、蹄筋:鍋放旺火上,添花生油(500克油,可放1500克幹蹄筋),油溫 100攝氏度左右,下入幹蹄筋,漏勺連續翻動,至蹄筋收縮,油溫達150攝氏度時,將鍋端離火口,在油溫下降的過程中慢慢浸泡。油溫下降到120攝氏度,如繼續下降,將鍋端上火,油溫升至120。C時再端下火,繼續浸泡,如此反複三四次。至蹄筋浸透,並開始回漲時撈出。油鍋再放火上,燒至220°C時,將蹄筋再次下鍋,並用勺上下翻動,炸至蹄筋漲開,手能掰斷,斷麵呈小蜂窩狀,撈入盤中,用重物壓住,添入開水,放堿麵0.5%,至發軟撈出。用20°C左右的溫水揉洗幹淨,摳去雜質,反複淘洗至堿味除淨,手壓有彈性,即為發好。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