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 (47)
2009 (1)
2013 (11)
黑夜捕黃鱔
如大雨過後,溪水暴漲,魚順溝渠到處遊,這時可在夜裏,用泥土與石塊截住水流,使上遊水位升高,再用細竹條編好的似竹簾子一樣的東西,一端插入截住水位的泥壩上下中間處,並使竹簾平麵與下遊水麵平行,但高出幾寸,在竹簾下支一橫杆托住竹簾,使其不下墜,再在剛砌好的泥壩左右中間處開個口,使水淌下,這樣魚就會從開口處順水遊下。水從竹簾縫隙處流下去了,而魚就會留在竹簾上。此種捕魚法最簡單,安裝好竹簾後,人隻要坐在旁邊,等魚自投羅網。
還有一種是晚上釣甲魚。把縫衣針的穿線未端剪掉,使其鋒利,再用一細長線綁在針中間,針穿入一小泥鰍或一豬肝條內,天黑時到溪河水塘邊,把穿有針線的泥鰍或豬肝扔入水中,線的一端綁在樹樁或石頭上,回家睡覺,到第二天清晨來收線就行了。
甲魚吃進泥鰍或豬肝後,藏在裏麵的兩頭鋒利的鋼針,刺入嘴、喉以至胃的肉裏,倒勾在那,絕無吐出而逃脫的可能。運氣差時,也許幾晚都釣不到一隻,運氣好時,一晚可釣上好幾隻。
還有好幾種晚間捕魚法,也不一一道來。但在我所用過的所有捕魚法中,晚間捕黃鱔卻是很過癮的一種。
晚稻種下後不久,天氣仍是十分悶熱,白天深藏於水田泥下的黃鱔,習慣於晚間出來乘涼,一條條黃鱔舒舒服服地躺在水田泥上,過一會伸下頭,嘴浮出淺水麵,到大氣中吸口氧再沉下,動作緩慢優雅,而這時的泥鰍,早不知鑽入哪兒的泥下,安安靜靜地休息去了。
黃鱔比起泥鰍,極耐得了白天酷熱。當泥鰍在白天熱得在水田裏翻上翻下折騰時,黃鱔卻安安靜靜地呆在泥下。這個耐熱特性,如同駱駝,駱駝在吃飽喝足後,可在燥熱的沙漠裏行走幾天幾夜而滴水不進,黃鱔在晚間納好涼,吸好氧後,在正午太陽的暴曬下,也能耐得住缺氧與悶熱,安靜地呆在水田泥下一整天。
晚間出來乘涼的黃鱔,較遲鈍,用手電筒或煤氣燈照著,也是一動不動,如同睡去般,這給捕鱔人提供了極好的機會。當晚霞收盡,田野被夜幕覆蓋,就可看到遠處一盞盞燈亮起,遊走於田間,那是捕鱔人開始行動了。
捕鱔人腰間掛個肚深口窄的魚簍,左手提盞煤氣燈,右手握把夾鉗,一條條田塍上走過去,照到到黃鱔,一條條夾起,放入魚簍中。
黃鱔小的如母指般細,大的如杆麵杖般粗,經夾鉗的巨痛,醒轉過來,條條在魚簍裏掙紮。一個晚上下來,可捕足一魚簍,沉甸甸地墜得腰生痛。
大黃鱔的血很滋補,可拿來一酒杯,先裝半杯酒,再把大黃鱔的血抽出,注滿這酒杯,趁新鮮喝下。當時捕的黃鱔太多了,整麵盆地倒入鍋子煮燒,黃鱔遇熱使命掙紮,鱔多力量大,木頭鍋蓋被彈起,我把整個身子全撲上去壓,才堪堪壓得住鍋蓋,過一會,鍋內的掙紮漸漸平息,掀開鍋蓋,加入調料,繼續煮燒至熟,然後當飯一樣吃掉。這樣鮮美的野生黃鱔,不但滋補,也很有治療功效,家鄉一些人的風濕關節痛,由於吃多了黃鱔,也在不知不覺間好了。
故鄉仲夏之夜,晚風夾帶著莊稼清香,在田野間吹送。夜漸深,捕鱔人陸續提燈回家,留下整田野的夏蟲啾鳴與滿天繁星。
(TZ)“黃鱔屬魚綱、合鰓目、合鰓科、黃鱔亞科。地方名鱔魚、長魚、羅鱔、田鰻、無鱗公主等。黃鱔廣泛分布於全國各地的湖泊、河流、水庫、池沼、溝渠等水體中。除西北高原地區外,各地區均有記錄,特別是珠江流域和長江流域,更是盛產黃鱔的地區。黃鱔在國外主要分布於泰國、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等地,印度、日本、朝鮮也產黃鱔。
天然生長的黃鱔為底棲生活的魚類。棲於稻田、水庫、池沼及河溝中,常在田埂、堤岸和亂石縫中鑽洞穴居,亦喜棲於腐殖質多的水底泥窟中,在偏酸性水體中能很好地生活。喜集群穴居。夏出冬蟄,冬季棲息處幹涸時,能潛入土深30~40厘米處越冬達數月之久。白天靜臥洞內,晚間外出活動,夜間常守候在洞口捕食。氣溫、水溫較高時,白天也出洞呼吸與捕食。攝食方式為噬食及吞食,食物不經咀嚼就咽下,食物大時,咬住食物後用旋轉身體的方式來咬斷食物,捕食後即縮回洞內。喜食活食,耐饑餓。對光和味的刺激不大敏感。”
抓黃鱔,還要什麽夾鉗?夾傷了,如何養?
我們都是直接用手,用中指,掐7寸,沒有失手過。
用竹簍,上麵要鋪些水草的,隔斷時間還要捂一下水,不然,黃鱔就幹死了。背回來,放進鱔魚缸裏養起來,裏邊一定要放幾條泥鰍,這樣鱔魚才不會死。積攢多了,拿到市場上去賣,這樣,買書買本子的學錢也就有了。