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路之旅(冬遊西藏之四:大昭寺) 拉薩,座落在雅魯藏布江支流的拉薩河北岸,由於地勢與特殊的氣候所致,拉薩被人們稱為日光城,今天的拉薩是中國汙染最少,環境最好的城市。
在公元七世紀初,吐蕃王鬆讚幹布看中拉薩這塊被四周山脈蓮花般環抱的勝地,從雅礱河穀遷都於此,拉薩的曆史,距今已有1300年了。
藏語中“拉”是神的意思,“薩”指地方。拉薩,就是神明之地。據傳,鬆讚幹布專為文成公主在拉薩市建了布達拉宮,而文成公主親自督建了大昭寺。建寺時,大昭寺所在地還是片沼澤地,當時動用了大批山羊馱土填湖而建,為記念山羊馱土建寺,城市也改名為“惹薩” ,意為“羊土城” 。
公元八世紀,赤德祖讚迎娶了大唐金城公主,金城公主將文成公主帶來的釋迦牟尼佛像,迎請到大昭寺主殿,自此以後,這尊釋迦牟尼的12歲等身像,成為整個雪域藏人信仰的中心,朝拜供奉者絡繹不絕。緣於這尊至神至聖的佛像,“惹薩” 又改名為“拉薩” ,意為“神佛之地” 。
沒有去過拉薩的人,通常會以為紅山之巔的布達拉宮為西藏佛教的象征,但隻要駐留在拉薩一段時間,每人都會感受到大昭寺在藏區佛教徒心中至高無上的地位,它是真正的“金色聖殿”。
大昭寺位於拉薩老城區中心,占地超過2萬平方米,它是西藏第一座漢藏結合的木結構古建築,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許多重大的政治、宗教活動,如金瓶摯簽,曆代的達賴或班禪受戒儀式等都在這裏進行,是西藏重大佛事活動中心。
每日早晨,不分寒暑,從四處趕來的信徒們聚集在大昭寺門前廣場,對著他們心中的聖像磕亙古不變的長頭,這個時候是觀賞大昭寺最好的時間。從我下塌的亞賓館到大昭寺隻十分鍾的步行路程。早早起床,在晨曦中向大昭寺進發。一邊漫步,一邊慢慢觀賞馬路兩旁的異域建築,不知不覺走過了應拐彎的路口,越走越遠。上前向一迎麵走來的本地人問路,她非常熱心,特意帶我到了寺前,然後再原路返回。
立在寺前廣場,看大昭寺靜靜地沐浴在柔和的晨光裏,寺前黑壓壓的一大片人在磕長頭對它膜拜。走近時還發現一條不見頭,也望不到尾的人流在寺前從左向右地走過,這是信徒們在按順時針方向圍著大昭寺轉經,轉得越多,表示對佛越虔誠,功德也越圓滿。
可惜當天是周未,大昭寺上午不開門,要等到下午五點半才會開門讓信徒們進去轉經膜拜。既來之,則安之隨緣,於是先磕了長頭,再隨轉經的隊伍轉了兩圈大昭寺後,去參觀布達拉宮,下午五點半再回來隨信徒們進寺參觀。正常開放的上午時間,遊客參觀大昭寺的門票為70元,下午隨信徒們進寺就不收門票了。
晚霞餘輝下,大昭寺別有一番神秘的色彩與風韻,請看照片。
↑清晨的拉薩街道,城市剛剛醒來
↑這位藏人,一直領我到大昭寺廣場邊
↑晨光中的大昭寺廣場
↑大昭寺正門近看。由於當天是周未,大昭寺正門不開
↑在大昭寺前磕長頭的一位婦女(立正)
↑在大昭寺前磕長頭的一位婦女(磕下)
↑我也來試試
↑圍繞大昭寺,按順時針方向轉經的人流
↑大昭寺大門兩側巨大的轉經輪
↑獻掛在大門上的白色哈達
↑一對小息一會的磕長頭姐妹
↑大昭寺牆上的壁畫。
↑躲在父親身邊,麵對鏡頭害羞的女孩
↑大昭寺前磕長頭的人群
↑圍繞大昭寺蹣跚而行的轉經老婦
↑在轉經人潮裏的一對母子。孩子天真無邪的喜悅笑容,刹那間,照亮了我心中天堂之路。
↑借來轉經輪,我也試試。
↑圍繞大昭寺磕長頭的一信徒
↑轉經隊伍中的一對兄妹,臉上洋溢著發自內心的笑容。
↑一對綿羊居然也被主人帶來轉經。
↑大昭寺轉經路旁高聳的經柱,上麵捆掛滿印有經文的經幡
↑經幡上的經文近看,一個字也不懂。
↑藏民們請我吃糌粑與酥油茶,並多送我一袋路上吃。當我掏錢算我買的時,糌粑與酥油的主人急忙搖手說“不,不,不”。 當我拿出一圈帶來的念珠送給她,她一邊欣喜地收下,一邊用不順暢的譜通話說:“這個好,這個好,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大昭寺碑
↑大昭寺正門上方的塑雕,兩旁的小羊,是為了記念當時羊馱泥土建寺的功績
↑隨轉經的隊伍,轉了兩大圈大昭寺後,離去前的回望。在朝陽下轉經的人流,一如既往。
↑傍晚五時半,大昭寺開門,接納信徒們的聖拜,在複去大昭寺途中看到的化緣的喇嘛。看來善男信女們都樂善好施。
↑一信徒高興得情不自禁舉起剛買來的聖像(看起來象是四世達賴喇嘛像)。一般藏人都有交換禮物的習慣,如你送他一張聖像,他會很開心
↑夕陽下的大昭寺廣場
↑大昭寺內一角。
↑大昭寺內另一角
↑大昭寺轉經內圈中一邊的轉經輪
↑大昭寺轉經內圈中另一邊的轉經輪
↑我也來抱抱聖像
↑從大昭寺二樓看下去,門前廣場磕長頭的信徒
↑大昭寺二樓一角
↑大昭寺二樓另一角。
thanks a l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